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影像之怎么看头颅核磁共振

合集下载

头颅MRI不会看?DWI、T1、T2......这篇讲清楚了!

头颅MRI不会看?DWI、T1、T2......这篇讲清楚了!

头颅MRI不会看?DWI、T1、T2......这篇讲清楚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准确的识别和判读 MRI 图像不仅仅是影像医师应掌握的技术,也已成为神经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如何进行磁共振图像的阅片呢?这篇文章对你一定会有帮助。

1磁共振成像(MRI)概述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是将人体置于强磁场内,此时体内的氢质子发生自旋运动而产生磁矩,操作者给予计算机指令让线圈发出事先设计好的不同外加磁场(即射频脉冲),使得氢质子发生重排,之后去除外加射频脉冲,反复多次并通过接收器采集信号,通过计算机后处理即得到 MRI 图像。

简单的来讲,相当于把一瓶水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停止下来,反复多次,感受振动情况。

而这些不同射频脉冲的排列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检查序列。

对于MRI 初学者,我们无须知道MRI 图像怎么来的、射频脉冲怎么激发的、信号怎么采集的以及扫描参数如何调整优化的,因为MRI 成像原理太复杂了且枯燥乏味很难理解,即使花费很大功夫,当时理解了,如果不常用,很快就会忘的一干二净。

我们只要知道怎么识别各个检查序列以及如何判读就可以了。

下面以神经系统为例,介绍读片的步骤:① MRI 读片的前提:掌握脑部 MRI 的正常解剖及变异;② MRI 读片的基础:识别 MRI 不同检查序列及其应用;③ MRI 读片的核心:分析和判读 MRI 图像及信号特点;④ MRI 读片的目的:图像结合临床信息做出最终诊断。

2磁共振图像如何识别?01. MRI 扫描序列MRI 扫描序列很多,包括:T2 加权成像(T2WI)、T1WI 加权成像(T1WI)、扩散加权成像(DWI)、液体翻转恢复衰减序列(FLAIR)、T1WI 增强扫描、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颅脑动脉成像(MRA)、颅脑静脉成像(MRV)等。

如何看头颅MRI

如何看头颅MRI

如何看头颅MRI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观察和评估头颅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正确地观察和解读头颅MRI。

1.准备工作在开始观察头颅MRI之前,首先需要了解MRI的基本原理和常见解剖结构,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图像。

此外,还需要梳理病史和症状,并与医生进行交流,获取更多的背景信息。

2.图像观察头颅MRI通常提供一系列的切片图像,这些图像按照横轴、矢状轴和冠状轴进行了切割。

观察者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观察这些切片图像,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3.解剖结构在观察头颅MRI时,我们需要熟悉并辨认各种解剖结构。

包括大脑、脑干、小脑、脑室系统、脑血管、视觉通路等。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能需要关注特定结构的细节。

4.磁共振序列MRI图像通常使用不同的磁共振序列来获得不同类型的信息。

最常见的序列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增强扫描图像。

在观察时,需要逐个序列进行比较,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5.强化扫描增强扫描是一种在注射造影剂之后获得的图像,可以提供更好的血管和病变的信息。

观察者需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异常的强化点,如瘤体、脓肿等。

6.比较对照在观察MRI图像时,往往需要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正常结构和病变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疾病。

7.图像解读观察MRI图像后,需要对所见的结构和病变进行解读。

这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解读时,要注意病变的形状、大小、位置、界限、信号强度等特征,并与常见疾病的特征进行比较。

8.编写报告根据观察和解读的结果,需要书写头颅MRI报告。

报告应该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扫描序列的参数、观察结果的详细描述、结论和建议。

报告应该准确、清晰、简洁,以便医生和患者能够理解和应用。

总结起来,正确观察和解读头颅MRI需要充分准备、熟悉解剖结构、理解磁共振序列、比较对照、进行综合分析,并书写准确的报告。

专业医生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解读结果。

头核磁阅片技巧

头核磁阅片技巧

头核磁阅片技巧
头核磁阅片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扫描序列:根据不同的诊断需求,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

常见的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等。

2. 注意观察层面:在阅片时,应注意观察不同的层面,尤其是大脑皮质表面层面、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和侧脑室顶部层面等关键层面。

这些层面的图像可以提供关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3. 关注信号变化:在观察头核磁图像时,应注意信号的变化。

不同组织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的信号表现不同,可以通过信号变化来推断病变的性质。

4.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在阅片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影像学表现,以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

5. 注意观察细节:在阅片时,应注意观察细节,如脑沟、脑回、脑室等结构的形态和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异常信号等。

这些细节信息对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非常重要。

6. 掌握正常变异:在阅片时,应掌握正常的变异现象,避免将正常结构误认为异常病变。

常见的正常变异现象包括脑沟、脑回的加深、扩大或扭曲等。

7. 综合分析:在阅片时,应综合分析多个因素,如病变的位置、形态、信号强度等,以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

