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_姜鹏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楚畹幽兰冠从芳,双钧画法异寻常。
国香流落空留赏,太息金陵马四娘-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来自兰花吧00:00 13:45 兰是植物界进化最高极的物种,菌是生物界较低极原始的物种(这里说的菌,专指真菌,原属植物界,现已独立为菌物界,与植物、动物并列)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系统—森林中的重要员。
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以及兰和菌与其他生物种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关系),极积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从而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物种的延续与进化。
由于兰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们将其请出森林,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栽培,所谓来其自然生,还其自然养,引种驯化栽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兰属植物大多数种,作为花卉栽培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生长发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与原生环境中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的生态关系虽消失了,但与兰关系密切的一些种如昆虫、菌物、微生物等随之进入养兰环境。
其中兰与某些菌物种亘古以来所形成的微妙的生态关系被保持住了。
这也是人类引种栽培兰花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之一。
兰与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伴生、寄生、共生。
兰与一些腐生菌、蝇类幼虫、原虫、环节动物等伴生在兰盆基质中,营养方式各异,和平共处,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
如腐生菌以分解基质中的有机物为生,也为兰根提供营养来源。
森林中的许多附生兰,主要靠腐生菌分解老死的木质纤维素为矿物质源,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兰菌寄生关系普遍存在于森林系统中,主要是一些致病性真菌如刺盘孢菌、棕疫霉菌、镰刀菌、狄巴利腐霉、立枯丝核菌、菌核菌、柱盘孢属菌等,也称为寄生菌。
它们是兰的敌人,分别引发炭病、疫病、基腐病、腐烂病、根腐病、菌核病,黑斑病等兰病。
它们的菌丝侵入兰花细胞内吸收营养,分泌毒素解析破坏植物组织,引起植株新陈代谢失调,甚至死亡。
兰科菌根共生效应研究进展

w s c e su ilgc l v l t n a s c s ̄ 1 oo !a oui . au b i e o Ke r s Orh d c a ln ; y iss R s a c r ge s ywo d e i a e e a tS mbo i e e rh p o r s p ;
兰科植物的整个生活史都与共生真菌紧密联系着 , 真
菌 与植 物 之 间 的共 生互 作 关 系 、 生效 应 产 生 的各 种 机 制 共
长 的菌 根菌 并 进行 了效 果 良好 的侵 染试 验 l兰 科 植物 菌根 l l 。
研 究具 有 广 阔的应用 前 景 。
及 对植 物 生 长生 理 的影 响 引 起 了研 究 学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为
种 子萌 发 到分化 出营养 繁殖 茎整 个 阶段 的 营养 物质 。 随后 ,
子 萌 发所 必 需 的有机 养 分 ; 些 兰 科 植 物 的种 子 则 没 有 乙 有
郭 顺 星 等 【 范 黎 等 [ 现 , 菇 属 的 石 斛 小 菇 ( yen 5 】 、 6 1 发 小 M cn dn r i 、 ed b )开唇 兰 小菇 ( yeⅡ net hl) oi M cn aoc ci 也能 促 进 天 麻 o a 种 子 的发 芽率 , 者 使 发芽 率提 高 到 8. %。 外 , 19 前 41 另 8 在 91
HEW e l ( l g f rc l r n a d cp rhtcueS uh et nvri , h n qn 0 7 5 it e a Col eo t ut eadL n sa eA c i tr, otw s U ies y C o g ig4 0 1 ) e Ho i u e t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植物与真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被称为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互相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生命的延续。
植物依靠真菌提供的营养物质,而真菌则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碳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共生关系的类型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主要分为两个类型:菌根和藻类共生。
1. 菌根共生:菌根是一种由植物的根系和真菌的菌丝组成的结构。
在菌根共生中,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共生组织。
真菌菌丝为植物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同时,真菌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糖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树木与土壤中的真菌之间的关系。
2. 藻类共生:藻类共生指的是植物与藻类或蓝藻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为藻类或蓝藻细菌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而藻类或蓝藻细菌则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在水生植物中尤为常见,如水蕨与微藻之间的关系。
二、共生关系的意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对两者来说都是相互有益的。
首先,共生关系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由于真菌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提供营养物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得到了促进。
同样地,植物也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了所需的碳源。
共生关系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生存竞争力,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共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土壤质量。
真菌通过菌丝的扩展,能够将土壤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更稳定的土壤结构。
这种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水分和预防水土流失,同时也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更宽敞的生长空间。
