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分类检测: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课件

(1)在 0~2 s 时间内 A 和 B 加速度的大小; (2)A 在 B 上总的运动时间。 [审题指导] (1)确定 A、B 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 (2)注意 A、B 间,B 与 C 间的正压力的确定。 (3)t=2 s 后,μ1 为零,μ2 保持不变,石板 B 将做匀减速 运动,注意判断 A 滑至 B 下端之前,石板 B 是否已停止运动。
A(含有大量泥土),A 和 B 均处于静止状态, 图 3-2-4
如图 3-2-4 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 m(可 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 减 小为38,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 减小为 0.5,A、B 开始运动,此时 刻为计时起点;在第 2 s 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 保持不变。 已知 A 开始运动时,A 离 B 下边缘的距离 l=27 m,C 足够长,设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 m/s2。求:
相连,物块 1、3 质量为 m,物块 2、4
质量为 M,两个系统均置于水平放置
图 3-2-3
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两木板沿水平方向
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物块 1、2、3、4 的加速度大
小分别为 a1、a2、a3、a4。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则有( )
A.a1=a2=a3=a4=0
B.a1=a2=a3=a4=g
[多角练通]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的质量和速度大小的乘积成
反比
B.物体所受合力必须达到一定值时,才能使物体产生
加速度
C.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作用力中的任一个的大
小成正比
D.当物体质量改变但其所受合力的水平分力不变时,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三章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Word版含答案

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2.超重和失重Ⅰ试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2.运用失重和超重学问定性或定量分析问题.3.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简洁的连接体问题.一、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缘由.(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肯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况和受力状况无关.二、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肯定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了力.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1.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均没有惯性.(×)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肯定是同种性质的力.(√)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5.人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6.物体所受合外力变小,物体的速度肯定变小.(×)7.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其加速度就肯定大.(√)1.(多选)(2022·枣庄模拟)在水平路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觉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状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解析:原来水和小车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运动,水突然向右洒出有两种可能:①原来小车向左运动,突然加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故相对碗向右洒出.②原来小车向右运动,突然减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相对碗向右洒出,故B、D正确.答案:BD2.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肯定律的体现B.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肯定律的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速度肯定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速度也肯定不为零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小时,速度却可以最大解析:由牛顿第肯定律可知,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3.(多选)(2022·郑州模拟)用计算机帮助试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试验,点击试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显示器屏幕上消灭的结果如图所示.观看分析两个力传感器间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试验结论()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解析:由题图可知:两个力传感器间的相互作用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A、C、D正确.答案:ACD4.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拉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A 错;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地面和木箱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应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错,C对;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D错.答案:C5.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 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 kg的建筑材料以0.5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视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 m/s2)()A.510 N B.490 NC.890 N D.910 N解析:设人对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对建筑材料m应用牛顿其次定律得F-mg=ma.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绳子对人向上的拉力F′与人对绳子的拉力F等大反向,设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为F N,对人应用平衡条件可得:F′+F N=Mg,可解得F N=Mg-mg-ma=4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故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490 N,B正确.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1.(2021·沈阳模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生疏世界的基本手段.在争辩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学问,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抱负试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抱负试验,如图所示,其中有一个是阅历事实,其余是推论.①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旧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假如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连续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角,最终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牢靠的事实,有的则是抱负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解析:本题再现了伽利略抱负试验法,即在牢靠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外推,将试验抱负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其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故选项B正确.答案:B2.(2022·孝感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面对行车方向坐在沿平直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这位同学发觉面前的水平桌面上一个原来静止的小球突然向他滚来,则可推断()A.列车正在刹车B.列车突然加速C.列车突然减速D.列车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原来小球相对列车静止,现在这位同学发觉面前的小球相对列车突然向他滚来,说明列车转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增加了,因此B正确.答案:B3.我们都难以遗忘刘翔那美丽的跨栏姿势.在他跨越栏架的过程中() A.