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广德寺导游词

Word文档仅供参考Word文档仅供参考广德寺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个地方旅游。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城西l0公里处,寺庙与国家级古隆中风景区毗邻,寺内古木参天,寺外碧水围绕,环境幽雅宜人,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护法尊”的古银杏树干年别衰,枝叶茂密。
寺庙占地面积4。
5万平方米,是鄂西北闻名古刹。
鼎盛阶段,骑马观山门,敲钟开斋饭。
是湖北省佛教历史上闻名的十方丛林,其妨碍涉及鄂、豫、川、陕、赣、苏、浙等省、市。
据寺内碑载,明朝成化年间,襄王朱见淑的爱纪杜氏病故,襄王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将爱妃葬在寺旁。
因而,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大为别满,要率众离去,襄阳诸佛寺庙纷纷上书责备襄王,襄王无奈只好奏请皇帝出面调解。
成化皇帝朱见深下了一道圣旨,让襄王就近择一风水宝地、,本府自备工料,建寺庙一座给和尚。
寺庙建好未来还给了和尚,朱见深并将寺名改为“广德寺”。
“敕赐广德寺”至今还悬在广德寺山门上。
广德寺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80米,护寺河长达1000余米。
要紧建造有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共有房屋127间。
由于“文革”十年浩劫,广德寺大部分殿宇被当作“四日”拆毁,到1978年,惟独天王殿、藏经楼、多宝佛塔、部分厢房存在。
广德寺内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久负盛名,宏伟壮观,其建造风格全国独一。
1988年1月国务院发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塔身系砖石结构。
通高17米,分塔座和塔首两部分。
塔座高7米,为八方形四券门,上造浅檐,下奠矮基,角贴圆柱,石雕龙首;每方设一佛龛,龛内供一石雕趺坐莲台佛像,四门皆有通南道入内,俗称“八方四门”。
正门南向,上额石匾阴刻“多宝佛塔”。
檐下横列斗大“佛”字3个。
塔内砌八角形亭式塔心柱,也有壁龛坐佛。
北面通南一侧,有石阶梯可登座顶。
塔身五座小塔和覆盖楼梯口亭组。
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

2020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EDUCATION WORD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云居寺导游词,欢迎阅读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 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
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云居寺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房山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享誉北方的巨刹。
其中的北塔非常著名,是组合式塔的代表作之一。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红塔,俗称钟鼓楼。
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通高34.2米,砖瓦结构,内有磴道可上。
塔基为隋唐建筑,塔身为辽代建筑。
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集楼阁式、覆钵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北塔4角各有一座唐塔,与北塔一体,构成了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的雏形。
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有人把它归类为组合式塔,主要是汉藏组合,即一座塔上同时包含了汉式佛塔(楼阁、密檐、亭阁)和藏式佛塔(覆钵、相轮)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部为汉式塔,下部为藏式塔(上汉下藏型);另一类是下汉上藏型。
上汉下藏型极少,下汉上藏型相比之下较多,不过二者合计估计最多二、三十座左右。
由于造型特别,存世极少,很多组合式塔都是珍品。
这类塔大都不是建造者的本意,而是经过后世修改的,对于“下汉上藏型”塔,即最初建造时是一座汉式佛塔,后来塔身上部损坏了,在重修的时候因某种原因在其上加了一个喇嘛塔顶。
云居寺北塔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组合式塔之一。
又如独乐寺白塔,辽代塔在内部,现存外壳为明代重砌。
而朝阳的双塔寺双塔,其上部的覆钵造型为清代重修时改建。
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位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者一开始就把塔造成这种汉藏结合体,但这不是主流。
2023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

2023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的云居寺,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游览这个历史悠久、富有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圣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居寺的历史。
云居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国禅宗祖庭之一,也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的源头。
云居寺曾经是佛教的繁华时期,吸引了众多的僧侣前来修行,也备受皇帝、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贾的推崇,成为了一座享有盛名的古刹。
接下来,我们来参观云居寺内的建筑群。
一进入寺内,映入眼帘的便是石制山门和青瓦红墙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云居寺的主体建筑物,供奉着佛教的重要形神,是寺内的中心所在。
进入殿内,您会看到佛像前面供奉着关洛彩绘的神香鼎和乾隆大帝题拓的“四祖法曹承福、红岩大禅师福地”匾额。
在殿内,还有妙心文化世界、印光大师禅堂等建筑,让人领略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宗教气息。
最后,让我们来到云居寺内参观佛教文物。
在寺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历代名匠的佛像、佛塔、佛经等,如双童子铜像、菩萨活字版木刻经和铜钟等,这些文物都是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古代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令人震撼和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的导游中,我们了解了云居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参观了寺内的建筑群和佛教文物。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感受,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常常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温馨和厚重,与佛教文化为伴,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
感谢您的光临!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23年的北京云居寺,一座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寺庙。
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云居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还注重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
今年云居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显著提升了它的文化价值和游客体验。
首先,我们来到云门,这里是寺庙的山门。
它环绕山巅,不仅可以避免雨雪天气的干扰,还能欣赏到宏伟的全景。
在2023年的改造中,这里增加了高科技互动装置,通过声音、灯光等多媒体方式加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
云居寺导游词

