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梳理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章节内容概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名著】《骆驼祥子》第1章攒钱脉沉(一起)情节纲要:初到北平f祥子拉车f攒钱买车一买上新车人物形象祥子:老实善良、淳朴、木讷、勤快、吃苦耐劳,勤劳顽强,独立自强。
主题透视:祥子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想通过个人奋斗走向人生的成功。
感悟启示:不合理的教育抹杀儿童的天性,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一种警示作用。
第2章第一次打击(一落)情节纲要:连人带车被抓一随军苦役一趁乱逃跑人物形象样子:坚韧中带着一些软弱。
主题透视:展示军阀混战下的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痛苦的图景,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社会的痛恨。
感悟启示:祥子和保尔坚信,不管怎样失败,总有成功时刻,他们仍然不停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
第3章贩卖骆驼第4章绰号的由来情节纲要:祥子卖骆驼一重返北平一绰号的由来一重回人和车厂一拼命干活攒钱样子人生中的第二起:卖骆驼,租车攒钱,准备买新年。
“骆驼祥子”绰号:暗示了祥子具有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精神。
人物形象祥子:积极、坚定。
刘四爷:残忍铝道、精明世故、阅历丰富,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
虎妞:虎头虎脑,大胆泼辣、做事爽快利落,有心计又有些心理扭曲。
感悟启示:祥子虽然失去了他的第一辆车,怛他的理想没有破灭。
骆驼成为祥子的精神安慰与寄托。
第5章怒辞杨宅第6章虎妞设诱情节纲要:怒辞杨宅一再回人和车厂一醉迷虎妞人物形象祥子:吃苦耐劳,自尊好强,善良坚韧,有反抗精神。
杨太太:冷酷无情、为富不仁、剥削下人。
虎妞:自私霸道,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幸福,真诚对待祥子。
主题透视:祥子怒辞杨宅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和样子都是在被压迫后反抗。
感悟启示:杨太太、刘四爷这类人是造成祥子极端贫困的社会根源。
祥子的心理世界显露出“沉沦,,“堕落,,的苗头。
第7—8章曹府拉车(二起)情节纲要:曹宅拉包月一热心高妈一寒风中拉车人物形象曹先生:正直、善良,进步的旧知识分子。
高妈:曹家女仆,帮明能干,善良热情,常常开导祥子。
祥子:有理想、有目标、自尊好强,有责任心。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预习复习材料--第三单元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总结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一、字音字形A版(汉字)一、文学常识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作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和(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性散文集《》,小说集《》《》等。
本文是作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这个散文集子中。
2、《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一、字音字形B版(加点字注音)憎恶..菩萨..竹竿..烦琐..土匪.辫.子胸脯.疮疤..诘.问哀悼..茉莉..书斋.霹雳..震悚.粗拙..守寡.肚脐.遗孀搁置..孤注一掷.二、词语积累悚:。
掳:。
疮疤:。
诘问:。
惧惮:。
郑重:。
渴慕:。
霹雳:。
惶急:。
磨难:。
烦琐:。
空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疏懒:。
粗拙:。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热情、,有着、宽厚、、仁慈的美德。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知识梳理及练习课件(共37张PPT)

”他好像是用这句话求大家的原谅,可是不肯对大家这么直说……他想不出别的方法,只有忍耐一时,等到买上车就好办了。
精神。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 坚忍中带有一丝软弱、无奈。 抓去当壮丁,车被没收。 理想第一次破灭。
续表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先洗洗,上点药,再说别的。
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
性格特征(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外貌描写:作者通过祥子前后外貌的对比描写,深刻地展现 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跟踪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目录
语言上: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没有风,天气异常炎热。
祥子在曹家有间宽绰的屋子住,饭食不苦,可以消消停停地吃三顿饭;
”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
结合选文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01 名著导读 二、阅读《骆驼祥子》,回答问题。
《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祥子及其周围 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 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 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 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部编版七下说教材语文第三单元

评价
• 一类文33-37:富有创意,真挚感人,内容丰富,构 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富有文采,结构严谨。 • 二类文30-33:立意正确,感情真挚,材料具体,构 思新颖,详略得当,语言生动流畅,结构严谨。 • 三类文27-30:立意正确,融入情感,材料具体,有 详有略,语言通顺连贯,较生动,完整有条理。 • 四类文24-27:立意基本正确,材料较具体,基本连 贯,有一些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阅读课单元目标
• 1.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 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的能力。 •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 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 3.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 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评价建议
《时光不旧,只是落 满尘埃》 1.理清思路。
2.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 光的品格。 3.文本细读,关注细 节描写。 4.对作者情感态度的 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 体悟。
A12-14 B10-12 C8-10 D8分以下
课标要求
• 写作: • 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 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 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说目标单元
评价建议
核心素养
说目标
小说
古代笔记小说
散 文
的小 故人 事物
