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原理考点整理
地图知识点总结

三、地图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也叫缩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2.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二、地图的种类(一)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以等高线图为例。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基本概念a.海拔高度也即绝对高对: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b.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相对概念。
c.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高线除陡崖外都不能交叉。
d.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
(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可测量性、可比性)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数学要素(骨架) :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地理要素(主体)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按比例尺分: -大比例尺地图(≥1:10 万) -中比例尺地图( 1:10 万~1:100 万) -小比例尺地图(≤1:100 万) -微缩地图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 -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 -专题地图 (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a=[φ/4°]+1 φ纬度; b=[λ/6°]+31 λ经度 1:1 万(G) 1:5000(H)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 1′15″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X1X2X3 X4 X5X6X7 X8X9X10λ0=(X2X3-31)*6° φ0=(X1-1)*4°λ =λ0+(X8X9X10-1)* △λ φ =φ0+(4°/△φ-X5X6X7)* △φ法的综合性科学┏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 ~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 (地图符号学) 、地图感受理论、地图概括 (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现代地图学╋ 地图制图学 (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 ~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 **、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 ~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地图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一)地理信息的载体(二)数学法则的结构(三)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四)符号系统的运用(一)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 而作为信息的载体, 可以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实体模型、可以是各种可视化屏幕影像、声像地图, 也可以是触觉地图。
地图能够存储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二) 数学法则的结构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三)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地图上所表示的是在大量的地理信息中, 根据应用需要选取最主要的信息加以处理, 并经过人类的思维与加工即制图综合形成地图。
这种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 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就是地图概括。
它反映了人们对所选取地理信息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及联系的认识。
缩小了的地图不可能容纳地面所有的现象。
一览性制图综合(概括)两次抽象: 符号化过程和选取和概括(比例尺缩小)(四) 符号系统的运用把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质量和数量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与相互关系, 用十分概括与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
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表示----符号, 不仅可以是图形, 还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文字注记和数字形式。
直观性地图语言(符号注记颜色)优点: (1)图形简化、清晰、易(2)表达灵活:依比例表示: 双线河、不依比例表示: 单线河。
可表示实地形体小但意义重大物体(3)表示物体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河流深度、湖水性质等: 符号形状、大小、颜色(4)表示地面上受遮盖的物体;(5)无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境界、太阳辐射二、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依据特定的数学法则, 通过科学的概括, 并运用符号系统将地理信息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 以传递客观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第2节地图的功能和分类(一)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二)地图的传递功能(三)地图的模拟功能(四)地图的认知功能一、地图的功能(一)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 指地图上的符号及其组合所代表的内容、意义和观念直接信息: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显性地理信息。
《地图学原理》复习资料

