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技术性能定义(精)
写战斗机的说明文

写战斗机的说明文战斗机是一种具有高速、机动性和火力的军用飞行器,其作战任务主要是进行空中拦截、空中优势和对地打击。
本文将从战斗机的分类、发展历程、结构组成、性能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分类战斗机根据使用的技术特点和作战任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空中优势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攻击战斗机、战术轰炸机等。
不同类型的战斗机在结构设计、武器装备和使用目标上存在差异,但都具备空中作战能力。
二、发展历程战斗机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主要用于进行空中格斗和观察机的驱逐。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二战时期空战的需求,战斗机逐渐成为空军力量的核心。
在二战后,随着喷气动力和导弹技术的应用,战斗机的速度和火力得到极大提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军用飞行器。
三、结构组成战斗机的主要结构包括机身、机翼、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和发动机等部分。
机身是战斗机的主要承载部分,用于安装各种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
机翼提供升力,使得战斗机能够在空中飞行,其形状和布局会根据战斗机的任务和性能要求进行设计。
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用于控制战斗机的姿态和航向。
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动力来源,通常采用喷气式发动机,使得战斗机具备高速和机动性。
四、性能特点战斗机具有多种性能特点,使其成为现代空中作战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突出的性能特点包括速度、机动性和火力。
战斗机的速度通常高于音速,使其能够迅速拦截敌机或到达作战区域。
机动性是战斗机的重要标志,战斗机通过灵活的机动性能够实施各种空中动作,包括高过载飞行、超音速飞行、盘旋和短距离起降等。
火力是战斗机在作战中的重要武器,其通常搭载有机炮、导弹和航空炸弹等。
五、未来发展方向战斗机作为现代空中作战的中坚力量,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和需求。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战斗机可能会面临无人机的竞争。
因此,战斗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朝着更高的机动性、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和更有效的火力系统方向发展。
此外,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战斗机可能会与太空飞行器结合,开展更广泛的空中作战任务。
航空器的特性详解

1. 飞机的飞行性能:在对飞机进行介绍时,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诸如“活动半径” 、“爬升率”、“巡航速度”这 样的名词, 这些都是用来衡量飞机飞行性能的术语。
简单地说, 飞行性能主要是看飞机能飞 多快、能飞多高、能飞多远以及飞机做一些机动飞行(如筋斗、盘旋、战斗转弯等)和起飞 着陆的能力。
速度性能最大平飞速度: 是指飞机在一定的高度上作水平飞行时, 发动机以最大推力工作所能达到的 最大飞行速度,通常简称为最大速度。
这是衡量飞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小平飞速度: 是指飞机在一定的飞行高度上维持飞机定常水平飞行的最小速度。
飞机的最 小平飞速度越小,它的起飞、着陆和盘旋性能就越好。
巡航速度: 是指发动机在每公里消耗燃油最少的情况下飞机的飞行速度。
这个速度一般为飞 机最大平飞速度的 70%〜80% ,巡航速度状态的飞行最经济而且飞机的航程最大。
这是衡量远程轰炸机和运输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飞机以最大平飞速度飞行时, 此时发动机的油门开到最大, 若飞行时间太长就会导致 发动机的损坏, 而且消耗的燃油太多, 所以一般只是在战斗中使用, 而飞机作长途飞行时都 是使用巡航速度。
高度性能最大爬升率: 是指飞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爬升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与发动机 推力的大小。
当歼击机的最大爬升率较高时, 就可以在战斗中迅速提升到有利的高度, 对敌 机实施攻击,因此最大爬升率是衡量歼击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理论升限: 是指飞机能进行平飞的最大飞行高度, 此时爬升率为零。
由于达到这一高度所需 的时间为无穷大,故称为理论升限。
实用升限:是指飞机在爬升率为 5m/s 时所对应的飞行高度。
升限对于轰炸机和侦察机来说 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飞得越高就越安全。
飞行距离航程:是指飞机在不加油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远水平飞行距离, 机航程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的装载条件下, 飞机的航程越大, 作战性能就更优越(对军用飞机) 。
战斗机知识点总结

战斗机知识点总结战斗机是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它是一种以空中对空中、空中对地等战斗任务为主要用途的高性能、多用途战斗飞机。
