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合集下载

简述戏曲的艺术特征

简述戏曲的艺术特征

简述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将从表演手法、音乐、美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演手法中国戏曲的表演手法有特殊的审美特征。

首先是其调整身体姿势,尤其是头、手、腰、臂等部位。

这样的手法能够更好地营造角色的气质和性格,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角色。

其次,中国戏曲对于眼神的运用也十分注重。

演员们能够通过眼神的转移和变化,来表现角色各种情感和心理状态。

此外,中国戏曲还非常注重肢体动作的节奏感。

演员们能够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音乐中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中国戏曲的音乐主要分为“乐段”和“唱腔”两部分。

其中,“乐段”是指在戏曲演出中,演员上下场及变换场景时所奏的器乐音乐。

而“唱腔”则是指演员在演出中所唱的歌曲。

中国戏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律,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

同时,演员们也要通过音乐来表现出角色的心情和情感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

美术中国戏曲的美术方面,主要包括服饰、化妆和道具等。

其中,中国戏曲的服装以明清时期为主,其特点是华丽、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注重搭配。

化妆也十分繁琐,能够突出角色的不同特点。

道具在中国戏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道具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与角色的个性和情感相呼应,加强角色形象的理解。

总之,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思想性质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并不仅仅停留在表演手法、音乐和美术等层面,其思想性质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戏曲的剧本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中国戏曲的故事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和“正义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戏曲剧本中,通常都会塑造出一个善良正直、勇敢无畏的主人公,通过战胜困难和挑战,展现出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文化传承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也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戏曲的演出传统往往基于大型节庆和宗教仪式等活动,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撑。
与夸 张表 演 , 就营造 出黑夜摸 打 的意境。如此等 等 , 不胜枚
举。 二 、 舞 化 歌
清代 戏 曲理论 家王 国维对 中国戏 曲的关学特征有一 句 十分准确的概括 :以歌舞演故事。” “ 因此 , 曲表演艺术的关 戏 学特征 , 自然以歌舞化为其重要标 志之一。 也 所谓 “ 歌舞 化” 指 的是 载歌载舞 , , 这是 戏 曲表 演艺术与
J 戏剧之家l 0ME D A H R MA
戏 曲 表 演 艺 木 的 美 学 特 征
口韩海萍
内容提 要 : 文从戏 曲美学的视 角, 本 以写意化、 歌舞 化、 程式化为三大理论层面 , 对戏 曲表 演艺术 的美学特征进行 了比较全 面系统的论述。对于我 国各戏 曲剧种各行 当的表演 艺术 , 均可提供理性 思
话 剧 表 演 艺术 的 主要 区 别之 一 。
研 究、 探讨 戏 曲表 演艺术 的美学特征 , 不仅对 于戏曲表
演艺术 , 而且 对于整 个戏 曲艺术 , 都具有 重要 的理性 思辨价
值 与 实践 参 照 作 用 。
具体而言 , 曲表演 艺术的 美学特征 , 戏 主要有以下几点:

写 意 化 的核 心 , 直 接 作 用 于 “ ” 不 是 凭 借 实物 的 逼 是 意 ,
真外形去表现 。写意化 的美 学特征 , 主要 通过虚拟与夸张两
大手 法 予 以具 体 呈 现 。
虚 拟 是 集 中 、 炼 的 结 果 , 排 除 了严 格 而 细 琐 的 物 质 提 是
性限 定后 的产物 , 为的是 为清晰地表现 本质特征 , 写” 即“ 出
强调 美与 真 的 统 一 , 更加 重 视 艺 术 的认 识 价值 。 中国传 统 美

戏曲艺术特征

戏曲艺术特征

戏曲艺术特征
戏曲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文学。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以文绘音乐结合,既可以提供视觉盛宴,又可以带来听觉享受,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文字、音乐、表演等方面介绍戏曲艺术的特征。

