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

韦庄花间词的特点分析【全文摘要】韦庄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韦庄虽属花间派,但在抒情上,韦词与花间派代表词人温庭筠有较大区别。
(一)在抒发的感情上,与温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细致描摹女性的娇羞慵懒,代女子立言,抒发共泛的女性之情不同,韦词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感情,抒发自己对所钟爱的女性的爱恋和思念,抒发漂泊之感、离乱之痛、惜春之情和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怀念;即使是写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挖掘女性的内心。
(二)在抒情手段上,与温词组织繁密的意象,依靠意象来承托与暗示人物的心绪不同,在韦庄的笔下,隐约的叙事成为抒发情感的背景:词人的心灵受现实人生中某些事件的振荡,情感郁结于中而不得不发,于是作词;作词之时,词人或者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对事件的叙述,或者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抒发自己郁结于中的感情。
(三)在抒情风格上,温词浓艳,韦词清丽。
韦庄的词,往往以白描的手法,运用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语言,叙事写人,表达深藏内心的情感,有如“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
更多花间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关键词】韦庄词抒情个性【提纲】一、注重个人情感的展露,是韦庄词作抒情的第一个特点。
⑵(一)有别于温庭筠的代女子立言,韦庄的词常常直接采用男性的口吻披露男性的情感,这向展露个人情感迈出了第一步。
(二)韦词的情感包含一种超越字面意义的寄托,流露出词人对已经灭亡的前唐的一种怀念。
这种感情具有明显的男性色彩,更是韦庄个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韦词所抒之情涉及面较广,是对词人情感的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表现,不像温词集中于表现女性心理。
(四)韦词即使写的是女性,也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展示女性内心,而有别于温词的第三人称写法。
这种写法使韦庄的这类词仍具有注重个人情感展露的特质。
二、隐约的叙事为情感的抒发提供背景,同时也是抒情的一种手段,这是韦庄词作抒情的又一特点。
⑸(一)韦庄的一部分词作,常常是一首小小的叙事诗,或者像一篇短短的叙事散文,叙事就是抒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原文、译文及赏析

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原文、译文及赏析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韦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译文】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
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
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红袖:指代少女。
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
”这里指青楼中妓女之类。
⑶翠屏:镶有翡翠的屏风。
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
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⑷花丛:指代游冶处的艳丽境界。
⑸花枝:比喻所钟爱的女子。
【创作背景】根据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韦庄离开江南之后。
这首词当是韦庄晚年的追忆之作,而写作地点则很可能是其晚年羁身之蜀地。
【赏析】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
“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
“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
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
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
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了。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所作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深受学界好评。
其《唐宋词十七讲》析词几近化境,颇具大家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一、高屋建瓴,一以贯之。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成的。
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
”虽然本书仅是多场讲座的串连,作者没有刻意深思脉络结构,但仍能使我们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名家经典之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唐宋词跨度较大,历时数百年,词作卷帙浩繁,灿若星辰。
在数月之内,从汗牛充栋的词作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析,可谓困难至极。
但叶先生独具慧眼,仅以温庭筠、苏轼等十五人为例,就勾勒出词从唐到宋的演进发展过程。
同时,叶先生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时,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如苏词对辛弃疾、辛词对史达祖的影响;周邦彦对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影响。
本书对唐朝宋词发展脉络及作家间相互关系的讲析,如金线穿珍珠,相属连缀,浑然天成。
二、理论阐释,深入浅出。
叶嘉莹先生在第二讲温庭筠(下)中谈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时说:“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
”这可以说是叶先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的努力的明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偏重整体,具有多义模糊性;而西方的文艺理论注重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具有实证主义倾向,便于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探寻与把握。
叶先生在本书中就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屡次提及语言学二轴说、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并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词作分析上去,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诗词赏析

【导语】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诗⼈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靖。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韦庄《菩萨蛮·⼈⼈尽说江南好》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菩萨蛮·⼈⼈尽说江南好 唐代:韦庄 ⼈⼈尽说江南好,游⼈只合江南⽼。
春⽔碧于天,画船听⾬眠。
垆边⼈似⽉,皓腕凝霜雪。
未⽼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 ⼈⼈都说江南好,游⼈应该在江南待到⽼去。
春天的江⽔清澈碧绿⽐天空还青,游⼈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声⼊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如雪。
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注释 游⼈只合江南⽼:这⾥指飘泊江南的⼈,即作者⾃谓。
只合:只应。
江南好:⽩居易《忆江南》词⾸句为“江南好”。
碧于天:⼀⽚碧绿,胜过天⾊。
垆边:指酒家。
垆,旧时酒店⽤⼟砌成酒瓮卖酒的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酒舍沽就,⽽令⽂君当垆。
”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如雪。
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
未⽼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且在江南⾏乐。
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悲痛不已。
须:必定,肯定。
赏析 这⾸诗是《菩萨蛮五⾸》中的第⼆⾸,对第⼀⾸的回应。
难道主⼈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求取功名不得,⼜怎能轻⾔回去呢?“⼈⼈尽说江南好。
游⼈只合江南⽼。
”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
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
“春⽔碧于天。
画船听⾬眠。
”说的是碧绿的春⽔,⽐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声⼊睡,⼜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
前⼆句的沉郁,与后⼆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喻的艺术张⼒。
过⽚暗⽤卓⽂君之典。
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的诗词赏析

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的诗词赏析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的篇一《稻田》作者为唐朝诗人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翻译】碧绿的池水涟漪满前陂,极目远望无边的滔田肥。
更有那白鹭千点观不尽,穿过云烟来向这画中飞。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翻译】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
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
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台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翻译】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思帝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的诗词篇二《应天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叶嘉莹宋词分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第一讲: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之音。
本讲将介绍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
唐诗是盛世文化的产物,壮阔的盛世景象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人文思考使得唐诗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抒情为重,追求细腻的描写和微妙的情感表达。
第二讲:古代文人与唐宋诗词的关系古代文人在唐宋时期是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他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讲: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叶嘉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阐释了许多经典之作,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藏书,也让广大读者受益良多。
第四讲:十七篇精选的古诗词欣赏本讲将选取十七首唐诗宋词进行欣赏。
这些作品涵盖了唐宋时期不同诗派和流派的代表作品,既有唐诗辉煌时期的佳作,也有宋词绚丽多彩的经典之作。
我们将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五讲:叶嘉莹对古诗文化的教育意义古代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叶嘉莹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对古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六讲:叶嘉莹唐诗宋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叶嘉莹先生对唐诗宋词的研究见解独到,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讲将探讨叶嘉莹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促进唐诗宋词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学者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讲: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韵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
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
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
“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
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
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
“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
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
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
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
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
“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
“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
“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
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
下面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以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
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
怎样写呢?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
所以。
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
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
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
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
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
“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
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
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
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词的一个指向。
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
“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
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
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
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
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
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
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
“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
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
中国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
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质。
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屈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许身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