战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和轰炸任务,并没有专门的设计用于空中战斗的飞机。
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人们对飞机的性能和用途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催生了战斗机的诞生。
1. 发展历史(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作为一种新型武器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但那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轰炸任务,空中战斗的需求并不大,因此并没有专门设计用于空中战斗的飞机。
(2)到了二战时期,空中战斗变得十分激烈,飞机成为了空中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武器。
因此,各国开始大规模研制战斗机,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比如德国的“鱼雷式飞机”和英国的“斯皮特火箭式战斗机”等。
(3)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和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开始大规模研制新型战斗机,如美国的F-86、苏联的米格-15等。
2. 分类根据用途和性能,战斗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空中对空作战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轰炸机、隐形战斗机等。
其中,空中对空作战战斗机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主要用于对抗其他飞机,保卫领空,执行战术打击等任务。
3. 性能特点战斗机作为一种高性能飞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高机动性:战斗机需要具有快速的速度和敏捷的机动性,以便于对抗其他飞机并躲避地面导弹和防空火力的威胁。
(2)远程打击能力:一些现代战斗机还具有一定的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发射空地导弹或空地导弹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
(3)高度隐身性:隐形战斗机是现代战斗机的代表,它具有出色的隐身性能,可以有效规避敌方雷达的探测,提高生存能力。
4. 主要技术战斗机的性能和作战能力取决于其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主要的技术包括:(1)涡扇发动机:现代战斗机通常采用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它具有较高的推力和燃烧效率,能够为飞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先进雷达:雷达是战斗机的重要装备之一,它可以用于探测和跟踪空中和地面目标,提供足够的情报支持和目标信息。
空中战斗机技术

空中战斗机技术是现代军事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和科学知识。
从根本上说,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战斗机的战斗性能和作战效果,从而在战争中获胜。
本文将从性能参数、武器系统、机体设计、通信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探讨的发展。
首先,空中战斗机的性能参数是其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空中战斗机的传统性能参数包括最大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续航力、作战半径和最大载荷等。
最大飞行速度代表着战斗机能够以多快的速度进行作战,平均速度通常在马赫数(Ma)的范围内。
飞行高度是指战斗机能够到达的最高高度,主要影响作战范围和弹药使用情况。
续航力代表着战斗机的航程,影响到了其作战持久力。
作战半径是指在没有空中加油的情况下,飞机可以在不耗尽全部燃料的情况下来回飞行的距离。
最大载荷包括了战斗机能够搭载的武器和燃料负荷。
这些参数的提高,可以大大增强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加其作战效果和打击力度。
其次,武器系统也是的关键部分。
现代空中战斗机的武器包括机炮、导弹、火箭炮和炸弹等。
机炮是最基本的武器系统,通常在战斗机的前部装有一个30毫米或20毫米的机炮。
导弹有两种,一种是空对空导弹,主要用于拦截敌机,另一种是空对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火箭炮可以用于对轻型目标和车辆进行攻击,而炸弹则可以用于对建筑物和堡垒进行攻击。
武器系统的发展,意味着战斗机在作战中具有了更强的打击力和作战能力。
再次,机体设计也是的重要方面。
现代战斗机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和高强度钢材制造机身,使其比传统金属材料更轻便,同时也更为坚固。
此外,战斗机采用了先进的隐形设计,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增强了隐身能力。
舵面和襟翼等控制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使机体在高速飞行时更为稳定。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空中战斗机在性能上和战斗效果上都比之前的更加出色。
除此之外,通信系统和自动化技术也是的关键因素。
现代战斗机使用先进的通信系统进行联合作战,可以与其他机型实现联合攻击,增加了作战效果和精度。