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对脚的支持力大于脚对地面的压力B.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支撑脚离地后,他还受到向前冲的力,以至于能很快地通过栏架D.运动到最高处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方向沿水平方向向前解析:刘翔在跨越栏架的过程中,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对脚的支持力等于脚对地面的压力,脚受到向前的摩擦力,地面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脚离地后,他只受到重力作用,B正确.答案: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同一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它的速度越大B.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平稳无恙”,是由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C.吊扇工作时向下压迫空气,空气对吊扇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减轻了吊杆对电扇的拉力D.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线悬于天花板上,则弹簧对A 的力和弹簧对B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同一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加速度越大,但速度不肯定越大,选项A错误;以卵击石,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选项B错误;选项D中弹簧对A的力和A对弹簧的力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D错误,只有选项C正确.答案:C5.如图所示是一种汽车平安带把握装置的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刹车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平安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摇摆,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平安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可能是()A.向左行驶、突然刹车B.向右行驶、突然刹车C.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D.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解析:由题意简化分析如图所示,当小球在虚线位置时,小球、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车的运动状况可能为:向左加速行驶或向右减速行驶,A错误,B正确;当车匀速运动时,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小球均处于竖直位置不摇摆,C、D 错误.答案:B6.如图所示,将两弹簧测力计a、b连接在一起,当用力缓慢拉a弹簧测力计时,发觉不管拉力F多大,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这个试验说明()A.这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B.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解析:试验中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肯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C正确.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7.(2022·潍坊模拟)抖空竹是人们宠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最早的空竹是两个犹如车轮的竹筒,中间加一个转轴,由于外形对称,其重心在中间位置,初玩者能很好地找到支撑点而使之平衡.随着制作技术的进展,如图所示的不对称的空竹也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大多是塑料制成的,也有自然竹木制成的.关于抖空竹,在空气阻力不行忽视的状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要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B.空竹的转动是依靠绳子的拉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越小越好C.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而连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惯性作用D.空竹从抛起到接住,转速会减小,表演时还要连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解析: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此时要选择恰当的位置,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否则空竹就要翻倒,从绳子上落下,选项A正确;空竹的转动是利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使其转动,因此绳子选用比较粗糙、摩擦力比较大的比较好,选项B错误;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而连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空竹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速度越来越小,然后下落,选项C错误;空竹从抛起到接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转速比抛出前减小,因此表演时还要连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选项D正确.答案:AD8.(2022·秦皇岛模拟)如图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细绳L1和L2将M、N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L2对N的拉力和N对L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既不是一对平衡力,也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A错误;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选项B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肯定是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故选项C、D正确.答案:CD9.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起飞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A.火箭尾部向下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空气,火箭虽然向下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旧存在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火箭上升的推力,此推力并不是由四周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供应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在空气中飞行无关,故选项B、C错误,A正确;当飞船进入轨道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仍旧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也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选项D正确.答案:AD三、非选择题10.(2022·新乡模拟)如图所示,两块小磁铁质量均为0.5 kg,A磁铁用轻质弹簧吊在天花板上,B磁铁在A正下方的地板上,弹簧的原长L0=10 cm,劲度系数k=100 N/m.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长度为L=11 cm.不计地磁场对磁铁的作用和磁铁与弹簧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求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g取10 m/s2).解析:对A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得k(L-L0)-mg-F=0,解得F=-4 N.故B对A的作用力大小为4 N,方向竖直向上.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对B的作用力F′=-F=4 N,方向竖直向下.对B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N -mg -F ′=0, 解得F N =9 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9 N. 答案:9 N11.(2022·唐山模拟)如图所示,一辆卡车后面用轻绳拖着质量为m 的物体A ,A 与地面的摩擦不计.(1)当卡车以a 1=12g 的加速度运动时,绳的拉力为56mg ,则A 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2)当卡车的加速度a 2=g 时,绳的拉力为多大?解析:(1)卡车和A 的加速度全都.由图知绳的拉力的分力使A 产生了加速度, 故有:56mg cos α=m·12g ,解得:cos α=35,sin α=45.设地面对A 的支持力为F N ,则有: F N =mg -56mg sin α=13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 对地面的压力为13mg.(2)设地面对A 弹力为零时,物体的临界加速度为a 0,则a 0=g cot θ=34g ,故当a 2=g>a 0时,物体已飘起.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ma 2=mg ,则由三角形学问可知,拉力F 2=(mg )2+(mg )2=2mg.答案:(1)13mg (2)2mg。
