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合集下载

系统功能分析TRIZ ppt课件

系统功能分析TRIZ ppt课件
• 功能受体必须是组件,不能是组件参数,并且需 要针对特定条件下的具体技术系统进行功能陈述。
功能描述的表达尽量抽象
• 尽量用抽象的词语表达,
功能描述的表达尽量抽象
• 价值在于通过多个定义的方法产生更多和更灵活的想法。
『练习』给阶梯的功能下定义
怎么办?
抽象
……
变位通道
升降通道
攀登通道 ……
具体
为什么?
功能定义越抽象,引发的构想就会越多。
功能定义练习
『练习』铁锤的功能
动词 钉 敲击 传递 利用 ……
名词 钉子 钉子 力量 杠杆 ……
功能定义练习
• 锤子的功能是钉钉子
• 锤子的功能最好定义是传递力量
功能的图形化描述方式
• 功能的图形化描述常用箭头和矩形框来表示(动 宾结构),其中箭头代表动词(动作),矩形框 代表名词(组件)。
PUGH矩阵 专利引用分析
TRIZ四类问题模型
问题模型
技术矛盾 物理矛盾 功能化模型 物场模型
工具
解决方案模型
矛盾矩阵
创新原理
分离原理
创新原理
科学效应知识库 知识库中的方案
标准解系统
对应标准解
主要内容
一、系统功能分析的意义 二、功能定义 三、功能分析 四、系统裁剪
“功能”概念的提出
• 19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的工程师迈尔斯首先 提出功能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顾客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功 能。
• 改进已有技术系统时,是理清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 以及其辅助功能,以便理解系统,找出系统的问题 所在。
新系统的设计
顾客需求
功能描述 功能分析
1.功能定义 2.功能分类 3.功能整理

MSA讲义(GRR)

MSA讲义(GRR)
process原料测量测量结果合格不合格测量真值truevalue測量誤差ndiscrimination分辨能力nprecision精密度repeatability重复性naccuracy准确度bias偏差ndamage损坏ndifferencesamonginstrumentsfixtures不同仪器和夹具间的差异ndifferenceinspector不同使用人员的差异reproducibility再现性ndifferencesamongmethodsuse使用不同的方法所造成差异ndifferencesdueenvironment不同环境所造成的差异测量系统操作人员量具测量设备工装被测的材料样品特性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工作的环境即使量具经过检定或校准由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原因会带来测量误差
稳定性分析
1)取一个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如果 该样品不可获得,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生 产零件 ,指定其为稳定性分析的标准样本。具备预期 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和间位置的标准样本是较理想的。 建议对每个标准样本分别做测量与控制图。 2)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3~5次,样本容量和频率应该 基于对测量系统的了解。因素可以包括重新校准的频次、 要求的修理,测量系统的使用频率,作业条件的好坏。 应在不同的时间读数以代表测量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 以说明在一天中预热、周围环境和其他因素发生的变化。 3)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bar&R或Xbar&S控制图上。
i 1 10
值VT为0.8mm,零件之制程变异为0.70mm. 则Bias=VA-VT=0.75-0.80=-0.05 %Bias=100( Bias /制程变异) =100(0.05/0.70)=7.1%(标准是5%以下)
线性分析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2.1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
局部的最优并不代表总体最优。总体的 最优往往要求局部放弃最优而实现次优 或次次优。进行系统分析必须着眼于系 统的整体目标,坚持“系统总体效益最 优、局部效益服从总体效益”的原则。 系统分析时还应站在比所研究系统高一 级的立场和角度来观察。
深圳河(湾)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本课程讲述的系统分析方法除了包括应用系统学科体系 中通用的技术与方法,还要讨论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的理 论和方法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二 系统分析的原则
2.1局部效益与总体效益相结合 2.2递阶分解与综合协调相结合 2.3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结合 2.4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2.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RAND)咨询公 司发展了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称为“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 早期用于武器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之后,系统分析推广到其他政府部门,并陆 续被民间机构采用,以改进交通、通讯等设 施效率和效能。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资源、生态、 环境、城建、医疗等问题。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组成成分所 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由若干(通常是大量)的元素组成; 元素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系统作为整体具有特定功能。
系统基本概念图
输入
结构 环境
S1 S2
边界
S3
S4
输出
元素、结构、环境、边界 输入、输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状态、变量、过程、功能等
1.2 环境与地理学研究的系统
实例一:生态系统 实例二:水资源系统 实例三:城市系统
实例一:简单陆地生态系统
降雨
太阳能

