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赏析

合集下载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使安西》赏析《送元⼆使安西》赏析 《送元⼆使安西》这是唐代⾮常著名的⼀⾸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以下是⼩编为⼤家推荐的《送元⼆使安西》赏析,希望能帮到⼤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原诗】: 送元⼆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⑤浥⑥轻尘, 客舍⑦青青柳⾊⑧新。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⑨⽆故⼈⑩。

【注释】: ①元⼆:姓元,排⾏第⼆,作者的朋友。

②使:到某地出使。

③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治区库车县附近。

④渭(wèi)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长安西北,渭⽔北岸。

(《汉书·地理志》),位于渭⽔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⑤朝(zhāo)⾬:早晨下的⾬。

朝,早晨、清晨。

⑥浥:(yì):湿润,沾湿。

⑦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⑧柳⾊:即指初春嫩柳的颜⾊。

⑨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肃省敦煌县西南。

⑩故⼈:⽼朋友,旧友。

【写作背景】: 《送元⼆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王维的⼀⾸极负盛名的送别诗。

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本诗曾被谱⼊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为流传。

【翻译】: 早晨的细⾬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

请你再喝⼀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的⽼朋友了。

【翻译⼆】: 渭城⾥早晨的⾬润湿了平⽇⼩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青翠,嫩柳⾊绿清新。

请你再⼲⼀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就再也没有⽼朋友了。

【简析】: 《送元⼆使安西》这是唐代⾮常著名的⼀⾸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赏析唐诗《过香积寺》

赏析唐诗《过香积寺》

赏析唐诗《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诗。

全诗如下: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如下:
1.首联:“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前往香积寺的行程。

诗人在行进的过程中,经过了数里的路程,渐渐进入了云峰之中。

2.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这两句描绘了香积寺周围的景象。

诗人在深山之中,看到了参天的古木,却没有人迹。

诗人不禁产生了疑问,那远处的钟声究竟是从
哪里传来的呢?
3.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两句描绘了山中的溪流与青松。

诗人听到了泉水流过危石的声音,感受到了阳光照射在青松上的寒冷。

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幽静、清冷的感觉。

4.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空潭旁,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禅意。

诗人借安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描绘香积寺周围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赏析唐诗《送梓州李使君》

赏析唐诗《送梓州李使君》

赏析唐诗《送梓州李使君》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使君的深情厚谊和对他即将远赴梓州的担忧。

诗的前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描绘了梓州的自然风光。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千山万壑、参天古树和杜鹃鸟的鸣叫,形象地展示了梓州的雄伟壮丽,同时也暗示了梓州地理位置的险要。

接下来的两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描绘了夜雨过后的梓州。

诗人通过雨后山间的泉水,展现了梓州自然环境的清新与生机。

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梓州道路崎岖,出行不易。

接下来的两句“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描绘了梓州的民情风俗。

诗人通过汉女与巴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梓州百姓的勤劳与朴实。

同时,这两句诗也表现了梓州地区的社会矛盾,暗示了李使君此行的使命与责任。

最后两句“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对李使君的期望。

诗人希望李使君能够继承文翁的教化传统,努力改变梓州的民风民俗,为梓州百姓谋福祉。

同时,这两句诗也表现了诗人对李使君的敬仰之情。

总之,《送梓州李使君》这首诗通过对梓州自然风光和社会风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

《鹿柴》赏析
《鹿柴》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以下是《鹿柴》的赏析:
1. 意境营造:《鹿柴》以空山不见人”开篇,直接描绘出空寂清冷的境界。

诗人通过这句诗句将空”的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中的空旷与宁静。

接着,诗人以但闻人语响”来反衬出整体的寂静,进一步加深了空寂的意境。

2. 光影对比:诗中运用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描写,以夕阳返照的光影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这一手法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又通过光影变化展示了空寂山林的美丽之处。

3. 诗情画意:通过诗人对鹿柴附近空山深林的描绘,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诗人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将山水景色融入诗歌,展现了浓厚的诗意。

4. 禅意内涵: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蕴含禅意,《鹿柴》也不例外。

这首诗以空寂幽静的山林为背景,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事物的虚幻。

诗人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启示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内心的宁静。

总之,《鹿柴》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禅意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空山深林的描绘,营造出空寂、幽静的境界,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生命的哲理。