(浙江选考)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达标检测(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1.(2019·4月浙江选考)如下物理量属于根本量且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根本单位的是( )A .功/焦耳B .质量/千克C .电荷量/库仑D .力/牛顿解析:选B.质量是根本物理量,其国际单位制根本单位是千克,故B 正确;功、电荷量和力都是导出物理量,焦耳、库仑和牛顿均是导出单位.2.(多项选择)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答案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如此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B .物体的速度为零,如此加速度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为零C .物体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很大D .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零,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为零解析:选CD.物体的速度大小与加速度大小与所受合外力大小无关,故C 、D 正确,A 、B 错误.3.趣味运动会上运动员手持网球拍托球沿水平面匀加速跑,设球拍和球质量分别为M 、m ,球拍平面和水平面之间夹角为θ,球拍与球保持相对静止,它们间摩擦力与空气阻力不计,如此( )A .运动员的加速度为g tan θB .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为mgC .运动员对球拍的作用力为(M +m )g cos θD .假设加速度大于g sin θ,球一定沿球拍向上运动解析:选A.网球受力如图甲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sinθ=ma ,又F N cos θ=mg ,解得a =g tan θ,F N =mgcos θ,故A 正确,B 错误;以球拍和球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乙所示,根据平衡,运动员对球拍的作用力为F =〔M +m 〕g cos θ,故C 错误;当a >g tan θ时,网球才向上运动,由于g sin θ<g tan θ,故球不一定沿球拍向上运动,故D 错误.4.(2020·嘉兴检测)如下列图,某次滑雪训练,运动员站在水平雪道上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水平推力F =84 N ,而从静止向前滑行,其作用时间为t 1=1.0 s ,撤除水平推力F 后经过t 2=2.0 s ,他第二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同样的水平推力,作用距离与第一次一样.该运动员连同装备的总质量为m =60 kg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恒为F f =12 N ,求:(1)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与这段时间内的位移;(2)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滑行的最大距离.解析:(1)运动员利用滑雪杖获得的加速度为a 1=F -F f m =84-1260m/s 2=1.2 m/s 2 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v 1=a 1t 1=1.2×1.0 m/s =1.2 m/s位移x 1=12a 1t 21=0.6 m. (2)运动员停止使用滑雪杖后,加速度大小为a 2=F f m经时间t 2速度变为v ′1=v 1-a 2t 2第二次利用滑雪杖获得的速度大小v 2,如此v 22-v ′21=2a 1x 1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滑行的最大距离 x 2=v 222a 2解得:x 2=5.2 m.答案:(1)1.2 m/s 0.6 m (2)5.2 m[课后达标]一、选择题1.(2018·4月浙江选考)用国际单位制的根本单位表示能量的单位,以下正确的答案是( )A .kg ·m 2/s 2B .kg ·m/s 2C .N/mD .N ·m 答案:A2.如下关于单位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答案是( )A .根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B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质量、时间三个物理量被选作力学的根本物理量C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根本单位分别是m 、kg 、sD .力的单位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根本单位答案:D3.质量为1 t 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阻力大小不变.从某时刻开始,汽车牵引力减少2 000 N ,那么从该时刻起经过6 s ,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A .50 mB .42 mC .25 mD .24 m答案:C4.(2020·浙江十校联考)如下列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如此有( )A .a 1=g ,a 2=gB .a 1=0,a 2=gC .a 1=0,a 2=m +M M g D .a 1=g ,a 2=m +M Mg 答案:C5.(2020·浙江猜题卷)有种台阶式自动扶梯,无人乘行时运转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正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用G 、N 、f 表示乘客受到的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如此能正确反映该乘客在这两个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的是( )解析:选D.人和扶梯匀速运动时,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且二力平衡,不受摩擦力.人随台阶式自动扶梯加速运动时,加速度沿运动方向斜向上,台阶水平,摩擦力与接触面平行,故摩擦力是水平的.D 正确.6.(多项选择)如下列图,质量为m 的小球与弹簧Ⅰ和水平细绳Ⅱ相连,Ⅰ、Ⅱ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P 、Q 两点.小球静止时,Ⅰ中拉力的大小为F 1,Ⅱ中拉力的大小为F 2,当仅剪断Ⅰ、Ⅱ其中一根的瞬间,球的加速度a 应是( )A .假设剪断Ⅰ,如此a =g ,方向竖直向下B .假设剪断Ⅱ,如此a =F 2m ,方向水平向左C .假设剪断Ⅰ,如此a =F 1m,方向沿Ⅰ的延长线方向D .假设剪断Ⅱ,如此a =g ,方向竖直向上解析:选AB.没有剪断Ⅰ、Ⅱ时小球受力情况如下列图.在剪断Ⅰ的瞬间,由于小球的速度为0,绳Ⅱ上的力突变为0,如此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g ,选项A 正确、C 错误;假设剪断Ⅱ,由于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F 1与重力的合力大小仍等于F 2,所以此时加速度为a =F 2m,方向水平向左,选项B 正确、D 错误. 7.(2020·湖州质检)如图甲所示,一物体沿倾角为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运动,同时受到水平向右的风力作用,水平风力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 与风速v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如此(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 )A .当风速为3 m/s 时,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B .当风速为5 m/s 时,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力作用C .当风速为5 m/s 时,物体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D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5解析:选A.由题图乙得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变,当风的初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为a 0=4 m/s 2,沿斜面方向有a =g sin θ-μg cos θ,解得μ=0.25,D 错误;物体沿斜面方向开始加速下滑,随着速度的增大,水平风力逐渐增大,摩擦力逐渐增大,如此加速度逐渐减小,但加速度的方向不变,物体仍然加速运动,直到速度为5 m/s 时,物体的加速度减为零,此后物体将做匀速运动,A 正确,B 、C 错误.8.(2020·东阳中学期中)如下列图,在水平面上有三个质量分别为m 1、m 2、m 3的木块,木块1和2、2和3间分别用一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1、2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块3和水平面之间无摩擦力.现用一水平恒力向右拉木块3,当三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1和3两木块间的距离为(木块大小不计)( )A .L +μm 2g kB .L +μ〔m 1+m 2〕g kC .2L +μ〔2m 1+m 2〕g k D .2L +2μ〔m 1+m 2〕g k 解析:选C.对木块1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kx 1-μm 1g =0对木块1和木块2整体受力分析,受总重力、总支持力、右侧弹簧的拉力和总摩擦力,有:kx 2-μ(m 1+m 2)g =0木块1与木块3之间的总长度为x =2L +x 1+x 2,由以上各式解得x =2L +μ〔2m 1+m 2〕g k,故C 正确. 9.一条足够长的浅色水平传送带自左向右匀速运行.现将一个木炭包无初速度地放在传送带的最左端,木炭包将会在传送带上留下一段黑色的径迹.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黑色的径迹将出现在木炭包的左侧B .木炭包的质量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C .传送带运动的速度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D .木炭包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越大,径迹的长度越短解析:选D.放上木炭包后木炭包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加速,而传送带仍匀速,虽然两者都向右运动,但在木炭包的速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之前木炭包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故黑色径迹出现在木炭包的右侧,A 错误.由于木炭包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运动时加速度a =μg 与其质量无关,故径迹长度与其质量也无关,B 错误.