写人记 事为主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 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 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本单元的学 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 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 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一、单元选文情况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
对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成自己精神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
在这当中,文学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文学即是人学,表现“人”,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在“人的教育”方面,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重大的使命。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我们与杰出人物同行,感受了崇高的震撼,沐浴于理想、责任、正义、气节、博爱、睿智的光辉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类世界中杰出人物毕竟只是少数,“小人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理想的实质寓于所谓‘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①。
本单元集中展示了一组“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
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韧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
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们所具备的,我们也应具备。
阅读这些“小人物”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散。
1.课文的位置调整。
本单元没有“新”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原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卖油翁》原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
也就是说,三篇现代文的位置从八年级提到了七年级。
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除了教材内容、结构方面的整体安排之外,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P/16,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适当增加课文难度,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历了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课文有适当增加难度的空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培训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阿长与《山海经》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ài ) 疮疤(chuāng ) 掳(lǔ) 诘问(jié) 孀(shuāng ) 惧惮(dàn ) 玑(jī)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 懿(yì) 僧恶(zēng )颈(jǐng )灸(jiǔ)矩(j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恶ù憎恶ě恶心è恶毒 空ō空前ò空闲 背è背地里ē背包薄ó淡薄á薄厚ò薄荷 贴ē妥贴ě请帖è碑帖 模ó模范ú模样w k ng k ng b i b i b b o b ti ti ti m m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絮ù(絮说)恕ù(饶恕) 挤ǐ(拥挤)济ì(经济)脐í(肚脐) 枕ě(枕头)沈ě(沈阳)耽ā(耽误) 灸ǔ(针灸)炙ì(脍炙人口)炎á(烈日炎炎) 竿ā(竹竿)杆ā(木杆)刊ā(刊物) 骇à(骇人听闻)该ā(应该)刻è(刻不容缓)趟à(一趟)倘ǎ(倘若)躺ǎ(躺下)x sh j j q zh n sh n d n ji zh y n g n g n k n h i g i k t ng t ng t ng ⎧⎨⎩⎧⎨⎪⎩⎪⎧⎨⎪⎩⎪⎧⎨⎪⎩⎪⎧⎨⎪⎩⎪⎧⎨⎪⎩⎪⎧⎨⎪⎩⎪⎧⎨⎪⎩⎪⎧⎨⎩⎧⎨⎩ 诘é(诘问)洁é(洁白)拮é(拮据) 拙ō(粗拙)绌ù(相形见绌)要à(要求)耍ǎ(玩耍)ji ji ji zhu ch y o shu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梳理:第三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梳理:第三单元不要怕有压力,它可以垫高你的人生;也不要怕忙碌,它可以充实你的生活;不要拒绝错误,它可以改正你的缺点。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梳理: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归纳整理:一、字词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木莲无妨陌生方正覆盆子何首乌质朴博学消释高枕而卧毕竟渊博宿儒戒尺绣像恭敬相宜菜畦纳凉秕谷(bǐ)轻捷(ji )油蛉(l ng)斑蝥(m o)后窍(qi o)收敛(liǎn)确凿(z o)(ji n)鉴赏(jīng)荆川纸书塾(sh )(shēn)绅士(m )觅食珊瑚(shān h )蟋蟀(xī shu i)东方朔(shu )(tǎng)倘若(zh )折腊梅(zhē)折腾(sh )折本蝉蜕(tu )皂荚树(ji )(ǎo)拗过去( o)拗口执拗(ni )(kuī)盔甲桑葚(sh n)(xī)锡箔(b )倜傥(t tǎng)淋漓(l n l )直窜云霄(cu n)攒成(cu n)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2、《再塑生命的人》走廊寻常争执启示激荡耐烦奥秘灵魂企盼油然而生美不胜收悔恨莫及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搓捻(cuō niǎn)惭愧(c n k i)浸满(j n)疲倦不堪(kān)(h n)混为一谈(p )譬如花团锦簇(c )(huǎng)恍然大悟(zh n)绽开拼凑(c u)(ji )截然不同感慨万分(kǎi)3、出自《论语》成语课内归纳: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择善而从课外搜集:巧言令色、言而有信、一言以蔽之、见义勇为、朽木不可雕、不耻下问、三思而行、举一反三、任重道远、循循善诱、欲罢不能、杀身成仁、登堂入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二、词语解释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确实相宜:适宜消释:溶解。
系:打结,拴。
拗:弯曲,弯转。
轻捷:轻快敏捷鉴赏:鉴定和欣赏。
秕谷:籽粒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素材: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第三单元·凡人小事第一周·平凡的世界迎燕葛天民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
此处比喻春天的短暂。
【赏析】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地迎接燕子的归来。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一个老木匠穆旦我见到那么一个老木匠从街上一条破板门。
那老人,迅速地工作着,全然弯曲而苍老了;看他挥动沉重的板斧像是不胜其疲劳。
孤独的,寂寞的老人只是一个老人。
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老人的一生过去了;牛马般的饥劳与苦辛,像是没有教给他怎样去表情。
也会见:老人偶而吸着一支旱烟,对着漆黑的屋角,默默地想那是在感伤吧?但有谁知道。
也许这就是老人最舒适的一刹那看着喷着的青烟缕缕往上飘。
沉夜,摆出一条漆黑的街振出老人的工作声音更为洪响。
从街头处吹过一阵严肃的夜风卷起沙土。
但却不曾摇曳过那门板隙中透出来的微弱的烛影。
【赏析】《一个老木匠》是穆旦于17岁那年(也就是1934年)创作的。
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骨子里的“不屈”以及那股永不减灭的“激情”。
姑姑语录(节选)张爱玲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
