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
《猫》的写作特色

郑振铎先生的《猫》的写作特色一、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又善于设置伏笔。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
第一只天真活泼,第二只活泼爱动,第三只懒惰忧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理描写细腻。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
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
对三只猫的不同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
4.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1. 我们要平等的对待生命。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能丰富多彩、生趣盎然。
在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动物和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与其他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2.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应当冷静下来,根据事实做判断,不要主观臆断,妄下断语,更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盲目行事,心存偏见,以致伤害无辜。
于细微处析文本:解读郑振铎的《猫》

于细微处析文本:解读郑振铎的《猫》作者:汪纯佳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郑振铎的《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也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意。
自从它问世以来,学术界关于它的讨论就未停止过,尤其是在它的文体解读和主题的分析上。
本篇文章将从艺术特色、文体属性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猫》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本解读《猫》郑振铎一.艺术特色1.结构《猫》总共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以“我家养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是死亡”的总说为开头,引出三次经历。
这三次经历以猫作为主线,以“我”的情感态度作为暗线,每一次的经历都包含猫的来由,“我”以及其他人的感情态度和猫的离开。
作者在这三次经历上倾注的笔墨是由少到多的,第一只猫的情况略写,第二只猫稍稍多了一些,第三只猫所占的篇幅是最大的。
作者的感情态度也是逐渐递增的,从对第一只猫离开时的“一些酸辛”,还能够理智地安慰三妹到第二只猫离开时的“怅然,愤恨,诅骂”到第三只猫离开后的“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感情逐渐递进,并在第三只猫离开时达到顶峰,懊悔、自责之情无以言表。
文章倒数几段的“我”内心的自责和忏悔不能不给人以强大的冲击。
在这三次经历的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也多次运用伏笔,在写第一只猫的时候以“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暗示它的得病与死亡,第二只猫的过于活泼,让我们提心吊胆,总要查问寻找为下文的它被人捉走又埋下了伏笔。
这些潜在的伏笔使得文章联系更为紧密,情节的发展也显得更有逻辑性。
2.语言特色全文的语言朴素自然,且句式简单,多为单句,这就使作者的感情抒发更为真挚诚恳,全文也像是真实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件一般。
然而这篇实际上是小说体裁,这是由于作者的散文化的笔法,“《猫》总是给人以‘真’之感,这不仅基于作者当时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追求文学要有‘真实’的精神,也缘于将猫作为描写对象,‘我’成了次要人物,重在表现‘我’对猫的感情,这就是散文化处理。
《猫》的艺术特色品析

《猫》的艺术特色品析作者:李春梅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7期《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以家庭旧事为内容写成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辞朴素,描写真切,读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缜密1.首尾呼应。
文章以“我家”养猫的结局为开头,总领全文,提示了故事的内容;结尾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自然地呼应了开头。
这样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结构紧凑。
2.过渡自然。
文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三次养猫的经过,作者用“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等过渡词句承上启下,把前后的内容贯穿起来,衔接自然,脉络分明。
3.巧用伏笔。
这在写第三只猫的部分表现得最突出:“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这三处有关猫异常表现的描写正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三处伏笔,“我”正是据此才武断地认为是猫吃了鸟。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又是写猫受到冤枉的一个伏笔,为下文揭示“芙蓉鸟事件”的真相打下了铺垫。
伏笔的运用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畅达,连贯一体。
二、对比鲜明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写第三只猫的亡失。
作者围绕第三只猫设置了许多对比。
第三只猫外形消瘦,不好看,而第一只猫非常漂亮:“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第三只猫性情忧郁,不喜欢顽游,而前两只猫是那么活泼、有趣,特别是第二只猫,它爱乱跑、爬树,甚至还扑蝴蝶。
第三只猫不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不仅如此,作者还把家人对三只猫的态度进行对比:对于第一只是爱不释手;对于第二只是提心吊胆;对于第三只是若有若无。
这些对比写出了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的受冷遇,而第三只猫受冷遇正是酿成悲剧的直接原因。
文章正是通过一组组对比,经过层层铺垫,才推到“芙蓉鸟事件”这一高潮。
在“芙蓉鸟事件”中,猫的含冤受屈又与“我”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我”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中心。
《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