径迹长度等于木炭包相对传送带通过的位移大小,即二者对地的位移差:Δx =vt -0+v 2t =12vt =v 22μg,可见传送带速度越小、动摩擦因数越大,相对位移越小,黑色径迹越短,C 错误,D 正确.10.(2020·湖州质检)如下列图,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t =0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恒力F .分别用a 1、a 2和v 1、v 2表示木板、木块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图中可能符合运动情况的是( )解析:选A.t=0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恒力F,两者可能一起加速运动,选项A 正确,B错误;可能木块的加速度大于木板的加速度,选项C、D错误.二、非选择题11.(2020·宁波选考适应考试)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斜面(足够长)向上运动,由实验测得物块沿斜面运动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下列图.取g=10 m/s2,空气阻力不计.可能用到的函数值:sin 30°=0.5,sin 37°=0.6.(1)求物块的初速度v0;(2)求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计算说明图线中P点对应的斜面倾角为多大?在此倾角条件下,小物块能滑回斜面底端吗?说明理由(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解析:(1)当θ=90°时,物块做竖直上抛运动,末速度为0由题图得上升最大位移为x m=3.2 m由v20=2gx m,得v0=8 m/s.(2)当θ=0°时,物块相当于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0由题图得水平最大位移为x=6.4 m由运动学公式有:v20=2ax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得μ=0.5.(3)设题图中P点对应的斜面倾角值为θ,物块在斜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末速度为0由题图得物块沿斜面运动的最大位移为x′=3.2 m由运动学公式有:v20=2a′x′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θ+μmg cos θ=ma′得10sin θ+5cos θ=10,得θ=37°.因为mg sin θ=6m>μmg cos θ=4m,所以能滑回斜面底端.答案:(1)8 m/s (2)0.5(3)37°能滑回底端,理由见解析12.(2020·杭州质检)如下列图,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与粗糙的水平面平滑连接.现将一滑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C点.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 m,B点距C点的距离L =2.0 m.(滑块经过B点时没有能量损失,取g=10 m/s2)求:(1)滑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滑块从A点释放后,经过时间t=1.0 s时速度的大小.解析:(1)滑块先在斜面上做匀加速运动,然后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故滑块运动到B点时速度最大,设为v max,设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1,如此mg sin 30°=ma1v2max=2a1hsin 30°解得:v max=4 m/s.(2)设滑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如此μmg=ma2v2max=2a2L解得:μ=0.4.(3)设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t1,v max=a1t1,得t1=0.8 s,由于t>t1,故滑块已经经过B点,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t1=0.2 s,设t=1.0 s时速度大小为v,如此v=v max-a2(t-t1)解得:v=3.2 m/s.答案:(1)4 m/s (2)0.4 (3)3.2 m/s13.(2018·4月浙江选考)可爱的企鹅喜欢在冰面上玩游戏.如下列图,有一企鹅在倾角为37°的倾斜冰面上,先以加速度a=0.5 m/s2从冰面底部由静止开始沿直线向上“奔跑〞,t=8 s时,突然卧倒以肚皮贴着冰面向前滑行,最后退滑到出发点,完成一次游戏(企鹅在滑动过程中姿势保持不变).假设企鹅肚皮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sin 37°=0.6,cos 37°=0.8.求:(1)企鹅向上“奔跑〞的位移大小;(2)企鹅在冰面滑动的加速度大小;(3)企鹅退滑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计算结果可用根式表示)解析:(1)在企鹅向上奔跑过程中:x =12at 2,解得:x =16 m. (2)在企鹅卧倒以后将进展两个过程的运动,第一个过程是从卧倒到最高点,第二个过程是从最高点滑到最低点,两次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有:mg sin 37°+μmg cos 37°=ma 1,mg sin 37°-μmg cos 37°=ma 2,解得:a 1=8 m/s 2,a 2=4 m/s 2.(3)企鹅卧倒滑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时间为t ′,位移为x ′;t ′=at a 1,x ′=12a 1t ′2,解得:x ′=1 m .企鹅从最高点滑到出发点的过程中,设末速度为v t ,初速度为0,如此有:v 2t -02=2a 2(x +x ′),解得:v t =234 m/s.答案:(1)16 m (2)8 m/s 2 4 m/s 2 (3)234 m/s。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 专题3.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含解析)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石,也是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考试说明》中对本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几乎达到了最高地步,因此在历年的高考中,每年都要考查到本章知识,有时还会多题考查。
出题的形式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一、本章内容、考试范围及要求二、教材各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三、趋势分析及预测1. 分析总结(1)常考点其考查的重点有: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尤其是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
本章内容的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能力型,易与生产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还可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
从方法上重点考查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来求解加速度相等的连接体问题,运用正交分解法处理受力较复杂的问题,运用图象法处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从能力角度来看,重点考查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分析从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看出,牛顿运动定律的几种命题涉及三个考点:一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二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三是超重和失重。
三个方面考点通常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既可单独命题,又可以与力学、甚至电磁学相联系,构建力电的综合考题。
2. 趋势预测(1)从高考考点透视看出,牛顿第二定律是考查的重点,每年均考;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命题频率较高.(2)2017 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仍将以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为主,单独考查本专题的题目多为选择题,与曲线运动、电磁学相结合的题目多为计算题.(3)以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关问题为命题背景,突出表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趋势较强,2017 年高考应予以高度关注。
四、复习策略1.融会贯通理解牛顿三个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前奏”、第二定律是“主干”、第三定律是“回声”充分体现了力和运动的客观规律.2.应用牛顿定律,关键是对于研究对象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参考加速度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可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应用.3.从近几年的高考形势看,对连结体问题不作要求,但对系统的整体的考查还是必要的.应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4.牛顿定律是力学中三大规律之一,另外还有“动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解题时还应首先考虑另外两大规律的应用(注意符合题设条件),然后考虑牛顿定律的应用.专题0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课前预习● 自我检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延伸训练: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含解析).pdf