f-35战斗机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F-35飞机性能简介学院名称自动化科学及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卷面成绩2013年12 月摘要本文以F-35战斗机为研究目标,对目标进行了类型,用途,性能等方面的介绍。
首先,对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回顾,并从类型,布局,用途三方面对F-35大致介绍一番;其次,重点写出了F-35的各方面的性能水平(包括隐身性能,电子系统,动力系统等),以及机上所用到的世界先进的技术;最后,综述研制F-35的重大意义。
本文研究国外先进飞行器,从而使我国有针对性地进行先进飞行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项具有国防研究价值的课题,为现代战斗机的工程研制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战斗机,隐身,电子战系统,显示技术,动力目录第一章绪论1.1现代战斗机发展概况 4 1.2 F-35战斗机简介 41.2.1F-35战斗机类型 4 1.2.2 F-35战斗机的总体布局 4 1.2.3 F-35战斗机的主要用途 5第二章F-35的性能水平2.1 参数性能 5 2.2 隐身性能 5 2.3电子系统 6 2.4 显示装置 6 2.5 动力系统7 第三章f-35战斗机的先进技术3.1 先进的显示装置7 3.2 先进的电光瞄准系统7 3.3 先进的机载AESA多功能雷达8 3.4 高度综合的传感器系统8 3.5 功能强大的综合核心处理机(ICP)8 3.6 综合高效的电子战(EM)系统8 第四章研制意义4.1 F-35研制意义9 4.2 未来规划9 参考文献10第一章绪论·1.1 现代战斗机发展概况第一代战斗机(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主要追求的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即从低声速到超声飞行,完成一般的机动飞行,多采用后掠翼布局。
第二代战斗机(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主要追求的是高空高速,多任务,机型比第一代大、重、战斗力更强,多采用三角翼布局。
第三代战斗机(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主要追求高机动性。
f35垂直起降

f35垂直起降F35垂直起降引言F35闻名于世,作为一款先进的战斗机,在垂直起降方面有着突出的性能表现。
本文将探讨F35战斗机的垂直起降性能、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F35战斗机在垂直起降方面的卓越能力。
一、F35战斗机概述F35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是一种具有隐身能力、多用途、单座和双座的战斗机。
它具有出色的空战、对地攻击、电子战等多种作战能力,并且采用了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套件。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能够实现垂直起降。
二、垂直起降性能1. 飞机动力系统F35战斗机采用了PW F135涡轮发动机,该发动机有足够的推力来支持垂直起降。
它使用了传统的涡扇发动机设计,使得F35能够在垂直起降时产生足够的升力。
2. 垂直起降技术F35战斗机的垂直起降技术主要基于喷气推力矢量技术。
通过改变发动机喷射的气流方向,可以实现无需滑跑就能垂直起飞和着陆。
此外,该战斗机还配备了特别设计的垂直起降舵和滑翔蓝。
这些系统的协同工作使得F35能够在垂直起降操作中保持稳定性和精确度。
三、F35垂直起降工作原理1. 起飞阶段在起飞阶段,F35战斗机的垂直起降开始于垂直升力扇(LiftFan)的工作。
LiftFan位于机身底部,通过向下排列的旋转叶片喷气产生向上的升力。
同时,主发动机喷射的气流也向下导流,增加升力。
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得F35能够垂直起飞。
2. 着陆阶段在着陆阶段,F35战斗机利用垂直降落舵(Vertical Landing Gear)以及后掠式滑翔蓝(Ski Jump)来实现垂直着陆。
垂直降落舵通过调节位置和角度来改变飞机的下降速率和角度,以确保平稳的垂直着陆。
而滑翔蓝则提供了一个斜坡,帮助战斗机降低速度和垂直降落。
四、F35垂直起降技术的应用1. 航母上的垂直起降F35战斗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使得它成为了航母上的理想选择。
先进战斗机的原理是什么

先进战斗机的原理是什么先进战斗机是一种具有高性能和全面作战能力的飞行器,其原理是通过引擎产生推力,驱动喷气式发动机推动战斗机飞行。
同时,战斗机还通过操纵面和辅助设备来实现机动和武器装备的使用。
先进战斗机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动机技术、材料技术、传感与通信技术以及飞控技术等。
其中,发动机技术是先进战斗机的核心之一,决定了战斗机的性能和战斗力。
喷气式发动机是目前主要应用于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类型,其通过让空气通过喷气管的收缩段,让空气加速并喷出来产生推力,推动战斗机向前飞行。
材料技术也对先进战斗机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战斗机需要使用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以确保在高速、高温、高载荷环境下能够保持机体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先进材料的应用可以降低战斗机的重量、提高强度和刚度,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提高了战斗机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
