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的双折射
聚碳酸酯合成方程式及原理

聚碳酸酯合成方程式及原理聚碳酸酯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和机械性能,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缩聚法、酯交换法和环酯化法,其中以缩聚法最为常见和重要。
聚碳酸酯的合成方程式可以用简化的形式表示为:二元酚A和二元酸B在酚酸缩聚剂(通常为咪唑衍生物)的催化下,经聚酯化反应形成聚碳酸酯。
其反应机理主要包括酯交换和脱水缩合两个步骤。
聚碳酸酯的合成原理是基于酯化反应,即二元酚和二元酸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聚酯分子。
对于聚碳酸酯的合成而言,二元酚通常选择双酚A(BPA)或其它含酚基团的化合物,如环氧丙烷和双酚S等;而二元酸一般选用邻苯二甲酸(TPhA)、对苯二甲酸(TPA)等。
催化剂在聚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通常酚酸缩聚剂能够促进酯交换反应的进行。
在聚碳酸酯的合成过程中,酯交换是一个关键步骤。
在酯交换反应中,二元酚与二元酸发生酯基的交换,酯键形成,同时生成低分子量的酯类副产物。
随着反应的进行,副产物会逐渐脱离反应体系,从而驱动反应向聚合物的方向进行。
脱水缩合阶段是指在生成酯键的过程中,伴随着水分子的脱除,使得聚合物的主链不断延伸,形成线性结构。
聚碳酸酯合成的过程中,反应条件的选择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压力、催化剂种类和用量等条件都会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链结构。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高的催化剂浓度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影响聚合物的质量。
因此,在实际合成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反应条件,以获得理想的聚碳酸酯产物。
综上所述,聚碳酸酯的合成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其合成原理主要基于酯化反应。
通过选择合适的二元酚和二元酸、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可以实现高效的聚碳酸酯合成反应。
聚碳酸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注塑制品的双折射效应

camera analyser
塑料制品光弹性效应热消退试验仪器系统
4
PC注塑制品残余应力的双折射效应消退法
2. PS注塑样品双折射效应的热消退试验
(a)PS-50℃
(b)PS-70℃
(c)PS-80℃
(d)PS-84℃
(e)PS-86℃
(f)PS-88℃
(g)PS-90℃
(h)PS-92℃
(i)PS-94℃
1.70
1.14
150.0
1.707
2.35
1.55
1.03
152.5
1.383
2.00
1.30
0.82
11
PC注塑制品残余应力的双折射效应消退法
2.8
2.4
n1 0.9831x 0.6511
2
n2 0.7306x 0.2939
n3 0.5717x 0.0375 1.6
n
1.2
0.8
0.4
(c) 110℃
(d) 130℃
(e) 145℃
(f) 147.5℃
(g)150℃
(h) 152.5℃
表1 PC注塑样品各测点在不同温度下的等差线条纹级次及其转换值( T0 145C,Tm 165C)
T( C ) 145.0
x
n1
n2
n3
2.000
2.60
1.75
1.17
147.5
1.924
2.55
0 0
0.2 0.4 0.6 0.8 1 x
point 1 point 2 point 3
1.2 1.4 1.6 1.8 2
4
4
nc1 2 ( xi n1i 4xn1) ( xi2 4x 2 ) 2 0.9831 1.9662
聚碳酸酯的改性及其应用

聚碳酸酯的改性及其应用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表面材料改性》课程论文题目:聚碳酸酯的改性及其应用姓名: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学号:联系方式:任课教师:2014年12月28日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聚碳酸酯的四个改性方向,分别把它作为光学材料、医疗器械材料、阻燃材料、合金材料及其在这四个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聚碳酸酯光学材料医疗器械材料阻燃材料合金材料AbstractThis essay mainly introduce PC four modified directions, include optical material、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Flame-resistant material、alloy material and different use in life.Keyword:PC,optical material,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Flame-resistant material,alloy material前言聚碳酸酯(PC)是一种通用工程塑料,具有综合均衡的力学、电气及耐热性能,特别以优异的冲击强度和耐蠕变性着称,透光率高,力学性能好,特别是冲击韧性在工程塑料中最佳,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吸水率低,制品尺寸相当稳定,其体积电阻率和介电强度与聚酯薄膜相当,介电损耗角正切仅次于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在10~130e下几乎不变。
由于PC的优良性能, 现已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其制品及其共混(或合金)材料在电子、电器、机械、汽车、纺织、轻工及建筑等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目录聚碳酸酯的改性及其应用The mod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C高材121班凌云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121 class Ling Yun引言聚碳酸酯(PC)是一种无味、无臭、无毒、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抗张强度,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优良的介电性能.极好的形状和颜色稳定性以及透光性好,可见光的透过率可达90%左右,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的透明产品,在汽车、电子电气、航空航天、计算机光盘、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材、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塑料材料-第七章:聚碳酸酯