D.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后滚动 解析:选BC 列车加(减)速时,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相对于车向后(前)滚动,选项B、C正确。 13.如图7所示,物体静止在一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斜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 A.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斜面的摩擦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所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解析:选BC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A错。物体和斜面间的摩擦力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正确。物体受重力和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故C正确。物体所受重力的分力仍作用在物体上,故D错。14.抖空竹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最早的空竹是两个如 同车轮的竹筒,中间加一个转轴,由于外形对称,其重心在中间位置,初玩者能很好地找到支撑点而使之平衡。随着制 作技术的发展,如图8所示的不对称的空竹也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大多是塑料制成的,也有天然竹木制成的。关于抖 空竹,在空气阻力不可忽略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8 A.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要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B.空竹的转动是依靠绳子的拉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越小越好 C.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而继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惯性作用 D.空竹从抛起到接住,转速会减小,表演时还要继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 解析:选AD 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时,要保证拉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A正确;空竹依靠绳子拉动,绳 子与轴间摩擦力应越大越好,B错误;空竹抛起后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C错误;因空气阻力的影响,抛起的 空竹的转速会减小,故表演时要继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D正确。 15.如图9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 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9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 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 解析:选BD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才会改变,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 上,其效果可以不同。甲加速前进的原因是甲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于绳子对甲的拉力;乙加速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 的拉力大于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B、D正 确。 16.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 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10所示),这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 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10 A.上拉过程中,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B.上拉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 C.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小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 D.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 解析:选AD 上拉过程中,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是单杠给人的作用力,A对。不论是上拉过程 还是下放过程,单杠对人的作用力总等于人对单杠的作用力,与人的运动状态无关,B、C均错。在下放过程中,若在某 瞬间人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则人只受到一个重力的作用,D对。 第2节牛顿第二定律__两类动力学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 [想一想] 如图3-2-1所示为一张在真空中拍摄的羽毛与苹果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请思考苹果与羽毛重力相差很大,为什 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 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3-1-1所示。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 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 3-1-1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解析:选ACD 由题图可知: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A、C、D正确。 考点一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物体A的质量为10 kg,物体B的质量为20 kg,A、B分别以20 m/s和10 m/s的速度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A的惯性比B大 B.B的惯性比A大 C.A和B的惯性一样大 D.不能确定 [解析] 选B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故B的惯性比 A大,选项B正确,选项A、C、D都错。 [例2] (多选)(2012·新课标全国卷)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 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解析] 选AD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故A对;根据惯性定律可知,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保 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行星在圆轨道上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 的运动,所以C错;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D对。 [例3]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牛顿第一定律只是反映惯性大小的,因此也叫惯性定律 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在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解析] 选D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两方面问题:①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故选项C错。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 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选项A错。②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选 项D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这两方面问题,不只是反映惯性大小,故选项B错。 (1)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 状态容易改变。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四点说明 明确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 性质。 揭示力的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而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在实际情况中 ,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表现是相同的。 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牛顿第 二定律来回答。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下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 实验定律。