传感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先进战斗机需要通过先进的雷达、红外传感器、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设备等传感器来获取目标信息,并通过数据链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指挥控制中心和其他战机,实现作战联合、战场感知和指挥控制。
飞控技术是战斗机的核心技术之一,直接影响战斗机的机动性和飞行性能。
先进的飞控系统包括飞行操纵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电传操纵系统等。
飞控系统可以通过先进的传感器获取飞行状态和环境信息,并通过计算和决策来实现精确控制飞机的姿态、航向、高度、速度等参数,使飞机能够实现高速度、高机动性的飞行动作。
除了上述关键技术,先进战斗机还需要具备优秀的隐身性能、优化的空气动力布局、高性能的武器系统和先进的维修保障能力等。
隐身性能是现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减小战斗机的雷达截面积和热红外签名,可以使其在战场上具备更好的隐蔽性,降低被敌方探测和击落的可能性。
空气动力布局的优化可以提高战斗机的速度、升力和机动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作战能力。
高性能的武器系统包括导弹、机炮和爆炸物等,可以为战斗机提供打击敌方目标的能力,提高其战斗力。
战斗飞机研究报告

战斗飞机研究报告战斗飞机研究报告引言战斗飞机作为军事领域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对于战斗力和战场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现代战斗飞机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
一、发展历程1. 第一代战斗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战斗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14年,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第一支战斗机部队,以应对德军的空中威胁。
这标志着战斗飞机成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第一代战斗飞机采用了活塞发动机和双翼布局,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和火力。
代表机型有英国的Sopwith Camel和德国的Fokker Dr.I。
这些战斗飞机在战场上展示了出色的性能,但也存在飞行距离短、速度慢和火力不足等问题。
2. 第二代战斗飞机第二代战斗飞机出现在二战前后,标志着飞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航空推进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喷气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发动机,使战斗飞机具有更高的速度和爬升率。
代表第二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P-51 Mustang和德国的Me 262。
这些战斗飞机在空中作战中展现出优越的性能,为战场上的制空权争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第三代战斗飞机第三代战斗飞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
这一时期,雷达、红外搜索器以及新的航电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斗机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
代表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F-16 Fighting Falcon和苏联的米格-29。
这些战斗飞机采用了后掠翼和高机动性设计,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4. 第四代战斗飞机第四代战斗飞机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
这一时期,隐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战斗机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内具备较低的可探测性。
代表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型有美国的F-22 Raptor和F-35 Lightning II。
这些战斗飞机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具备出色的战斗性能和多样化的作战能力。
二、主要技术特点1. 隐身技术隐身技术是现代战斗机的重要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斗机的技术性能定义[包括计算]起飞重量=飞机的基本重量+起飞油量+实际业务载重量最大起飞重量是指因设计或运行限制,航空器能够起飞时所容许的最大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是航空器的三种设计重量限制之一,其余两种是最大零燃油重量和最大着陆重量。
原理起飞时航空器必须能产生大于航空器本身重力的升力,才能使航空器离开地面升空。
由于航空器只能产生有限的升力,因此航空器本身的总重必须受到限制,以保障能够正常起飞离地。
在实际应用中,最大起飞重量还要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如跑道长度、大气温度、起飞平面气压高度和越障能力等。
