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名人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给名人的一封信作文

给名人的一封信作文在手机,电话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仍有一部分人情愿使用书信来互通信息。
那么,给名人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店铺整理了给名人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阅!给名人的一封信范文一敬爱的孙中山先生:您好!我今天阅读了一本书,让我深刻的了解了您。
所以我想写一封信给您。
您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您10岁才进入村中一所私塾就学,12岁时到美国的檀香山读书,17岁回国,1886年—1892年之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1894年,您在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为了学习,您不管有什么困难也坚持了下来。
1905年你在日本的首都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系统地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得到各省的响应,导致了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您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3年您发动“二次革命党,讨伐窃取大总统职位袁世凯。
1914年,您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国民党。
您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1917年,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您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
1919年,改组中华国民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
1921年非常国会又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您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
1923年,您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公共两党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您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阐述和解释其“三民主义”。
您这一种热爱祖国和热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您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你这种献身主义让我们感动,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的英雄。
您非常重视和热爱学习,您常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课外阅读】《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鉴赏

【课外阅读】《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鉴赏托尔斯泰的信主要回答了罗曼·罗兰向他提出的问题:一,为什么手工劳动是真正的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否应该自愿放弃智力活动,不再从事与手工劳动不能并行的科学与艺术。
托尔斯泰首先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他认为手工劳动并不是独立的道德原则,而是道德原则指导下的“最普通和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首先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尖锐批判,因为使自己脱离手工劳动,并且“无偿享用那些贫穷、无知而不幸的阶级的劳动”,是那个腐化社会的主要弊端。
要做一个真诚地抱有基督教、哲学或者人道的有信念的人,必须“首先从事照料自己个人的手工劳动”。
由此,托尔斯泰提出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尽可能少地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多地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的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
”托尔斯泰认为这个原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惟有如此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从托尔斯泰对手工劳动的重视可以得知,他是以普通百姓特别是宗法农民的观念来观察社会的,这种思考社会问题的视角是值得重视的,也是领会本文内容的要诀。
应该说,这种原则是托尔斯泰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出的,他虽然是一个庄园主,手下有着成千上百的农奴,但他对不劳而获一向反感,因此对农奴非常宽容和仁慈,他曾经施行过很多措施,改善农奴生活条件。
虽然他的行为和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能够从人类的福祉和人道的原则出发,得出这样的认识,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从这个准则出发,罗曼·罗兰的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因此,接下来,托尔斯泰将目光投向了艺术与科学的问题。
他认为,手工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和幸福所在,而艺术和科学则是使命感的表现,“只有在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为奉守自己的使命而牺牲了自己的平静和福利的情况下,才能说明并且证实他赋有这种使命”。
因此,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应该“是人所作的牺牲的产物,而决计不是这样那样物质利益的产物”。
从事科学和艺术的人,必须始终履行“自食其力”的职责,并且应该努力思考和有效工作以证明自己具有这样的使命,而决不能以爱好科学和艺术为借口,为自己安排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
第8单元自主阅读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比喻说理。 如作者在要求人们擦亮眼睛,不要为现实中的迷信和伪科学所迷惑时, 写道:“为了看清我们应循的道路,必须从头开始做起,必须摘掉那 顶戴着觉得暖和但却遮住了两眼的风帽。”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 观点。
“紫红色的斑点”中,一棵松树被太阳涂上了一块紫红色的斑点,太 阳越往下坠,斑点却越升越高,作者由此想到人的一生,虽然难免一 死,但一定也要像这块斑点一样壮烈,在上升的时候,在进取中结束 自己的生命,而不能平平庸庸了此一生。有的是作者对哲理进行的形 象化的再包装,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些典型的景物,借助比喻、 类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哲思。
但他倡导的道德原则对特权阶层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只是一种“人生 哲学”。另外,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 因此他所阐述的人性的问题,就是建立在宗教世界观基础上的普遍人 性。因此,托尔斯泰的幸福观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镜 花水月。
6.普里什文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哲理,诉诸文字,往往类 似于格言的一些片段,既短小精悍又精警动人,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 发? 【名师点拨】 此题一是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点滴思想火花的习惯,二 是学习普里什文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5.在《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中,托尔斯泰是如何理解“幸福从何 而来”这一问题的?你对此有何评价? 【名师点拨】 托尔斯泰所身体力行的原则是“爱别人胜过爱自己”, 甚至认为“如果一切生物都能不爱自己而爱别人,普天之下就都是幸 福的了”。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思想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算得上 是较为进步的思想了。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 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2)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 他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 《在隐没之城的墙边》 (1909)、《黑阿拉伯人》 (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 述了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
诗歌散文欣赏第八单元 自主阅读 1.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照料自己个人的手工劳动”。由此,托尔斯泰提出一条最简明扼 要的道德原则:“尽可能少地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多地 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地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 托尔斯泰认为这个原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带给 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帮助他实现“道 德的自我完善”。
3.托尔斯泰认为幸福从何而来?请联系《给罗曼·罗 兰的一封信》揣摩探究并加以评价。
提示:基督教式的爱倡导的是“爱人如己”,就是要像爱自 己一样去爱别人。托尔斯泰所身体力行的则是“爱别人甚于爱自 己”,甚至认为“如果一切生物都能不爱自己而爱别人,普天之 下就都是幸福的了”。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思想在当时的贵族 阶层中,算得上是较为进步的思想了。但他倡导的道德原则对特 权阶层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只是一种人生哲学。另外,托尔斯泰 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因此他所阐述的人性 的问题,就是建立在宗教世界观基础上的普遍人性。因此,托尔 斯泰的幸福观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镜花水月。
自主阅读
1.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伟 大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 1852 年问 世。1852~1856 年间,他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 年》和《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 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伐木》《袭击》以及《塞 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4 年 12 月的塞瓦斯托 波尔》《1855 年 5 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 年 8 月的塞瓦 斯托波尔》等。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托 尔斯泰早期创作时,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心灵的辩证 法”和“直接的纯洁的道德感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废寝.忘食( qǐn ) (4)跻.身( jī) (二)多音字
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罗曼·罗兰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
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罗曼·罗兰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罗曼罗兰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罗曼·罗兰《巨人传》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罗曼·罗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罗曼·罗兰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罗曼·罗兰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罗曼·罗兰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
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罗曼·罗兰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会减少痛苦,也会在绝望中燃起希望。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要珍重新生的一天。
对罗曼罗兰评价是怎么样的

