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常识
表演的分寸感

表演的分寸感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
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
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
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
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
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
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
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
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
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
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
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
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
戏剧常识及著名剧作家简介

戏剧常识及作家简介一、概述:戏剧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喜剧:多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笑。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正剧:正剧的外部表现特征,主要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
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豫剧(河南)、楚剧(湖北江西)、黄梅戏(浙江)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话剧基础常识

话剧基础常识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话剧基础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话剧?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
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
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二、话剧分类1、按剧中所选择的题材的不同而分类: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科学剧、侦探剧、惊险剧、儿童剧等2、按戏剧作品的物理长度区分:独幕剧、短剧、多幕剧3、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成为戏剧三大体裁悲剧:起源于人类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来自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反思。
A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
B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
C个体与他人的悲剧性冲突。
D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
喜剧:A轻松活泼的情调。
B豁达乐观的胸怀。
C追求自由的精神。
喜剧手法有:夸张、变形、巧合、错位、误会、乖讹、戏访、重复等。
正剧:A更生活化,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原生态的话剧。
B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
C更个性化更人化的戏剧。
三、话剧特点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话剧常识及《雷雨》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
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 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 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 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 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 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 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 尖锐的戏剧冲突。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 《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戏,犹如一座座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话剧发展上, 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地位。
而繁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 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 和四凤一起去上学,过全新的生活。
鲁妈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并为他生了两个儿
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 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 为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他指 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 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 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话剧的文学常识

话剧的文学常识话剧的文学常识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话剧的文学常识,欢迎参考!话剧的文学常识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百戏,汉代又称角抵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中国南北朝的乐舞节目《踏谣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4、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俳优.5、宋元时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6、我国民间出现的最早的剧场是宋代的勾栏,大者可容数千人。
7、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的地方,后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8、元曲是杂剧和散区的合称,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0、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11、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2、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戏剧是《赵氏孤儿》、其作者是纪君祥。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融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
13、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4、《牡丹亭》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杜丽娘和柳梦梅。
15、清代最为著名的戏剧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6、我国近代以来的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是京剧,他主要是西皮和二簧的结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而形成。
17、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后逐渐发展成京剧。
18、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19、旧时称非职业演员、乐师的戏曲爱好者为票友,他们转为职业艺人为下海。
20、旧时艺人偶尔饰演原来所属行当以外的角色称为反串,非职业演员或非本班社演员临时参加演出称客串。
话剧的文学常识

话剧的文学常识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话剧的文学常识,欢迎参考!
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百戏,汉代又称角抵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中国南北朝的乐舞节目《踏谣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4、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俳优.
5、宋元时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6、我国民间出现的最早的剧场是宋代的勾栏,大者可容数千人。
7、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的地方,后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8、元曲是杂剧和散区的合称,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0、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11、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2、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戏剧是《赵氏孤儿》、其作者是纪君祥。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融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
13、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话剧常识~~