缺点是易产生应力开裂,缺口敏感性高, 耐磨性较差,疲劳强度低。
1. 冲击强度:
PC的冲击强度在通用工程塑料乃至所有热
塑 性塑料中都是突出的。其冲击强度比尼龙、 POM等高3倍以上,接近玻纤增强的酚醛或
聚酯玻璃钢的水平,呈延性断裂。
影响PC冲击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平均分子量、
温度、缺口及添加剂等。
平均分子量低于2万时,冲击强度很低,被认 为失去使用价值;在此数值以上,冲击强度逐渐 上升,在平均分子量为2.8~3万时具有最大值; 其后又随分子量的增高而逐渐略有下降;
冲击强度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对缺口的敏感性很大; PC中添加剂(增塑剂、颜料、UV吸收剂和 脱模剂等)加入量超过一定比例,冲击强度降 低。
2.
PC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属于硬而韧的类型, 在拉伸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屈服点,强度很高, 断裂伸长率较大。
3.
耐蠕变性:PC的耐蠕变性在热塑性工程塑料 中是相当好的,优于尼龙和聚甲醛。这是 它尺寸稳定性优良的重要标志。
PC的透光能力还与其制品表面的光洁程度有关,因 PC表面硬度不高,耐磨性不够理想,表面容易发毛 而影响其透光率。 PC在单向拉伸时,由于产生各向异性和内应力而出 现光线的双折射现象。其制品内应力的大小可用偏 振光来检验。 PC对可见光的折射率随温度变化而呈直线关系,它 比丙烯酸酯等其它透明高聚物折光率高,因此更宜 作透镜光学材料。
(自熄性材料)PC在火中可以燃烧,但离开火源后即自 熄,若在其中添加三氧化二锑阻燃剂和磷酸酯增塑剂可提 高PC的耐燃性。
(六)、光学性能
纯净PC外观为无色透 明,具有良好的透光 性,其透光率与光线的 波长、制件的厚度有 关,厚度为2mm的PC 的透光率为90%。但不 能透过290nm以下的短 波光线。
高耐久性聚碳酸酯(PC)板材使用之紫外光吸收剂

聚碳酸酯的光降解机制
紫外光吸收剂(Ultraviolet Absorber;UVA)是吸收紫外光后,利用分子间进行 互变异构(Tautomerism)的可逆反应,再透过分子间的震动释放,将有害的 光能转换成无害的热能慢慢释放掉。对PC而言,常使用苯并三唑类 (Benzotriazole)UVA来提升产品的耐候性,下图为苯并三唑类的作用机制。 苯并三唑类的作用机制
第二代PC板材用紫外光吸收剂 PC是由双酚A(Bisphenol A; BPA)和光气(Carbonyl Chloride)或碳酸二苯酯 (Diphenyl Carbonate; DPC)聚合之后进行造粒,目前UVA添加的方式可分为: (1).前端合成进行添加;(2).后端造粒时添加,两者考虑的重点不同。 前端合成添加方面, 在酯交换法或缩聚反应常添加催化剂来加快反应时间和降 低反应温度,但催化剂对于有些UVA会产生反应性,如Benzotriazole(BTA)、 Benzophenon(BP),因此造成催化剂或UVA失效。
后端造粒方面,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C会经过水洗和纯化制程,残留的催化剂十分微量,故可 添加常见的BTA型UVA,此阶段除考虑UVA耐热性外,客户端亦要求具有耐候特 性,即PC板材经耐候测试后,其黄变指数变化小且需维持物理特性。
第三代PC板材用紫外光吸收剂 在PC板上涂一层含有UVA的硬化层,其硬化层常使用丙烯酸树脂,以增加PC板 材的耐磨耗性和耐候特性,适用于不同曲面的PC产品,主要产品为汽车头灯。 第四代PC板材用紫外光吸收剂 第四代PC板材是利用单一T型模头里多流道或数颗单一流道T型模头的共押出技 术来实现双层或三层PC膜/板材工艺,目的为取代玻璃在户外建筑采光、光学板 材和公共交通等应用。该技术解决第三代PC板与涂层在长时间使用下,因热胀 冷缩或附着性等问题而产生的脱落现象。
光的双折射实验报告