三、共生关系的应用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在生态学和农业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生态学领域,共生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菌根共生对土壤中的碳循环和氮素的固定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共生关系的机理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在农业上,共生关系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野生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分离及鉴定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
2 5种 野生 兰科 植 物为杭 州 师范 大学 生 命 与 环境 科 学 学 院 生 物化 学 与 分 子 生物 学 杭 州 市重 点 实 验 室
1 42 P . . CR 扩 增
利 用 通 用 引 物 I 1( T C AGGT TS 5_ C GT r GAAC T G 3)和 I S 5- C C TT C GT - 扩增 内生 真 菌 r NA I S区段 . D T P R反应体 系为 :0 xT q B f r含 Mg。 2 5 L 模板 D . L d P 2 5r o/ ) . L C 1 ×E a uf ( e 。 ) . 、 。 NA 2 0 、NT ( . t lL 1 5t 、 e o . t
从平 板上 刮 取 约 0 .1 g菌 丝 体 置 于 研 钵 中 , 入 1 mL 裂 解 缓 冲 液 ( 0 加 1 0 mmo/ i HC 、 lL Tr - 1 s 1 0mmo/ DT 4 0mmo/ a I 2, S ) 0 lL E A、 0 lL N C 和 Ds 与少 许 石英砂 , 菌丝 充分 研磨 . 9 6 将 液体 转移 至 1 5mL . 离心 管 , 加 入 等 体 积 氯 仿 / 戊 醇 ( 积 比 为 2 并 异 体 4:1 抽 提. ) 高速 离 心后 取 上 清 液 , 入 2 L R s 加 Nae ( 0mg mL ,7℃水浴 保温 3 i. 1 / ) 3 Or n 随后 , 2倍 体积 无水 乙醇 沉淀 D a 用 NA, 用 7 %乙醇洗 涤 2次 , 并 O 自然 风 干后 溶 于适量 T E溶 液 , 贮存 于 一2 O℃备 用. 取 3肛 L DNA样 品 用 0 8 琼脂 糖凝 胶在 1 . ×TAE电泳 缓 冲液 中进 行 电泳 ( 0 3 i) 溴化 乙 1 0V, 0r n , a 啶 染色后 , 紫外灯 下 观察拍 照 .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方法的概述郑超文;肖娅萍【摘要】兰科植物资源在全球分布广泛,其中有许多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和名贵的珍稀花卉,由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兰科植物生长习性的特殊性导致其在自然状态下繁殖率极低,因此难以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近年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兰科植物都能与相应的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并且必须依赖于这些内生真菌才能完成其整个生活史。
因而对菌根真菌在提高兰科植物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过程中机制的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工业化育苗中将是缓解兰科植物市场供求紧张问题的关键。
通过对近几年有关天麻和铁皮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问题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加以阐述,以期对今后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Resources of orchid family distribute widely over the globe. Many among them are important officinal and rare flower plants;they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or their fairly high business values. Orchid plants have very low rate of reproduction in natur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ir growing particularities;they could not meet wide market demand.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lmost plants of orchid family can establish symbiosis with cor-responding mycorrhizalfungi,moreover,they must rely on these endophytic fungi they could complete their whole life history. Therefor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ycorrhiza in the process to promote the growth rate and fertility of or-chid plants and apply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will be the key to allay str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orchid plants. In this paper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issuebetween Gastrodia elata and Dendrobium officinalei recently were expounded,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on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共生机制;研究方法【作者】郑超文;肖娅萍【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1兰科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科植物[1],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目前据统计约有800属,大约25 000种[2]。
兰花与真菌的共生关系

2
• 2、同时真菌的大量侵人繁衍,形成了一种物理上的障碍,保 护了兰株从土壤挟带的病原的感染,而真菌的分泌物一异 生长素还可刺激兰花生长。
• 3、兰花和真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始终协调的,一、二年生 的兰株长势茁壮,能不断地同化侵人的真菌,供给自己的生 长;而对三年以上的老株来说,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真 菌侵人将造成兰株的腐烂,分解死亡。兰花植株大最死亡 的后果,也将断绝丝核菌自己的养料供应。
如何养殖???
• 野生的兰花是生长在枯枝落叶层很厚的山泥中。
• 武夷山考察时曾取样分析,其养分含量是:pH4.4-5, 氮0.75%,磷0.38%,钾4%,有机质16.7%,为极其肥 沃的扁殖土。据观察,土壤中腐植质对菌根形成作 用最大,而纤维素和木质素作用甚少。
如何养殖???
