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PPT课件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 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如实描绘 自然界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加诱人的景,这就是意境。
感悟二: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 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
整体感知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 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
审美情趣。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 子。72岁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 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 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写作特色
❶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 景与情的结合;接着,作者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 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 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14 山水画的意境

14山水画的意境文章主旨这篇文章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文章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分析理解,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结构图示重难解读课文中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有何作用?,引用李太白的诗句,证明了“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增添了文学色彩。
拓展链接山水画简称“山水”。
中国画画科之一。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由地理形势图和人物画的背景演变而成。
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
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有淡彩。
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灵魂.(hún)惆.怅(chóu)遥.望(yáo)浮光掠.影(lüè)B.歌颂.(sòng) 真挚.(zhì) 赋予.(yú) 身临其境.(jìng)C.渲.染(xuàn) 搏.斗(bó) 夔.门(kuí) 胸.有成竹(xiōnɡ)D.崇.高(chóng) 辉煌.(huánɡ) 朴.素(pǔ) 朝.朝暮暮(zhāo)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胸有成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浮光掠...影.,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

造出美好意境; ✓ 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
刻,认识全面,打动人心; ✓ 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课堂小结
1.主题:
本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也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例如,齐白石画虾……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
含义: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 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作用:在议论文中,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以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课文精读·感受表达
2.引用论证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使得其真”。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
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杜甫说“意境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课文延申·思考反思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相互借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作 者的山水画的创作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提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好画。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木然地画画,是
画不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事物……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谈不上意境的
齐白石:
(1864-1957)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
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 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 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8张PPT)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 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这段话中引 用这些耳熟能详的改造过的词语,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字核 词心 学概 习 念
• 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字主 词要 学观 习 点
• 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作者: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
作者:李可染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 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 术的精华。
教学目标
把握核心概念,理解 作者观点。
梳理论述思路,体会 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 系。
字思 词考 学探 习 究
•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人民耳熟能 详的词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和表达效果。
(3)《沁园春·雪》中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列 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 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 (共36张PPT)

➢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 部分
提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1)
第二
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
部 分 的是意境。
(2-4)
第 三 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
课文精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 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 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 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阐述了画家有强烈的感情、深刻的
举例论证 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引用全诗,证明了 引用论证 古诗中有很好的意境。
课文精讲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
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景
情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 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
结合
相辅相成
意境
意匠
画”“景”“情”“意匠”。
灵魂
加工 手段
课文精讲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 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 是有道理的。
类比论证 将风景的不同特色与人的性格差异进行类比,使说理更通俗
易懂。
引用论证 引用四川人的话,具体阐明每一处风景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正面论证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反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读 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抢答) 3.怎样获得“意境”?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 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再读 理解
1.作者论述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字词 积累
chóu chàng gài
惆怅 气概
xuàn 渲染
yǔ 赋予
kuí 夔门
jìng 意境
zhì 真挚 yí 颐和园
lín 身临其境
ǎi 暮霭 cǎn 惨淡
lüè
浮光掠影
字词 积累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 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 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研读 探究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 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 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 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 作有哪些启示?(思考探究三)
研读 探究
第3、4段 :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 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 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 用。
处。--节选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完成《随堂检测》。
14、《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沁园春(qìn) 朝朝暮暮(zhāo) 夔门(kuí) 渲染(xuàn) 柏树(bǎi)
检查预习:词语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意匠: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
(9)什么是意匠;(10)阐述意境与意匠二者的关系。
7、本文谈论的是山水画的意境问题,从整体看,作者写作 的思路是怎样的?
作者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 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并利用古诗来论述这一点。接着,作者 主要论述了获得意境的两个要素:一是要深刻认识对象,二 是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作者提出了不仅要有意 境,还要讲究意匠,即不仅要具有思想感情,还要在画中传 达出来的手法手段、技巧办法。
3、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⑤ 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⑥ 要高于现实。⑦ 要发现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夸张渲
染,意境才会更鲜明。⑧ 4、什么是“意匠”?
意匠即表现手法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5、“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六、合作探究写法: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读课文第②段:说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
解有什么区别。 3、本文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文中却先谈诗句
的意境?(第3、4段) 4、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作用。 5、“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含答案)

泠泠风雨声(胡竹峰)意与神会,情通自然。
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
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
”瘦金书我熟,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如《千字文》《牡丹诗》等。
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看《秾芳诗帖》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
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之味差不多这样。
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细流出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
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
慷慨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
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
”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合,成自然之象。
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
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
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
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出世的。
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
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
书法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
”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
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
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
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扬扬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艺术领域的社科文。
作者在文中以若干山水画和诗歌为例,归纳推出“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这一创作主张。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是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难点:(1)理解意境与意匠两者的关系。
(2)理解文本的艺术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山水画的意境》,了解他对于意境的理解。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
..(chóu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步骤二:深入探究,理解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明确: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步骤三: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画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
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理论做了专门性的探讨,精辟透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家要有所体会和感悟,意境要鲜明和具备感染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
五、布置作业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附:板书设计
山水画
的意境{
意境的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意境的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苦心经营意匠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
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不扎实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如何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亦是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