地图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的基本特征:(1)严密的数学法则;(2)特定的符号系统;(3)科学的地图概括;(4)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方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它是地图制图的基础。
3、地图的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等);(2)地理要素①普通地图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内容)②专题地图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3)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接图表、图廓、分度带、比例尺、附图、坡度角、成图时间及单位、有关资料说明等)。
4、地图的功能:(1)获取认知信息功能;(2)模拟客观世界的功能;(3)传输信息功能;(4)载负信息功能;(6)感受信息功能。
5、现代地图学定义:以地学信息传输与地学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的科学认知和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图技术与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地球形状的三级逼近:(1)地球形状的一级逼近——大地水准面:人们设想当海洋静止时,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该面上的各点与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
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业务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2)地球形状的二级逼近——地球椭球体:假想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称之为地球椭球体意义: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地图学原理考点整理

第一章地图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
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
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坐标系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制作、使用和解释的学科,涉及到地图的原理、投影、符号、比例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地图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是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图形化表达,通常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系、道路等信息。
2. 地图投影:
-地球是一个三维椭球体,而地图是在平面上呈现地球表面,为了准确呈现地球表面,需要进行地图投影。
常见的地图投影包括墨卡托投影、等距投影、圆锥投影等。
3. 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尺通常表示为分数或文字形式,如1:10,000或1厘米代表10公里。
4. 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是用来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对象或现象的图形化标识,如山脉、河流、城市等,不同符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5. 地图坐标系统:
-地图使用坐标系统来确定地点的位置,常见的地图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和UTM坐标系统,用于精确定位地图上的点。
6. 地图制图原理:
-制图原理包括地图要素的选择、排列、分类以及地图的设计和布局,通过合理的制图原则可以制作出清晰易读的地图。
7. 地图误差:
-地图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包括投影误差、测量误差、数据误差等,需要通过精确的校正和验证来减小误差。
8. 地图解译:
-地图解译是指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和符号推断地理现象或特征,需要借助地图学知识和背景资料进行准确解读。
以上是地图学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图,并提高地图的制作和解读能力。
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图知识点总结第2讲地图一. 地图要素1.方向:一般来说,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位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一般是正北方向。
(3)经纬网定位法:经线指示东西,纬线指示南北。
①方格状经纬网:直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A在B的西南方;B在C的东南方;A在C的正南方;D在E的西北方;F在E 的正西方。
②侧视经纬网:如果上面是北极点,可以通过经线南北方向和纬线东西方向建立坐标系来确定方向。
B在A的东南方;C在D的西南方。
③俯视经纬网方法一:第一步:看两点纬线越靠近南极点,位置越南,越靠近北极点,位置越北,可以得到南或北方向;第二步:把两点转化在同一纬线上,取劣弧,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反之为西,可以得到东或西方向;第三步:两个结果合并,就是两点的方向。
A在B的东南方(B比A更靠近北极点,B在A的北边,即A在B的南边;A在B /的东边,综合后为东南方。
)C在D的东南方(C比D更靠近南极点,C在D的南边,C在D/的东边,综合后为东南方。
)方法二:通过经纬线作坐标系来确定方向。
(4)经纬度坐标确定方向:用分解法来确定方向,先根据纬度确定南北方向,然后根据经度确定东西方向,最后两个方向合并确定最终方向。
①规律条件规律②案例:甲点(89°E,10°N)在乙点(95°W,50°S)的什么方向?第一步:根据纬度可以确定甲在乙的北部。
第二步:分属东西经,两经度之和为184°,甲在乙的西部。
第三步:甲在乙的西北方(5)指南针定位法:平放的指南针,一般情况下磁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6)地理事物判方向①北半球中纬度正午日影朝正北。
此时影子达一天中最短值。
②北半球树木年轮密集一侧为北方。
因为北方位于背阴面,光照弱,生长速度慢,年轮密集。
③北极星指示正北方等。
地图学原理要点

地图学原理要点:第一章1. 如何理解反映地表像片,素描画和地图的区别?地图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航空相片拍摄的是实物不具备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的特征,而素描画则不具备符号系统运用的特征。
2. 浅述地图定义的变化。