• 1、配制兰花培养土时候,要选用腐殖质含量高的 土壤。 • 2、考虑到 3、家庵养花夏天经常用发酸了的牛奶掺水稀释后 做为追肥,对兰花及其共生菌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共生关系
1、兰花肉质根肥大,不具根毛不能直接吸收土壤里的 营养物质,在生活过程中,兰花是依靠消化侵人其体内的 真菌菌丝取得养料。
供应兰花养料的真菌,多属于不完全菌类的丝核菌属。
穿越——粘贴——长菌丝分支——菌丝小球— —吞噬消化
• 丝核菌的菌丝广泛生活在土壤中,它的次生菌丝形 成根状菌索,穿越土层,寻找寄主,一旦碰到兰花的 肉质根和假鳞茎就紧紧粘贴并穿入其内层细胞内, 长出菌丝分枝。而被侵染的细胞内原生质首先被 菌丝所分解利用,与此同时,丝核菌菌丝也逐渐变粗 形成菌丝小球。尔后,细胞核发生畸变和核分解的 过程,多数形成的菌丝小球,也就在它刚刚形成时就 被容纳它的细胞所产生的溶菌酶所吞噬消化掉。 通过这种细胞内消化,原生质变得很稠密,细胞体积 也随之大,并发生不规则的畸变。经过一段时间以 后,细胞又恢复原来的状态,重新消化新人侵的菌丝。 随着菌丝的不断侵人和被消化,以及消化细胞的周 期性变化,使兰花从根和假鳞茎源源不绝地得到大 盆养料供应,促使兰花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作者:王美娜胡玥李鹤娟李健陈建兵兰思仁来源:《广西植物》2021年第04期摘要:兰科(Orchidaceae)在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全部兰科植物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研究兰科菌根真菌对于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在对菌根真菌相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主要类群、特异性及其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进化关系进行了总结。
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经典研究方法、早期分子生物学方法、rDNA片段高通量测序法、宏基因组学方法。
兰科菌根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
根据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否,首次明确了兰科菌根真菌定植关系可分为三大类:特异性定植、广泛性定植和特异-广泛兼性定植。
根据营养关系特点,首次将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兰花单向利好型、典型共生型、分工合作型。
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面性,而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阐明。
此外,该文还对兰科菌根真菌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兰科菌根真菌,宏基因组,特异性,营养关系,协同进化中图分类号:Q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142(2021)04-0487-16Abstract:Orchidacea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biological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ystem on the earth. Almost all Orchidaceae species are threatened or endangered to certain degre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OMF) to protect rare and endangered orchids. In this article, OMF and its related terms were introduced. The methods used for the OMF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The main taxa and specificity of OM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MF specificity and orchids rarity,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and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MF and orchids were reviewed. The OMF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include: classical methods, early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rDNA fragment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ethods and metagenomic methods. The taxa of OMF mainly belong three fungal phyla: Basidiomycota, Ascomycota and Mucoromycota.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OMF specificity,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OMF colon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pecific colonization, extensive colonization and specific extensive facultative colo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we first put forward that the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s and OMF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rchids unidirectional benefit type, typical symbiotic type and cooperation typ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MF specificity and orchids rarity showed two sides. And more researches are still needed to clarify whether there is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rchids and OMF. Finally, some id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OMF research.Key words: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metagenomic, specificity, nutritional relationship, co-evolution蘭科(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Orchids),是植物界中最大且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之一,起源古老且仍在经历着快速的分化和物种形成(Chase,2001;Cribb et al.,2003)。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兰花拥有美丽幽香的花朵和清雅的叶片,自古以来,作为观赏花卉或药材被广泛采集。
因此,我国的野生兰花正面临着疯狂采集和走私。
兰科植物成为了全球性最为濒危的植物类群,同时,兰科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收录的受威胁种类最多的科,已成为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
