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练习)

合集下载

20151105文言文之词类活用(高考真题练习)

20151105文言文之词类活用(高考真题练习)

③庐陵文天祥自序 其诗。 (为……作序) . (为 …… 而死) ④此悉贞良死 节之臣。 . ⑤多情自古伤 离别。 . ⑥秦人不暇自哀 。 .
(为……伤心) (为……哀叹)
(为……哭泣) ⑦既泣 之三日,乃誓疗之。 .
1、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全国课标1)
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 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2011安徽卷)
(一)名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主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谓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
嫂蛇行匍伏。 像……一样,表比喻 2.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3.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表工具。 5. 惠等哭,舆归营。 6.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 7.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从…… 到……,表处所。 8. 赵襄王郊迎甘罗 9. 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10.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像对待……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1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每年,表时间。 1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表时间。 13.而乡邻之生日蹙。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亲……,表方式。 15.裂裳衣疮 手注善药。
大纲卷) 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
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二)动词使动用法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 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例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

论》) ①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②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使……朝拜) ③序(管辖)八州而朝同列。 (使……活)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后退)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灭亡) ⑥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投降) ⑦单于愈益欲降之。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句式 文言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1.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2.以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3.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4.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既克,公问其故(原因)7.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8.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了,表疑问)9.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10.则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11.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12.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13.焉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14.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了,助词)15.者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助词)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④亚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⑤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种”的意思,代词)16.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词,放在句尾,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指示代词)17.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有时,偶或)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18.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副词,表示判断)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19.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20.与①与尔三矢(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21.其①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岂”)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译为“大概”)④于乱石间择其—二扣之(代词,其中的)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前者可译为“它的”,后者可译为“那些”)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22.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傍晚)②土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初中学过的名词作状语举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 高中目前中学过名词作状语举例
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看以下两句有什么特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练习:
1号 2号 3号 5号 6号 4号 8号
看以下两句有什么特点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2、宦士三百人于吴 (《勾践灭吴》)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 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 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具 有 主 语 谓语中心语 宾 语
认 为
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举例
7号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名词用作动词 •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睢不辱使命》)
名词的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名词作状语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作状语 狐鸣呼曰
名词作状语 则以刘病日笃
我的脸 很中国
(1)他科员了一辈子。
(2)qq音乐,音乐你的生活。
1、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动词)
(定义)在句子成分中,名词一般充当主 语和宾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 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 象,这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不毛之地
鱼肉百姓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皆似乎在休息了。 (沈从文《边城》)
初中学过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 陈涉世家》)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

1
2
3
4
5
6
沛公军霸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注: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词+介词结构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②遂王天下。 ③面山而居。 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就称王于天下。
(愚公)面朝山而居。
注: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格式:名+名/名+代
注: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的方式招待(对待)他”,做它后面的动词的状语。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呵叱。 赵襄王郊迎甘罗。 到郊外迎接。
工作总结汇报
实词复习 —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 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往南、往西、往东、往北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向右边(西边)投靠 左边(东边)投靠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练习及答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 (《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 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 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火烤木,使之弯曲,名作动
2、其曲中规:弯曲度,形作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作状
4、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游泳,游水,名作动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
6、用心一也:心,用心,名作动;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7、輮使之然也
8、不能十步:跨十步,名作动
9、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0、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意动用法
1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
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1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作名
14、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15、惑而不从师:有疑惑,形作动
1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
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用法
18、西望厦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作状
19、下江陵:攻下,名作动
20、顺流而东:向东行,名作动
2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
2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
23、正襟危坐:使……正,使动用法
2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
26、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27、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形作动
28、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作状
29、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尽,形作动
30、卧而梦:做梦,名作动
31、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32、穷山之高而止:穷尽,名作动;最高处,形作名
33、箕居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34、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
35、外与天际:向外,名作状
36、四望如一:融为一体,数作动
3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
二、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各举二例)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