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概论复习提纲环境学一、绪论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2)环境科学的特点: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而客观事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环境是与中心事物对应发生的,环绕于某个中心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中心事物的不同,则其环境不同。
)2、环境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诞生条件、生存条件、生产生活空间、生活生产资源环境人废弃物“三废”:物质污染(化学性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两噪”、“一磁”:能量污染(物理污染,具有瞬时性危害可能会变成永久性。
)3、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1 )人类诞生S “第一次浪潮”之前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居住在中低纬的洞穴中,其活动目的是获得食物,维持生存和繁殖。
通过生理代谢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能量,对自然环境是只利用环境,但生存受到威胁。
(2)“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失调①标志:新石器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磨制石器如石犁、石锄的使用,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3)“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①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4)“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污染转移① 标志:以电子工程和遗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4、污染转嫁的方式?(1)产业转移(2)固体废弃物的越域转移①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②工业废渣的越境转移③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3)战争强加污染转移:如贫铀炸弹5、自然环境的结构?(1)无机环境(非生物):大气、太阳、水、矿产(矿藏)、地貌(2)有机环境(生物):植物(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动物(消费者;异养型生物)、微生物(分解者;异养型生物)(3)营养级:第I营养级、第U营养级、第川营养级……(4)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捕食链)和腐屑食物链。
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6、食物网的成因:(1)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食性复杂(食草性、食肉性、杂食性)(2 )资源共享(被捕食者)7、金字塔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生物量减少,呈数量级递减,称十分之一法则,所以生物量呈金字塔型。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污染、环境标准、水体自净作用、水质、水质指标、土壤背景值、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
环境标准分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地方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大类。
3、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处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4、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处置是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定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声波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则,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烦躁的声音。
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是指噪声对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要知识点1、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自然环境可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2、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3、污染源类型;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固体废物污染源、噪声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等。
4、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分类;(1)大气污染物分类(2-0:29)①据来源分为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②据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③根据污染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分类(2-0:17、28)天然污染源:如:火山喷发的有害物质、尘埃、气体等。
人为污染源1)据产生类型: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按形状特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3)按排放方式:高架源、线源、面源4)按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3)大气污染分类(P15/2-0:60)1)按污染物的性质:还原型大气污染(条件:煤炭为主,SO2、CO颗粒物,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静风:伦敦烟雾)、氧化型大气污染(条件:石油为主,CO、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阳光普照: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3)按大气污染范围大小: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硫化氢等(2)二次污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属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三、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3、环境问题的阶段:(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第二章一、什么是水循环作用是什么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三、什么是水体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文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生态概念:指受环境影响的生物体形成的结构及其与该结构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强调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2、八大公害:p4名称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时间地点比利时马斯河谷(长24km,两侧山高90m)美国多诺拉(马蹄形河湾,两边山高120m)英国伦敦情况致病原因公害成因工厂集中、逆温天气、多雾、污染物聚集烟尘,so21930.12几千人呼so2和so3吸道发病,的混合物60多人死亡4天内有42%的居民患病,17人死亡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1948.10so2与烟尘工厂多、雾作用生成天、逆温天硫酸盐气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和肺部在烟尘金居民烟煤属颗粒物取暖,煤中的催化下,so2含量排除的so2变成高,h2so4,吸烟尘量大,入肺部逆温天气石油工业和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人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鱼类汽车多,每天有1000t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市区空气水平流动缓慢含汞的污水排入海湾,并反应生成甲基汞,进入鱼和贝类体中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1952.125天内4000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每年的5~11月美国洛杉矶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年开始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w镇水w镇的患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富山事件镉(骨痛病)1931~1972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吃含镉的炼锌厂的米,饮用含未经处理镉的水的含镉污水排入河流四日事件重金属粉1970(哮喘病)尘、烟尘,so2日本四日市患者400多人,有36人死亡重金属微粒和so2吸入肺部工厂向大气中排放so2和煤粉尘数量多,并含有钴、锰、钛等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1968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3、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答复:① 全球大气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② 无污染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生物入侵4.两个环境问题的比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环境学导论 复习纲要