环境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 PPT

环境风险评价及案例分析 PPT

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 故障分解成各种小的故障,并对各种引起 故障的原因进行分解。由于图的形状像树 枝一样,越分越多,故得各故障树。
这是环境风险分析的有力工具,最常用于 直接经验很少的风险辨识中。
事件追踪故障树
符号故障树
环境风险识别中应注意的问题
可靠性问题,即是否有严重的危险未被发 现?
较智力激励法好。
幕景分析法
研究重点:
当某种能够引起环境风险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会有什 么危险发生?对整个工程项目又会发生什么作用?
适用情况:
提醒决策者注意某种措施可能引发的风险或危害性后 果。
提供需要进行监控的风险的范围。 研究某些关键性因素对环境以及未来的影响。 处理各种相互矛盾的情形。
物理性风险
交通风险 水库和大坝项目中的洪水风险 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风险 常常需要考虑
该项目是否使用高气压、高电压、高温、微波辐射、 离子辐射等?
该项目的流程是否错综复杂,任一部分的失事都将引 发一系列的事故?
该项目是否需要工作人员执行潜在的危险性任务,操 作人员的失误是否将产生不利后果?
环境风险评价
广义上讲是指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 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包括 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 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 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狭义上讲是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 可能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 的方案和决策。
幕景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筛选是用某种程序将具有潜在性的危险的 产品、过程和现象进行分类选择的风险识 别过程;
监测是对应于某种危险及其后果,对产品、 过程和现象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教程(ppt 37页)(共36张PPT)

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教程(ppt 37页)(共36张PPT)
27
(2010年山东卷)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答案: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28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图信息可以得出A地河流上游有数量众多的聚落分布,势必有居民产生生活污水,同时河流上 游有化工厂分布,化工厂属于污染水源的工业,因此有工业污水的产生;这些污水会造成河流水质下降,导致水生 生物死亡等生态问题。第(2)题,B流域与A流域相比,B流域有大量林地的存在,试题出现了等高线说明地形有起伏,因此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
20
聚焦点二: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关键是把握其概念、危害与防治的原则与具体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2011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浙江地理 (4)措施主要是节能降耗减排等。 聚焦点一:生态环境保护 第20讲 环境保护(选修Ⅵ) 聚焦点一:生态环境保护 地形起伏、有沉积物、植被少、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而一旦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则空气中的灰尘就会减少,混浊天气减少或消失。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重用轻养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退耕还林还草、加大防护林建设、实施封沙育草工程 属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较多。 据图可以判断出空气重度污染范围明显缩小,这一变化与该地区的绿化美化有密切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自然灾害加剧,危及人体健康 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河段泥沙淤积、河床变浅;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10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月。

第六章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第六章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的构成 信号接触器- 信号接触器-视、听、触、味、嗅、肤、体 信号分析器- 信号分析器-大脑 效应器- 效应器-手、脚、口、体、腺、生物电 机的构成:操纵;运转; 机的构成:操纵;运转;显示 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
20
三、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人能通过感觉器官十分敏感地接受综合信息, 人能通过感觉器官十分敏感地接受综合信息,识 别物体的状态、大小、颜色、阅读文件,分别声音, 别物体的状态、大小、颜色、阅读文件,分别声音, 并且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分析和决策。 并且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分析和决策。但是人的 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信息通道小, 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信息通道小,内存信息 数量有限,大脑的计算、思维、 数量有限,大脑的计算、思维、决策速度不及计算机 感觉器官信息接受能力有限,不能看到红外线、 ;感觉器官信息接受能力有限,不能看到红外线、紫 外线,不能听到次声与超声波, 外线,不能听到次声与超声波,对仪表的认读速度慢 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功能发挥可靠性, 。 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功能发挥可靠性,尤 其是人会疲劳,不可能长时间的工作;对环境敏感。 其是人会疲劳,不可能长时间的工作;对环境敏感。
22
三、人-机-环境系统设计
环境从如下五方面承担自己的功能: 环境从如下五方面承担自己的功能:在 系统运转过程中不断提供物资与能源。 系统运转过程中不断提供物资与能源。接受 系统的排放,并予以消化。 系统的排放,并予以消化。创造人机良好工 作的周边环境。 作的周边环境。 用环境设施来承担机械群 体的某些共性功能。 体的某些共性功能。从社会角度解决系统运 行问题。 行问题。
6
三、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研究范畴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识别天体;通过观察地层化石推断其地质年代及当时的地 理环境特征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以宇宙探索事件为情境,考查相关地理基础知识;以太阳辐射的时 命题分析预测
空分布特征为情境,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备考策略
识记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关注并分析热点宇宙探索事件;结合各 种形式的图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影响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因素 天气因素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 海陆位置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2.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3.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①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2] 增

多 。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 ⁠
返回目录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
命题点1 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 [2023湖南地理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 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 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1—2题。

