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非官方、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上)
• 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 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 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 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 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 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 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 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是不同的农产品物 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 • 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 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填空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组织和研究农业中的生产关系。 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有完全无、完全有或无限、单一、富有、缺乏(省略弹性) 3、农产品市场体系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机制、市场组织和市场类型要素构成。 4、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 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5、日本农协的组织特点广泛性、兼容性、系统性、全面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依附性 6、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有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金 融服务、社会服务、权益保障。 7、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是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 提高管理水平。 8、WTO的原则:无歧视待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贸易自由化、市场准入、 互惠、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概要题型:名词解释、单选、简答、计算、论述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产函数: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定量的资源在两种产品间的不同分配组合的曲线。
3.边际替换率:资源投入总量一定时,一种产品的增加量与另一种产品的相应减少量之间的比率。
4.规模经济:随着基本经营单位经营规模的变化,其经济效益亦发生变化的经济现象。
5.技术创新: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6.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渠道,在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传播、适应的过程。
7.扩散度=实际扩散规模/应扩散规模*100% 横向扩散速度=扩散度增量/时间增量=每单位时间扩散度8.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推广仅指技术的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强调“教育过程”,引导农民提升知识水平和决策能力;9.现代农业推广【】: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去改善生活10.比较分析法:将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加以整理,根据可比性原则,运用各种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平行、分组、动态、比较利益)11.因素分析法(1)连环替代法:在多因素分析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逐个分析其中每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2)指数加权法: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指数变动关系,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12.综合评分法:对评价农业技术方案或农业技术系统的各个评价指标用一个具体的分值进行量化,然后根据分值的大小对技术方案或技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二、其它题目1.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1)农业生产周期性;(2)表明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3)反映的是既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关系;(4)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5)变量具有纯质性;2.一元回归方程的建立求解(计算)3.CD函数模型意义:弹性分析、边际值分析、测定科技进步率。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公民经济的基础,在公民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
表此刻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供应人类生计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公民经济其余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一样的期间,农业也有不一样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公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根源始累积主要来自农业节余的转移,并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切合农业自己发展的需要。
其二,跟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渐达成了为国家工业化供应资本累积的重担,非农业完好弄够依靠自己的累积获取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因为自己的原由贸易条件不停恶化,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比较利益愈来愈小,市场自己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就有必需对农业推行保护性政策。
(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因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此刻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平定和促进有关家产、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添公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公民经济增添也拥有重要作用。
其二,因素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因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供应的生产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公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花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余非农家产的扩充。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余农产品销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花费者。
跟着农业生产水平易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愈来愈大。
农业经济学复习

农业经济学复习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活机能,通过劳动来控制或强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内涵。
1)植物栽培+动物饲养;2)“农业前部门”,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业后部门”,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活动——外延。
2.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
)3.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质特征是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联合。
5.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6.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7.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
8.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9.粗放经营:是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进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农田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1.农概业的念,特性及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性:(1)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规律农产品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2.用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谷贱伤农”。