高三一轮复习秘籍-第三章专题强化三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和临界极值问题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强化三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和临界极值问题专题解读1.本专题是动力学方法处理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多过程问题和临界极值问题,高考在选择题和计算题中命题频率都很高.2.学好本专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本专题用到的规律和方法有:整体法和隔离法、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临界条件和相关的数学知识.过好双基关————回扣基础知识训练基础题目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1.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基本思路:先求出几个力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速度或位移.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的基本思路:已知加速度或根据运动规律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从而确定未知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关键,加速度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纽带,分析流程如下:受力情况二、动力学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题目中“刚好”“恰好”“正好”等关键词句,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2)题目中“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句,表明题述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一般对应着临界状态.(3)题目中“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词句,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2.常见临界问题的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断裂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 T=0.(4)最终速度(收尾速度)的临界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研透命题点————细研考纲和真题分析突破命题点1.解题关键(1)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2)两个桥梁——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速度是各物理过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2.常用方法(1)合成法(2)正交分解法◆类型1已知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运动情况【例1】(2021·河北卷)如图,一滑雪道由AB 和BC 两段滑道组成,其中AB 段倾角为θ,BC 段水平,AB 段和BC 段由一小段光滑圆弧连接,一个质量为2kg 的背包在滑道顶端A 处由静止滑下,若1s 后质量为48kg 的滑雪者从顶端以1.5m/s 的初速度、3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追赶,恰好在坡底光滑圆弧的水平处追上背包并立即将其拎起,背包与滑道的动摩擦因数为μ=112,重力加速度取g =10m/s 2,sin θ=725,cos θ=2425,忽略空气阻力及拎包过程中滑雪者与背包的重心变化,求:(1)滑道AB段的长度;(2)滑雪者拎起背包时这一瞬间的速度.答案(1)9m(2)7.44m/s解析(1)A→B过程对背包(m1):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1g sinθ-μm1g cosθ=m1a1解得a1=2m/s2①由运动分析得:l=1a1t2②,v1=a1t③2对滑雪者(m2):由运动分析得l=v0(t-t0)+1a2(t-t0)2④2v2=v0+a2(t-t0),其中t0=1s⑤联立①②③④⑤得t=3s,v1=6m/s,v2=7.5m/s,l=9m(2)滑雪者拎起背包过程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1v1+m2v2=(m1+m2)v解得v=7.44m/s滑雪者拎起背包时的速度为7.44m/s【变式1】(多选)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竖直线MN的左侧受到水平恒力F1作用,在MN的右侧除受F1外还受到与F1在同一直线上的水平恒力F2作用,现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小球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MN右侧运动的时间为t1-t2B.F2的大小为m v1t1+2mv1 t3-t1C.小球在MN右侧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v1 t3-t1D.小球在0~t4时间内运动的最大位移为v1t2答案BC解析小球在MN右侧运动的时间为t3~t1,故A错误;小球在MN右侧的加速度大小a2=2v1t3-t1,在MN的左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1=ma1=mv1t1,在MN的右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2-F1=ma2得F2=2mv1t3-t1+mv1t1,故B、C正确;t2时刻后小球反向运动,所以小球在0~t4时间内运动的最大位移是v1t22,故D错误.◆类型2已知物体运动情况,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例2】如图甲所示,一质量m=0.4kg的小物块,以v0=2m/s的初速度,在与斜面平行的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t=2s的时间物块由A点运动到B点,A、B之间的距离L=10m.已知斜面倾角θ=30°,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1)物块到达B点时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2)拉力F的大小;(3)若拉力F与斜面夹角为α,如图乙所示,试写出拉力F的表达式(用题目所给物理量的字母表示).答案(1)8m/s3m/s2(2)5.2N(3)F=mg sinθ+μcosθ+ma cosα+μsinα解析(1)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有L=v0t+12at2,v=v0+at,联立解得a=3m/s2,v=8m/s(2)对物块受力分析可得,平行斜面方向F cosα-mg sinθ-F f=ma,垂直斜面方向F N=mg cosθ其中F f=μF N解得F=mg(sinθ+μcosθ)+ma=5.2N(3)拉力F与斜面夹角为α时,物块受力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cosα-mg sinθ-F f=ma F N+F sinα-mg cosθ=0其中F f=μF NF=mg sinθ+μcosθ+macosα+μsinα.【变式2】如图所示,粗糙的地面上放着一个质量M=1.5kg的斜面体,斜面部分光滑,底面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倾角θ=37°,在固定在斜面的挡板上用轻质弹簧连接一质量m=0.5kg的小球,弹簧劲度系数k=200 N/m,现给斜面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使整体向右以a=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1)F的大小;(2)弹簧的形变量及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大小.答案(1)6N(2)0.017m 3.7N解析(1)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μ(M+m)g=(M+m)a,解得F=6N.(2)设弹簧的形变量为x,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F N对小球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kx cosθ-F N sinθ=ma在竖直方向:kx sinθ+F N cosθ=mg解得x=0.017m,F N=3.7N.多过程问题分析步骤1.将“多过程”分解为许多“子过程”,各“子过程”间由“衔接点”连接.2.对各“衔接点”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必要时画出受力图和过程示意图.3.根据“子过程”“衔接点”的模型特点选择合理的物理规律列方程.4.分析“衔接点”速度、加速度等的关联,确定各段间的时间关联,并列出相关的辅助方程.5.联立方程组,分析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讨论.【例3】如图所示,两滑块A、B用细线跨过定滑轮相连,B距地面一定高度,A可在细线牵引下沿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向上滑动.已知m A=2kg,m B =4kg,斜面倾角θ=37°.某时刻由静止释放A,测得A沿斜面向上运动的v -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g=10m/s2,sin37°=0.6,cos37°=0.8.求:(1)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A沿斜面向上滑动的最大位移;(3)滑动过程中细线对A拉力所做的功.答案(1)0.25(2)0.75m(3)12J解析(1)在0~0.5s内,根据图像,A、B系统的加速度为a1=vt =20.5m/s2=4m/s2对A、B系统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 B g-m A g sinθ-μm A g cosθ=(m A+m B)a1得:μ=0.25(2)B落地后,A减速上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 A g sinθ+μm A g cosθ=m A a2将已知量代入,可得a2=8m/s2故A减速向上滑动的位移为x2=v22a2=0.25m0~0.5s内A加速向上滑动的位移x1=v22a1=0.5m所以,A上滑的最大位移为x=x1+x2=0.75m(3)A加速上滑过程中,由动能定理:W-m A gx1sinθ-μm A gx1cosθ=12m A v2-0得W=12J.【变式3】如图所示,一足够长斜面上铺有动物毛皮,毛皮表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物体上滑时顺着毛的生长方向,毛皮此时的阻力可以忽略;下滑时逆着毛的生长方向,会受到来自毛皮的滑动摩擦力,现有一物体自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6m/s冲上斜面,斜面的倾角θ=37°,经过2.5s物体刚好回到出发点,(g=10m/s2,sin37°=0.6,cos37°=0.8).求:(1)物体上滑的最大位移;(2)若物体下滑时,物体与毛皮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定值,试计算μ的数值.(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3m(2)0.42解析(1)物体向上滑时不受摩擦力作用,设最大位移为x.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37°=ma1代入数据得:a1=6m/s2由运动学公式有:v20=2a1x联立解得物体上滑的最大位移为:x=3m(2)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时间为:t1=v0a1=66s=1s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t2=t-t1=1.5s下滑过程中,由运动学公式有:x=12a2t2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37°-μmg cos37°=ma2联立解得:μ≈0.421.