环境学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书P1~P10)▲【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男女平等、科教兴国▲环境问题全球关注,各个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环境的基本知识- 全世界都在关注环境问题: 渗透到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所有的领域。
- 环境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不再是一个地区/国家的事情,全人类面临和急需解决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解决此问题的人才-加强环境意识,促使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形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今后能正确处理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奠定基础,成为我国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环境要素】定义: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属性】:1 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取决于”最低点”要素;2 等值性:任一要素对环境质量的限制,处于最差状态时具等值性;3 整体性大于各个个体之和: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作用/集体效应/质的飞跃;4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环境质量】定义:某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环节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环境状况的描述。
▲【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无地区界/国界等);有限性(环境容量/环境自净);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隐显性(事故/公害);持续反应性(遗传隐患);灾害放大性(链传递)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P11~P26)▲【人类圈】定义:被人类制造或修改用于人类活动的那部分环境。
▲【人类圈与技术和工程的关系】:技术:人类利用材料和能源制造东西的方式基于科学原理工程的产物。
▲【人类圈对地球和环境的影响】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扰乱了地球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0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
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
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
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
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
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三、什么是水体
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
烟气洗涤水、场地设备清洁水等。
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也很大。
七、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废水。
八、农业退水
1、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特点:(1)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污染毒性大(2)化肥残留量大,氮磷含量高(3)
覆盖面广、分散,污染渠道多
2、生化需氧量BOD: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过程所需的溶解氧的量,
普遍采用20C培养五天的需氧量为指标,记BOD
5
3、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4、总需氧量TOD:水中有机物中所有元素被氧化所需的溶解氧量
5、溶解氧DO:水体中所溶解的氧分子的含量
十一、生物污染
1、水体生物污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某些昆虫等生物通过生活污水排放等途径
3、危害:(1)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
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2)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一
些浮游生物也会产生生物毒素
(3)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饮用会中毒致病
(4)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
1、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随着水中的迁移运动、污染物的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到稀释和扩散降低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的机制。
2、特征:(1)水体毒性降低;
(2)复杂的有机物变得简单;
(3)溶解氧增加;
(4)生物群落规模发生回复
3、水体自净机制:(1)物理作用:可沉性固体逐渐下沉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
稀释混合
6、加强水资源管控程度
十七、污水处理方法
1、物理方法:(1)通过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的污染物
(2)沉淀法;浮选法;过滤法;蒸发法
2、化学方法:(1)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
(2)中和法;萃取法;氧化还原法
3、生物方法:(1)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3、概念: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三要素:大气污染源;大气的运动状态;大气污染受体
5、大气污染过程:大气污染物从源头排放入大气中;
大气的不断运动,作用
污染物作用于受体,产生影响
二、大气污染源:
1、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
五、大气污染类型:
1、分类:根据污染物类型分: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还原型(煤炭型)
根据染料性质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六、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十、我国大气污染特点:
为主
1、我国能源结构较为落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以粉尘与SO
2
2、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分布不均衡,大气污染时空差异大
十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集中区域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绿化造林
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二、土壤的胶体特征
1、土壤胶体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颗粒,也是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它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按照成分来源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
三、土壤潜在酸
1、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l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水解酸与交换酸)
2、来源:胶体吸附H+与Al3+水解引起
四、土壤碱度
1、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污染途径(1)废水排放(2)酸雨(3)废气排放(4)固体堆积物(5)农业污染污染
性气体干沉降
3、土壤污染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其他污染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
发现。
而土壤污染无法直接发现
(2)易累积性: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不像在水和空气中那样容易扩散和
1、按来源分:(1)工业污染源:工业三废(2)农业污染源:农药、牲畜废物
(3)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医用废水
2、按性质分:物理污染源;化学污染源;生物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
十一、土壤重金属被胶体吸附的两种形态
1、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中呈胶体状态
2、土壤中存在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
十二、土壤修复方法:
1、所有国家都应禁止输入危险废物
2、应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3、对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置,应尽量在产生地
处置。
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最有效的管理危险废物的能力
4、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当危险废物产生国没有合适的处置设施时,才允许将危险废物出
口到其他国家,并以对人体健康更为安全的方式处置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途径
1、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技术政策
六、堆肥化
1、又叫好氧法堆肥化,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以好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对废物进行吸收、
氧化、分解的过程
七、堆肥
1、分类:分为厌氧堆肥、好氧堆肥
2、过程:前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贮藏
1、固体废弃物无论何种处理总会有一定量无法利用的残留
2、这份残留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潜在污染
3、对这些残留物,需要进行隔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