在丰收的年份里,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粮食需求缺乏弹性:Ed<1在丰收的年份里,粮食的供给增加(如图s →s’),导致均衡价格下降( P1→P2 ),由于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因此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了农民总收入减少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与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含义: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
它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汇处。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吸收和汇集,产地-销地)2、价格形成的功能(同场竞争,按质论价)3、信息中心的功能(收集、整理、发布信息)4、供求调节的功能(均衡价格)5、综合服务的功能(全面、周到的服务)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市场制度的一个创新,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并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效果同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关系。
2、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所得-所费)这也可称为经济效益,可用相对值和绝对值表示。
3、经济效果具有两重性:其自然属性是从生产力角度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是不同社会的共性;其社会属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效果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性。
4、经济效果的特点:综合性、相关性持续性、极限性、不稳定性、多样性。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农业投入于产出的比较,即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6、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技术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技术经济效果则是采用农业技术所得所费比较; 技术经济效果以技术效果为基础,它的大小受节约规律的制约 ;二者可能表现为同步性,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
7、投入产出所费所得或,绝对经济效果劳动占用劳动耗费劳动成果绝对经济效果or or ==1>;绝对经济效果=产出--投入0> 当家技术的经济效果原技术的经济效果新技术的经济效果相对经济效果or =1>8、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经济效果(E)=劳动成果(Y)/劳动消费(L),可以推出以下五种提高经济效果的可能:(1)E↑=Y→/L↓劳动成果一定/劳动消耗减少(2)E↑=Y↑/L→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一定;(3)E↑=Y↑↑/L↑劳动成果大量增加/劳动消耗少量增加(4)E↑=Y↓/L↓↓劳动成果少量减少/劳动消耗大量减少(5)E↑=Y↑/L↓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减少第二节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原理一、技术要素整体论生产力是特定的技术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形成的有机整体。
1.整体性生产力是整体性很强的有机体,构成他的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内部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系统性生产要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二、技术要素平衡1.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齐备性;短线平衡性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往往表现不均衡,有高有低。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二、问答题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答:(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
(2)计量性。
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
(3)比较性。
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
(4)预见性。
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
(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一、名词解释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应用的经济效果评价及其实现的经济条件,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量经济学科。
第二章经济效果论◆经济效果: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取得的有用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生产资源:按服务能力,生产资源可分为贮藏的生产资源(种子)和流动性生产资源(土地,劳动)◆有用效果:人们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如产量、产值、净收入、利润等等.◆劳动消耗:产品生产过程总实际消耗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如成本指标,它包括物质费用、人工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等等。
◆劳动占用:生产过程中实际占用的物化劳动量,包括生产用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占用和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如种子,化肥等流动资产占用。
第四章边际分析理论◆边际分析:是以增量的概念来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问题,用增量的比率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变化规律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增加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这一经济现象被称作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平均产量: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平均每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取得的产品数量.◆边际产量:是指在连续向某项生产追加要素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或者说最后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取得的产品数量。
◆生产弹性系数:是指产品数量变动率(Δy/y)与资源数量变动率(Δx/x)之间的比率,用EPC或者EP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EP=产品数量变动率/资源数量变动率=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边际平衡原理:在一项生产中,能取的最大经济效益的最适投入水平,不是得到最大总产品的水平,也不是能得到最大边际产量的水平,而是通过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对比,能得到补偿水平,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稍大于边际成本)的水平.◆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作等要素线、生产机会曲线、等资源曲线和转化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3.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2)专家评分法(3)集值统计法找n位专家,第j位专家对指标r给出区间估计,得出n个专家对指标r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将其投影到区间轴上。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1.农业生产函数概念: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如图:理解:建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的关系。
表示方法:列表法、图示法、数学表达式法研究的问题:①投入—产出关系②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③利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特点:①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②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③一般不具有重复性。
类型及公式:略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法则)概念: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3.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P79)例:两个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yA =352+3.301x-0.0126x2; yB=540+1.605x-0.008x2,为了区别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MPA =MPB(边际产量相等)3.301x-0.0126*2x=1.605x-0.008*2xxA +xB=100(磷肥总量为100)xA =80,xB=20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3)例: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6(X1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
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5.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4)例: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定量畜产品的函的单价为25元,要素数式为:Y=6(X1 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00元。