《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首篇,自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引起多方关注。
笔者梳理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75个课例,发现这篇作品因其文体难以确定,教师的解读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7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备课参考等),对其文体、主题、艺术特色、教学目标进行综述并加以评议,以期探寻这篇课文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课例综述及艺术特色(一)文本体式关于《猫》的文体,37个课例中有14位教师作为小说来处理,10位教师作为散文来处理,2位教师作为小说但有散文化倾向,其余课例均没有涉及文体。
认定本文是散文化小说的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是柯新燕老师在文本解读时认为“此文的文学样式是小说,非散文。
但《猫》总是给人以‘真’之感,这不仅基于作者当时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追求文学要有‘真实’的精神,也缘于将猫作为描写对象,‘我’成了次要人物,重在表现‘我’对猫的感情,这就是散文化处理。
”二是王乃安老师认为“作者非纪实性地描述所养的三只猫及其结局,把猫写得活灵活现;且由猫写出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认识,使人们明白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做人道理。
这是作者采用这种特定的散文笔法来描绘“旧家庭的‘积影’(《家庭的故事・自序》)”的理想结果。
”(二)作品主题老师们对《猫》一文大致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主题的,即“我”的角度、猫的角度、社会的角度。
三个角度相互交叉,彼此重合。
具体的主题有以下几种:(1)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带着偏见处理,否则就会铸成无可纠正的大错;27.5%(2)对下层百姓不幸的同情,对弱势群体苦难的关注,对被侮辱被践踏者的哀怜;18.8%(3)“我”勇于反省和严于律己的精神;16.3%(4)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需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完善自我,这样才能避免不幸;13.8%(5)要仁爱,不要残忍;12.5%(6)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6.3%(三)艺术特色《猫》文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辞朴素,描写真切,发人深省。
夏丐尊:《猫》

夏丐尊:《猫》夏丐尊:《猫》引言《猫》是由夏丐尊所创作的一部小说。
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夏丐尊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本文将对《猫》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小说概述《猫》是一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
故事以一只名叫小猫的主角展开,通过小猫的视角,描写了它的生活经历和成长故事。
小猫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冒险和困难,也结识了许多伙伴。
这部小说以描写小猫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探索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主题分析1. 爱与关怀在《猫》中,夏丐尊通过小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强调了人类对动物的善待和关爱的重要性。
小猫在故事中遭遇了许多危险和困难,它总能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的帮助和保护。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小猫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中,还表现在小猫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友谊中。
通过这种描写,夏丐尊呼吁人们对待动物时要持有一颗爱心,保护和关怀它们。
2. 成长与自我发现小猫在故事中经历了各种冒险和挑战,这让它不仅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与其他动物的交往中,小猫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通过经历的成长来不断完善自己。
夏丐尊通过小猫的成长之路,传达了一个人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并通过经历的成长来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
3.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除了小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夏丐尊还通过小猫与自然的互动,探索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小猫在故事中与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相处,从中领悟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无穷的智慧。
通过这样的描写,夏丐尊提醒人们要重新关注自然界,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
阅读体验阅读《猫》令人陶醉。
夏丐尊的文字简洁明快,犹如清风拂面。
他对于细节的描写极为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小猫共同经历种种冒险和感受各种情感。
故事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的时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被夏丐尊独特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对小猫的人性化描写感同身受。
通过阅读《猫》,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被故事所感染,对待动物和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的改变。
老舍作品《猫》赏析

老舍《猫》鉴赏《猫》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
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与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首先,作者就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她眼中的猫。
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她津津有味地向“您”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就是不知不觉中让“您”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
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
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
比如,说“暖与”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语气显真情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
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就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
“说它贪玩吧,的确就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您”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就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您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您给它抓痒,或就是在您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您”字。
靳以撰写的《猫》(已调整打印版)

