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湖南名校集体备课教案 2.2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学生讨论、分析】【激疑】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分组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点评小组学生发言,小结。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2-2 化学能与电能(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①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相同可以转变成其余形式的能量;②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变的本质;③掌握原电池原理。
2、过程与方法经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研究,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堂内科学研究与课堂外检查相联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 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4、教课要点①原电池的基本看法;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③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5、教课难点①理解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本质--- 电子转移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课程种类】新授理论课【教课方法】研究、诱思【教课用品】铜片、锌片、铁片、碳棒、稀硫酸、无水乙醇、西红柿、烧杯、导线、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教课过程】【引入新课】能源的分类1、按获得方式:①一次能源---- 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
2、按能源结构:①惯例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陪伴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热能。
那么,化学能能否可以转变成电能呢假如能,又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呢[板书]§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火电(间接转变)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水电%其余%(今后水电和其余发电量会逐渐增添)2、火力发电原理:经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进蒸汽轮机,而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4、火力发电弊端:①变换环节多;②发电效率低;③能源浪费多;④环境污染严重等。
5、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学生回答)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惹起化学键重新组合,陪伴有能量变化。
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案课题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2020.4.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
法。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学用具:实验仪器: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
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镁条、铁钉、石墨、稀硫酸、苹果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化学能与电能概述1.1 化学能的概念与特点1.2 电能的概念与特点1.3 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第二章:原电池原理2.1 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2 原电池的分类及应用2.3 原电池的能量转换过程第三章:电解质与电解3.1 电解质的概念与分类3.2 电解质的电离与离子迁移3.3 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第四章:化学电源4.1 化学电源的分类及特点4.2 常见化学电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4.3 化学电源的应用及实例第五章: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效率5.1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计算5.2 影响化学能转换效率的因素5.3 提高化学能转换效率的途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6.1 原电池的设计原则6.2 原电池的设计实例6.3 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7.1 电解质的导电性质7.2 电解质溶液的pH值与离子强度7.3 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与选择第八章:电化学腐蚀与防护8.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8.2 电化学腐蚀的类型与影响因素8.3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第九章:化学传感器9.1 化学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9.2 化学传感器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9.3 化学传感器的未来发展第十章: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10.1 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环保意义10.2 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污染问题10.3 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本教案的五个章节,主要围绕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化学传感器以及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等主题进行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掌握相关应用技术,并认识到能量转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化学能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文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还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学习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
2、为学习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③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①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四、设计思路(1)通过介绍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沿着伏打发明电池的历程开始自主探究,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2)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
知识与技能:②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
③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②通过对几种新型实用电池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①将电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与价值观②通过了解电池对社会的奉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开展的思路。
教学重点:各种电池的区别及优缺点教学难点: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教学方法:分析比拟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请同学们利用铜和硝酸银的反响设计一个原电池,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响。
[引言] 干电池是我们常用的电池,干电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干电池是化学电源的一种,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
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简称电池。
二、开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
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复原反响是不可逆的〕。
[观察]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图片和实物展示】①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②电极反响:正极:2NH4++ 2e- = 2NH3+H2 负极:Zn - 2e- → Zn2+总反响:Zn +2NH4+= Zn2++ 2NH3+H22MnO2+H2=2MnO(OH) ZnCl2+4NH3=[Zn(NH3)4]Cl2③优缺点:优点:体积小,携带方便。
缺点: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
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
废旧电池污染环境。
④改良: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良,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指导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学生对电有着强烈而丰富的感性认识,然而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一问题则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安排本节教学内容的目的,恰恰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认识到只有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且这一转化过程必须有特殊的装置—原电池。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就“化学反应”而言,此前,学生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分类及依据,以此为基础,他们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和工作原理。
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干电池的正负极,初中物理上是认为规定的,并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核心内容。
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是对火力发电中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初中化学“燃料与能源”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在选修4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及电能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会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在化学电池中,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2 教学设计策略
(1) 创设生日礼物“柠檬电池音乐贺卡”的教学情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采用实验探究模式。
围绕原电池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发现学习生活,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柠檬电池音乐贺卡的发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5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柠檬(或其他水果),音乐贺卡,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课件
6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也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它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完成了探究任务,得出结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本节实验中要注意:
1 硫酸浓度要适中。
浓度太大,锌片产生的气泡过多,影响铜片气泡的观察;浓度太小,铜片表面气泡少,电流小,现象不明显。
浓硫酸与水比例1:30配成的硫酸较好。
2 用面积大的金属片做实验,容易观察,使用较纯的锌片,减少锌片表面的气泡。
3 使用电流计,应选择好量程,使指针偏转较大又不烧毁电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