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浅析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策略

浅析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策略概述教授中文名词量词是对外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学习环节之一。
对外汉语学习者通常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名量词,比如:个、只、条、张、口等等。
然而,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名量词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分辨某些量词的使用场景以及给名词搭配合适的量词等等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浅析一些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策略。
名量词教学的重要性名量词的学习是广东快乐十分最基本的汉语语境知识之一,也是对外汉语入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量词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承。
学习名量词可以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并融入到中国社会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汉语交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汉语。
名量词教学的挑战尽管名量词的学习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
以下是针对名量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区分名量词的使用场景2.称谓的相关问题3.正确搭配名词和量词名量词教学策略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一些策略:1. 示范重要性教授名量词时需要给学习者进行示范。
展示名量词的使用场景、正确的数量搭配及相应的汉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记忆名量词的使用方式。
2. 合理抽象概念通过自然的语言演示和合理的场景设置,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示范概念,让学习者能够感触到名量词的实际运用。
例如,可以通过运用食品、购物、交通等场景,按照自然的篇章组织结构,进行名量词教学。
3. 高频举例在这里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使用高频的量词作为例子,让学生遵照这些例子进行数量的搭配,避免与中国汉语的地域差别产生的互相误解。
4. 通过游戏增强学生记忆通过一些互动游戏的形式加强学生名量词的记忆。
游戏可以分为个人游戏、团队游戏,如“垒积木”,“猜数字”等。
总结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名量词教育中,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语言示范、场景设置和游戏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他们掌握名量词的使用规则。
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

泰国学生初学汉语的偏误分析汉语、泰语两种语言同属汉藏语系,是亲属语言,二者都拥有丰富的量词,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
从大类上来分,量词主要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即修饰名词的为名量词,修饰动词的为动量词。
名量词数量繁多,用法灵活,因此,本文将以名量词为研究对象,从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名量词偏误入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教学建议,希望对初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有所助益。
一、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表现笔者在泰国曼谷陕迪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期间,收集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名量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
笔者从105名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共搜集到77条关于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其中名量词的遗漏、误加、错用共67条,名量词位置使用错误10条,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一)名量词的遗漏和误加。
1.名量词的遗漏:泰语系统和汉语系统里都有数量繁多的名量词,但学生在答题或者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不熟悉且没有掌握的汉语名量词时,常会遗漏名量词。
(1)教室后面有两大树。
(2)他头上戴着一帽子。
(3)昨夜下了一大雨。
(4)王林拿着一球棒,大家一起打棒球。
(5)泰国蚊子很多,老师帮我们点了一蚊香。
2.名量词的误加:在某些句子中,不需要用名量词修饰的地方学生却多加了。
(1)我回泰国的那个天,妈妈去机场接我。
(2)我学习了两个年的汉语。
(3)上个周我去芭堤雅玩。
语料显示,学生在“年、天、周”前都加上了量词“个”,学生误将时间量词认作名词,以为在能计量的名词前都要用量词修饰。
(二)名量词的错用。
1.泛用名量词“个”在汉语名量词中,“个”学生接触最早,使用范围较广,且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名词都可以用名量词“个”进行修饰,如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嘴巴、一个鼻子、一个包子、一个鸡蛋等。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他们把“个”当作万能名量词,由此造出很多不合规范的句子。
(1)他家有两个汽车。
(2)我妹妹买了一个新衣服。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_偏误预治_策略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偏误预治”策略3焉德才(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 判断话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话语偏误的多少,而话语偏误又主要表现为词汇使用的偏误,因此研究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本文从4个方面探讨了“偏误预治”策略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并据此指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偏误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要把偏误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并抓紧进行学生偏误语料库的建设和分析,以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自觉。
[关键词] 词汇教学;偏误预治;策略;尝试和错误;化石化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6-0039-05 一、引 言任何语言习得都追求交际话语的正确、得体,没有偏误。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 A)同样如此。
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尝试和错误”的过程(桑戴克Thorndike, E.L. 1924),[1][p.217]生成语法创始者乔姆斯基(Chom2 sky)也有类似观点,[2][p.112]即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通过自己生成的话语去尝试错误。
如果说错了,马上改正,如果说对了,就坚持使用,这个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
学生是在无数次“试误”的过程中习得目的语系统的。
“尝试和错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很大,对语言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起到了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效率相对比较低下,不完全适合课堂第二语言教学“短期强化”的特点;二是用这种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词汇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化石化(fo ssilization)”现象。
[3][p.77]我们知道,任何目的语的习得都是学习者中介语系统(inter2 language system)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消除偏误、追求正确得体的过程(当然这里的“正确”不但包括语义的适配和语法规则的正确,同时还包括语用规则的正确)。
汉语学习者量词习得偏误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_学术探讨368摘要:量词常被看做汉语中特殊的一类词类,也是汉语表达中极具名族特色的词类。
