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

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着重从安土重迁大陆型文化、德性修养伦理型文化、中庸之道和谐型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标志。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

文化即历史,由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在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上看,一般指上起“夏”、“商”、“周”奴隶社会,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分别在3000—5000年前消失,虽然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往无前,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

中国传统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思想体系。

其基本特征无疑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统、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认为这些传统代表着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重长辈、尊敬前人,注重宗族活动、节日庆典,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种崇尚中庸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谦逊,反对极端和过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三、注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之道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典礼之中。

中国古代的礼仪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礼节、礼仪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崇尚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与礼仪相关,体现了对秩序、规范和尊严的追求。

四、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思想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孝道,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五、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画,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诸家都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六、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儒家思想中“教育为本”、孔子“教无定法”等观念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才能,强调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欢迎阅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种主要特征,其中包括:
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并融入自身。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尊重君主和民众的权利和责任。

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奋斗精神,提倡勤劳、刻苦、自律和奉献精神。

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品格和气节,鼓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同时也尊重个人的生命和尊严。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和割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和实用,强调实效和实绩,反对空想和空谈,同时也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剖析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剖析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 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 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 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 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 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
其四:农耕经济条件下,农民以一家一户 为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就决定了农民居住在 耕地的附近,决定了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 和社会的子细胞,决定了其民族的种种制度、 行为、观念;
农耕经济必然会形成宗法文化、专制主义、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这就需要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而这种中央集权则是宗法的基础。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 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 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 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 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 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延续力
地理因素: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
供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可以借助自 然之力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同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明显的
先进性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 族,反复出现“征服者被征服”的现象。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

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播出后,
A 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
这基于汉字( )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 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埃及金字塔
摩亨佐一达罗的大浴池遗址
1、源远流长 表现或见证
(1)__汉__字______
①文字的意义: 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 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意义:传承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__书___典__籍___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
• ③是现代文明的唯一交流工具
•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 下列关于汉字认识,正确的是
①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 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的见证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陶寺遗址发掘报告的发布,佐证了五千年 中华文明。我们今天所沿袭的文字、立法、
礼制、法制、教育,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和
审美矩度,都可以在陶寺遗址中找到雏形。
由此可见
A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 B.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 C.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 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 “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 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
B 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
人;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动力
• 汉字形体优美,表义性强,是世界上使用 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某 校开展以“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为主题的倡议活动。下列选项能支持这一
B 活动的是
• ①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③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④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原因:重视、保存,设置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世界绝无仅有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汉字的演变:
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 享……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 第一部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水经注》
D 服力的是
• 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 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
A 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 A.文字 B.史书典籍 C.音乐
D.绘画
• 文字学表明,不同民族文字体现各自民族 特点。文字
• ①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D.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汉字是文化的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的地质 层,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它本身就是精妙的文化、智慧 的结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着中 华民族的情节、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民
B 族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
•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它对人有积极的影响
•背&默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一、中华文 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辉煌
2、近代衰微
3、再创辉煌
•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 _源__远__流__长___
2、 博__大__精__深____
国家
古巴 比伦 古印度
形成时
发展

公元前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
3500年
巴比伦王国灭亡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 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 尴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
B 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汉字是( )
•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公元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 3000年 侵,印度文化雅利安00年
公元前 2100年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斯 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结果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 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 印度河流域古城历遗史址 的中断而没能延古巴比伦遗址 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 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
• “千年古郡,九朝神韵——正定历史文化 展”2015年3月10日上午在国家典籍博物 馆拉开帷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
B 理工作。这是基于(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文化典籍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典籍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D.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明冲击
• 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 “美”;“美”与“善”同义,故金文的
“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
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
慈善之义…… 由此可见
D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动力
•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特的戏点曲:作规品—模关之汉大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存体游留记之—丰徐宏,祖为的世《徐界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所讽刺仅小有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
•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