在确定民用航空器最大审定起飞重量时需要满足一定的适航标准,一般在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下测定。
在这个情况下,即使在达到V1速度后一具引擎熄火,飞机都必须能够安全起飞。
飞行前,飞机的总重都会被计算出来。
飞行员会跟据总重计算飞机所需的起飞速度并确保总重在最大起飞重量以下。
限制因素最大起飞重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机身设计→飞机本身重量和气动设计引擎种类和推力→机翼能产生多少升力是取决于空气流过机翼的速度。
一具高推引擎可以令飞机加速更快和有更高的速度。
气压→较高的气压可以令机翼产生更多升力。
以上因素决定了飞机的最大许可起飞重量。
但还未计及起飞时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机场高度(气压高度)→气压高度变化伴随着空气密度变化,密度变化会使发动机性能和机翼效能发生变化。
气温→气温升高会导致空气密度变小,使得发动机效率降低。
跑道长度→跑道长度会影响飞机离地前的可用加速距离,如果跑道过短,飞机有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加速到预期起飞速度。
跑道状况→跑道有积雪或凹凸不平就会产生较多阻力使得飞机加速较缓慢。
障碍→如果机场起落航线上有障碍物,那么最大起飞重量还要受进一步限制,必须保证航空器有足够的越障能力。
实用升限是指飞机在实际飞行中能够达到的最大平飞高度。
爬升率又称爬升速度或上升串,是各型飞机,尤其是战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它是指定常爬升时,飞行器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高度,其计量单位为米/秒。
飞机在某一高度上,以最大油门状态,按不同爬升角爬升,所能获得的爬升率的最大值称为该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
以最大爬升串飞行时对应的飞行速度称为“快升速度”,以此速度爬升,所需爬升时间最短。
飞机的爬升性能与飞行高度有关,高度越低,飞机的最大爬升率越大,高度增加后,发动机推力一般将减小,飞机的最大爬升率也相应减小。
达到升限时,爬升率等于0。
爬升率又称爬升速度或上升串,是各型飞机,尤其是战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它是指定常爬升时,飞行器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高度,其计量单位为米/秒。
飞机在某一高度上,以最大油门状态,按不同爬升角爬升,所能获得的爬升率的最大值称为该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
以最大爬升串飞行时对应的飞行速度称为“快升速度”,以此速度爬升,所需爬升时间最短。
飞机的爬升性能与飞行高度有关,高度越低,飞机的最大爬升率越大,高度增加后,发动机推力一般将减小,飞机的最大爬升率也相应减小。
达到升限时,爬升率等于0。
以 F-16战斗机为例,该机在海平面的最大爬升率高达305米/秒,高度1000•米时,降至283米/秒,高度为10000米时,则降至100米/秒,当高度达到 17000米时,其最大爬升率只有 12米/秒。
推力重量比表示发动机单位重量所产生的推力,简称为推重比,是衡量发动机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推重比越大,发动机的性能越优良。
当前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推重比一般都在10以上。
翼载翼载是指飞机的满载重量W和飞机的机翼面积S的比值W/S。
翼载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机动性能、爬升性能以及起飞着陆性能等。
襟翼襟翼是安装在机翼后缘附近的翼面,是后缘的一部分。
襟翼可以绕轴向后下方偏转,从而增大机翼的弯度,提高机翼的升力。
襟翼的类型有很襟翼等等。
副翼(Aileron) 是指安装在机翼翼梢后缘的一小块可动的翼面。
飞行员操纵左右副翼差动偏转所产生的滚转力矩可以使飞机做横滚机动。
副油箱(Droppable fuel tank) 是指挂在机身或机翼下面的中间粗、两头尖呈流线型的燃油箱。
挂副油箱可以增加飞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而飞机在空战时又可以扔掉副油箱,以较好的机动性投入战斗。
失速我们知道,机翼能够产生升力是因为机翼上下存在着压力差。
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要保证上翼面的的气流不分离。
当机翼的迎角较小时,在相同的时间里气流绕过上翼面所通过的路程比流过下翼面的路程长,所以上翼面的气流速度比下翼面的快,由于气流的速度越快压力就越低,因而产生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
但是如果机翼的迎角大到了一定程度,靠近机翼翼面附近的气流在绕过上翼面时,由于自身粘性的作用,流速会减慢,甚至减慢到零,而上游尚未减速的气流仍然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减速了的气流就成为了阻碍,最后气流就不可能再沿着机翼表面流动了,它将从表面抬起进入外层的绕流,这就叫做边界层分离。
当气流从机翼表面抬起时,受外层气流的带动,向后下方流动,最后就会卷成一个封闭的涡,叫做分离涡。
像这样旋转的涡中的压力是不变的,它的压力等于涡上方的气流的压力。
而涡上方的气流流线弯曲程度并不大,所以其压力与下翼面的压力相比小不了多少,这样机翼的升力就比原来减小了。
这种情况就叫作失速,对应的机翼迎角叫做失速迎角或临界迎角。
如果我们给出机翼的升力系数和机翼迎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机翼的迎角达到临界迎角之前,升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增大;当迎角超过临界迎角之后,升力系数就下降了。
由于机翼的升力系数与升力成正比,所以说明了当机翼迎角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升力的确下降了。