靳以撰写的《猫》(已调整打印版)《猫》靳以撰1.前言《猫》是由靳以撰写的一篇关于猫科动物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猫的描绘,靳以表达了对动物世界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详细解析《猫》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
2.内容概述《猫》一文以作者家中的两只猫为线索,展开了对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情感世界和与人类关系的探讨。
文章通过对猫的观察,揭示了猫的独立、高傲、温柔、狡黠等多重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3.文学价值《猫》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靳以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使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猫的世界。
其次,在结构安排上,文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猫的描写,自然地引出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最后,在思想内涵上,《猫》传递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4.主题思想《猫》一文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靳以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认为人类应该与动物平等相待,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2)对人性的反思。
文章通过对猫的性格特点的描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人类应该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3)对和谐共处的渴望。
靳以通过猫与人类的互动,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向往,认为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5.结论《猫》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的佳作。
通过对猫的描绘,靳以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反思和对和谐共处的渴望。
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动物、人类和生活方式的思考角度,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反思。
郑振铎《猫》的赏析

郑振铎《猫》的赏析郑振铎《猫》的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郑振铎《猫》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郑振铎《猫》的赏析 1《猫》是文化名人郑振铎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没有宏大深刻的主题,没有颂扬什么,也没有批判什么,它描写的是人对待动物的真实情感。
1925年还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那个时代这篇散文比较有意义,因为它通过人和猫的故事揭示了普通生活中的人性,包括对待小动物的态度、普遍存在的粗暴武断、以及良心的挣扎等。
以下划线的是原文。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
开头就提出文章总纲,是关于猫的失踪和死亡的,也必然要触及人的情感。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
又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一只猫,形态可爱,活泼,给人带来欢乐。
对小猫活泼可爱的描写生动,但比较简洁。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艺术特色及文本意蕴解读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首篇,自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引起多方关注。
笔者梳理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75个课例,发现这篇作品因其文体难以确定,教师的解读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7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备课参考等),对其文体、主题、艺术特色、教学目标进行综述并加以评议,以期探寻这篇课文更加适宜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一、课例综述及艺术特色
(一)文本体式
关于《猫》的文体,37个课例中有14位教师作为小说来处理,10位教师作为散文来处理,2位教师作为小说但有散文化倾向,其余课例均没有涉及文体。
认定本文是散文化小说的有两种观点具有代表性:一是柯新燕老师在文本解读时认为“此文的文学样式是小说,非散文。
但《猫》总是给人以‘真’之感,这不仅基于作者当时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追求文学要有‘真实’的精神,也缘于将猫作为描写对象,‘我’成了次要人物,重在表现‘我’对猫的感情,这就是散文化处理。
”二是王乃安老师认为“作者非纪实性地描述所养的三只猫及其结局,把猫写得活灵活现;且由猫写出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认识,使人们明白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做人道理。
这是作者采用这种特定的散文笔法来描绘“旧家庭的‘积影’(《家庭的故事・自序》)”的理想结果。
”
(二)作品主题
老师们对《猫》一文大致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主题的,即“我”的角度、猫的角度、社会的角度。
三个角度相互交叉,彼此重合。
具体的主题有以下几种:
(1)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带着偏见处理,否则就会铸成无可纠正的大错;27.5%
页脚内容1
(2)对下层百姓不幸的同情,对弱势群体苦难的关注,对被侮辱被践踏者的哀怜;18.8%
(3)“我”勇于反省和严于律己的精神;16.3%
(4)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需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完善自我,这样才能避免不幸;13.8%
(5)要仁爱,不要残忍;12.5%
(6)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6.3%
(三)艺术特色
《猫》文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辞朴素,描写真切,发人深省。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过渡自然。
徐�V老师解释说:“课文开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叙述的中心内容;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既然是‘好久’,就不是‘永远’,于是引出了养第三只猫的情节;篇末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篇总结全文。
首尾照应,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而在讲述“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中,“作者用‘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等过渡词句承上启下,把前后的内容贯穿起来,过渡自然。
”
其次,在写法上,对比衬托,巧用伏笔。