中国约有350种兰花被用作中药材的原料,约占中国兰花总数的四分之一。
许多物种因过度采集而濒临灭绝。
伊恩的困境“在兰科植物最为富集的西双版纳,石斛属的很多种类和开唇兰属的金线兰等,被人们作为药材而遭到了过度采集和收购,导致一些种类目前在野外已踪影难觅。
一些开花漂亮的种类,如大花万代兰、鸟舌兰、版纳蝴蝶兰、大花鹤顶兰、多花指甲兰和各种兜兰等,也被兰花爱好者大量采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研究员高江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因此,栖息地丧失和过度采集是兰花灭绝的两个主要原因。
“兰花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极为敏感。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依赖传粉者,栖息地的破坏可能首先影响传粉者;其次,兰花和真菌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高江云说。
二十多年前,高江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神秘的西双版纳,在随中科院植物所首席专家吉占和先生几次野外考察后,他对兰科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后,高江云在版纳植物园组建了“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再引种”研究组,专门致力于西双版纳和相邻地区兰科植物的综合保护研究。
“保护兰花的基础是保护、管理和恢复其栖息地。
基于植物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生殖技术、真菌学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兰花回归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综合保护策略。
”他和同事们关注西双版纳428株野生兰花中的石斛。
石斛属为兰科第二大属,全世界约有1500~16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
我国约有78种,其中有近40种药用。
云南是我国石斛种类最多的地区,约50种,主要分布在滇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仅西双版纳就有48种。
西双版纳是我国石斛的主产区之一,有22种石斛属植物被加工成石斛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ycosystema菌 物 学 报 15 November 2009, 28(6): 895-901jwxt@ISSN1672-6472 CN11-5180Q©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fanli@收稿日期: 2008-10-24, 接受日期: 2009-01-12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姜鹏 范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8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orchids and fungiJIANG Peng FAN 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兰科Orchidaceae 是一个广布于全球的植物大科,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
因其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植物学家和园艺工作者等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研究。
Bernard 首次发现兰科植物种子需依赖真菌的侵染才能萌发(Curtis 1939)。
此后,有关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广泛地开展起来,研究者们从二者间的专一性、营养、生理以及共生关系形成的机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此过程中,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们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方法1.1共生真菌的分类鉴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早期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形态学方法中所采信的鉴别特征多是真菌的繁殖结构或有性世代的特征,而很多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此类结构特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常难以甚至不可能获得。
例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 的成员是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但研究者们没有发现它们的无性繁殖结构,也很少甚至没有获得其有性世代,只能凭借营养菌丝和菌落的培养特征以及融合群等对其菌株进行区分。
笔者在研究促进天麻Gastrodia elata 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时发现,绝大多数的种子共生萌发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子实体,因而不能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真菌种的基因序列被测定,一些适用于分类学以及系统学研究的基因陆续被选出,这一切都为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分子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陆续被研究者们运用到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当中。
按照系统学的理论,一般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的距离也比较接近。
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因来构建未知共生真菌和相关已知真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通过分析未知共生真菌在系统发育DOI:10.13346/j.mycosystema.2009.06.023树上所处位置判断该真菌分类学地位及其所属的种类。
虽然系统发育种(phylogenetic species)不能直接对应于形态种(morphological species),但研究者可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实际情况来做出分析。
Ma et al.(2003)基于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片段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将从新加坡的一些兰科植物中分离到的24株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菌株鉴定为 E. repens和 E. calendulina-like Rhizoctonia。
Sekizaki et al.(2008)根据IGS-1(intergenic spacer 1)片段系统学分析结果,将从产自日本北海道的成年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共生真菌鉴定为Armillaria nabsnona,这是首次发现A. nabsnona可以与天麻形成共生关系。
至此,在日本共有7个蜜环菌属Armillaria的种可与成年阶段的天麻共生(Cha & Igarashi 1996)。
A. nabsnona 是北半球常见种,但在中国还未见记载,孙立夫等(2007)按其在北半球的分布情况推测,中国也应有其存在。
但由于缺乏有关天麻成年阶段共生真菌多样性和专一性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仅知道 A. mellea是天麻成年阶段的共生真菌。