基本思路(1)认真审题,详尽分析问题中变化的过程(包括分析整体过程中有几个阶段);(2)寻找过程中变化的物理量;(3)探索物理量的变化规律;(4)确定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找出临界关系.2.思维方法极限法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假设法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数学法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例4】如图所示,一弹簧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37°的光滑固定斜面的底端,另一端拴住质量为m1=6kg的物体P,Q为一质量为m2=10kg的物体,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600N/m,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给物体Q施加一个方向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使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 时间内,F 为变力,0.2s 以后F 为恒力,sin 37°=0.6,cos 37°=0.8,g 取10m/s 2.求:(1)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压缩量x 0;(2)物体Q 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3)力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答案(1)0.16m (2)103m/s 2(3)2803N 1603N 解析(1)设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对整体受力分析,平行斜面方向有(m 1+m 2)g sin θ=kx 0解得x 0=0.16m(2)前0.2s 时间内F 为变力,之后为恒力,则0.2s 时刻两物体分离,此时P 、Q 之间的弹力为零且加速度大小相等,设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1对物体P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 1-m 1g sin θ=m 1a前0.2s 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x 0-x 1=12at 2联立解得a =103m/s 2(3)对两物体受力分析知,开始运动时拉力最小,分离时拉力最大NF min=(m1+m2)a=1603对Q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x-m2g sinθ=m2aN.解得F max=m2(g sinθ+a)=2803【变式4】两物体A、B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且两物体接触面为竖直面,现用一水平推力F作用在物体A上,使A、B由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a所示,在A、B的速度达到6m/s时,撤去推力F.已知A、B 质量分别为m A=1kg、m B=3kg,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B与地面间没有摩擦,B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b所示.g取10m/s2,求:(1)推力F的大小;(2)A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答案(1)15N(2)6m解析(1)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设物体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B的v-t图象得:a=3m/s2对于A、B组成的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 A g=(m A+m B)a代入数据解得:F=15N.(2)撤去推力F后,A、B两物体分离.A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运动,设A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对于A有:μm A g=m A a A解得:a A=μg=3m/s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有:0=v0-a A t解得:t=2s撤去力F后,A的位移为x A=v0t-1a A t2=6m2B的位移为x B=v0t=12m所以,A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Δx=x B-x A=6m.。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2_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解

2012年物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考纲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牛顿通过大量定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2、其数学表达式为:m Fa =ma F =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yy x x ma F ma F用动量表述:t PF ∆=合3、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微观粒子高速运动问题;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由运动情况判断的受力情况 三、单位制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1)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cm 、m 、km 等; 质量一g 、kg 等; 时间—s 、min 、h 等。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2、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要点名师精解】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1)瞬时性: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来说,它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它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当它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这便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的含义.例如,物体在力F1和力F2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这说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若突然撤去力F2,而力F1保持不变,则物体将沿力F1的方向加速运动.这说明,在撤去力F2后的瞬时,物体获得了沿力F1方向的加速度a1.撤去力F2的作用是使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零变为F1,而同时发生的是物体的加速度由零变为a1.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瞬时对应的.(2)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合外力F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反之,a是F产生的结果,故物体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反之亦然。
新课标2023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课件

研清微点2 弹力不能瞬间改变的情形
接触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大小 F= Fx2+Fy2=5 000 N,C 正确。
答案:C
1.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特性
[要点自悟明]
2.合力、加速度、速度之间的决定关系 (1)不管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只要合力不为零,物体都有加速度。 (2)a=ΔΔvt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 与 Δv、Δt 无必然联系;a=mF是加速度的决定式,
一点一过 弹簧、橡皮绳模型的特点
1.当弹簧、橡皮绳的两端与物体相连时,由于物体具有惯性,弹簧、橡皮绳的 形变量不会瞬间发生突变。
2.在求解瞬时加速度的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可认为是不变的,即弹簧或橡皮 绳的弹力不发生突变。
(三)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精研点) 1.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解题关键
两个分析
(1)出发 4 s 内冰橇的加速度大小; (2)冰橇与赛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3)比赛中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的速度大小。