一.什么是话剧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二.话剧分类1.按剧中所选择的题材的不同而分类: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科学剧、侦探剧、惊险剧、儿童剧等2.按戏剧作品的物理长度区分:独幕剧、短剧、多幕剧3.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成为戏剧三大体裁悲剧:起源于人类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来自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反思.A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B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C个体与他人的悲剧性冲突.D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喜剧:A轻松活泼的情调.B豁达乐观的胸怀.C追求自由的精神.喜剧手法有:夸张、变形、巧合、错位、误会、乖讹、戏访、重复等.正剧:A更生活化,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原生态的话剧.B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C更个性化更人化的戏剧.三.话剧特点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四.话剧中的几个关键词<一>.三一律"三整一律":戏剧创作法则.要求剧作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须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于一天内完成.<二>.第四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好象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他在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让·柔琏"对着你们的敞开的一面不是房子的第四堵墙.世界在这儿不需要剖开","我们不做得仿佛你们不在场似的.你们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阵风.你们对于我们是生命攸关的,因为你们是存在的.我们正是为了你们的在场而谈话.没有你们在场,我们的话将是无的放矢.你们不是事先假定是沉默的.你们没有假定为在墙后的沉默无言的窃听者.你们没有透过钥匙孔窥视.我们不做得仿佛只有我们自己在世界上".彼得·汉特克谩骂观众<三>.幻觉演出系统中的幻觉,通俗讲来,就是使观众把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当成真的,亦即以假乱真.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1.对象逼真幻觉即舞台上的人、事、物与现实生活相似2.关系趋同现象:观众将自己与正面人物混同,将舞台生活与现实生活混同.<四>.假定性广义假定性:假定性是所有艺术的固有的本质.它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达成的"真"和"假"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契约".以假当真.狭义假定性:即戏剧演出中的消除幻觉的假定性手法,与制造幻觉的逼真性手法相对.以真为假--这里的"真"指戏剧演出的逼真.演技和场景逼真,但必须知道是假的.创作者直言其假.<五>.间离效果亦称"陌生化"、"离情作用".德国布莱希特用语.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目的:观众在剧院里被作为伟大的改造者受到接待,他能够插手干预自然界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他不再仅仅忍受世界的一切,而是要主宰这个世界.剧院不再企图使观众如醉如痴,让他陷入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屈服于命运.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六>.戏剧情境戏剧创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戏剧性”.由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情况——事件、有定性的人物关系等三部分构成.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又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戏剧场面:指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的有着活生生实体内容的、流动的生活画面.是戏剧作品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戏剧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幕戏中,它随人物的上下场、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不断转换.人物的动作构成场面,场面的转换连接构成一场戏,若干场戏构成全剧.<七>.潜台词未说出的话就是潜台词,包括两方面1特定戏剧情境下的停顿,这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上,这些语言就是“潜台词”2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话语与深层含义完全不同.五.话剧术语介绍<1>.剧本:是戏剧的书面形式.剧本基本格式:1.剧本题目2.剧中人物:关系3.地点:4.第一幕5.第一场地点6.正文舞台提示<2>.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而划分,往往有时间、地点、情节的重大变化.<3>.场:幕可进一步划分为几场.有时间、地点的变化.明场: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明场,暗场: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也即虚写.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作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作暗场处理.上场下场:舞台上情节要集中,与情节无关的人,站在台上,无戏可演,与情节有关的人,不能不在场.要从剧情出发,想个充分的理由让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场下场,自然而然地上场下场.<4>.人物:人物表简介及关系通常按出场顺序列出.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跟主题有关.细节行动用于刻画人物性格.<5>.对白:戏剧几乎完全是通过对话,即两个或多个演员之间的谈话这种形式写出来的.戏剧中,对话不用引号,每个讲话者的话都另起一行.<6>.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有时会有其他人物在场,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这时如同聋子.它从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生存,还是毁灭"<7>.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8>.道具:是演员表演戏剧需要的物品.如花盆,菩萨像,手机,轮椅等.关键道具:产生情节冲突,推动情节重大进展.辅助道具: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情节.<9>.舞台布景:即舞台装饰,有助于展示戏剧的背景.写实主义布景非写实布景<10>.舞台指示:是指剧本中对演员、制作和导演所做的解说,指导他们如何表演和设计舞台.舞台指示一般包含在剧本的正文中,往往写在括号内或改变字体.描述演员的讲话方式,穿着的服装,使用的舞台景等.<11>.主题:重复出现的元素包括中心思想.主题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是否健康主题的多元性:鲜明、集中.六.戏剧的语言风格1.诗意的语言:一般偏向历史的,悲壮,雄壮的修辞,而且经常在内容上牵涉到祖先、伟人、神灵、命运等重要因素和历史、神话典故,包括新诗语言在“小剧场的”运用.2.极简的语言:剧中人讲话简单,说话时没有情绪起伏,可是这样的人物对白,往往必须配合激烈的协作或骇人听闻的情节发展.3.诙谐的语言:有严肃企图的幽默语言,透露剧作者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审视与批评.设定适当的剧中情境时空情境的共通点,好让剧中人物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之一.七.戏剧结构的类型<一>.锁闭式结构“内省式”或“回顾式”古典戏剧对戏剧的创作有“三一律”的要求,使剧作家产生锁闭式戏剧结构的创作倾向.三一律:要在一昼夜内、一个地点展现一个行动.涵义:从事件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之前所涉及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则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回顾来补充交代.典型: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群鬼易卜生、雷雨曹禺<二>.开放式结构“线性式”涵义:将事件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的从头写到尾,作平反映事件的始末.倾向于突破“三一律”的限制,较为洒脱.典型:奥赛罗莎士比亚<三>.人像展览式结构涵义:以人物呈现为中心的结构,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时代的社会风貌,剧情往往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点展开,作为一个平台.典型:茶馆老舍、日出曹禺。
雷雨话剧文化常识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以下是关于《雷雨》话剧的一些文化常识:- 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 《雷雨》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 《雷雨》拥有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台词耐人寻味的含蓄美、惊心动魄的舞台感、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它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常识一.什么是话剧?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
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