总之,头核磁阅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不同层面的观察和对信号变化的识别,可以更好地解读头核磁图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何看脑部核磁共振报告

如何看脑部核磁共振报告

如何看脑部核磁共振报告脑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脑部进行扫描,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各种脑部疾病。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脑部核磁共振报告可能会显得复杂和难以理解。

下面将逐步介绍如何看脑部核磁共振报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报告中的内容。

第一步:报告概述在开始分析报告之前,我们首先应该阅读和理解报告的概述部分。

概述通常会包括报告的标题、病人的基本信息以及扫描的日期等内容。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报告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

第二步:图像质量评估在报告中,通常会包括一些图像,用于展示病人的脑部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图像来评估图像的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检查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判断图像是否清晰可见。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图像中的细节和解剖结构,以确保图像质量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进行诊断。

第三步:解读结构图像脑部核磁共振报告中的结构图像通常包括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

T1加权图像可以提供脑部结构的详细信息,如脑灰质和脑白质的分布情况。

T2加权图像则可以突出显示脑部病变,如肿瘤、出血等。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这些图像,寻找异常信号和结构变化,并结合病人的病史进行分析。

第四步:阅读定量分析报告中可能包括一些定量分析的结果,如体积测量、强度测量等。

通过这些定量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脑部不同区域的大小、形状和信号强度等信息。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五步:观察异常结果在报告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结果,如肿瘤、出血、炎症等。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这些异常结果,并结合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先前的核磁共振报告,观察异常结果的变化情况,以评估病人的病情发展。

第六步:结合临床诊断脑部核磁共振报告只是医生进行诊断的一部分,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核磁共振头部阅片方法

核磁共振头部阅片方法

核磁共振头部阅片方法
1. 观察整体结构:首先,观察大脑的整体结构,包括脑室、脑沟、脑回等的形态和位置是否正常。

2. 对比两侧对称性:比较大脑两侧的结构是否对称,包括灰白质的对比、脑室的大小和形状等。

3. 分析灰白质信号:观察灰白质的信号强度是否均匀,有无异常信号或病灶。

4. 检查脑室系统:仔细观察脑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脑脊液流通情况。

5. 观察脑实质:注意脑实质内有无异常信号、占位性病变或水肿。

6. 识别血管结构:查看大脑的血管结构,如脑动脉和静脉,有无异常或动脉瘤等。

7. 检查脑膜:观察脑膜有无增厚、强化或异常信号。

8. 结合临床信息:将核磁共振影像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头部阅片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如果你对核磁共振头部阅片的结果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建议咨询专业的神经科医生或影像学专家。

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诊断,并提供准确的解释和建议。

颅脑MRI基本读片知识

颅脑MRI基本读片知识
6.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该层面的前部主要容纳两侧额叶,并可见前角下部和尾状核头,该部大脑纵裂内可见大脑前动脉的断面;中部主要是岛叶和岛盖及其内侧的豆状核。丘脑后下部在中脑顶盖部的前方;后部为颞叶和颞下部;该层的中线结构,自前至后为纵裂、第三脑室下部、导水管、四叠体池、小脑上蚓部、小脑上池。
7. 鞍上池层面:此层的中心以五角形或六角形的鞍上池最为醒目。五角形时,它的后方为桥脑上部,前角为纵裂,两前外侧角与侧裂相通。后外侧连接小脑桥脑角池。六角形时,后角为脚间窝,两后外侧角为环池。鞍上池内可见视交叉、视束、垂体蒂、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环池内可见大脑后动脉。脑实质从前至后为直回、颞下回、海马沟回、枕极,大脑脚之后为小脑上部。如层面偏向上丘平面,则在鞍上池中可见乳头体、动脉、神经。在T2WI上可见中脑中信号较低的呈新月状的皮质脊髓束等。
3. 侧脑室顶部层面:此层的特点是既能见到侧脑室顶,又能见到胼胝体体部,大脑镰前部止于胼胝体,后部起自胼胝体压部,后连上矢状窦开口。侧室呈“)(”形,胼胝体跨越中线,在中线后1/3处可见顶枕沟,大约在侧室体前1/3处为中央沟。因此,该层前、中、后各1/3为额叶、顶叶、枕叶所在。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于T2WI上有时在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可见单发或多发斑点状或斑片状高信号影,如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则可能为正常老年脑的表现。
8. 蝶窦层面:可见额窦、额叶底部、后组筛窦、前床突、鞍背及鞍旁的海绵窦,中颅凹内少部分颞叶。占据后半面的是脑干和小脑。第四脑室位于鞍结节和枕内粗隆连线的中点处,呈拱桥形,在桥脑基底部的下部,由于皮质脊髓束的重新聚集,出现一对称低信号区,T2WI上小脑前外缘灰质与白质及小脑诸叶显示好,有时可见齿状核,低场强呈高信号区,而高场强则为低信号区。在T1WI上角池附近可见较粗大的三叉神经束。