汉语中的量词总类繁多且分类很细。
由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量词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
本文通过对于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分析试图寻求解决量词习得产生偏误的策略。
关键词:量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中,说明事物的数量、动作行为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需要用上一个数词和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
其中,这个表示事物或动作数量单位的词就是量词,例如一本书(*一书),一个人(*一人),来了两次(*来了两)。
按照量词的作用的功能,我们一般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又称物量词)和动量词。
现代汉语中量词特点鲜明,首先,现代汉语中量词十分丰富,大约有800个,虽然比不上汉语中的其他词类,但是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在现代汉语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其用法十分复杂,什么量词搭配什么名词,什么名词能与哪有量词连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量词合适也是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汉语中的量词绝大部分是由其他类的词转换而来的,即在成为量词之前,这个词曾作为其他词类在汉语中被使用。
而当其成为量词,一方面它充当量词;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本来的意义及用法仍然保留着。
汉语量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语言的量词有着本质区别。
综上,汉语量词多,烦,杂的特点为汉语学习者带来了许多麻烦,也因此在习得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
一、量词习得偏误类型通过对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句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习得量词中产生的偏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量词的遗漏。
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由于受本族语言中量词的缺失,学习汉语者经常难以主动考虑在句子中使用量词,从而造成量词的缺失。
如:*服务员,请给我三碗和三筷子。
其二,量词的过度泛化。
量词的过度泛化主要体现在量词“个”的使用上。
当汉语学习者被告知“个”在汉语中可基本充当一个“万能量词”时,学生在不知道该用什么量词的时候统统用“个”来代替。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重点、难点。
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量词中占据要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最先接触的是量词“个”,并在交际中大面积使用。
本文将针对这种现象,以量词“个”为例,对其进行偏误分析,以偏误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量词“个”,在交际中能自如地应用,同时促进量词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偏误分析;应对措施“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什么量词”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首先,量词数量多,名词更多,两者组成的数量短语更是多之又多;其次并有没有一套具体的、完整的、准确无误的规则总结量词的使用规则;最后,个体差异的原因。
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量词“个”十分万能,在汉语的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
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找到“捷径”后,无论什么名词都使用量词“个”。
所以本文以量词“个”为例,对其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个”的本位描写对量词“个”进行偏误分析前,应了解“个”的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道:“个,竹枚也。
从竹固声。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w或作个。
半竹也。
各本?o。
”,我们可以看出“个”与“竹”有关,“竹曰个。
木曰枚。
”竹易分开,“竹”字分开便是两个“个”,单个竹就是“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与“竹”的关系逐渐疏远,后表示事物的数量。
“个”是个体量词,多用在没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前,但有的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可以使用,主要依据语体色彩、语言坏境,多用于口、通俗色彩浓的语境中。
量词“个”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即“数词+个”,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也可以和指示代词组合,构成“这、那、哪+个”,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一)量词“个”的偏误现象及类型1.“个”的误用量词“个”的泛化现象使得许多留学生误用量词“个”,或者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太多量词,有些名词不知用哪个量词修饰,或是有些外国学生对量词的用法不能完全掌握,造成一些有专有量词的名词也用“个”来称量,从而形成偏误。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分析原因一、认知误差:印尼留学生在面对量词看起来似乎容易受到一定的认知困扰,他们由于上课内容多而杂,以及语文水平的不同,不容易弄明白这个量词的含义,导致大家学习成效低。
二、语言资源缺乏: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由于自身汉语水平有限,没有很多语言资源去学习,遇到新的量词,没有做充分的了解,所以也不容易理解。
三、实践不多:在印尼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导致学生对汉语量词不熟悉,甚至出现错误使用,有时也无法理解课程上学到的知识。
四、跨文化误区:中国量词与其他文化量词不同,印尼留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在听说读写方面很容易出现错误。
五、复杂词汇:汉语量词学习中涉及到词汇量比较大,印尼留学生很难一下子熟记下来,可能导致理解不到位,出现量词用法错误等情况。
解决方案一、加强量词知识的掌握:重点强调量词的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量词灵活性,及时评论学生的朗读及表达,逐字逐句查缺补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二、强化朗读练习:让学生练习语语言角色扮演,全体学生每次读几句,由每组学生校对,必要时提醒,使用正确的量词。
三、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把课外活动,如写作、看书这类活动,归纳到量词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阅读兴趣: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熟悉大量同义词,完成针对性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去积极运用量词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注重教学体系建设:要将中式汉语教学体系彻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要对量词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调整,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作文及笔试语文过程中,加强对量词的纠正。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汉语。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量词作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色,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往往是一大难点。
量词的使用不仅涉及数量表达,更与名词的搭配、语境的选择等密切相关,因此,量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我们将对量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偏误案例,总结常见的偏误类型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教学方法不当、教材编写不足等方面。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汉语教师更有效地进行量词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二、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用来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或程度。