环境系统分析大气复氧

环境系统分析大气复氧

对主流和支流的分别写出 BOD和DO矩阵方程:
含(')的符号代表支流。 L 中 的 Li 表 示 由 支 流 输 入 的 BOD 值,其值即为L2 ‘的最后一个元 素,即:
Li=L'2m=u'm1L'1+u'm2L'2+…+u'mmL 'm+m'm 同样Oi=O'2m
除Li外, L中的其它元素 为排污已知量,故进而由L可计 算 主 流 各 断 面 的 BOD ( L2 ) 和 DO (O2)
其中: Ks:悬污物吸咐重金属的速度 常数
θ:水流中的悬污物浓度 Kd:重金属在悬污物和水中的分配 系数
Cs:悬浮物中的重金属含量
在这个系统中只考虑悬浮 物与河床底泥的交换,而忽略与 侧向边界的交换。
在严格的边界条件和简化 的条件下,上述式子可以解析求
三、常用水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
本部分内容请见环境影响评 价课程及教材,也可见宁波环科 院 EIAW 软 件 中 的 帮 助 或 国 家 环 保总局的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U与V是两个给定数据计算 的n个阶下三角矩阵。m与n是两 个由给定数据计算的n维向量。
U——称为河流BOD稳态响应 矩阵
每 输 入 一 组 污 水 的 BOD 值 和溶解氧值(L, O ) ,就可 求出各断面向下游输出的BOD值 和DO值。(L2,O2) (2)含支流的河流矩阵模型
主流含n个断面,支流含m个 断面(不含支流汇入主流处的断
解:起始断面河水的BOD5和D0为
Lo= ( 2160000×0+100000×500 ) /
(2160000+100000 )
= 22.124m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2、环境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术基础:
n 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 程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如运筹学)
n 专门技术基础:数学建模、计算科学、环境 影响评估方法、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化的图 与网络分析方法。
计算科学主要涉及各种数值求解算法和优化方法。
3、环境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n 在研究人与环境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时,把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与环境污染及控制有 关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系统。 n 常见分类方法及相应的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从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可分解成三个系统:
污染发生系统、处理系统、生态环境系统。 其中污染发生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n l 工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 n l 生活 n l 交通
2、环境问题定量系统分析的必要性
过去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而由 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上述特点,更有必 要对所考虑对象作定量的系统分析,以便 实现最优控制和设计规划。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首先举一个简单子系统的例子: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现提出的可供考虑的治理方法为城市 污水经一级处理(最大可能削减量为31.8吨 BOD5/日及相应费用已知9000万元)或二级 处理(最大可能削减量84.8吨BOD5/日及相 应费用已知36500万元),制糖厂污水的综 合治理(最大可能削减量为48吨BOD5/日及 相应费用已知3300万元)。
1、环境问题的特点: n 跨领域:社会学、工程学、经济学、生
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物 理学等。 n 多系统:①自然保护系统、环境管理系 统、监测、污染控制系统。 ②污染源发 生、处理系统。这些系统又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n 多层次:流域环境系统、区域环境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水、气、声污染控制系 统等等不同层次的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环境系统问题也与此类同,只是由于条件、 任务、目标不同,对某一治理单元设备盲 目要求高的处理指标未必能改善环境效益, 也许是徒劳。对于标准的制定也同样有系 统问题。
n 系统分析的过程是对系统的分解和综合, 系统分解和综合的过程都要建立和运用数 学模型,定量分析是必要的。
⑤系统的可维护性(长期运行过程中应便于维护管 理)
⑥系统的外部影响(对诸如生态平衡影响、资源和 能源消耗等)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设计实施:根据最优化结果进行实施控 制,包括建立具体实施方案和具体实施 行动。 环境系统分析为环境系统工程中除 规划准备和设计实施步骤外的四个步骤 所包含内容。
n 从系统的定义可知系统具有以下四个基本 特征:
1.集合性
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 体。(根据逻辑统一性要求来构成)各要 素不完善也可能构成良好功能的系统,要 素良好也可能作为整体却不具有某种良好 的功能。(例如球队组成)
2.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 构成有机整体。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多因素:多输入、多变量。(多变污染源, 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多)
随机性:时间、空间、数量上均带有随机 性。
多目标:有时是费用、质量等同时寻优。
动态的:随时间在变化,周期性很长的开 放性的系统(与周围环境有关)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只靠单项技术已不能圆满解决环境问题, 更不能达到最优,必须综合分析,系统设 计规划,这就需借助系统工程处理法。
美、日进行“用系统工程方法防治环 境污染”的科技协作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1977年,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院高松武一郎 教授、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综合分析部主 任研究员内藤正明、和美国堪萨斯州州立 大学,林三方教授三人合编了《环境系统 工程》一书。
1978年,美、英、澳、加、挪等国二十几 名专家联合编写了“水污染控制的数学模 式”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国内是1985年起步的 1985年,清华大学付国伟教授出版了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一书
同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左玉辉教授 编的《环境系统工程导论》一书
1990年清华大学程声通教授出版了《水 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一书
