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一模查漏补缺暨备考二模复习经典题型:阅读模块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霍乱之乱池莉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
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
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
被值班人员敷衍。
我很生气,回来抱怨。
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
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
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
我们防患于未然。
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
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
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
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
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
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北京市首师附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首师附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契诃夫暮色昏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
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
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
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人教版北京北京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北京北京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佳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訾,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酒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
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倬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北京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
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
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
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
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
《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
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
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
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
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1)2019 年,我刚上初中一年级。
来到新的学校,我感到有点局促不安。
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一天,我在课间休息时,发现一个人影走出了图书馆。
好奇心驱使着我,我跟着那个人影,看到他来到一个地方,拿出了一本书阅读起来。
我看了看书名,是一本关于励志和成功的故事书。
我好奇地走过去,向他打招呼,他也很友好地回应了我的问候。
我问他为什么在课间选择读书,他笑着说:“读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让我快乐,也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听到这句话,我心中涌起了一股热流。
从那时起,我们成了朋友,我也开始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读书的好处真的很多,首先它能增加知识。
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也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
其次,读书可以开拓视野。
书籍里有丰富的内容,世界的奇妙在于它从来不缺少精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此外,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3)我喜欢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诗歌、科普书等。
每当我打开一本好书,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智慧。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
通过读书,我逐渐塑造了自己的性格,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读书让我变得温柔、有耐心,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在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书籍给了我力量和勇气,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
(4)我希望能够将读书的习惯传播给更多的人。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智慧的源泉,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抽出时间来读书,让书籍成为我们人生中美好的伴侣,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4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分)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
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
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
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
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
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材料二“一笔一画皆学问。
”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
因此,“文”只能“说”,而“字”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
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
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
这与虹拥有两首、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正相符合。
甲骨文中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大意是有“虹”从北面出来,在河里饮水。
对于天空中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古人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
2023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有关题目汇编及参考答案

2023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一模现代文阅读有关题目汇编及参考答案房山区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夜的眼睛北方的冬天,夜幕早早便已降下,罩上寒冷的大地。
大地上的人们裹得严严实实的,行色匆匆,似乎要急急赶往温馨的地方。
而我,则乘坐公交赶往求学之地——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
北师大,位于新街口外大街。
这是一条不算特别繁华的大街,没有大超市与大商场,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车行至此,路上只见寥寥几人匆匆急行。
公交车呼啸而过,带来阵阵寒风,翻卷着飞舞的雪花。
学校两旁好多店铺的灯光都已安睡,只有几盏路灯寂寞地看着赶路的行人。
整条街沉寂得连落雪的声音都能听见。
簌簌的落雪声与我行走在雪地上发出的“扑扑”声相伴,让夜行的我不再孤单。
走在学校东门的天桥上,脚下是来来往往的车辆。
车灯闪烁的亮光,仿佛在告诉我这座城市还没有沉睡;可我却感觉两旁的街道似乎已经浅眠..。
突然,远处有一两个光点闪射出让眼睛惊喜的明辉。
渐渐走近,才发现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后竟还有一两盏亮着的灯。
灯光映照的屋内有人影晃动,应该是个店铺!我惊喜地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从店铺的挡风帘内漏出的点点灯光,在这条昏暗的大街上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告诉路人,冬天的温暖就在这里!拨开帘子,走进明亮的灯光里,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便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气息,扫去冬日的寒冷。
放眼望去,店铺内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书,像在列队欢迎我的到来。
这是一家小书店。
面积不大,书却不少。
随处可见饶有兴趣地找书或翻看的顾客,或站,或坐,或蹲。
无声的静默中,别有书香浸润的温馨。
一向爱书的我惊喜不已:想不到在这严寒的冬夜,在这幽寂的街旁,竟然还有这么一家可爱的小书店,摆放着好多自己想读的书!我曾到过西单图书大厦。
那里仿若书的海洋,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书,不过要从中找到心仪的书却并不容易。
在这家小书店,书并不算多,而纯文学作品、教育理论专著、新出版的外文书……一本本想读的书就摆在眼前,让我喜不自胜。
2012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模查漏补缺暨备考二模复习经典题型 写作

2012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模查漏补缺暨备考二模复习经典题型写作2012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模查漏补缺暨备考二模复习经典题型写作部分博友“甘霖广泽”对海淀一模诗歌鉴赏的评析:不出所料是多角度立意,但是没想到会这么文艺,对于理科男可能是相当大的摧残,尤其是他们不久前刚接受过“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摧残。
此外感觉有点宽了。
也正如一些评论人所言,这个题目与07年的“细雨湿衣看不见”是有相似之处的。
一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淀教员的思路很奇怪;但是晚上看到各区的题目,觉得还是海淀的最好。
北京高考考的不是时事评论,不是社会分析,是由人物事件等材料所引发的行文立意。
所以,海淀优于其他地方,优于去年的“灾难”的地方也在此。
经典试题推荐一、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试验。
”随后,她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说:“满了!”“真的?”老师从桌子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
老师又拿出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
“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
课堂活跃了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
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
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首流行歌曲中唱到:“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是啊,人总想飞。
飞,是一种超越,一种崛起;它带来心灵的自由,思想的驰骋。
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
你是否想飞?飞会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请以“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一模查漏补缺暨备考二模复习经典题型作品阅读部分博友“甘霖广泽”对海淀一模诗歌鉴赏的评析:雷翻人的大阅读终于来了,大概浏览一下,立刻想起去年西城一模的《我的秦腔记忆》:土味太浓重了,不像海淀反而像西城。
选择题比较无聊,明显的两处失当,不多说了。
《黑白苏州》的选择题应该是我们的一个范本。
按说今年应该本着《祁连雪》来出题,今年的题虽然是形似了,但是两道题的答题点有些重复了。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三波十次的趋势:现代文的答题点越来越多了,越来越要求全面鉴赏的能力,从三、四个要点(《黑白苏州》《园缘》),到五、六个要点(《在摩耶精舍读张大千》《看麦熟》),虽然本于《祁连雪》与《海棠花》在设题指导作用上的不同,但是越来越全面的要求是必然的。
延伸题有点跑了,基于文本的部分少了。
文内“概括”的要求明显过低(《秋声起处是故乡》也是如此);阅读延伸题应当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而延伸的部分,则先给出了“民间风俗”的定义,延伸得有点远了,或者说有点生搬硬套到这篇文章上。
最后接着上文的“土味”说下选材问题。
个人意见,一模重稳,北京高考文化色彩重,但并不能因此就搞出一篇婆娘来婆娘去的文章,失了海淀特色。
经典试题推荐2011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
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
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
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
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
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
《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
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2009司马祠(1)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
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
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
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
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
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
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
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3)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
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4)“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
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
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
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
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5)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
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
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
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
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
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
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
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6)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
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
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6分)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
201120114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登多景楼①【南宋】刘过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②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③舟。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
②诸公:指投降派。
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无限感慨。
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相近。
②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黑白苏州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