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课件颅脑影像解剖
合集下载
头颅CT解剖及诊断ppt课件

与X线平片比较优缺点分析
辐射剂量
头颅CT的辐射剂量较X线平片高,可能增加患者的辐射风险。
价格较高
头颅CT检查价格通常高于X线平片。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无辐射
MRI检查无辐射,对患者无损伤。
多参数成像
MRI可提供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颅内病变。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 功能成像:MRI可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有助于评估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 情况。
颅脑损伤评估与治疗决策支持
急性颅脑损伤
CT可快速准确地显示颅骨骨折、 硬膜外/下血肿、脑挫裂伤等急 性损伤表现,为临床急救提供重
要依据。
慢性颅脑损伤
对于脑积水、脑萎缩等慢性损伤 ,CT可明确病变程度及范围,为
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颅内压监测
通过CT测量脑室大小、中线结构 移位等参数,可间接评估颅内压
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颅缝
各颅骨之间的连接缝隙, 如冠状缝、矢状缝等。
颅底
颅骨底部结构复杂,包括 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 。
颅内主要血管与神经
大脑动脉环
位于脑底,由前交通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两侧颈内动脉末段等组 成。
主要脑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 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 球及脑干等部位的血液。
主要脑神经
密度异常
如高密度影可见于出血、钙化 等;低密度影可见于水肿、梗
死等。
形态异常
如脑回增宽、脑沟变窄等提示 脑萎缩;局部脑组织肿胀提示 脑炎或肿瘤等。
脑室系统异常
如脑室扩大提示脑积水;脑室 变小提示颅内压增高。
蛛网膜下腔异常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三章颅脑PPT课件

头颈部影像解剖第三 章颅脑ppt课件
目录
• 颅骨的解剖结构 • 脑的解剖结构 • 脑膜与脑池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颅脑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01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颅盖骨
01 脑颅骨
主要构成脑部的保护结构,包括额骨、顶骨、枕 骨等。
02 面颅骨
构成面部的基本框架,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 骨等。
儿童期
颅骨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新生儿期
颅骨逐渐骨化,囟门逐渐关闭。
成人期
颅骨基本停止生长,形态和结构稳定。
02
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控制着人类的 01 各种思维、感觉和运动功能。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质, 02 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具有认知、情感、
行为等各种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凹槽,称为沟,凹下去的部 03 位称为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回。
大脑
大脑皮质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 枕叶和颞叶,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
能。
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 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大脑的内部结构还包括大脑白质和大 脑灰质,大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 成,大脑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 树突构成。
脑池
脑池是大脑表面凹陷的区域,容 纳脑脊液,对大脑起到缓冲和保
护作用。
脑池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
脑池的形态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 异,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重要的
诊断意义。
04
脑血管与脑血流
脑血管
脑血管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 椎动脉两大系统。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 个部分,其中动脉是血液流入脑部的通道,毛细 血管是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静 脉则是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通道。
目录
• 颅骨的解剖结构 • 脑的解剖结构 • 脑膜与脑池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颅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 颅脑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01
颅骨的解剖结构
颅盖骨
01 脑颅骨
主要构成脑部的保护结构,包括额骨、顶骨、枕 骨等。
02 面颅骨