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许多有关专著和书籍。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二、环境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术基础
1、环境系统分析的定义:
以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污染物对人 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自净能力以及有关 环境工程技术原理为依据,运用系统工程 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建立起一个合 理的环境污染预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并研究如何利用它来分析各种污染控制过 程可调因素(或各种可替换方案)对环境 目标或费用、能耗等的影响 ,以及寻求最 优决策方案。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1972年在斯德 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提出“全面规 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 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 ,充分体现 了系统思想。
但在具体系统分析上还有较大差距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管理水 平等原因)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和准则 1.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6个) a.目标
明确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及其选择该目标的 原因。 b.可行性方案 即可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多个) c.模型 描述所研究对象及其过程的某一方面的本 质属性。
它是对现实系统的抽象描述。它是由一些 与所分析的问题有关的主要因素所构成。 它表 明这些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系统分析过程和传统的工程学科方法不同, 它除了要研究系统中各要素的具体性质,解 决系统要素的具体问题之外(分解),还着 重研究和揭示各个要素的有机联系,特别是 研究如何使得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协调融 洽,达到系统总目标最优的目的。(综合)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5分钟 6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分钟 7分钟 ②系统综合:找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及制约 如:先后次序的限制;工作转换的间隙;人手
的忙闲;炉子的忙闲等。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③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求解:(作图法)
只需26分钟完成全部工作,若6件事连 着做,则需42分钟,未增加劳动强度及先进 设备就节省38%的时间。
问题:采取何种治理方案(上述三种 方法各应承担的削减量为多少时)才能既使 排放总量削减到允许排放量以下,又使总的 治理费用最小。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可得:84%的城市 污水经一级处理且制糖厂污水按最大可能 削减量处理即可达标排放,且可达最低费 用10855万元。
这仅是一个简单小系统问题,显然, 对于一个大系统,多变量,多输入的环境 问题,将越显示出环境系统工程的作用, 当然相应的求解也越难。
n 系统的定义:
“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即由相互作用和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成的具有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 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 分”
(钱学森教授撇开了系统的具体物质运动形态,仅 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察而给出的 “系统”的定义)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这种求解得以实现,且 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一 个计算工具,而且是一种对系统进行模拟的 实验设备。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3、最优化方法的选用 n 对确定性问题,可采用线性规划、 动态 规划、非线性规划、整体规划等。 n 对非确定性问题,可用马尔可夫过程, 排队论,对策论等方法进行最优化。 n 有的系统优化问题还应用网络理论、图 论和模糊数学等进行最优化。
n 最优化:选择目标函数,建立评价标准, 建立最优模型,最优求解,综合决策。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系统评价,主要因素包括: ①系统的功能(所起作用与所应完成的任务) ②系统的费用(寻求低费用)
③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各层次和组成部分,在预 定期限和正常条件下,运行成功的概率)。
④系统实现的时间(建立一个系统所需的时间)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更重要的是,系统分析的结果还揭示提 高效率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意义远远超 过前者。
通过上面系统分析,可提出进一步缩 短总时间的可能性,如:烧水和淘米要同 步加快,洗菜、切菜要和烧饭同步加快, 炒菜可单独加快,以免盲目加快无效果, 如:单纯地提高洗菜速度就不能节省总时 间,仍需26分钟。
3.目的性
系统特别是人造系统都具有目的性, 要达到规定的目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 能,目前一些尚不能控制和改造的自然系 统不属于此。
4. 环境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 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信息、物质、 气象等等)的变化。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一、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处理法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四、环境系统分析发展简况及主要参考书目
1、发展简况
本世纪60年代后期,美、日、英开始这 方面的研究。
1972 年 , 美 环 境 工 程 教 授 协 会 发 表 《 环 境工程的数学模式化》
1973年,美国克雷姆逊大学环境系统 程 学 教 授 L.G.Rich 编 著 出 版 《 环 境 系 统 工程》一书。
各系统均对应着三个量及其时空分布: 污染物发生量、去除量、环境容量。
环境系统分析PPT第1讲(1)
n 相应地存在三类措施来协调经济建设与环 境建设的关系,即: 降低发生量、提高环境容量、合理组建处 理系统(保证必要的去除量) 这三类措施是制定环境规划的基本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