光的双折射实验报告篇一:光弹实验报告光弹性应力测试实验报告指导教师:王美芹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内容与目的1.了解光弹性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偏光弹性仪;2.观察模型受力时的条形图案,认识等差线和等倾线,了解主应力差和条纹值得测量; 3.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等倾线和等差线条纹进行处理。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由环氧树脂或聚碳酸酯制作的试件模型一套; 2.偏光弹性仪及加载装置。
三、实验原理光弹性实验主要原理是根据光的这一特性:光在各项同性材料中不发生双折射,而在各向异性的材料中发生双折射,且光学主轴与应力主轴重合。
模型材料在受力前为各向同性材料,受力后部分区域变成各向异性,然后再根据光的干涉条件可知,在正交平面偏振场中,当光程差为波长整数倍时(等差线)或者模型应力主轴与偏振轴重合时(等倾线)光的强度为零,相应地显示出来的条纹为暗条纹,而在平行平面偏振场中,根据干涉条件可知,在正交平面偏振场中的暗纹条件恰好为平行平面偏振场亮纹的条件。
然而,等倾线和等差线在一个图像上显示,难免会使图像不清晰,为了改进实验,我们在实验中把平面偏振场改为圆偏振场,这样就可以得到清晰的等倾线,它与平面偏振场的区别是在装置的模型两侧分别加了一个四分之一波片,当然了,也可以通过快速旋转正交偏振轴,快到应力模型上不同度数等倾线的取代过程用肉眼分辨不出来来消除等倾线的影响。
应力模型所使用的仪器为偏光弹性仪,由光源(包括单色光源和白光光源)、一对偏振镜、一对四分之一波片以及透镜和屏幕等组成,其装置简图1。
图1 光弹性仪装置简图S—光源L—透镜 P—起偏镜 M—四分之一波片A—检偏镜 O—试件I—屏幕光弹性实验中最基本的装置是平面偏振光装置,它主要由光源和一对偏振镜组成,靠近光源的一块称为起偏镜,另一块称为检偏镜。
当两偏振镜轴正交时开成暗场,通常调整一偏振镜轴为竖直方向,另一为水平方向。
当两偏振镜轴互相平行时,则呈亮场。
M是四分之一波片,若把四分之一波片的快慢轴调整到与偏振片的偏振轴成45o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圆偏振光场。
聚碳酸酯_抛光