构成面部的基本框架,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 骨等。
儿童期
颅骨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新生儿期
颅骨逐渐骨化,囟门逐渐关闭。
成人期
颅骨基本停止生长,形态和结构稳定。
02
脑的解剖结构
大脑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控制着人类的 01 各种思维、感觉和运动功能。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质, 02 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具有认知、情感、
行为等各种功能。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凹槽,称为沟,凹下去的部 03 位称为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回。
大脑
大脑皮质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 枕叶和颞叶,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
能。
大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来自 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大脑的内部结构还包括大脑白质和大 脑灰质,大脑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 成,大脑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 树突构成。
脑池
脑池是大脑表面凹陷的区域,容 纳脑脊液,对大脑起到缓冲和保
护作用。
脑池内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 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
脑池的形态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 异,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重要的
诊断意义。
04
脑血管与脑血流
脑血管
脑血管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和 椎动脉两大系统。
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 个部分,其中动脉是血液流入脑部的通道,毛细 血管是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静 脉则是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通道。
头颅影像学解剖 PPT课件

头颅影像学解剖
李彤
头颅正位X线平片
头颅侧位X线平片
MRI 冠 状 位
MRI 矢 状 位
MRI 轴面 T2W1
MRI 轴面 T1W1
头颅CT示意图
眼 角 外 耳 道 连 线
第一层颅底层面
第二层蝶鞍层面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三维 重建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冠状面CT示意图
第第三层蝶鞍层面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颅底孔道CT解剖
脑血管造影
Willis 大脑 动脉 环扫 描
李彤
头颅正位X线平片
头颅侧位X线平片
MRI 冠 状 位
MRI 矢 状 位
MRI 轴面 T2W1
MRI 轴面 T1W1
头颅CT示意图
眼 角 外 耳 道 连 线
第一层颅底层面
第二层蝶鞍层面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Willis 环的 重排 结构 三维 重建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冠状面CT示意图
第第三层蝶鞍层面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颅底孔道CT解剖
脑血管造影
Willis 大脑 动脉 环扫 描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新的分叶:额,顶,颞,枕四叶加上 岛叶和边缘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 裂里面,为额,顶,颞叶覆盖,并以 环岛沟相隔;边缘叶和其有关的皮质 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下结 构包括杏仁核,缰,乳头体,隔区, 以及部分丘脑,下丘脑和中脑结构.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颅脑解剖及颅脑外伤性疾病CT诊断课件.ppt

2.颅底骨折:(basicranial fracture) 直接征象:骨折线,骨缝分离 间接征象: 气颅、蝶窦等副鼻窦、乳突气房内的“液平 ”及“混浊” 3.脑脊液鼻漏: 筛骨骨折所致,CT脑池造影可指出骨折部位
depressed fracture (凹陷骨折)
颅内积气
三、 硬膜外血肿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
六、脑挫裂伤/血肿:
• 指脑各颅骨内面撞击所致。常或深层小出血灶, 脑水肿,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
早期:(数日)以出血为主的脑水肿和脑坏死
中期:(数日至数周)脑组织液化,周围脑组 织内含铁血黄素沉着,疤痕组织修复,蛛网膜 粘连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六、 脑室内出血:
多继发于深部脑内血肿破溃入脑室或脑 室穿通伤或由四脑室逆行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凝块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一、断层解剖
CT解剖(平扫)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CT(增强)
•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 • 脑血管明显强化 • 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显