云居寺导游词(完整版)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
寺院座西向东,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千年古刹云居寺可谓是饱经沧桑, 1942年日军数架飞机轰炸古寺,倾刻间千年古刹变成残垣断壁,只残留下天王殿前弹痕累累的拱形山门和几座古塔。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复,今天已经重现了昔日的庄严.现在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被誉为:“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云居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了iso9001(服务质量)、iso14001(环境质量)两项国际管理双认证。
云居寺的一、二、三、四、五.一是一部,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刻经史.二是两特,两个云居寺不同于其它寺庙的显著特点。
三是“三绝”。
即:石经、纸经、木板经。
四是“四宝".“四宝”是唐辽古塔、佛祖舍利、紫铜大佛和云居古钟五是五院。
也就是云居寺的五层院落、六进殿宇,其中座落着十多个特色展馆。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对雕刻于清朝的石狮子。
脚踩绣球的是雄狮,他代表了统一寰宇;脚踩小狮子的是雌狮,她代表了子嗣延绵。
在石狮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称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种吉祥之物。
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这组雕刻非常精美,体现了高超的石雕水平.它们这对石狮子在门前迎送着来往的游客,我们赋予它一首藏头诗为:雄狮伴青灯,狮双将门守。
迎送八方客,宾客皆仙友。
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经就知道这首诗的名子是“雄狮迎宾".云居寺有六层主殿,下面我们参观的是云居寺第一层大殿—-天王殿.天王殿俗称三门殿,左边是无相门、右边是无作门,现在我们走进的中间门叫空门,取的是佛教中“四大皆空”之意。
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

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云居寺历史沿革导游词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由僧人静琬创建。
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
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
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云居寺景区修复到2014年9月9日,历经五年的修复,云居寺地标“ 南塔”终于复建完工。
2014年9月9日上午,云居寺举行南塔落成观瞻仪式。
由于是全国首例复建古塔,没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据就是老照片。
经过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艰苦复建,云居寺南塔恢复了民国时旧貌。
新2014年,南塔复建完工,通体以青石材料为主。
旧1942年,原有的南塔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
现场:南塔十一层檐角挂铜铃云居寺中轴线南部,苍松翠柏之间,可见一座青石砖塔巍峨挺立,与寺院北部的钟楼式古塔遥相呼应。
此时通过航拍设备从空中俯瞰,云居寺宛如一个面向东方的巨人,伸出南北两臂,一手托着一尊宝塔。
复建的云居寺南塔共十一层,通体使用的是青石等材料,每层檐角下还挂着铜铃,山风拂过丁零作响。
“北京敦煌”云居寺代表景点导游词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塔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范文5篇