聚碳酸酯抛光在当今社会,聚碳酸酯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
由于其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聚碳酸酯在制造业中备受青睐。
然而,在使用聚碳酸酯制成的制品时,表面光洁度和透明度往往是关键指标之一。
而抛光工艺则成为提升聚碳酸酯制品质量的重要一环。
抛光技术抛光是一种表面处理工艺,用于提高聚碳酸酯制品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抛光的目的是去除制品表面的瑕疵和微小颗粒,使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抛光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磨料颗粒的作用,将制品表面的粗糙部分磨平,达到一定的光洁度。
同时,抛光还可以修复表面的微裂纹,提升聚碳酸酯制品的耐久性。
抛光过程抛光的过程一般包括粗磨、中磨和细磨三个阶段。
首先是粗磨阶段,通过较粗的研磨料去除表面大部分凹凸不平,然后进入中磨阶段,利用较细的研磨料进一步磨光表面,最后是细磨阶段,采用更细的研磨料进行最后的抛光,使聚碳酸酯制品达到更高的光洁度和透明度。
抛光工艺的影响抛光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聚碳酸酯制品的质量和外观。
一次抛光不到位或者抛光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制品表面出现划痕、斑纹甚至失去光泽。
因此,抛光工艺需要经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操作技术,确保制品表面达到预期的光洁度要求。
抛光设备为了有效实施抛光工艺,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抛光设备,如旋转抛光机、振动抛光机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稳定的工作平台和适当的研磨料,帮助操作人员完成抛光过程。
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聚碳酸酯制品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抛光设备,以确保抛光效果和工艺稳定性。
抛光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抛光效果是否符合标准,常常需要进行表面质量检测。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目测法、触摸法和仪器检测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聚碳酸酯制品表面的光洁度、亮度和透明度等重要参数,从而判断抛光工艺的成效和性能。
结语抛光工艺在提升聚碳酸酯制品质量和外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抛光技术和设备选择,不仅可以改善制品表面的光洁度和透明度,还能提升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镜片的折射率如何界定

镜片材料采用透明的介质,主要分为无机和有机二大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会碰到一种天然介质水晶镜片,这是用石英矿磨制成的镜片。
古代有水晶能养颜明目的说法,但事实上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最大优点是硬性度高且不易受潮,但紫外线及红外线的透过率较高,而且水晶中密度不均匀,含杂质,有条纹及气泡等到产生,会形成双折射现象,从而影响视力。
一、无机材料--玻璃玻璃是非常特殊的不定型材料,在常温下呈现固体,坚硬但易碎,在高温下具有粘性。
玻璃没有固定的化学结构,因而没有确切的熔点。
随着温度的上升,玻璃材料会变软、粘性增加,并逐渐由固体变为液体,这种逐渐变化的特性我们称之为"玻璃状态"。
这一特性意味着玻璃在高温时可以被加工和铸型。
玻璃材料制成的镜片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表面抛光后更加透明的优点。
(1)普通玻璃材料(1。
5和1。
6):折射率为1.523的冕牌玻璃是传统光学镜片的制造材料,其中60%~70%为二氧化硅,其余则由氧化钙、钠和硼等多种物质混合。
有时也将折射率为1.6的镜片划归普通镜片。
(2)高折射率玻璃材料:经过多年的研究,镜片制造商已经找到了在提高材料折射率的同时又保持低色散的方法,即在玻璃中加入新的化学元素。
早在1975年就生产出了含钛元素的镜片,折射率为1.7,阿贝数为41;15年之后又生产出了含镧元素的镜片,折射率为1.8,阿贝数为34;1995年出现折射率为1.9的材料,加入了元素铌,阿贝数为30,这是目前折射率最高的镜片材料。
虽然采用这些材料所制造的镜片越来越薄,然而却没有减少镜片的另一重要参数:重量。
实际上,随着折射率的增加,材料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这样就抵消了因为镜片变薄而带来的重量上的减轻。
(3)染色玻璃材料:在玻璃材料中混合入一些具有特殊吸收性质的金属盐后会表现出着色的效果,例如:加镍和钴(紫色),钴和铜(蓝色),铬(绿色),铁,镉(黄色),金,铜和硒(红色)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碳酸酯的双折射
聚碳酸酯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在光学领域中,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备受关注。
双折射是指光线在通过某些材料时,会分裂成两束光线,且两束光线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不同。
这种现象在许多晶体中都会出现,而聚碳酸酯也是其中之一。
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是由于其分子结构的非对称性所致。
聚碳酸酯分子中的酯基和苯环之间的键角度不同,导致分子整体呈现出非对称性。
当光线通过聚碳酸酯时,会受到分子结构的影响,从而发生双折射现象。
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对于光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液晶显示器中,聚碳酸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偏振片。
偏振片是一种能够选择性地通过某些方向的光线的光学元件,其制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
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还可以用于制作光学棱镜、光学滤波器等光学元件。
这些元件在光学仪器、通信设备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聚碳酸酯的双折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光学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聚碳酸酯材料在光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