Hydrocephalus(脑积水)
谢谢观赏!
2020/11/5
79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b.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分早期和晚期)
研究生医学影像学-颅脑课件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每个 半球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
基底核等部分。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 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
知和情感等。
大脑髓质包括联络核、网状核和 丘脑等,它们参与了神经信号的
传递和处理。
02 颅脑影像学技术
CHAPTER
X线、CT与MRI原理
X线原理
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 可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和部分软组 织。
变的性质。
分析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02
了解病变与周围脑组织、血管、脑室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
断病变的侵犯范围和程度。
动态观察
03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与误诊防范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
特征
了解常见颅脑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如脑瘤、脑血管病、脑炎等,有 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多学科合作
加强神经内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合 作,提高对颅脑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颅脑影 像学的发展和创新。
05 颅脑影像学病例讨论
CHAPTER
病例选择与准备
病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颅脑影像学病例,涵盖常 见疾病、罕见疾病以及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 人群。
临床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如 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有助 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多模态影像学检查
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如CT、MRI、PET等,可以提高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颅脑影像学进展与展望
新技术应用
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在颅脑影像学中 的应用,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颅脑CT影像学》PPT课件

颅脑CT影像诊断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头颅CT影像解剖ppt

头部断层扫描及CT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体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基底节区结构
基底节(Basal ganglia) (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 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 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 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 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 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 白球为旧纹状体。壳核是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
杏仁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侧脑室体部
6cm
四脑室
2cm
鞍上池 环池
3cm
三脑室 四叠体池
4cm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池 三脑室 大脑大静脉池 小脑上池
侧脑室三 角区及后 角
5cm
基底节区:尾状核、 豆状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cm
豆状核:苍白球(内)、 壳核(外)
基底节区结构
基底节(Basal ganglia) (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 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 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 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 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 壳核和苍白球。壳核和尾 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 白球为旧纹状体。壳核是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区
