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

合集下载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_方案外感发热是指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发热症状,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护理外感发热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治疗。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分析中医诊断外感发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一般来说,外感发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喉痛、身体酸痛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发热时间、发热的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二、中医护理方法1.饮食调理:(1)清淡饮食:患者在发热期间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清汤、稀粥、蔬菜等。

(2)忌烟酒和辛辣食物:烟酒和辛辣食物会刺激病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3)补充水分:发热期间,患者容易出汗,容易引起脱水,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4)适量进食蜂蜜:蜂蜜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适量进食可以缓解咳嗽和喉痛。

2.睡眠调理:(1)保持充足的睡眠:外感发热时,患者容易感到疲劳,需要多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克服失眠:发热时容易造成失眠,可以尝试喝杯温牛奶或进行放松的呼吸训练来帮助入睡。

3.中药调理:(1)草药汤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具有解表退热、解毒散寒的作用。

(2)中药熏蒸:可选择一些具有散寒祛湿的中药材进行熏蒸,如艾叶、白芷等,用于散寒止痛、祛除湿邪。

4.穴位按摩:(1)风池穴按摩:风池位于颈椎第一椎骨和第二椎骨之间,用拇指在该穴位周围旋转按摩,有缓解头痛和咳嗽的效果。

(2)自然门穴按摩:自然门位于手小指近掌侧端的指缝中。

用大拇指按压该穴位约1分钟,有缓解发热和咳嗽的作用。

5.心理调理:(1)情绪的调整:外感发热时,患者容易感到不适,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需要通过放松身心、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缓解不适。

(2)亲友陪伴:患者需要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陪伴,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增强抵抗力。

三、注意事项1.避免受凉:外感发热时,患者的体质较为虚弱,容易感到寒冷,要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穿着合适的衣物以保暖。

外感发热怎么办

外感发热怎么办

外感发热怎么办
如果你感觉外感发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症状:
1. 休息:首先确保你能够充分休息,尤其是在有发热症状的时候。

休息有助于加快身体康复。

2. 补充水分:外感发热时,身体会流失较多的水分。

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如喝温水、温开水、鲜榨果汁等,有助于预防脱水和恢复体力。

3. 注意饮食:适当饮食对于身体康复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清淡的汤、蔬菜、水果等。

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 使用退烧药物:如果体温过高,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

但也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遵守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请咨询医生。

5. 保持室内清洁和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病菌和传染病的传播。

如果发热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症状判断病因,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外感发热是指由于感受外界邪气侵袭而引起的发热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优化总结,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1. 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和舌脉等进行全面细致的中医诊断,包括辨别寒热、虚实、表里等特点。

2. 辨证分型将外感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类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1. 中药汤剂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花酸枣仁汤等,以清解表邪、散寒解毒或清暑祛湿为主要作用。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辨证特点,选择适当的中药调理方案,如养阴清热、益气固表等,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3. 中药外敷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艾叶贴敷、桑叶敷贴等,以促进汗出解表、散寒祛湿。

三、针灸治疗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如风寒感冒可选择大椎、风池等;风热感冒可选择合谷、太渊等;暑湿感冒可选择足三里、印堂等。

2. 针刺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寒针、毫针等,在保证安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针刺治疗。

四、推拿按摩1. 推拿手法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如揉法、按法、捏法等,以促进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

2. 推拿部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推拿部位,如头部、背部、四肢等,以促进疏通经络、舒缓症状。

五、饮食调理1. 温补饮食对于寒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温补饮食,如姜汤、葱姜茶等,以温中散寒。

2. 清热饮食对于热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清热饮食,如苦瓜汤、柠檬水等,以清热解毒。

3. 防湿饮食对于湿性外感发热患者,推荐防湿饮食,如山楂茶、薏米粥等,以祛湿利水。

六、生活调理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开窗通风,减少污浊空气对身体的影响。

2. 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根据季节和患者体质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冷或过热,以保持舒适感。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一.定义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二.证型及临床表现(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鼻塞声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鼻塞,头痛,咽痛,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高热寒战,咽痛痒,头痛头胀,流涕喷嚏。

舌红苔黄腻。

三.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肺部感染有关。

(二)气体交换障碍:与肺部炎症、痰液粘稠等引起呼吸面积减少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气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四)疼痛:头痛,咽痛:与肺部炎症、发热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生活起居汗出者切忌吹风,并及时更衣;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二)病情观察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三)用药护理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服药后加盖被卧床或服用热稀粥,以助汗出。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四)饮食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五)情志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六)临证(症)护理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中药泡洗。

遵医嘱刮痧,恶寒发热者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头痛者取太阳、印堂、百会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咳嗽咳痰者取肺、气管、神门等穴。

五.健康教育(一)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二)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三)指导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四)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西医中,指出发热是一种症状,在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症状中更为常见。

但是,在中医治疗中,发热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同时还是一种疾病。

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感发热和内伤性发热。

在中医证候的鉴别和治疗中,对于发热,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性发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证候鉴别。