第一页第二段3. 结合实际试谈地图的用途。
在经济建设方面,地图是各项建设事业的尖兵。
在国防建设方面,一切军事行动,不论是司令部统观战局,各级指挥员研究战略,战役,战术,战斗问题,或从单一兵种的战斗到多军,兵种的协同作战,都需要各种比例尺地图提供地形保证。
在国际交往方面,地图也是重要的依据。
在文化教育方面,地图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有效工具。
日常生活中,地图滴看书看报弟弟顾问,外出旅游,地图是可靠的向导。
4.试分析地图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地图学概念:他研究用地图图形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互相关联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的两重性。
研究内容: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地图应用技术和方法。
5.地图制作有哪些方法?传统实测成图法,传统编绘成图法,遥感制图法,计算机地图制图法。
6.我国古代对地图制图的贡献是什么?P19—P21 7.21世纪地图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智能化,虚拟化,功能多极化,主客体同一化,全球一体化,地图﹑RS﹑GIS ﹑GPS一体化。
8.试述地图学与RS,GPS,GIS的区别。
GIS 是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等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1 ] 。
在这些相关学科、技术中,测量和遥感主要从数据源的角度为GIS 服务,而地理学和地图学是GIS 应用所关注的主要领域。
RS遥感:遥感技术的利用促进环境信息采集手段的革新,从而出现了遥感制图。
此外由于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遥感制图从目视解释走向计算机化的轨道,并为地图更新、研究环境因素随时间变化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
GPS:卫星大地测量的出现, 为大地测量制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图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
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
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坐标系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采用地心经纬度。
6、大地水准面:地球的物理表面。
7、大地体: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
二、比例尺1、编制地图时,需要把地球或制图区域按照一定的比率缩小表示,这种缩小的比率就是地图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在投影过程中,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其他大雨或小于主比例尺的比例尺。
比例尺越大,图面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图面精度越小,但概括性越强。
3、地图比例尺的形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图解比例尺。
4、比例尺的作用:同一地区,比例尺越大,地图图形越大。
相当于图上0.1mm的地面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
比例尺越大,地图内容越详细,符号尺寸亦稍大;反之,地图内容越简略,符号尺寸相应减小。
三、地图投影概述1、地图投影:研究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变形问题。
实质: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线网按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
2、地图投影基本方法:几何透视法、数学解析法。
3、地图投影变形:球面转换成平面后,地图上所产生的长度、角度、面积误差。
4、地图投影的分类:按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按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
条件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柱投影、伪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
A、等角投影:便于两测方向,用于编制航海图、洋流图和风向图。
面积变形较大。
B、等积投影:最大长度比和最小长度比互为倒数。
用于编制对面积精度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C、任意投影:多用于对投影变形要求适中或区域较大的地图。
教学地图、科学参考图、世界地图。
D、圆锥投影:适合于制作中纬度东西方向延伸地区的地图。
由于地球上广大陆地位于中纬度地区,又因为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网形状比较简单,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编制各种比例尺地图。
5、常用的地图投影:墨卡托投影、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斜轴等积方位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等。
A、墨卡托投影:属于正轴等角圆柱投影。
其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
等角性质和把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的特征,使其在航海地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投影也可以用来编制赤道附近国家及一些区域的地图。
B、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196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赤道和中央经线是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
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
从变形性质来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属于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度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以内。
因而,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我国编制各种世界政区图和其他来兴世界地图的最主要的投影之一。
C、斜轴等积方位投影:该投影没有面积变形,中央经线上的投影中心无变形,长度和角度变形随着远离投影中心而逐渐增加。
