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第【1】篇〗《竹石》说课稿金涌浩一、教材分析《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教法和学法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理解作者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竹子和作者的背景信息(二)、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通过齐读、指名读、跟视频读、老师范读等方式熟读古诗,通过指导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竹子和诗人的品格。

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课外拓展,收集和展示课外关于竹的诗,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巩固和背诵(六)、小结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这首题画诗《竹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忍不拔,作者也由此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风浪,不怕打击的顽强精神。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描绘竹子和石头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表现了它们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培养他们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学会欣赏自然,敬畏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难点:感悟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竹石景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

5.拓展(10分钟)请学生发挥想象,以竹石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

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

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领悟古诗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谈话导入通过提问学生“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岁寒三友”又是哪三友?揭示课题《竹石》。

四、初读1.解诗题: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诗人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郑板桥。

他是清代书画家,尤其擅长画竹、画兰。

3.点名读、齐读,指导字音。

五、析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竹石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一)坚韧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1.“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2.你能想象“咬定”这一动作吗?谁可以试着将它表演出来?3.“破岩”是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4.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吗?(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5.指导朗读。

(二)顽强斗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坚劲”什么意思?(坚定强劲)2.竹子遇到那些磨难、打击?(东西南北风)3.风吹来,雨打来,竹子害怕吗(没有,任尔)4.“任尔”可以体现竹子怎样的风骨和信念?(不畏艰难,坚强不屈)5.想象一下,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6.从诗人的描写中,你能够看出什么?(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借竹子表明自己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六、品读播放一段音乐,请学生伴着音乐朗读。

七、小结作业作业:搜集古今中外具有同样高洁情怀的人物资料。

八、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第2篇】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
郑燮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