这首诗不仅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

画·远看山有色原文及赏析

画·远看山有色原文及赏析

画·远看⼭有⾊原⽂及赏析画·远看⼭有⾊原⽂及赏析 《画·远看⼭有⾊》作者为唐朝⽂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如下: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前⾔】 《画》是唐代著名诗⼈王维的⼀⾸五⾔绝句,表达了诗⼈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清新朴素⽽韵味⽆穷,历来为⼈传诵。

【注释】 1⾊:颜⾊,也有景⾊之意。

2惊:吃惊,害怕。

【翻译】 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艳,⼈⾛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 看远处的⼭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应当听到⽔声,但画上的流⽔却⽆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违反⾃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有⾊,远⼭含笑,有⾊便是好⼭,何为有⾊?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寒⾊苍苍亦是佳⾊,奇傀峭拔也是异⾊,只因其距离⽽产⽣美感,让⼈觉其有⽆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句,在于有静⼼者能品之。

这就好⽐是阳春⽩雪,⼀开始就将下⾥巴⼈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任何的浮躁都不⾏,有的只是⼼静如⽔但不是死⽔⽽是活⽔你看画中有⽔呢?⼀汪春⽔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出⼀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的眼中。

近听⽔⽆声。

源头活⽔本是“动境”,⽽⽆声⼆字⼜进⼊静境,宁静致远和⾸句并⽆⽭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难以放弃去⼀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神和⼭⽔便靠近了。

⼀切的妙处只是因为“⽆声”,⽆声是⼀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阴道上⾏,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声都溶在⼀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籁”“地籁”⼀起时,便共同构成⼀个常⼈⽆法⾔语的⾃然之声。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

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

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

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

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

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

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

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

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

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关键词】诗词名句,写景,四季,秋天,山居【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之赏析
2009-09-05 16:4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题记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时更是名家辈出,除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之外,还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活跃于诗坛,王维即此时“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

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很美,绚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象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觉感受。

同时,王维的山水诗又多以禅趣佛理入诗,形成轻微淡远之音。

王维虽有一部分诗歌意境开阔,具盛唐之风,但其山水诗意境的主流仍是恬淡幽寂,这也正是由其禅宗思想所决定了的。

因此,禅理与画意就成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一、诗作始终蕴涵着禅宗思想
王维字摩诘,他名和字皆出自《维摩诘经》,其母亲崔氏事佛三十余载,因此王维从小就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和影响,虔信佛法。

王维参禅有得,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溶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去,将自己的宗教情感加入到自己对自然感受中。

因此,王维笔下的山水诗歌特别富有神韵,诗作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远”、“闲”一类字样,还有“寂”、“空”、“虚”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

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禅宗思想较为悲观,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感悟中的作用。

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

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

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

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是一
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二、画意有机地融入诗情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

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书摩诘蓝天烟雨图》)王维用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

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

请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单纯描写终南山山水地貌,出语不凡,别具情趣。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二句即点出山的地理位置,极写气象之雄伟高远,颇具工力。

由于终南山靠近京都长安,加上山势连绵不绝,直抵海边,更增添了视觉联想上的魅力。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是借云霭恍惚迷离、变幻不定的形态,反衬终南的高远-一往前看,白云弥漫,走近前却又不见,回首再看时,那白云又凝聚在后面了;从远处看,只见一片青霭的山气,走进去,却又什么都没有了。

这种奇观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更深切的体会。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而连绵不绝的山壑,因天气和云气的变化,有的阴翳,有的晴朗,真个是山色难测,各不相同。

这是从正面衬托出终南山麓的多姿与壮丽。

有此二句,山也增色,诗也添辉。

最后两句“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是从另一个角度写终南地域之远阔;其胜景非一日所可毕览,需向山中樵夫打探投宿处以待来日复作畅游。

“隔水”二字写出了终南山水烟雨迷濛之状,十分传神。

掩卷回味,全诗确如一幅维妙维肖的山水写生画,并无任何奇想幻觉,却真实可信。

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汉江临眺》则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二句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三四句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
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

随意挥写,语出自然。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好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他的诗语言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

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

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

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

在画面上,色彩淡薄,至少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

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王维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的空灵境界
王维的作品显现的就是这样的禅趣与空静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