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
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
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
”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很脏很脏了,水墨黑。
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
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9《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梳理整体感知1、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
(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3、概括文章所写的七件事,体会选材详略。
读完本文后我们可以明确《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共写了七件事:(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2)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3)阿长摆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4)我所不耐烦的阿长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5)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7)阿长买《山海经》给“我”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的。
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我们学习本文的另一个重点。
我们清晰地从文中的7件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曲线: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感情变化。
问题思考1、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样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抓住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
2、“我”为何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这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的心情。
5、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既愚昧、无知、落后,又质朴、善良。
6、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首先,《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是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
其次,“阿长”和《山海经》,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令人好奇,设计悬念。
再者,作者写此文已46岁了,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问题探究重点研读本文第19—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真是喜出望外。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从文中找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哥儿”的称呼,有江南的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
“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
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我”的什么心理?答:“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答: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朴实热情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性格。
3、“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答: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答:因为这四本书虽是粗拙,但却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10.老王一、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二、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
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三、人物形象概括: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2、文中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四、结尾的含义。
剖析: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和对老王的无比同情与敬爱。
五、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1)生活艰苦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精神凄苦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2、老王的“善”: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苦:逻辑顺序。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善: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为人善良。
六、作者的“善”。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②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了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作者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同情、尊重老王)七、重点语段阅读:(一)阅读第1~7段,完成下列习题。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剖析:此句表现了老王的不幸遭遇。
句中的两个“也许”表示猜测,表明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也不被人重视。
不管眼睛瞎的原因是从小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疾,都让人同情。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
2、“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答案: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
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身上,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幽默风趣。
3、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剖析:此句通过语言表现了老王淳朴、善良、讲仁义的性格特征。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老王的善良,“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等词语再现了老王(二)阅读8—1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8—16段的主要内容:明确:老王在去世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表现老王始终不忘他人,知恩图报的善良无私。
2、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