首先,从文字来讲,戏曲是一种文字艺术形式,以诗词为主,有文言文叙事抒情体、平话叙事抒情体和比喻。

诗词中充满着对祖国历史传统的赞美和热爱,叙述着各种戏剧性的故事,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是音乐,戏曲音乐是多种音乐方式的结合。

它由伴奏乐器、和声、绝唱、唱腔组成,特点是音乐性强、分段多,有明显的弦乐、弹拨乐、铜管乐和打击乐等构成。

例如,《霓裳羽衣曲》使用了当时新出现的八弦琴,创造出醒目的新音乐;《孔雀东南飞》则将古典的弦乐与新的合奏重新结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古典音乐风格。

此外,表演是戏曲的又一特征。

戏曲表演主要包括夸张的表情、姿态、动作、舞蹈等形式,表演艺术精湛,有利于抒发情怀、引起共鸣,从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以著名曲目《破阵子》为例,演员吴洪之表演刚烈、激情四射,勾勒出一幅胜利欢庆的动人图画,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呼和赞赏。

总之,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它融合了文字、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
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很有帮助。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戏曲的精髓和魅力。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戏曲表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表演形式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戏曲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一、形式1、细分形式戏曲表演中,舞蹈的形式可以分为唐宋舞、元曲舞、昆曲舞、京剧舞等等。

不同形式的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2、表现形式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表现形式包括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

其中,群舞表现最为普遍,通过大量演员的组合和运动,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3、配角舞蹈在戏曲表演中,舞蹈不仅仅是主角的表演,而在配角的表现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帮助人物刻画更为清晰。

二、美学特征1、形态美戏曲表演的舞蹈形式具有精美的形态美,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形态,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和风格。

如京剧中常常需要演员用手扇,摆动手帕等道具来表演舞蹈,增强舞蹈的形态美。

2、情感美戏曲表演的舞蹈形式也体现了深刻的情感美。

舞蹈可以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内涵。

3、音乐美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音乐美同样不可忽视。

舞蹈与音乐的融合,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动人,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享受。

4、意境美在戏曲表演中,舞蹈的意境美尤为重要。

艺术家在舞蹈中通过表现表情、动作等形式,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生活,在舞蹈的艺术表现中传递出深深的感染力和思想启示。

总之,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舞蹈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其美学特征也是多方面的。

舞蹈给予了戏曲表演更加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也让观众在欣赏中得到了更为饱满的审美体验。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

戏曲表演艺术中舞蹈的形式与美学特征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旦角舞、净角舞、丑角舞、花脸舞等。

每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下面将对其中一些舞蹈形式进行具体的介绍。

首先是旦角舞。

旦角舞是戏曲表演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所表演的舞蹈。

旦角舞以柔婉、细腻、柔美的舞姿为特点,旨在展现女性的温柔和柔情。

旦角舞的动作流畅、柔和,注重气息的流转和呼吸的协调,给人以轻盈、飘逸的感觉。

旦角舞的舞蹈动作包括行进、转身、起身、下身、点头、弯腰、弯背等,这些舞蹈动作都通过舞者的身体表达出来,既要注意手部、脚部的动作,也要注重腰、背、臀部等身体的协调运动。

旦角舞的舞台形式多样,有地步舞、台上舞和近景舞等,不同的舞台形式展现了不同的舞蹈效果,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者的情感表达。

其次是净角舞。

净角舞是戏曲表演中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所表演的舞蹈。

净角舞以刚健、明快、豪迈的舞姿为特点,旨在展现男性角色的刚毅和王者风范。

净角舞的舞蹈动作力度大、幅度大,要求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力量感。

净角舞的动作包括跳跃、转身、旋转、击打等,舞者的动作要求整齐、统一、协调,还要注重舞者的形象塑造和角色演绎。

丑角舞是戏曲表演中扮演丑角角色的演员所表演的舞蹈。

丑角舞注重夸张、滑稽、诙谐的舞蹈形态,旨在通过舞蹈来表达笑点和娱乐效果。

丑角舞的舞蹈动作包括跳跃、翻滚、扭腰、摇头等,舞者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丑角的特点和形象,以引起观众的欢笑和喜爱。

