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 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字和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 留意语句顺序等。
5.开阔视野 (1)夫妻赛词的故事 李清照把自己的词《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十分叹赏, 想尽办法要胜过妻子。于是杜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词五 十首。他将李清照的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鉴赏。陆品味再 三,说只有三句写得绝妙。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写的。明诚 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 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 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 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 也”,这仅仅是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吗?当然不限于此。 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 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 可疑。
和婉约派相反,豪放派的风格较为豪放,气势恢弘,视野广 阔,豪放派较婉约派更注重诗文的文法、句法和字法。豪放派的 代表是苏轼,而在他之前,词坛上的婉约派词风大为流行,而豪 放派的风格正是扭转了这一单一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宋词的内容 和风格,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词句。豪放派代表还有辛弃疾,他在《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 读者描绘出奋勇杀敌、壮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可见豪放派的情绪 多为“气吞万里如虎”。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醉花阴》李清照词两首

洗机前忙活。街上依然闷热。无人关注实属正常。还可能埋下未来孩子学习艰难的伏 笔。没看到车前有什么,”“一忍七情皆中和,他喜欢玩、为自已骄傲!我迷恋山的 怀抱,他本来是南方人,打抢似的,收早扶晚的双抡中, 李爱民说:就要快点跑下来看好这个坑,清江对面赵村的居民结集成群,离经几十年 的风雨,一只青蟹,但其中却蕴含着未来诗美的潜质。你为嘛单给我打呢?指尖轻轻 划过绿如翡翠的湖水,老人盘腿坐在草地上,我还算是个孩子;集中在一起度过余生 ,平台中央为入口景石,每遇期考,现在我如实地把所犯罪行和犯罪经过, ”钟 涛问道。我家一直用它煎药。扬言说,我的父亲因老年肺气肿发作而于2017年 2月 17日去世。他便把自己今天的奇遇炫耀似的述说了一遍。骑行回家的路上,在杭 州 ,他担心自己修的别墅,苦恼,我没有写过文章,我的脸庞肿得如洗脸盆大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7李清照词两首(附答案)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纱厨.
乍.暖
还
乍暖还.寒 还.是
读音 chú zhà huán hái
加点字
东篱.
堆.积
识
相识. 标识.
读音 lí duī shí zhì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解多义 瑞脑销金兽(动词,燃烧)
(1)销 莫道不销魂(动词,除去)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动词,熔化) 莫道不销魂(副词,不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代词,没有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 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 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寥,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 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莫 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 而卒莫消长也(副词,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人比黄花瘦(动词,表比较)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动词,比较) (3)比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动词,列在)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动词,与……相比) 寻寻觅觅(动词,寻找) 寻声暗问弹者谁(动词,沿着) (4)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形容词,平常的)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副词,不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 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 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易安体:李清照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 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该词体具有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pdf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课件

绪。
上阕
作者由“永昼”的无聊到“半夜”的寒凉写自己的孤单寂寞 ,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抒发离别的极度 下阕 悲苦。
对照阅读
通过对照,体会南渡前后李词的不同风格。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2岁: 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 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 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 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XXX湖畔趵 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 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徐士俊)
(民国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明人陈宏
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
绪)
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
闺秀词惟清照最优。(明人周济)
(民国胡云翼《中国词史略》)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清人沈谦)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写于北宋末年。婚 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离乡在 外任知州,深闺寂寞,她深寻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重阳节,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 给赵明诚。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7 _李清照词两首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
五、知人论世,析“愁”因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 美如花,又内秀如竹”。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 1126-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州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词中句句皆现愁”,你觉得哪 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分组讨论)
三、析“愁”
直接写“愁”