1.2 兰科植物与共生真菌间的专一性随着兰科植物共生真菌被大量发现,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的专一性对应关系被研究者们所认识,但某些共生真菌的分类学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难以界定,给二者之间专一性研究带来了困难。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分子系统学理论引入了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专一性关系的研究之中。
Taylor et al.(2002)在其文章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论从一种兰科植物中发现多少种共生真菌,当所有这些被发现的真菌都属于同一系统学分支时,那么这种兰科植物与这些处在同一个系统学分支上的共生真菌之间就存在专一性,因为处在其他系统学分支上的真菌不能与这种兰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他们发现头蕊兰属的Cephalanthera austinae仅与革菌科Thelephoraceae下的一些成员建立共生关系,珊瑚兰属的Corallorhiza maculata和 C. mertensiana仅与红菇科Russulaceae的成员建立共生关系(Taylor & Bruns 1997,1999)。
Shefferson et al.(2005)对杓兰属Cypripedium七种兰花的共生真菌nrLSU、ITS、mtLSU三个基因进行了系统学分析,发现杓兰属的种与其共生真菌之间有很高的专一性,其共生真菌都聚在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 下很窄的几个分支中。
1.3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研究早期的研究者Curtis(1939)发现,相同生境下的不同兰花种有相似的内生真菌,而不同生境下的同一兰花种有不同的内生真菌。
此后有关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Hadely 1975;Harvais & Hadley 1967;Harley & Smith 1983)。
Harley & Smith(1983)提出在某一生态条件下生活习性相关的某些种的兰花和某些种真菌以生态群(ecological group)的形式存在,但一些共生真菌的分类地位难以依靠形态学方法界定。
近年来,分子系统学方法被应用于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生态学的研究。
Otero et al.(2004)对从兰科植物Ionopsis utricularioide和Tolumnia variegata中分离到的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共生真菌菌株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这些菌株属于4个不同的系统学分支,其中一个分支的真菌在同一地点的I. utricularioide和T. variegata中都以较高的频率出现;不同地区的T. variegata的菌根真菌在这四个分支中所占的比例很不相同,生长在哥斯达黎加Tortuguero森林公园的T. variegata的共生真菌在四个分支中所占的比例接近,生长在波多黎各Dorado 地区的T. variegata的共生真菌仅出现在其中的两个分支中。
这些共生真菌都是丝核菌状(Rhizoctonia-like)真菌,形态学鉴定困难,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共生真菌在兰花中的分布及两者间的关系的分析几乎不可能,而采用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这些真菌没有被鉴定到种,但通过聚类分析也达到了同样的研究目的。
Ogura-Tsujita & Yukawa(2008)对从不同生境下的Epipactis helleborine中分离到的难以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的共生真菌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生长在海边沙丘森林中的 E. helleborine的共生真菌主要是Wilcoxina属的成员,而生长在内陆森林中的E. helleborine的共生真菌则主要是Tuber、Hydnotrya、Exophiala等属的成员。
虽然分子系统学理论和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兰科植物与其共生真菌之间关系的研究,然而,可用的已知真菌种类的序列信息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资料不足以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深入的最大因素。
已有的真菌的序列资料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资料相对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兰科植物共生真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经常有研究者找不到与自己所研究的共生真菌序列相近的已知真菌,这给有关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
2 共生培养试验2.1共生真菌鉴别和优良菌株筛选从兰科植物中发现的真菌不一定都是其共生真菌,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兰科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培养试验来判断其是否为共生真菌。
共生培养试验包括两类,一类是兰科植物种子与真菌的共生萌发试验,另一类是兰科植物在其种子萌发后的生长阶段与真菌的共生培养试验。
共生培养试验也被研究者们用来筛选对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的共生真菌菌株,为人工培育兰科植物提供优质菌株。
我国学者徐锦堂的团队曾对其分离到的天麻种子共生萌发真菌进行了共生萌发试验,通过比较,筛选出一株具有很高活性的菌株用于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冉砚珠和徐锦堂 1990)。
Porras-Alfaro & Bayman(2007)在用这两类共生试验对从香荚兰属Vanilla植物中分离到的一些真菌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可用于香荚兰属植物人工培育的高效菌株,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这些菌株都聚在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下的一个分支。
2.2 寻找潜在的兰科植物共生真菌Warcup(1973)利用10个来自不同种兰科植物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菌株与10种兰科植物种子进行共生萌发试验以验证二者间的专一性时发现,某些种兰科植物种子可以与其他种兰科植物的共生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而萌发。
研究者们认为对兰科植物潜在的共生真菌的利用将能扩大兰科植物继续生存的机会,他们用共生培养试验来寻找潜在的共生真菌。
Perkins et al.(1995)发现葱叶兰Microtis parviflora的种子可与七种从未在该植物中发现的真菌共生而萌发,而在这之前仅发现 E. repens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一株未定种真菌与该种植物形成菌根关系。
徐锦堂等(2001)对从45种兰科植物中分离到的132个菌株与天麻种子进行了共生萌发试验,发现了3个高效菌株,并推广到天麻的人工有性繁殖生产。
Porras-Alfaro & Bayman(2007)研究发现从I. utricularioide中分离到的一类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菌株对香荚兰属Vanilla植物的种子萌发有很好的效果,但未鉴定这些菌株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