[解析] (1)设出发 4 s 内冰橇的加速度为 a1,出发 4 s 内冰橇发生的位移为 x1 =12a1t12,代入数据解得 a1=1.5 m/s2。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sin θ-μmgcos θ=ma1, 其中 sin θ=hx=0.1,cos θ=1,解得 μ=0.05。 (3)设 8 s 后冰橇的加速度为 a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M)gsin θ-μ(m+M)gcos θ=(m+M)a2, 8 s 末冰橇的速度为 v1=a1t2, 出发 8 s 内冰橇发生的位移为 x2=12a1t22=48 m,设到达终点时速度大小为 v2, 则 v22-v12=2a2(x-x2),解得 v2=36 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将物体运动过程划分为多个不同的过程或多个不同的状态,深刻理解加速度与合外力对应关系,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求解所求问题.2.学会用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教师归纳一、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问题1.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2.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如下:可见,不论求解哪一类问题,求解加速度是解题的桥梁和纽带,是顺利求解的关键. 3.我们遇到的问题中,物体受力情况一般不变,即受恒力作用,故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如v t =v 0+at ,s =v 0t +12at 2,v 2t -v 20=2as ,v -=s t =v 0+v t 2等.二、程序法解题1.程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的状态)进行分析(包括列式计算)的解题方法可称为程序法.2.程序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①划分出题目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状态. ②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正确的结果.③前一个过程的结束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是问题的关键.3.说明:在求解物体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即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划分为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称之为“程序分析”),最后逐一列式求解得到结论.“程序法”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解题方法.分类剖析(一)正交分解法应用如图(a)所示,质量为的人站在自动扶梯上,已知鞋底与扶梯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扶梯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假定人随扶梯以加速度a一起向上加速运动,这时人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扶梯对人的支持力多大?(a) (b)【解析】分析人的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将a正交分解得a x=a cosθ,a y=a sin θ由牛顿第二定律f=ma cosθN-mg=ma sinθ所以N=mg+ma sinθ如图所示,在箱内倾角为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固定一质量为m的木块.求:(1)箱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2)箱以加速度a向左匀加速运动时,线对木块的拉力F1和斜面对箱的压力F2各多大?【解析】(1)如图(1)所示,a向上时,由于箱受的合外力竖直向上,重力竖直向下,所以F1、F2的合力F必然竖直向上.可先求F,再由F1=F sinα和F2=F cosα求解,得到:F1=m(g+a)sinα,F2=m(g+a)cosα显然这种方法比正交分解法简单.(1)(2)(2)如图(2)所示,a向左时,箱受的三个力都不和加速度在一条直线上,必须用正交分解法.可选择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进行正交分解(同时正交分解a),然后分别沿x、y 轴列方程求F1、F2:F1=m(g sinα-a cosα),F2=m(g cosα+a sinα)经比较可知,这样正交分解比按照水平、竖直方向正交分解列方程和解方程都简单.(二)动力学的两类问题如图(a )所示,质量为1k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它与地面间摩擦系数为0.5,先用与竖直方向成37°角的10N 力拉木块,经过2s 后突然使该力改变180°,直至木块静止,求:(1)第2s 末木块的速度及2s 内所通过的位移. (2)木块停下的位置离出发点的距离.(a) (b) (c)【解析】 这是一个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物体运动的问题.以木块为研究对象,木块受到拉力F 、摩擦力f 、重力G 的作用,作图(b),以加速度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1)对木块受力分析如图(b ),得 F x -f 1=ma (1)N +F cos37°=mg (2) f 1=μN (3)由(1)、(2)、(3)式解得a =F x -f 1m =F sin37°-(mg -F cos37° )μm=10×0.6-(10-10×0.8)0.51=5m/s 2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木块由静止出发v =at =5×2=10m/s所以 s =12at 2=12×5×22=10m(2)对木块再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c)F x ′+f 2=ma ′ (1) N ′=F cos37°+mg (2) f 2=μN ′ (3)由(1)、(2)、(3)式解得a ′=F x ′+f 2m=F sin37°+μ(mg +F cos37° )m=10×0.6+0.5(10+10×0.8)1=15m/s 2由运动学公式,木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 2=2a ′s ′, s ′=v 22a ′=1022×15=3.3m,此时车厢与机车脱钩,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再过10s ,车厢与机车相距60m ,求机车的质量M 和车厢的质量m 的比(不计阻力).【解析】 设机车质量为M 、车厢质量为m .开始时机车与车厢一同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脱钩后,机车所受合外力不变,质量减少,加速度增大为a ′,机车做匀加速运动,而车厢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10s ,两者之间距离为60m ,因此本题是已知物体运动求受力问题.由运动学公式 s =12at 2∴ a =2s t 2=2×40102=0.8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F =(M +m )a (1)又因为脱钩后,机车所受合外力不变∑F =Ma ′ (2)由(1)、(2)两式解得 (M +m )a =Ma ′, a ′=M +mMa 脱钩后机车位移 s 1=vt +12a ′t 2车厢位移 s 2=vtΔs =s 1-s 2=vt +12a ′t 2-vt =12a ′t 2=M +m 2M at 2∴ 60=M +m 2M ×0.8×102,m M =1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地面倾角=37°,传送带长为16m ,传送带以10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 无初速地放一个质量为0.5kg 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0.5.求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需时间是多少?【解析】 物体放到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传送带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所以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后,由于μ<tan θ,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做加速运动,v 物>v 皮传送带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 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a 1=10×(0.6+0.5×0.8)=10m/s 2当物体速度等于皮带速度时t 1=v a 1=1010=1s物体位移 s 1=12at 21=12vt 1=12×10×1=5m由于μ<tan θ物体继续加速运动mg sin θ-μmg cos θ=ma 2,a 2=2m/s 2 由运动学公式 L -s 1=vt 2+12a 2t 22解得 t 2=1s∴物体由A 运动到B 时间 t =t 1+t 2=2s一质点由静止起受力1作用加速运动,经时间后,将力1撤去,立即加上与F 1反向的力F 2,再经时间t ,质点恰返回出发点,求F 1与F 2的比值.【解析】 质点先以加速度a 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运动,且相等时间内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运动学公式确定a 1与a 2的关系,再由牛顿第二定律确定F 1与F 2的关系.由牛顿第二定律 F 1=ma 1, a 1=F 1m由运动学公式经过时间t 质点速度 v 1=a 1t位移方程为 s 1=12a 1t 2=F 12mt 2(1)撤去F 1后,质点的加速度大小a 2=F 2/m ,以v 1为正方向,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再反过来做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 ,回到出发点,此过程位移为-s ,质点位移方程为-s =v 1t -12a 2t 2=F 1m t 2-F 22mt 2(2)由(1)、(2)两式解得 -F 12m t 2=F 1m t 2-F 22m t 2,F 22m t 2=3F 12m t 2∴ F 1F 2=13如图所示,质量=1kg 的小物体从倾角=37°的光滑斜面上点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 点后进入粗糙水平面(经过B 点时速度大小不变而方向变为水平).AB=3m.试求:(1)小物体从A 点开始运动到停止的时间t =2.2s ,则小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多大?(2)若在小物体上始终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 ,发现当F =F 0时,小物体恰能从A 点静止出发,沿ABC 到达水平面上的C 点停止,BC =7.6m.求F 0的大小.(3)某同学根据(2)问的结果,得到如下判断:“当F =F 0时,小物体一定能从A 点静止出发,沿ABC 到达C 点.”这一观点是否有疏漏,若有,请对F 的范围予以补充.(sin37°=0.6,cos37°=0.8)【解析】 (1)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1=g sin θ=6m/s 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中AB =12a 1t 21,得t 1=1s ,v B =a 1t 1=6m/s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a 2=μg ,t 2=2.2- t 1=1.2s v B =a 2t 2,得μ=0.5(2)对A 到C 列动能定理式,其中h 为斜面高度,L 为斜面水平宽度 mgh +F 0(BC +L )-μmgBC =0 F 0=2N(3)有疏漏,F 太大物体会离开斜面,而不能沿ABC 运动.临界状态为物体沿斜面运动但与斜面没有弹力,此时F=mg/tanθ=16.7N 得16.7N≥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