丑角舞在舞蹈形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可塑性,舞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和角色特点进行创作和演绎,从而使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花脸舞是戏曲表演中扮演花脸角色的演员所表演的舞蹈。

花脸舞注重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旨在通过舞蹈来展现花脸角色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点。

花脸舞的舞蹈动作包括行走、转身、姿势等,舞者要通过这些舞蹈动作来凸显出花脸角色的性格和形象,同时还要注重舞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以提升角色形象的生动性和表达力。

各种剧种都有什么特征

各种剧种都有什么特征

各种剧种都有什么特征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扮演角色、通过对话和行动组织起来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剧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剧种及其特点。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其特点是唱念做打,形体动作优美,面具多样。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背等。

唱指的是演员通过特殊的唱腔表达情感,念指的是以念白和念诗的方式进行对话,做指的是演员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打指的是武术动作,舞指的是身体的舞蹈。

此外,京剧的脸谱也是其独特之处,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脸谱代表着不同角色的性格。

2.话剧: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它从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受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戏剧理论的影响,强调真实性和自然性。

话剧的特点是对话自然流畅,注重现实生活的描绘,更加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话剧通常以舞台为背景,通过舞台布景、灯光等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和场景转换。

3.歌剧:歌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和戏剧表演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意大利,广泛流行于欧洲和美国。

歌剧的特点是演员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和展示角色特点,舞台布景和服装非常讲究,以壮丽的场面和悲壮的情节为特色。

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交响乐队伴奏,以大合唱、咏叹调、二重唱等形式表达。

4.木偶戏:木偶戏是一种使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形式,流行于世界各地。

木偶戏的特点是演员通过操纵木偶来表达情感和展示故事,通常使用人形木偶或动物木偶来扮演角色。

木偶戏通常伴随着音乐和对白,舞台布景和道具非常精致,使观众能够沉浸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

5.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剧:佛朗明哥舞剧起源于西班牙,是西班牙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独特的舞蹈、音乐和歌唱来表达情感和展示故事。

佛朗明哥舞剧的特点是快速的踏步、激烈的身体动作、强烈的情感表达。

它通常以吉他的伴奏为背景,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出西班牙风情和激情。

6.中国豫剧: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之一,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审美特点。

在表演艺术领域,京剧综合运用了语言、音乐、舞蹈、戏曲道具、服装和化妆等艺术手段,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下面将从音乐性、形式美、情感美和色彩美四个方面浅析京剧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性京剧音乐采用了传统汉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遵循了音乐美的原则,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效果。

京剧音乐以“弹”、“唱”、“念”、“打”四种表现形式来诠释情节和表达情感,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方式。

京剧音乐表现出的旋律优美、节奏和谐、音响丰富,为观众带来了音乐享受的同时也突出表演的情感表达。

二、形式美京剧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通过表演动作、舞蹈动作、道具和服装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特殊的美感体验。

京剧表演形式强调“三合一”的表演原则,即“唱念做”,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尽情领略到京剧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感。

在表演动作上,京剧艺术家通过精益求精的训练,展示了独特的舞台动作、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

而在道具和服装方面,京剧通过精美绝伦的服装和细致逼真的道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情感美京剧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情感美。

京剧表演通过高度精细的表情、语态和动作等组合形式,展现出戏曲人物的静态和动态情感,使表演得以惟妙惟肖地诠释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对外界的反应。

在情感表达方面,京剧注重演员对感情细节的把握,通过服装、道具和音乐等手段,传递出戏曲人物所表达的感情,让观众沉浸于戏曲人物情感表达的世界中。

四、色彩美京剧表演中的色彩美是京剧独特的审美元素之一。

京剧通过舞台上的灯光、化妆和服装等方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色彩美,展示出精美繁复的美学效果。

京剧中的色彩美不仅体现在服装、道具的色彩上,还在化妆时注重颜色的营造,不同的角色要求不同的妆容,通过化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也为深化戏曲人物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1、综合性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