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范文5篇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虽然说要从事导游职业,还要按照规定获得导游证,但想要跨入导游人员的大门,导游资格证是第一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范文(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城西l0公里处,寺院与古隆中风景区毗邻,寺内古木参天,寺外碧水环绕,环境幽雅宜人,被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护法尊”的古银杏树干年不衰,枝叶茂盛。
寺院占地面积4。
5万平方米,是鄂西北著名古刹。
鼎盛时期,骑马观山门,敲钟开斋饭。
是湖北省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十方丛林,其影响涉及鄂、豫、川、陕、赣、苏、浙等省、市。
据寺内碑载,明朝成化年间,襄王朱见淑的爱纪杜氏病故,襄王看中了云居寺的风水,将爱妃葬在寺旁。
因而,云居寺主持道圆法师大为不满,要率众离去,襄阳诸佛寺院纷纷上书谴责襄王,襄王无奈只好奏请皇帝出面调解。
成化皇帝朱见深下了一道圣旨,让襄王就近择一风水宝地、,本府自备工料,建寺院一座给和尚。
寺院建好以后还给了和尚,朱见深并将寺名改为“广德寺”。
“敕赐广德寺”至今还悬在广德寺山门上。
广德寺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80米,护寺河长达1000余米。
主要建筑有皇禅师石塔、东山门、南山门、天王殿、伽蓝殿、韦驮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多宝佛塔、厢房、配房和跨院等,共有房屋127间。
由于“”十年浩劫,广德寺大部分殿宇被当作“四日”拆毁,到1978年,只有天王殿、藏经楼、多宝佛塔、部分厢房存在。
广德寺内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久负盛名,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全国独一。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系砖石结构。
通高17米,分塔座和塔首两部分。
塔座高7米,为八方形四券门,上造浅檐,下奠矮基,角贴圆柱,石雕龙首;每方设一佛龛,龛内供一石雕趺坐莲台佛像,四门皆有通南道入内,俗称“八方四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 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
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
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
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
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
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千佛柱"。
其馀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佛教历史和典籍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辽金年代所刻石经,原以《契丹藏》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传。
近年来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了《契用藏》残卷,与房山石经对照,完全相同。
房山石经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经,这在世界佛经史上是件大事。
房山石经是原刻石板,没有写经传抄所易产生的那种讹误、版本校勘价值极高。
同时,它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
镂刻技术精淇,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雕刻艺术的精品。
所以问世后,即名闻遐迩。
在
书法艺术方面,隋代刻经已是高手所书,唐代刻经更具有隋唐书法的优美风格。
从石经中也可以看到我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和文字演变(如:俗写字,异体字,简化字,武周时期新造字等)情况。
石经中有许多经文后面附刻有题记,这些题记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从1956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一起,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将部分石经进行编号,上架展览。
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焰在洞内研修之际,於原地面拜石下五厘米处,发现一方石,下有一洞穴,内存石函、银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
一号白玉石函,函盖上刻有172个字,函内还刻有83字铭文。
这些文字记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间,在石经山首次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情况。
二号青石函,较上函略小;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十已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原住持永劫"36字铭文。
说明佛舍利在这里已珍藏l300年之久。
三号汉白玉石函,有楔状抽斗盖,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26字。
四号镀金银函,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刻线图案,盖上有花卉图案,内有木质彩绘香珠一颗、珍珠11颗。
五号白玉函十分精巧,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里面放有两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有两颗珍珠。
关於这些佛舍利的来历,据记载:隋文帝曾从一印度僧人处得到佛舍利,并於仁寿元年(601年)、仁寿二年(602年)、仁寿四年(604年)三次向全国各州颁发佛舍利,地处幽州的弘业寺和智泉寺皆有幸得到。
而这两寺都距云居寺不很远。
同时,云居寺创始人静碗法师原本是智泉寺僧人,是佛教天台宗慧思弟子,所似很可能当时皇帝也赐给了云居寺佛舍利。
《憨山大师梦游集》和《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发现了三粒佛舍利。
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於是迎入宫中供养三曰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内,但是记载中的三粒佛舍利,现存只有两粒,据专家推断,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万历皇帝母亲迎人宫内供养时不慎遗失或是被私自留下。
目前这两粒佛舍利及相关文物被中国佛教协会保管,一俟云居寺修复後,将送回云居寺内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礼。
云居寺周围现存唐辽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互相拱卫,从而形成云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观。
其中唐代(618-907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汉白玉为原料,精雕而成。
塔分单层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呈方形,正面辟尖拱形门,内两侧刻披甲胄金刚武士,生动逼真。
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建的石塔内两壁所刻浑目高鼻供养人形象,反映出盛唐时期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
这批石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古塔,成为研究唐代幽州地区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1949年後,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
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14 278块,分别藏在对面石经山上的9个洞内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里。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和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先後对辽代北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避雷设施,为保护石经板盖了石经库,以使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贵文物代代
相传。
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年4月1曰决定修复云居寺。
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卢殿已竣工开放。
原云居寺千年遗物——汉白玉镌刻的圆形山门雄姿也已复原。
为更好地保护石经,避免风化剥蚀,现已决定於1999年9月9曰9目9时9分9秒,将全部石经全部重新秘封於地下。
石经藏而天下安,这项举措必成这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云居寺因珍藏着15000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在云居寺周围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内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一大宝库。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历经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千余年,刻经1122部,3572卷,刻石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
现又将木雕《龙藏经》7.7万多块,明代经2万多卷运藏于寺。
石经、纸经、木板经过这三种经本已称为世界"三绝"。
陈列展览有"石经展览"。
云居寺有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占地7万多平方米,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历史悠久,饱经沧桑。
解放后,云居寺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庄严。
云居寺古时亦有"碑海塔林"之称,现存碑20余块、塔10余座,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石经山在云居寺东二里处,俗称小西天。
海拔450米。
这里不仅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4196块隋唐石经为国之重宝,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具
有极高的价值。
据考,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05年),僧人静琬为维护正法,镌刻经于石。
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分藏于石经山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规模之大,历时之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闻名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