杏仁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尾状核 豆状核
壳核
苍白球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侧脑室体部
6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道 筛孔
视神经 管 眶上裂
圆孔
卵圆孔
部位 中部前颅 窝底 蝶骨小翼
蝶骨大小 翼之间 中颅窝眶 上裂下方 中颅窝底 鞍旁
通过的结构 嗅神经及筛动 脉 视神经,眼动 脉 3 ~ 6对颅神经 眼上静脉 三叉神经第二 支,圆孔动脉 三叉神经第三 支
连接 前颅窝
—上鼻腔 眶尖
—中颅窝 眼眶
—中颅窝 Meckel腔 —翼腭窝 Meckel腔 —颞下窝
图3-1-6 头 颅 侧 位 像
颏顶位X线解剖
• 颅前窝:重叠影像 • 颅中窝:卵圆孔(9.1×4.2mm),棘孔
(2.9×2.3mm) 破裂孔(不规则, 对称) • 颅后窝:枕骨大孔(30×35mm),内耳道
(5.5mm)
图 3-1-8物
图3-1-3 脑 脊 液 循 环 示 意 图
二 头颅影像解剖
1. 头颅的X线解剖
• 大小与形态:前后径,横经,高径 短头型,中头型,长头型
• 颅壁密度与结构 • 颅盖骨连接(缝与囟门) 颅盖骨 • 颅壁压迹 • 颅底:前颅凹,中颅凹,后颅凹,蝶鞍,
岩骨及内耳道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头颅后前位X线解剖
• 颅骨:外板(1.5mm), 板障,内板(0.5mm) • 颅缝:矢状缝,人字缝,颞鳞缝 • 颅底:前颅窝中部及鸡冠 • 眶上裂与内耳道 • 鼻旁窦:额窦,筛窦,上颌窦
图3-1-4 头 颅 正 位 像
头颅侧位X线解剖
• 颅骨:外板(1.5mm), 板障,内板(0.5mm) • 颅缝:冠状缝,人字缝,顶乳缝,枕乳缝 • 压迹:指状脑回 ,树枝状血管,颗粒小凹蛛网膜粒 • 颅前窝:三条致密线 • 颅中窝:蝶鞍 (前后径11.74.3,深径9.5±4.5mm) • 颅后窝:前壁(鞍背,斜坡),后壁 (枕骨窝)
• 脑池系统(Cistern):小脑延髓池,桥池, 桥小脑角池,脚间池,交叉池, 终板 池,胼胝体池,外侧裂池,四叠体池, 环池
• 硬脑膜窦(Sinus durae matris)
图 3-1-1 脑 室 系 统 示 意 图
图3-1-2 脑 池 示 意 图
图 3-1-25 静 脉 窦 (侧 位)
图 3-1-18 大 脑 中 动 脉 (侧 位)
颈内动脉造影(Fischer分段法)
• 颈内动脉:后膝段(C1),交叉池段(C2),前 (3~5mm) ,膝段(C3),海绵窦段(C4),神经节 段(C5)
• 大脑前动脉:视交叉上段(A1),胼胝体下段 (1~3mm)(A2),膝段(A3),胼周动脉额叶段 (A4),胼周动脉顶叶段(A5)
颅内血管解剖
• 动脉: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 静脉: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 • 静脉窦:又称硬脑膜窦
分后上组和前下组
脑被膜,脑室,脑池, 硬脑膜窦
• 脑被膜(Meninges):软脑膜(Pia),蛛网膜 (Arachnoid),硬脑膜(Dura)
• 脑室系统(Ventricular System):左右侧脑 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
影第
像 颅十
解 剖
脑 章:
学习目标:
1、详述蝶鞍的X线解剖特点 2、会描述头颅X线、CT解剖的结构组 成
一 颅脑大体解剖
颅骨(Skull)的构成与连结
• 脑颅骨( 8 ):颅盖骨,颅底骨 额骨,蝶骨,筛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2块
• 面颅骨(15):下颌骨, 梨骨, 舌骨各1块 上颌骨,鼻骨,颧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2块
部位 颞骨岩部 内 颞骨岩部 与枕骨间 后颅窝底
通过的结构 颈内动脉,交 感丛 颈内静脉,舌 咽神经 延髓,副神经 椎动脉椎静脉
连接 颈动脉沟 —海绵窦 后颅窝— 颈动脉沟
后颅窝 —颈椎管
蝶鞍的X线解剖
• 形态: 侧位呈椭圆形(成人), 圆形(小儿)及扁平形 轴位呈马鞍形
• 大小: 前后径平均11.7mm, 深径平均9.5mm • 结构: 前为鞍结节, 后为鞍背, 上为鞍隔, 底为蝶
• 大脑前动脉:眶顶, 额极, 胼周, 胼缘动脉 • 大脑中动脉:豆纹, 额顶升, 顶后, 角回,
颞后动脉 • 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小脑前下,小脑上,
大脑后动脉(P1~P4段)
图3-1-13 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正位)
图3-1-15 颈内动脉造影动脉期(侧位)
图 3-1-17 大 脑 前 动 脉 (侧 位)
窦顶 • 内容及毗邻: 内容垂体, 与两侧海绵窦毗邻
图 3-1-11 蝶 鞍 测 量
2. 脑 血 管 造 影
• 颈内动脉造影 • 椎动脉造影 • 静脉窦造影 • 全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及主要分支
• 颈 内 动 脉:C1~C7, 眼, 后交通, 脉络膜 前动脉, 大脑前(A1~A5段), 大脑中(M1~M5 段)
孔道 棘孔
破裂孔
翼管
茎乳孔
舌下神 经管
部位 卵圆孔后 外侧 岩骨尖, 翼板底面 蝶骨下方 圆孔内侧 茎突后方
枕骨底部
通过的结构 脑膜中动脉
咽升动脉脑膜 支 翼管动脉
面神经
面神经
连接 中颅窝
—颞下窝 非真孔道 内含软骨
破裂孔 —翼腭窝 耳旁间隙 —中 耳 枕大孔— 颈动脉沟
孔道 颈动脉 管 颈静脉 孔 枕骨大 孔
• 连结: 直接连结 (缝与软骨) 间接连结 (颞下颌关节)
Back
脑(Brain)的构成
• 大脑(Cerebrum):额叶,颞叶,顶叶, 枕叶,岛叶,边缘叶
• 间脑(Diencephalon):上丘脑,下丘脑, 底丘脑,背侧丘脑,底丘脑
• 小脑(Cerebellum):小脑半球,蚓部 • 脑干(Brain stem):中脑,桥脑,延髓
• 大脑中动脉:眶后段(M1),岛叶段(M2),升 动脉(M3),顶后动脉,颞后动脉 (M4),角 回动脉,颞后动脉(M5)
图3-1-20 颈内动脉造影 (Fischer分段法)
图3-1-19 颈内动脉造影(Fischer分段法)
图 3-1-31 大 脑 前 动 脉 分 布 区
图 3-1-32 大 脑 中 动 脉 分 布 区
图 3-1-33 大 脑 后 动 脉 分 布 区
图 3-1-23 大 脑 浅 静 脉 (侧 位)
图 3-1-24 大 脑 深 静 脉 (侧 位)
图 3-1-25 静 脉 窦 (侧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