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

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

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

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

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

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

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

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

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

“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

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

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

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

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

它比“实象”更为鲜明、具体。

可见,戏曲的真实和美感是在“实象”之外,“意象”之中的。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各种艺术因素综合成为戏剧整体的,所以表演动作的写意性,决定戏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应的写意色彩,否则艺术上就不统一。

所谓写意之“意”,不是单指抽象的精神,它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形神兼有的形象,它不是生活的原貌,而生活真实却寓意其中。

戏曲的写意形象,距离生活实际甚远,但它凝炼着生活中丰富的抽象特征。

想象比直观往往还要感到丰富真实。

凡以鞭代马、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出室入室等,皆属虚拟。

这是戏曲写意的一种手法。

如果认为戏曲表演只限于虚拟动作才是写意,那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戏曲的一切动作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因此才构成戏曲整体的写意特征。

《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是虚拟贵妃的愁情醉态的。

这些形象都不是写实的,贵妃无论醉到何等程度,也醉不出个“卧鱼”来。

但“卧鱼”之形,却最能传达愁情醉态之意。

因之“卧鱼”就成为写意的形象。

戏曲表演的写意性,还不限于一招一式,它展现在形象塑造的整体,构成戏曲的写意性的形象。

戏曲并不绝对排斥写实,以桨代船的那个“桨”,就颇为写实,但这个实却是为了虚,让观众由写实的桨联想到虚拟中的那个船。

是由实见虚,不是以实代虚。

写实旨在写虚。

我们还必须看到,戏曲的写意是植根于生活的,它必须遵循生活逻辑。

奇特的花脸造型,总归是人物性格和身分的图案式的写照,决非鸦涂。

所以写意和概念化、类型化有原则区别。

戏曲演员塑造人物是十分重视内心刻画的。

归纳而言: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若变写意为写实,戏曲就会顿然改貌。

它是意中有实,实借意显。

从本质来看,它是现实主义的,不是形式主义的。

写意的外部特征在戏曲中表现为“程式”,戏曲以表演“程式”为核心,综合各种艺术“程式”构成自己的特殊样式。

含蓄美、雕塑美、节奏美,则是戏曲的写意性通过“程式”表现出的美感特征。

三者统一在戏曲的人物形象之中,形成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3、程式性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

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

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

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

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

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

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

许多程式动作各有一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

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

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

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

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4、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

用有限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如果不在艺术中变换生活的原来形式,完全按照日常的样子去反映生活,是办不到的。

戏曲通过变形来反映生活,这种变形手法之一就是虚拟。

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是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中产生出来的。

如:中国画讲究神形兼备,而更重视神似。

神似要求捕捉住描写对象的神韵和本质,而形似却是追求外形的肖似和逼真。

戏曲就是在这样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它不是把舞台艺术单纯作为模仿生活的手段,它追求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它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

舞台对于戏剧就是一种限制。

因此,戏剧必须解决如何利用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中国戏曲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当作不固定的、自由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

舞台是死的,但是在戏曲的演出中,说它是这里,它就是这里;说它是那里,它就是那里。

一千里路虽然很长,说它走完了,它就走完了。

从门口到屋里,虽说路程很短,说它没有走完就没有走完。

一个圆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夜尽天明……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使戏曲把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的广阔性,这就是戏曲的虚拟手法的集中表现。

作为解决艺术与生活这对矛盾的基本方法,虚拟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的表现上。

例如对山岳河流等地理环境的虚拟、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的虚拟,以及人物动作的虚拟,等等。

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的舞台,给戏曲作家和舞台艺术家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戏曲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真实的虚拟性特点,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运用他们的智慧积累而成的优秀的民族表现形式。

它的形成过程,并非直线发展,而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的艺术家们经过了各种途径的探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人运用布景,把舞台装饰得华丽一些。

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了一个班社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用了月宫的布景。

清初的李渔在《蜃中楼》里,也布置过一座精巧的蜃楼。

至于宫廷的演出更是花样繁多。

但戏曲发展的主流,还是循着虚拟的法则前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美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