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物探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二、 地震测线的布置 1、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路线普查 (2)面积普查 (3)面积详查 (4)构造细测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四、地震波的激发 1、对激发的要求 (1)有足够的能量 (2)应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 能力。 2、激发条件的选择 (1)激发岩性的选择 (2)激发深度的选择 (3)激发药量的选择
一、绪论
2、室内资料处理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数 字电子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 内传播速度等,这一阶段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 和地震波速度资料。 3、地震资料的解释 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就是要以辨证唯物主义思 想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 综合地质、钻井和其他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 的分析研究。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五、地震波的接收 1、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1)对来自深层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 (2)仪器必须有频率选择的作用; (3)估计地震波的最大动态范围; (4)地震记录仪器需要有良好的分辨率; (5)地震仪必须有精确的记时装置,并在记录地震信息的同时标上 时间标志; (6)仪器结构轻便,稳定,耗电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2、道间距的选择 (1)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2)道间距过大,将导致同一层有效波追踪辨认的可靠性受影响, 道间距过小,则使野外工作量增加。 (3)选择道间距应以在地震记录上能可靠地辨认同一有效波的相同 相位为原则。
二、地震波的运动学
一、基本概念 1、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形成弹性波的条件 是要有一种能传播弹性振动的介质,并且要在这种弹性介 质中激发振动。 2、地震子波:用炸药激发地震波时,爆炸产生的脉冲向 外传播10多米后,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再向外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成分的吸收,直到传播更大 距离后,振动图的形状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 相位延续60~100毫秒的地震波。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2、干扰波的类型 (一)规则干扰波 (1)面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速度低、时距曲线是直线、面波随着传 播距离的增大,振动延续时间也越长,形成“扫帚状”,即发生频散。 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办法。 (2)声波:它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 较短,呈窄带出现。为了避免声波干扰,应尽量不在浅水及浅井中放炮, 尽量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和防止干扰。 (3)浅层折射波:在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 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4)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还会出现一 种来自非测线平面的干扰波。 (二)识别和区分干扰波与有效波 (1)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 (2)干扰波是沿着地表附近传播的,有效波是从地下垂直来到地面的 (传播方向) (3)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 (4)传播规律
二、地震波的运动学
3、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 条件 4、惠更斯原理:利用波前的概念来处理问题 5、纵波:炸药爆炸造成岩石膨胀和压缩,这种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 向与波传播的方向不一致。 6、横波:由于实际的爆炸作用不具有球形对称性及实际的地层不是 均匀介质,会产生使质点沿着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振动。 7、体波: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把它们合 称为体波。 8、面波:只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 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波。 9、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直接到达接收点 的波。
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一、野外工作方法 1、野外工作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接受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它包括两个阶段工作。 (一)实验工作 (1)干扰波调查; (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二)生产工作 (1)地震测量; (2)地震波的激发; (3)地震波的接收。
物探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大庆石油学院
报告提纲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地震波的运动学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地震组合法原理 共反射点叠加法 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勘探的发展方向
一、绪论
一、概念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 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 的一种勘探方法。 二、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流程 1、野外工作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 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 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这 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磁带。
二、地震波的运动学
10、波阻抗:波在介质中的密度与波速之积。波阻抗界面才是反射界 面,速度界面不一定是反射界面。 11、时距曲线:波到达测线上任一观测点的时间同观测点与激发点之 间的距离的明确定量关系。 12 、正常时差:界面水平的பைடு நூலகம்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反 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击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 时之差。NMO(正常时差校正)、DMO(倾角时差校正) 13、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减去正常 时差,得到x/2处的t0时间。 14、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倾斜一界面的 反射波的时差。 15、视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测线观测时得到的速度。 16、回折波:波不是从震源出发沿直线传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而是沿 着一条圆弧形的射线,先向下到达某一深度后又向上拐回地面,到 达观测点,这样的“直达波”称为回折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