畜产品单价为200元,试计X2算获得利润最大时的要素配置?6.产品的合理组合(P88)例:设有化肥总量60千克用于y1和y2两种作物生产,即x y1+x y2=60,其中x y1表示用于y1生产的化肥量,x y2表示用于y2生产的化肥量。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1=218+1.79 x y1-0.017 x y12y2=216+2.68 x y2-0.033 x y22当P y1=0.44元,P y2=0.24元时,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7.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1)互竞关系:要使一种产品产出有所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出。
如,种植小麦和玉米(2)互助关系:用于两种产品的要素总投入量保持不变,如果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
如,豆科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
(3)互补关系:若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类产品就叫做互补产品。
如,生产季节不同的农产品。
8.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第五章产业经济/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1.产业周期不同阶段时创新的重点(1)形成期:形成机理:创新、专业化、衍生特点:企业小、产品单一、成本高、售价高、利润不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重点:扩大生产量,开辟新用户、提高市场的份额(2)扩张期:形成机理: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新厂商大量增加,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形成行业扩张和行业竞争。
特点:产品品种增加且附加值更高,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标准化水平提升、企业进入壁垒提高。
重点: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
(3)成熟期:形成机理:行业增长速度降到一个更加适度的水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
特点:产品分化、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竞争兼并、风险稳定,新企业进入壁垒高。
重点: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善服务水平、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开发国际市场等。
(4)衰退期:形成机理:大量新产品和替代品出现,原产业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利润率下降,厂商数目减少,市场萎缩直至解体。
特点:市场增长率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
重点:1)领先战略:降低竞争者的退出障碍,成为产业中保留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
2)坚壁战略:鉴别出产业中还具有高收益的某一部分,对其采取在领先战略。
3)抽资转向战略:是减少或取消新的投资。
4)快速放弃战略:尽早出售业务。
2.用可竞争市场理论解决“马歇尔悖论”(1)可竞争市场理论: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公司能够迅速进入该行业,在位公司受到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迫使自身维持反映生产成本的价格以及高效率生产,因此,即使行业仅由少数公司组成,也会得到竞争性市场的产量。
(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
(2)马歇尔悖论: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存在矛盾,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
(3)解决:可竞争性理论通过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约束解决了“马歇尔悖论”。
在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看来,即使传统自然垄断产业,只要是可竞争的,垄断者定会制定一种维持价格以获得平均利润,而非制定垄断高价。
启示:市场管制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消除妨害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进入障碍。
3. 配第·克拉克定理(1)概念: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2)形成机制:1)收入弹性差异:农产品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后,收入弹性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
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困难,投资出现“报酬递减”。
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
(3)印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
4.管制“X”5.主导产业6.线性规划:PPT例题第六章农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增长1.农业科技进步的特征1)社会性 2)周期性 3)连续性和渐进性 4)效益外溢性 5)选择性:以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进行选择。
周期性渐进性:外溢性:2.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作图表示)1)中性技术进步: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3.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图、文、公式)(P130)1)“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动的边际产量(dY/dL)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
2)“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定义: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ρ。
如果K/L比不变,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提高,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产出比(K/Y)保持不变的K/L比水平也同样会使ρ保持不变。
公式:Y=F[K,A(t)L]图示: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
为了保持劳动的边际产量不变。
K /L 比就必须降低。
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 /L 比水平也同样使w 保持不变。
公式:Y =F [A (t )K ,L ]图示:4.总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概念:指一个生产单元(企业、行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之比。
作用:衡量一个行业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TFP 的增长则是科技进步、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提高的综合体现。
公式:,)总投入()总产出(s s s TFP =度量(常用的生产率指数):①拉氏(Laspeyres )指数 :以基期价格为权重②帕氏(Passsche )指数:以现期的价格为权重 ⎝⎛⨯==∑∑∑===n i is n i is is it ni is st L q q q p q p Q 111ω∑∑∑= ⎛⨯==n it n is it it ni it st P q p q p Q 11ω第八章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1.效率的基本涵义(1)技术效率TE:在技术的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发挥的程度。
在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一定的产出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取得最少要素投入的能力。
(2)配置效率AE: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组合配置效率。
单一产品状态下:配置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即在投入资源的价格已知条件下,为获得最大产出或最低成本,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比例的能力。
在多产出的产业中,还要考虑产出组合中的配置效率。
(3)经济效率EE: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既定成本最小时,才实现了经济效率。
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效率体现为成本效率CE;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经效率体现为收益效率RE。
2.DEA(1)投入角度的效率:双投入生产前沿面(2)产出角度的效率第九章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1.农业项目的特点1)农业项目投资的综合性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2)农业项目投资的长效性:短效+长效 3)农业项目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农业的特征 4)农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复杂性:农户多且异质 5)多重目标性:经济、社会、生态2.财务评价体系(例题:略)(1)本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当年借款额/2)×年实际利率(2)项目投资回收期(返本期):项目投产后用所获得的净效益抵偿全部投资支出所需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回收的速度越快,资金利用率越高,风险越小。
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1)静态投资回收期 (2)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资金的回收能力,其表达式为:0)1()(00=+--=∑t P t t i CO CI tP t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累计的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