量词在句子中常常与数词结合使用,形成数量短语,对名词或动词进行修饰和限定。
因此,量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量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的次数。
比如,“个”是表示个体事物的单位,如“一个苹果”;“次”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如“去了一次北京”。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量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张”既可以表示纸张的单位,如“一张纸”,也可以表示平面的单位,如“一张桌子”。
物量词:物量词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根据所修饰名词的不同,物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例如,“个”是个体量词,“双”是集合量词,“半”是部分量词,“瓶”是容器量词,“碗”是临时量词,“米”是度量衡量词。
动量词: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时间的长短。
美国学生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美国学生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作者简介:李玲,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摘要:美国学生在量词的学习和使用上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现就量词中的小类——名量词做比较深入的挖掘,对美国学生汉语名量词学习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教学策略笔者在和所教的美国学生(均是初级偏上一点的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量词的使用比较茫然,即便是学到了几个简单的量词,在造句时仍会频频犯错。
针对此问题,文章尝试着就量词中的小类——名量词做比较深入的挖掘,希望能够对美国学生在汉语名量词学习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汉语量词基本知识1.1 汉语量词的一般分类2.名量词的主要偏误类型2.1 个体量词与事物匹配偏误个——* 一个脸/课/水张——* 一张灯/书/湖2.2 集合量词与事物匹配偏误*一双手套/一双眼镜/一个人群2.3 多余量词偏误*三个双黑鞋/这四个篇小说/书架上有五个层2.4 缺少量词偏误*每天写三十汉字/全市有二十几高层建筑2.5 其他类型偏误*我认识那个人/宿舍间屋子住两个人/个个人都喜欢“位”用于人带有尊敬含义,常用于表示称谓的名词前边如:一位大夫美国学生在听说课上容易说出像:a、“*老师,我学会这句子。
”b、“*我在桂林买的新的衣服。
”等等。
针对上述这种情况,我们很有必要提出一些量词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印欧语国家汉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
相近名量词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类,疏通了它的用法,对于其他类型的量词的教学也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
3.名量词的对比教学策略下面以相近名量词的对比教学为例来谈谈汉语名量词的教学问题:作为成年人,美国大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主要靠着对事物的认识,对规则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
由此也就容易发生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某一相同特征认识混淆等问题。
汉语繁多的量词涉及众多事物,更容易发生混用问题,因此区别相近量词的教学,是量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一. 引言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
[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
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
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
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
只有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
”因为英语中数
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
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
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
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
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
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
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
所以在学
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
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
此外,比如“书”
的专属量词是“本”;“椅子”的专属量词是“把”等常用量词都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
2)同音异形名量词的偏误读音相同,但语法和语义却完全不相关的同音异形名量词让学生感到迷惑,区分难度较大。
如:
④* 这里有一颗大树。
这里有一棵大树。
此类名量词使用的错误率很高。
例④中,“棵”用来计量植物,而“颗”是计量形状为颗粒的事物,或人和动物的某些器官,所以大树只能用“棵”。
因为此类名量词的读音相同,在教学中不易被察觉,所以要格外引起重视。
3)近义名量词的使用偏误
学生不明确名量词的使用范围造成的偏误,在近义名量词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如:
⑤* 一位小偷偷了我的包。
一个小偷偷了我的包。
“个”是一个中性词,正反面人物都可以使用;但“位”是表示尊称的褒义词,多用于“老师”、“专家”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近义名量词间的联系,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4)名量词使用的位置错误
这就是常说的语序问题。
学生对句子成分分析不足,又受到母语语序的影响,导致了此类错误。
⑥* 她买了漂亮的一双舞蹈鞋。
她买了一双漂亮的舞蹈鞋。
定语的位置错误是常见类型。
被修饰的名词前有多个定语时,表示名词的性质和特点的定语离名词最近,数
量短语则要放在此类定语的前面。
三.名量词偏误的原因分析与教学策略
1. 原因分析:
在名量词教学中,产生偏误既有“教”的原因也有“学”的原因。
总结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⑴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的不足
现行的汉语教材只简单地罗列出文中的名量词及其短语,而相关的举例释义很少。
学生只能通过单纯的替换练习加强学习,对其用法知之甚少。
因此,教师就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弥补,所以可能出现不同的教师解释的内容不尽相同的尴尬局面。
所以教师要强化知识储备,认真备课,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 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当学生知道“ a piece of paper ”是“一张纸”时,他会不自觉地把“ a piece of cake ”翻译成“一张蛋糕”。
这就是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此外,“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④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的泛化使用以及误加偏误。
所以,“一个椅子”、“三个岁”的错误用法便比较常见。
2. 教学策略
⑴ 实物教学法与视听法
实物教学是直观性的,在课堂上,用一本书做实物就可以让学生
明白“本”和“页”的区别。
此外,可以结合视听法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加强实物感,从整体上感知词语的搭配用法。
两种方法易于结合,效果显著,在教学中要多加尝试。
⑵ 从语用、词性和词源角度强化练习
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语法语义、语境和语体色彩,还要给学生讲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使学生了解其用法和感情色彩。
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是相互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此外,教师要从词源角度进行分析。
如,“颗”的本义是“小头”,后来引申义用来表示小而圆的粒状物,如“一颗珍珠”等。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让课堂具有文化氛围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