主要用于编制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大区域地图,中国政区图采用此投影,投影中心位于北纬30度、东经105度。
D、高斯-克吕格投影: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该投影无角度变形;中央子午线长度比为1,没有长度变形;其余经线长度比大于1,长度变形为正。
距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变形越大。
第三章地图符号系统一、地图符号系统1、地图符号系统:表示地表各种事物现象的线划图形、色彩、数学语言和注记的总和。
2、地图符号:图上表示制图对象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等特征的标志、信息载体,包括线划符号、色彩图形和注记。
实质:以约定关心为基础,用一种视觉形象图形来代指事物现象的抽象概念。
3、地图符号特征:综合抽象性、系统性、约定性、传递性、时空性。
4、地图符号的分类:按图形特征:几何符号、文字符号、象形符号和透视符号。
按符号所表示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状态: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二、地图符号视觉变量1、图形变量(视觉变量):地图上能引起视觉变化的基本图形、色彩因素。
是构成地图符号的基本元素。
2、视觉变量的组成六元素:位置、形状、色彩(色相、纯度、亮度)、尺寸、网纹、方向。
3、视觉变量的视觉感受效果:整体感与选择感、等级感、数量感、质量感、动态感、立体感。
三、地图符号设计1、地图符号设计基本原则:形状图案化、种类要简化、符号要有对比协调性、符号要有逻辑系统性、图形色彩要有象征性、总体要有艺术性。
2、影响地图符号设计的因素:地图的内容、区域资料特征、视觉要求、使用要求、生产与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3、点状符号设计:用形状、尺寸、色彩变化。
形状变量反映质量特征、尺寸及内部结构反映数量和等级特征、色彩变量反映质量特征。
4、线状符号设计:表示线状或带状延伸的地物、表示类型或区域的分界线、对有形或无形的趋势面的总体概况。
5、面状符号的设计:用轮廓线表示空间位置,用内填充晕线花纹或色彩表示质量数量特征。
四、地图色彩1、色彩是光线作用到人眼刺激视神经而产生的感觉。
2、色彩三要素:色相:色彩固有的相貌,体现色彩质的差异。
亮度: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也指某色反射色光的强度。
纯度:色彩的纯洁程度,接近标准色的程度。
3、色光的混合:加色法,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色的混合:减色法,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间色:颜料色的两原色混合得到。
4、消色:白、灰、黑。
彩色:除消色之外的彩色。
第四章地图概括1、地图概括: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对地图内容进行选择和化简,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2、地图概括的实质:解决广阔制图区域内繁多的地理事物与有限地图图幅面积之间的矛盾。
3、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客观因素: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制图资料的质量、地图符号的形式和大小。
主观因素:制图者的才能和经验,即经过制图者对客观要素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性的综合考虑而“客观的、科学的抽象过程”。
4、地图概括的原则:符合地图用途的需要、保持地图清晰易读且内容完备、保证一定的地图精度、反映出制图区域地理特征。
5、地图概括的步骤:是通过简化、分类、夸张、符号化和归纳等步骤实现的。
6、地图概括原理: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地理特征,由制图者来压缩地图图面的负载量。
7、地图概括的方法:基本数学模式的图面载负标准确定法、内容取舍法、形状化简法、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概况法。
内容选取的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高级到低级、从大到小、从全局到局部。
形状化简法中图形化简的基本方法:删除、夸大、合并、分割。
保持轮廓图形的和弯曲形状的基本特征。
保持弯曲转折点的相对精度。
保持不同地段弯曲程度的对比。
8、数量特征:物体的长度、高度、宽度、密度、深度、面积、体积等数量指标,是描述事物的量化信息。
数量特征概括常以扩大级差的方法来缩减制图对象的分级数量。
9、质量特征:描述制图对象的类别和性质。
质量差别是对制图对象进行分类的基础。
通常用概括的分类代替详细分类,以整体的概念代替局部的概念,以减少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别。
第五章普通地图1、普通地图: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综合、全面地反映一定制图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一般特征的地图。
2、普通地图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大于等于1:10万)、中比例尺(大于1:100万,小于1:10万)、小比例尺(大于等于1:100万)。
按图型或内容的概况程度分为:地形图、地理图。
3、普通地图的内容:数学基础、地理要素和图边要素。
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和独立地物等。
4、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
具有统一的数学基础,按照国家统一的测量和编绘规范完成,几何精度高、内容较详细。
5、普通地理图(一览图):相对概括地表示制图区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通地图。
比例尺小于1:100万。
6、普通地图的特征:完备、均衡性,可量测性与概括性,制图规范的一致性,系统性,权威性,应用的广泛性。
7、水系主要包括:海洋和陆地水系。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1、自然地理要素:海洋、大陆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2、地貌表示常用:写景法、晕渲法、等高线法和分层设色法。
晕渲法:显示地貌直观生动,立体感强,但不能量测坡度和高程。
等高线法:利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以及形态特征的方法。
立体感较差。
分层设色法:直观性、自然性、连续性。
越高越暗或越高越亮的原则来配设。
二、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1、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
2、居民地类型:城市、集镇、村庄三大类。
主要通过字体字级区分。
大比例尺图:依比例的面状符号。
表示分布位置。
小比例尺图:不依比例的点状符号。
表示点位。
3、交通线:陆地交通、水上交通、管线交通和航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