对罗曼罗兰评价是怎么样的对罗曼罗兰的评价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
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他认为,罗曼·罗兰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
这是茨威格初见罗曼·罗兰的印象,在乍见之下,他已将罗曼·罗兰认定为欧洲思想的领袖。
在深入了解了罗曼·罗兰后,茨威格对他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有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一个人的身上,就把诗歌、音乐和科学三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完美地融合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化。
因此,这样的“三位一体”在罗曼·罗兰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让他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罗曼·罗兰发表言论,反对欧洲国家对苏联的干涉。
因此,苏联的文学家、教育家卢那查尔斯基将罗曼·罗兰评价为和平主义教皇。
1915年,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这部小说后,对其评价为“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
罗曼罗兰的思想罗曼·罗兰的思想主要体现他在人道主义理想化方面,他的一生始终贯彻着这个思想,并将其推向全世界、全人类。
他在人道主义思想上,重要突出三个特点,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博爱精神,以及宗教思想。
在初期,罗曼·罗兰的思想基础建立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之上,他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在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之中,都无不在朝着这方面进取,渴望着能将这些思想付诸实施。
名人传罗曼罗兰摘抄

名人传罗曼罗兰摘抄名人传罗曼·罗兰摘抄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音乐学家。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一些摘录自罗曼·罗兰作品中的名言佳句,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生活就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并在逆境中找到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并非是绊脚石,而是我们成长和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只有当我们面对逆境,积极应对并从中吸取教训时,我们才能发现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2. "光荣是为了追求,而不是为了荣誉本身。
"罗曼·罗兰在这句话中提醒我们,我们追求的真正光荣和成功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或荣誉,而是为了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真正的追求和满足感。
只有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才能给予我们动力和意义。
3. "批评是有益的,它是真理和进步之母。
"在这个发达的社会中,愈发强调正确与错误的批判性思考,批评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大。
罗曼·罗兰认为,批评不仅仅是发现错误和指责,更是推动真理和进步的动力。
通过批评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到进步的方向。
4. "艺术是一种寻求真实和美的方式,是人类思维和感受的精华。
"对于罗曼·罗兰来说,艺术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真实和美丽。
艺术不仅是为了娱乐和赏析,更是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艺术我们能够触及到人类思维和感受的最深层次。
5. "真正的改变始于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自己,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
"罗曼·罗兰相信个人的力量和责任,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引领者,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和努力。
6. "对生活、对爱情要持有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要坚定地相信美好的未来。
名人传序-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原序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苦难——贝多芬(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
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
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的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以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跎。
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般英雄的友人,一般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心灵。
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
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吧!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
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的烛照。
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的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
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
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
让我们摧毁时间的阻隔,让英雄的种族再生!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之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称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长期的受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名人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罗曼;罗兰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致罗曼罗兰的信,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敬爱的罗曼罗兰老大:
您好!
最近读了《名人传》,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罗曼罗兰您了。
您,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
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
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
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这时期您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您果然是个伟大的人物,我可是相当崇拜你哦!您,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理路程,凸现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特别是您的一句名言,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生不出售来日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亲!你棒极了!
致罗曼罗兰的一封信篇2敬爱的罗曼;罗兰:
您好!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您的着作《名人传》,受益匪浅。
一说起《名人传》,我的脑海中就立刻浮现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而且不慕名利。
这让我十分敬佩,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谢谢您,让我知道了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也让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充满善心的孩子,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从您的着作中,我还学到了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唯有在残酷的命运中仍然放射出迷人的光芒,才能体现出人的伟大,心灵和品格的善美。
谢谢您!写下了这本令人深思的着作,写下了在遭受家庭生活和社会排斥中,仍能不屈不饶地抗争的三位伟人。
让我知道:在遭受困难时,只有不缺不饶地抗争,才是正确的选择。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环境多么恶劣,只有不断地挣扎,抗争,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
是您,让我知道了人生中有困难才会更充实;是您,让我知道了只有克服困难,人生才有意义;是您,让我知道要做一个善良的孩子,在他人有困难时,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在这里,让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您!”在您的指引下,现在的我,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在困难
面前绝不退缩;现在的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善心。
祝幸福快乐
2013.7.28
小丸子
罗曼罗兰人物简介1.基本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
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
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井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
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
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
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创作之旅
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凭
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3.荣获诺奖
诺奖评语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获奖感言
19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
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
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