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2.《雨巷》3.《记念刘和珍君》4.《将进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生字词和重点句型的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和背诵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第二课时:《雨巷》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第三课时:《记念刘和珍君》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内容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散文的内涵5.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第四课时:《将进酒》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2.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豪放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3.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4.重点句子解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5.诗歌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五、课后作业1.背诵本课时的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3.预习下一课时的课文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效果较好3.需要加强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下节课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难点句子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教材分析】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

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

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有力、激昂②解析: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提问:喜欢哪一句?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

→气魄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

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

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文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古诗文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选读,从齐民、无衣、关雎、楚辞、乐府等内容中挑选出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了解各种古代文学形式和传承。

2. 研究《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

3.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对比研究,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发现现代文学中的古风韵味。

4.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准确地掌握每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诗歌世界,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产生好奇心。

2. 研究环节:先选取一篇简短的诗歌进行翻译、加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接着,让学生自主选取一篇古代诗文进行阅读,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现。

3. 对比分析环节:将两篇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 综合训练环节: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并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5. 总结反思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鉴赏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如对诗歌韵律、情感表现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修辞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韵律演唱、诗歌朗诵等表现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资源1. 《诗经》及注释资料。

2. 图片、音频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语文教学辅助工具,如unicode编码表、汉字输入习惯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ຫໍສະໝຸດ 一、知识教育目标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教学目标:
- 了解古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作者和背景;
-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主题;
- 掌握古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解读和个人感悟。

教学准备:
- 课文材料:《人生若只如初见》;
-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初见的注意。

研究课文(2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逐句解读课文,解释生字和难句;
3. 分析课文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4.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文讲解与拓展(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鼓励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含义;
3. 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回答问题;
2. 师生共同整理课堂笔记,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考。

课堂练(15分钟)
1. 设计练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个人答题,然后进行讨论。

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复述;
2. 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科学,教学过程互动性和参与性较高。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朗读、解读、讨论等,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课后作业的要求,有效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拓展资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全集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第一课我很重要毕淑敏一、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小说《红处方》等。

二、词语:战栗lì 菽shū粟sù 濡rú养掉以轻心回溯sù嵌qiàn合雾霭ǎì 鬼斧神工瞳tóng孔混淆xiáo 生死攸yōu关相濡rú以沫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微蹙cù 一沓dá沓独出心裁驰chí骋寰huán宇补充词解:战栗:害怕发抖。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生死攸关:生死相关。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三、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

(二)思考?探究1、题目是《我很重要》,可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联系时代背景看。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现在国家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

这里是破旧立新。

2、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请列点概述。

(课堂练习,每人先在书上用铅笔划出每层的中心句;逐层朗读归纳)--①每个人都是万物之灵;②每个人都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成果;③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④每个人都有无法承载的亲情;⑤每个人都有相濡以沫的同道;⑥每个人都有要抚养的后代;⑦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友情;⑧每个人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案1、荷塘月色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

(情节串联法)四、整体感知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

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

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象闪电(快)荷波动态美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二)讲解第五节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