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二.话剧分类1.按剧中所选择的题材的不同而分类: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科学剧、侦探剧、惊险剧、儿童剧等2.按戏剧作品的物理长度区分:独幕剧、短剧、多幕剧3.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成为戏剧三大体裁悲剧:起源于人类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来自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反思。
A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
B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
C个体与他人的悲剧性冲突。
D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
喜剧:A轻松活泼的情调。
B豁达乐观的胸怀。
C追求自由的精神。
喜剧手法有:夸张、变形、巧合、错位、误会、乖讹、戏访、重复等。
正剧:A更生活化,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原生态的话剧。
B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
C更个性化更人化的戏剧。
三.话剧特点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四.话剧中的几个关键词<一>.三一律"三整一律":戏剧创作法则。
要求剧作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须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于一天内完成。
<二>.第四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好象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他在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
" (让·柔琏)"对着你们的敞开的一面不是房子的第四堵墙。
世界在这儿不需要剖开", "我们不做得仿佛你们不在场似的。
你们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阵风。
你们对于我们是生命攸关的,因为你们是存在的。
我们正是为了你们的在场而谈话。
没有你们在场,我们的话将是无的放矢。
你们不是事先假定是沉默的。
你们没有假定为在墙后的沉默无言的窃听者。
你们没有透过钥匙孔窥视。
我们不做得仿佛只有我们自己在世界上"。
(彼得·汉特克《谩骂观众》 )<三>. 幻觉演出系统中的幻觉,通俗讲来,就是使观众把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当成真的,亦即以假乱真。
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
1. 对象逼真幻觉(即舞台上的人、事、物与现实生活相似)2. 关系趋同现象:观众将自己与正面人物混同,将舞台生活与现实生活混同。
<四>.假定性广义假定性:假定性是所有艺术的固有的本质。
它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达成的关于"真"和"假"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契约"。
以假当真。
狭义假定性:即戏剧演出中的(消除幻觉的)假定性手法,与制造幻觉的逼真性手法相对。
以真为假--这里的"真"指戏剧演出的逼真。
演技和场景逼真,但必须知道是假的。
创作者直言其假。
<五>.间离效果亦称"陌生化"、"离情作用"。
德国布莱希特用语。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目的:观众在剧院里被作为伟大的改造者受到接待,他能够插手干预自然界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他不再仅仅忍受世界的一切,而是要主宰这个世界。
剧院不再企图使观众如醉如痴,让他陷入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屈服于命运。
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
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
<六>.戏剧情境戏剧创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戏剧性”。
由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情况——事件、有定性的人物关系等三部分构成。
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又是戏剧情节的基础。
戏剧场面:指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的有着活生生实体内容的、流动的生活画面。
是戏剧作品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戏剧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一幕戏中,它随人物的上下场、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不断转换。
人物的动作构成场面,场面的转换连接构成一场戏,若干场戏构成全剧。
<七>.潜台词未说出的话就是潜台词,包括两方面1)特定戏剧情境下的停顿,这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上,这些语言就是“潜台词”2)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话语与深层含义完全不同。
五.话剧术语介绍<1>.剧本:是戏剧的书面形式。
剧本基本格式:1.剧本题目2.剧中人物:(关系)3.地点:4.第一幕5.第一场? 地点6.正文(舞台提示)<2>.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
按剧情发展而划分,往往有时间、地点、情节的重大变化。
?<3>.场:幕可进一步划分为几场。
有时间、地点的变化。
明场: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明场,暗场: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也即虚写。
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作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作暗场处理。
上场下场:舞台上情节要集中,与情节无关的人,站在台上,无戏可演,与情节有关的人,不能不在场。
要从剧情出发,想个充分的理由让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场下场,自然而然地上场下场。
<4>.人物:人物表(简介及关系)通常按出场顺序列出。
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
"(《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
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
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
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跟主题有关。
细节行动用于刻画人物性格。
<5>.对白:戏剧几乎完全是通过对话,即两个或多个演员之间的谈话这种形式写出来的。
戏剧中,对话不用引号,每个讲话者的话都另起一行。
<6>.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有时会有其他人物在场,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这时如同聋子。
它从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
--"生存,还是毁灭?"<7>.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
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
<8>.道具:是演员表演戏剧需要的物品。
如花盆,菩萨像,手机,轮椅等。
关键道具:产生情节冲突,推动情节重大进展。
辅助道具: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情节。
<9>.舞台布景:即舞台装饰,有助于展示戏剧的背景。
写实主义布景非写实布景<10>.舞台指示:是指剧本中对演员、制作和导演所做的解说,指导他们如何表演和设计舞台。
舞台指示一般包含在剧本的正文中,往往写在括号内或改变字体。
描述演员的讲话方式,穿着的服装,使用的舞台景等。
<11>.主题:重复出现的元素(包括中心思想)。
主题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是否健康?)主题的多元性:鲜明、集中。
六.戏剧的语言风格1.? 诗意的语言:一般偏向历史的,悲壮,雄壮的修辞,而且经常在内容上牵涉到祖先、伟人、神灵、命运等重要因素和历史、神话典故,包括新诗语言在“小剧场的”运用。
2.? 极简的语言:剧中人讲话简单,说话时没有情绪起伏,可是这样的人物对白,往往必须配合激烈的协作或骇人听闻的情节发展。
3.? 诙谐的语言:有严肃企图的幽默语言,透露剧作者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审视与批评。
设定适当的剧中情境(时空情境的共通点),好让剧中人物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之一。
七.戏剧结构的类型<一>.锁闭式结构(“内省式”或“回顾式”)古典戏剧对戏剧的创作有“三一律”的要求,使剧作家产生锁闭式戏剧结构的创作倾向。
三一律:要在一昼夜内、一个地点展现一个行动。
涵义:从事件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之前所涉及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则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回顾来补充交代。
典型:《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群鬼》(易卜生)、《雷雨》(曹禺)<二>.开放式结构(“线性式”)涵义:将事件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的从头写到尾,作平反映事件的始末。
倾向于突破“三一律”的限制,较为洒脱。
典型:《奥赛罗》(莎士比亚)<三>.人像展览式结构涵义:以人物呈现为中心的结构,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时代的社会风貌,剧情往往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点展开,作为一个平台。
典型:《茶馆》(老舍)、《日出》(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