机翼升力系数与迎角的关系失速之后的机翼气动效率极低,已经不能够产生足够的有效升力。
所以对现在的飞机,都要求在临界迎角以下一定范围内飞行,不允许靠近更不允许超过,以避免发生尾旋等危险。
尾旋尾旋是飞机在超过临界迎角后绕其自身的三根轴自转的同时、重心沿陡的螺旋线航迹急剧下降的自发运动,又称螺旋。
尾旋的特点是迎角大,约20度-70度;螺旋半径小,甚至只有几米;旋转角速度高可达每秒几弧度,下沉速度大,甚至达每秒百米。
尾旋不是飞机的正常飞行状态,一般是因为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飞机迎角过大或遇到突风而发生的。
由于尾旋的不可控性,极易造成飞机的坠毁,正常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进入尾旋。
但为了训练飞行员遇到尾旋时的处理能力及研究尾旋的改出方法,某些机动性较高飞机,如歼击机、教练机,允许有意进入尾旋并改出。
机动性较差的飞机,如轰炸机、侦察机以及非机动性飞机,如旅客机、运输机,则严禁进入尾旋。
由于尚不能保证飞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意外地进入尾旋,多年来尾旋事故屡有发生。
完整的尾旋运动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进入阶段、尾旋阶段和改出阶段。
尾旋阶段又可分成尾旋过渡阶段和垂直尾旋阶段。
垂直尾旋阶段是研究尾旋的主要阶段。
根据飞机是由正飞或倒飞进入,尾旋又分为正尾旋和反尾旋。
根据尾旋时飞机俯仰角的不同,尾旋还可分为陡尾旋、缓尾旋和平尾旋。
采用失速特性较好的翼型和机翼平面形状,尽量使质量沿机冀机身分布合理,减少大迎角时机翼、机身对尾翼的遮蔽以提高舱面效率等,是保证飞机具有满意尾旋特性所经常采用的设计措施。
边界层分离当流体流过物体的时候,由于流体本身的粘性,靠近物体表面的流体的速度为零,而离开物体表面一定距离的流体的速度则不受粘性影响,此处的流动可以按照无粘来处理。
在物面和可以按无粘处理的流体之间的这一部分流体就是边界层。
边界层是一个薄层,它紧靠物面,沿物面法线方向存在着切向速度的梯度,并因此而产生了粘性应力。
粘性应力对边界层的流体来说是阻力,所以随着流体沿物面向后流动,边界层内的流体会逐渐减速,增压。
由于流体流动的连续性,边界层会变厚以在同一时间内流过更多的低速流体。
因此边界层内存在着流向的逆压梯度,流动在逆压梯度作用下,会进一步减速,最后整个边界层内的流体的动能都被粘性应力给耗散掉,不能再朝下游流动了,然而远前方的还未减速的边界层还在源源不断地追赶上来。
就向被堵塞的水池的水会溢出一样,边界层内的流体也会因为无法继续贴着物面流动而“溢出”—边界层离开了物面,它分离了。
边界层分离之后,它将从紧靠物面的地方抬起进入主流,与主流发生参混。
结果是整个参混区域的压力趋于一致。
由上面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边界层要分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流体有粘性,第二个是流体必须流过物面。
边界层分离如果发生在机翼上将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失速。
边界层分离还会使机翼的阻力大大增加,机翼被设计成园头尖尾的流线型就是为了减小阻力。
在高亚音速飞机上采用的超临界翼型,也是为了避免边界层的分离。
航空科技人员为了克服边界层分离所做的努力,贯穿了近代航空的发展历程,始终是推进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超音速巡航超音速巡航能力,是要求飞机具有在发动机不开加力的情况下,能在M1.5以上做超过30分钟的超音速飞行。
目前的常规战斗机,只有打开加力时才能做超音速飞行,而且耗油量会猛增1-2倍。
超音速飞行时间只有几分钟,而且机动性也较差。
而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飞机,可以克服以上不足,大大提高其作战效能:可以更快的速度飞抵战区执行任务;可以高速脱离战区摆脱敌机攻击;可以外推拦截线,使敌方轰炸机和攻击机在更远处被拦截;可以超音速状态发射导弹扩大攻击区。
由此可见,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将是第四代战斗机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指标。
美国的第四代战斗机F-22就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使战斗机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呢?主要措施有两条:一是采用先进的气动外形设计,使飞机的阻力尽量减少:翼身融合体技术就是一种,它能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减少超、跨音速波阻。
二是采用性能先进的发动机,使发动机最大推力大,具有较好的速度特性。
从目前研制的水平来看,最佳方案是选用小流量比加力涡扇发动机。
美国的F-22飞机之所以具有真正有效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首先是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外形设计。
主要内容有:翼身融合技术;大根梢比的切尖菱形机翼,前缘后掠角为42度,后缘前掠角为17度,襟翼前缘和主翼后缘均各带弧度;保形天线、保形武器舱和菱形进气道等等,这些设计使飞机气动外形干净光滑,气动阻力小。
其次,是采用了先进的动力装置。
该机装有两台F119加力涡扇发动机。
由于发动机在设计中采用耐高温材料和先进热循环技术,将涡轮前燃气温度提高到18 53-1923K,总增压比提高到25,因而产生的推力大(单台最大推力为104.5千牛(即为10663公斤)。
使其有足够的剩余推力。
同时,又因其流量比小(只有0.15-0.25),使其速度特性得到改善。
不存在推力不够和过分耗油问题,所以,在不加力的情况下就可使飞机飞行速度达到超音速,而使它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
马赫数常写作M数,它是高速流的一个相似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