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翻译赏析《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

别离亦复何恨?此别恨匆匆。

头上貂蝉贵客,苑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

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

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

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

【前言】《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是南宋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此词是为两件事而发:一是频繁的调任;二是朝廷内部的门户之争。

而究其深致,表现的是宦迹不定、人事掣肘使词人壮志难酬的牢骚不平之情。

【注释】淳熙丁酉:淳熙四年(1177)。

自江陵移帅隆兴:指这年冬天,作者由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迁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兼江西安抚使。

被召:指被召为大理寺卿事。

司马监:司马汉章。

汉章名倬,时为江西京西湖北总领,故称之为监或大监。

赵卿:不详何人。

王漕:王希吕,时任转运副使之职,负责一路漕运等工作,故称之为漕。

次韵:依次用原唱韵脚的字押韵作和章。

公明:王炎的字。

枢密:即枢密使。

薨: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叫薨。

兴:兴起、产生。

兴门户之叹,为朝中权贵各立门户、互相倾轧而叹息。

按王炎先与宰相虞允文有矛盾,允文推荐权吏部侍郎王之奇代替王炎的官职;后来朝廷又任命王炎为枢密使。

其后王炎以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知潭州,被汤邦彦论欺君之罪,因而落职。

再后,考宗恢复资政殿大学士之职。

故前章及之:所以在词的上片提到这件事。

因到官oRG之三月便被召,故云。

貂蝉:即貂蝉冠,三公、亲王在侍奉天子祭祀或参加大朝时穿戴。

貂蝉贵客:这里实指当朝权贵王炎。

苑外麒麟高冢:由杜甫《曲江》“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化出。

意谓王炎划为当朝权贵,今已化为墓中异物。

人世竟谁雄:人世间到底谁能称雄呢?言外之意,人终有一死,又何必在生前争权夺利呢!一笑出门去:由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化出。

千里落花风:因作者被召离任,在淳熙五年晚春,故云。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表达诗人想要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萧衍执政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是吴大帝孙权的字,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用作的业绩。

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首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他生长在平常人家,后做了东晋的首席将领,怀着私念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北伐中原的气概和成就。

【翻译】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辛弃疾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佳作,为千古绝唱,也反映了辛弃疾的风格的多样化。

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⑶?满眼风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诗蓦山溪·小桥流水翻译赏析

古诗蓦山溪·小桥流水翻译赏析

古诗蓦山溪·小桥流水翻译赏析《蓦山溪·小桥流水》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

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

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

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

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赏析】这首词是赋“停云竹径”的。

主要是表达作者隐逸自适的情趣。

景物如画,情景交融,体现出一种自然美、朦胧美。

词的上片描叙停云竹径的风貌。

先从周围的人和物写起。

“小桥”二句写竹径近傍的景物,溪涧上架着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

“欲”字下得很传神,它把溪水似流不流的情态表现出来了。

这大约是远望溪、桥,看不真切所致。

“唤取”二句写作者邀请故人来游。

言清风吹拂,云霞满天,手持竹杖,脚登木屦,向竹径进发。

而“风烟杖屦”四字,涵蕴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无限美好的境界。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烘托,为下文正面描写竹径创造了良好氛围。

“行穿”二句写经历竹径。

言有时穿行在深远曲折的林间小道上,有时又要走过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寻幽探胜,非常有趣。

末后三句写竹径概貌。

言竹径斜绕溪水,覆盖了半个山头,绿竹菁菁,已经栽出了一条小径来。

了了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风景画。

既照应了词题,又为下片抒情做了准备。

词的下片抒写作者的“渊明趣”,即隐逸自适的情趣。

陶渊明《停云》诗说:“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又说:“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一杯”二句化用陶诗,言登上停云,举杯独酌,缅杯先贤,觉得自己时下的生活颇有当年陶渊明归田园居的风味,尽享隐逸自适之乐。

陶渊明在《停云》诗中又说:“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还说:“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山上”二句是说,登上停云堂,放眼望去,“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和陶渊明当年赋《停云》诗时所见景物大体相似,又进一步坐实了“剩有渊明趣。

”“野花”五句写停云竹径的逸趣。

言竹径中有啼鸟,也有野花,可以说是鸟语花香,充满野趣,既能颐养身心,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好像它们不肯入诗来,“笑诗翁,句没安排处”似的。

古诗满江红·中秋寄远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中秋寄远翻译赏析

古诗满江红·中秋寄远翻译赏析《满江红·中秋寄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前言】《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

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

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

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注释】寄远:寄语远人。

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舞女子。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

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

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孤令:即孤零。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

云液满:斟满美酒。

琼杯:玉杯。

咽:指歌声OrG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

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

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

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承别:别样看待。

【翻译】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

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古诗赏析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古诗赏析

⾟弃疾《南乡⼦登京⼝北固亭有怀》古诗赏析⾟弃疾《南乡⼦登京⼝北固亭有怀》古诗赏析 《南乡⼦·登京⼝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弃疾创作的⼀⾸词。

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魄阔⼤,情调乐观昂扬。

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南乡⼦·登京⼝北固亭有怀 南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南乡⼦:词牌名。

京⼝: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上,下临长江,三⾯环⽔。

②望:眺望。

神州:这⾥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

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

兜鍪,头盔,这⾥代指⼠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

休:停⽌。

⑦敌⼿:能⼒相当的对⼿。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当如孙仲谋:引⽤《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船、器仗、队伍整肃,叹⽈:"⽣⼦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若豚⽝(猪狗)⽿。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译⽂】 什么地⽅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

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当如孙仲谋。

” 【译⽂⼆】 什么地⽅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低头和屈服过。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前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正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古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生查子·独游西岩》这首词堪称词中妙品,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首词作者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宋代: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①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②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③怜:爱怜,喜欢。

④岁晚:指寒冬腊月。

⑤太寒生:比较寒冷。

生:语尾助词,无义。

⑥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赏析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

“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

一笔两意,巧妙之极。

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

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

“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

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

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赏心亭读稼轩
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
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词的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辛弃疾古诗文赏析不失清丽。

“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

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

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

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

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
THE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