“第三只猫是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只猫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耍,与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在文中不止这一处。
写“第二只猫的不怕生人和家人‘小猫呢?小猫呢’的询问预示了它的丢失。
第三只猫对鸟笼的凝视成了猫吃鸟的罪证,也为下文作者的‘妄下断言’和猫的冤死巧妙设伏。
”
再次,在内容上,详略得当,细节突出。
肖家芸老师在和学生讨论最喜欢的小猫过程中,学
页脚内容2
生凭借文字的多少得出了“特别喜爱”第二只小猫。
因为“第二只猫作者写了好多好多,第一只猫写得好少好少”,用“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
”在具体描写三只小猫中,又运用了细节描写。
比如“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这些语句从细微处写尽了前两只猫的顽皮可爱让我们会心一笑。
第四,在语言上,语言朴素,情感细腻。
占淑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两个“蜷伏”。
“前者写出了它在寒冬中流浪冷得瑟缩的可怜样子,突出其可怜;后者写它安定后想得到家人的欢心,却未能如愿,突出其可悲。
其他还有对文中四个‘不’字和句式的分析等,通过这些词句展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
第三次养猫,先是‘不大喜欢’、‘我很愤怒’、‘心里十分难过’、‘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并且从此‘永不养猫’。
这种感情真切朴实,曲折细腻,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奔流于文中,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给人以深切的艺术感染。
”
(四)教学目标
依据对教学设计的梳理统计,现将课例中预设的教学目标按由多到少的比例排列如下:
1.探究作品的主旨;
2.学习运用比较法和细节描写;
3.体会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4.品味语言;
5.把握三只猫的特征,包括外形、颜色、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
6.学习本课生字词;
7.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8.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猫人”;
页脚内容3
9. 学生自己写第三只猫的结局,辨识哪一种是小说的写法。
二、文本意蕴解读
(一)《猫》是一篇“散文化小说”
作者在小说集《家庭的故事・自序》中指出:“我写这些故事……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
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
”既然人物属虚构,那么可以认为《猫》是小说。
然而它拥有散文的特质,由此便衍生出在超越了传统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结构之后,由散文和小说交融重构的一种独立的亚文类――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具有小说和散文的两栖性,刻意讲究情节的曲折,叙事上情节淡化融合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散文化小说,情是第一要素,它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机制作为意象的审美聚集和组合形态。
”《猫》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亦不乏波澜曲折;但猫的故事由“我”来讲述,由“我”的情感贯穿聚合,这就体现出散文的特质。
这篇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小说,阅读教学需依据文本体式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这就需要老师们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二)确立“教学目标”应依据文本体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层面的概念,即“预期需要教什么”。
确立教学目标应该依据文本体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依据文本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解读,从而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
“体式”是相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面是指文本的类别,即文类;第二层面即指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也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
”作为散文化小说,《猫》的教学目标其体式的独特性在哪里,应确定什么教学内容,设计哪些教学活动。
目前至少可以明确,“品味语言”应该是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因为《猫》的语言风格是体现本文散文化小说特质的一个重要元素。
“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也应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为故事都由“我”的情感贯穿接,起伏波澜与“我”的情感变化相谐相生,这也是由散文化小说的特
页脚内容4
质决定的。
(三)“品味语言”的着眼点在语词
《猫》在语言上追求纯化、明净,没有华丽的辞藻、繁复的句式,运用自然朴实的词语,将“我”养猫的故事如话家常般告诉读者,这是本文独特的语体风格,也是语言上的最大亮点,所以“品味语言”理应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味语言”的教学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
1.品读描写三只猫特征的动词
肖家芸老师引导学生用文中重点词句来说明自己最喜欢哪只小猫,具体落实到“跑”、“爬”、“捉”词。
把握了这些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我”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徐鹏老师还加入了“芙蓉鸟”事件中“拿”、“追”、“打”词的分析。
2.通过关键词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柯新燕老师在文本细读时,从关键词入手品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由开始的“一缕酸辛”发展为激烈的“怅然”、“愤恨”升至“十分难过”、“更难过得多”。
“我”对亡失猫的情绪变化,由淡变浓,层层推进,情感脉络表现得直白,令人一目了然。
3.品析人物的语言和称谓的变化
魏华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找寻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体悟语言在表现文章上的作用”的教学环节,学生有的找到直接抒情的语句,如“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还有的找到间接抒情的语句,如“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等。
占淑红老师则和学生一起探究“我”和家人对猫称呼的不同来体悟感情的不同。
贯穿《猫》文的线索就是情感,而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品味语言就是通过文本细读体味语言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深入文本,真正与文本对话。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品味语言不是
页脚内容5
浮于表面的简单浅显的事。
页脚内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