头颅磁共振MRI诊断入门知识PPT演示课件

头颅磁共振MRI诊断入门知识PPT演示课件
18
各种组织和病变的信号
水在T1相为低信号,T2相为高信号(脑脊液)。 脑灰质由神经细胞组成,含水量多 脑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含水量较少 脑梗死早期未完全坏死液化成水之前,含水量多于脑
组织,低于脑脊液;完全液化后同脑脊液信号 脑脊液<脑梗死<脑灰质<脑白质
19
正常轴位 T1WI
20
正常轴位 T2WI
28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现的ADC值是 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水份增加,水分子 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 信号,而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血 管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为弥散加权上高信 号逐渐减低,ADC值逐渐增高,在1周至10天左右恢复正常,即 假正常化。一般DWI 上信号恢复慢于ADC的恢复,当DWI仍是高 信号,而ADC未见低信号是,即为亚急性期。
14
MRI常用序列
T1 T2 T2压水---Flair像 ADC并DWI 增强扫描 MRA、MRV SWI PWI
15
其他扫描序列
灌注加权(PWI) 弥散张量成像(DTI) 质子波谱成像(MRS) 三维容积成像 脑功能 成像(fMRI)
16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序列是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 权成像(T2WI),任何磁共振检查都必需有T1和T2图 像 T1图像—了解脑内结构(T1像脑组织是灰白色, 脑脊液是黑色,故T1像可以清楚的看到脑组织结构---T1是用来看脑组织结构的)
在一定的TR 5、层间距
时间内层数 与时间无关
6、重建野
7、矩阵
– 5、姓名、性别、年龄 FOV–构6成、日期、时间 图像–大7小、窗宽、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看头颅核磁共振
现在的MR都有四个序列:T1、T2、T2压水、ADC并DWI,一般做颅脑时再加脑血管成像(MRA)。

MR的成像基础就是氢原子核的自旋电轴受单向强磁场的作用而偏转再回复原位所发出的信号。

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密度最大的就是水了。

而每种组织的含水量与水的状态是一定的,发生病理改变时,水的含量与状态也会相应改变,每种特定的病理改变都有水的相应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不同序列会显示与正常组织不同的差异,这样,通过序列间对比,就可以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以脑为例,脑脊液是含水量最高的。

脑组织含水量不高。

而脱髓鞘、变性的脑组织含水量比正常脑组织要高,脑梗塞的组织含水量比变性的还高。

这样,就是:脑脊液——脑梗塞--变性--正常脑组织。

在T1序列,脑脊液是黑色的,正常脑是灰白的,变性就比正常脑要灰一些,梗塞的就再灰一些。

而在
T2序列,脑脊液是白色的,正常脑组织是灰黑色的。

所以变性与梗塞就比正常脑要白。

我们的视觉有个特点,就是在亮的地方发现暗的东西很困难,而在暗的地方发现一个亮点很容易。

T1序列有黑的脑脊液和灰白的脑,所以看脑组织很好,但要看病灶就很难——看图1。

而T2的脑组织是灰黑的,病灶比脑子亮,所以容易看病灶。

但周围的脑脊液很亮,干扰还是很大的——图2。

所以,我们有了T2压水序列。

这个序列就是把T2的自由水的信号压制住,只让结合水显影。

所以,T2压水序列的脑脊液是黑色的,而脑组织还是灰黑,病灶还是比脑组织要亮——图3。

这下好了。

而且,我们还发现,这个序列看脑组织更清晰。

因为脑的灰质比白质含水量多(因为供血多),而脑脊液水更多,所以看T1和T2都看不清脑的边缘。

但这个序列,灰质是灰白色的,而脑脊液是黑色的。

然而临床的问题是无限的,我们发现,脑梗塞在超早期表现为细胞内水肿,后来发展为细胞外水肿。

上面3个序列都分别不出水肿是内还是外的。

于是,有了DWI(弥散成像)。

其实DWI不能直接成像,而是由ADC序列反转得到的。

ADC的成像基础是水分子的布朗运动(高中物理的东西,不再重复了)。

早期细胞内水肿,细胞胀大,细胞间隙变窄,布朗运动就减弱了,在ADC序列表现为暗影。

但ADC显示的脑组织本来就很黑,在黑影里面找更黑的病灶,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将信号反转,更暗的让它变成更亮的,就得到了DWI序列,病灶一目了然。

往下再怎么看呢,就要靠解剖知识和临床积累了。

就说到这里。

图1
病灶周围的水肿带是暗的。

图2
脑白质变性,亮的。

图3
脑组织的边界很清晰,结构也很清晰,病变也很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