对于外感发热,有几种类型的综合征辨别和治疗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与您在下文中一起了解几种症型的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外感发热我们的的体温相对恒定,并且不会由于外部温度的差异而变化,且维持在37℃左右。

饮食,运动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温微小变化,但没有太大的都临床意义。

发热是指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是指由外感因素引起的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发生抽搐,这可能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卫表证卫表证引起的发热在外感发热中更为常见。

一般其症状表现为发热、感冒、鼻充血以及流鼻涕等。

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按照解表退热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有荆防败毒散和银翘粉。

荆防败毒散的药物有荆芥,方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等。

银翘散中的药物有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和牛蒡子。

2.肺热证外感疾病一般会对患者的肺部造成较大的伤害,其一般为卫表证,其次为肺热证。

这类此症型的症状表现为常壮热、胸痛、咳嗽、喘促以及痰中带血等情况。

患者可见口干、舌质红、舌苔黄等情况。

对于该情况,需要采取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为麻杏石甘汤,,其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加减治疗,可加入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药物。

患者表现痰涎更甚,可加入金荞麦、葶苈子等进行治疗。

3.胃热证胃热证也是在外感发热中比较多见的,在胃热证中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其通常可见壮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苦等。

观察舌苔可见舌质红、舌苔黄。

对于此证通常采取清胃解热的方法。

典型的重要方剂为白虎汤,其方药为石膏、知母、甘草以及粳米。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感染病原体引起,如病毒或细菌。

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发热等症状。

中医的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促进病原体的排出,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

本文将介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中医护理方案1. 饮食调理外感发热时,人体内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抵抗病原体。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 多饮温热开水: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缓解发热症状。

- 适量摄入营养食品:如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免疫力。

2. 中药调配中药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药材的疏风解毒,护补气血等作用来促进康复。

- 药物选择:常用的中药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散的功效。

- 中药煎煮:将药材浸泡于水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饮用药汤,能够增加药效。

- 注意服药时间: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中药的服用时间。

3. 穴位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 大椎穴:位于颈椎上缘,按摩此穴位可以发散风热,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缓肩颈疼痛和咳嗽等症状。

- 太渊穴:位于足三里下1寸,按摩此穴位能够补益气血,增加人体抵抗力。

4. 参加适当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 注意锻炼时间:避免在体温较高时进行锻炼,以免加重病情。

- 保持适度休息:好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的护理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果病情加重或持续多日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 若要使用中药,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舌脉象,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外感发热的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 原因引起的发热,如内伤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等。
中医内科治疗外感发热的方
02

中药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02
中成药
选择具有退热、抗病毒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板蓝 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达到退热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曲池、合谷等。
艾灸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温通经脉, 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退热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肺俞、风门、足三 里等。
推拿按摩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刺激体表穴位,调节 脏腑功能,达到退热效果。常用手法 包括捏脊、推桥弓等。
按摩
通过按摩体表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外感发热症状。常用穴位包 括太阳、风池、涌泉等。
患者常因气虚导致反复感冒,病程较长,低热或高热均有,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无 力。治疗以益气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参苏饮。
病例五:阴虚感冒发热
总结词
阴虚感冒发热多因阴虚内热,复感外邪 ,临床表现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 颧潮红等。
VS
详细描述
患者常因阴虚内热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 ,体温一般在37.5℃左右,伴有口干咽燥 等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 疗以养阴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加减葳蕤 汤。
休息与保暖
发热时应多休息,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
药物治疗
如发热持续不退或症状加 重,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 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与误区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2.调和阴阳,改善患者体质。
3.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4.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室温控制在20-24℃。
(2)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4)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六、护理实施与监控
-根据患者病情及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效果。
-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及效果。
七、总结
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了一套详细、人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实施基础护理、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等措施,全面关注患者身心状况,旨在缓解发热症状,恢复机体健康。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策略,为患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原则,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目标
1.缓解发热症状,降低体温。
四、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了解疾病知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2012年6月急诊制订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有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症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舌苔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
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中成药:疏风解表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二)中医外治法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
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泄法。

2.刮痧退热:取大椎穴。

由内向外、单一反向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双黄连粉针等。

(四)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

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五)护理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与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鲜桔汁。

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躁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难点分析
1.因外感发热患者多在门诊就诊,对服药后退热时间不能很好配合测量,故对发热缓解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发热痊愈时间的测量未能获得较明确数据,影响疗效判定。

2.诊疗方案中中成药数量不多,病人依从性不足。

一部分因患者不能耐受中药及中药汤剂煎煮不方便等原因,未能坚持服药治疗。

而我院的中成药种类也不足,使得患者未能按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3.临床治疗发现,有使用中成药与中药汤剂之间,辩证不符的现象,提示科室人员对诊疗方案掌握不熟练,辩证不清。

4.部分患者不接受使用针灸、刮痧等退热措施。

5.中药注射液研究较多,但针对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仍在初步探索阶段,中药作用机制仍待研究。

四、疗效评价
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及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评价方法
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1h、2h、3h和4h体温。

服药后第二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三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体温及服药72h外随诊体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