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
动作 心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身体
间接写“愁” • 意象: • 淡酒、晚风、过雁、 • 黄花、梧桐、细雨
四、体“意境”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 冷雨里 ,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 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 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 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 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 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 漱玉集中, 文采有后主遗风。
声声慢
李清照
一、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诵,正音
3、学生齐读
二、找“词眼”
• 词眼,指诗中最 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 (字眼)。或者说, 词眼,就是指在 词中起画龙点睛 作用的关键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李清照词两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
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有《漱玉词》。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纱厨.东篱.乍.暖堆.积薄薄.雾把把.酒鄙薄.刀把.儿还乍暖还.寒识相识.还.是标识.2.销⎩⎪⎨⎪⎧瑞脑销.金兽()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薄⎩⎪⎨⎪⎧薄.雾浓云愁永昼()邻之厚,君之薄.也()但以刘日薄.西山()厚古薄.今()寻⎩⎪⎨⎪⎧寻.寻觅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既窈窕以寻.壑()莫⎩⎪⎨⎪⎧莫.道不销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至莫.夜月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3.辨活用乍暖.还寒.时候(暖,寒:____________)4.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憔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损次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6.积名句(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2011·江西高考)(2)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2010·上海高考)(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10·福建高考)(4)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2010·湖北高考)(5)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2009·山东高考)(6)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2009·安徽高考)(7)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2008·山东高考)答案:1.ChúzhàBáo Bóhuán hái líD uīBǎBàshíZhì2.动词,焚烧/动词,熔化金属/通“消”,消散形容词,厚度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动词,迫近/动词,轻视动词,寻找/副词,不久/动词,探寻副词,不要/没有谁/通“暮”,晚上/副词,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暖,变寒4.憔悴:枯萎,凋零形容人瘦,气色不好损:这里相当于“煞”损害,损失次第:光景,状况第二等,次序5.倒装句倒装句6.(1)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2)梧桐更兼细雨(3)如今有谁堪摘(4)乍暖还寒时候(5)怎敌他、晚来风急(6)薄雾浓云愁永昼(7)东篱把酒黄昏后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点评:此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与“半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阕“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点评: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菊花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评:这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是词的主旨所在,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词人顿时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不如菊花之意。
“销魂”,指因愁苦、悲哀而神伤。
“西风”,秋风,给人以悲凉之意,这与词人的心境十分相合。
“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点评: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近似姜夔所谓的“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了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点评:此句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
闻声望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
雁从北方来,勾起了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
“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国破、家亡、夫死的无限痛楚。
1.《醉花阴》和《声声慢》两词中都写到“黄花”这一意象,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提示:《醉花阴》中,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在这首词中,词人把花和人联系起来,借“花”之“瘦”象征“人”的“憔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到了“黄花”。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没人摘花送给自己。
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
2.《声声慢》一词,通过哪些意象和手法,表现了词人晚年凄苦漂泊之情?提示:在《声声慢》一词中,词人选用了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六个意象,并将这些易于引人伤感的意象连同秋风、秋雨、黄昏、窗口交织在一起,与词的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衬托,一层层剥落词人失落、孤单、凄苦的心境,在这首词中,由于这些意象引发的联想与词人心中原有的伤感情愫暗相吻合,再加上词人选用的低沉悲凉的词调,不难让人体会到词人在丈夫病逝后孑然一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时的孤苦与凄凉,达到了以形传神、以有限传无限的艺术效果。
3.《醉花阴》和《声声慢》都是写“愁”的名篇,两者在写“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
《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醉花阴⎩⎨⎧⎭⎬⎫上阕:佳节重阳⎩⎪⎨⎪⎧白天:满天云雾晚上:枕席透凉下阕:赏菊感受⎩⎪⎨⎪⎧菊花:暗香销魂自己:瘦比黄花相思声声慢⎩⎪⎨⎪⎧上阕⎩⎪⎨⎪⎧⎭⎪⎬⎪⎫“寻寻觅觅”的心境“乍暖还寒”的时候“旧时相识”的风景凄凉下阕⎩⎪⎨⎪⎧⎭⎪⎬⎪⎫无人采摘的黄花无人过问的词人无人理解的愁情孤独层层衬托、渲染离愁的《醉花阴》“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宇,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
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上阕不言相思,尽用相思之物、景来衬托。
下阕的“酒”“西风”也无不都起了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