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主要被用于祭祀、宴会和战争等活动中。
然而,真正的中国音乐的开始被认为是在唐代(618-907年)。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宗教礼仪、军事等场合。
唐代的音乐被称为古乐,包括雅乐和俗乐。
雅乐是指宫廷音乐,如《董折》、《大雅》等。
它们的特点是庄重、肃穆,用大型乐队演奏。
俗乐则是指民间音乐,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它们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曲调欢快。
随着唐代的结束,宋代(960-1279年)的音乐发展迎来了新的篇章。
此时的音乐更趋向于艺术化,注重简洁、明快的曲调和抒发情感的技巧。
代表作品有《小重山》、《孔雀东南飞》等。
此外,宋代的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宫廷音乐主要是由官府组织的宴会和娱乐活动中演奏的,如《辽阳秋》、《清平乐》等。
民间音乐则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调,如《阳春白雪》、《江河水》等。
明代(1368-1644年)的音乐发展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宫廷音乐逐渐向佛教音乐转变。
明代也是民间音乐兴盛的时期,一些民间音乐形式得到了改良和创新,如《粤曲》、《越调》等。
清代(1644-1912年)的音乐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开始进入中国。
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类型,如《曲艺》、《京剧》等。
这些新形式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开始融合西方的音乐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音乐风格。
著名的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以及乐团如上海交响乐团、北京现代音乐团等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音乐史迎来了全新的一页。
中国音乐开始注重表达国家意识和人民情感,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此后,中国的音乐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音乐史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代音乐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的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展示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之处。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西周时期,那时的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宫廷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渐渐进入了日常生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音乐主要分为雅乐与俗乐两个方面。
雅乐是宫廷音乐,以乐律规范、乐器独特和演奏形式庄重严谨而闻名。
而俗乐则是民间音乐,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个体的表达。
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发展出了许多流派和曲调。
如南北朝时期的南音和北音、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元代的戏曲音乐等。
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二、音乐特点与形式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偏重旋律与节奏:中国古代音乐偏重于旋律的表达,注重音乐的美感和意境的营造。
节奏相对较为简单,更多强调旋律的起伏和变化。
2. 借景抒怀:中国古代音乐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抒发心境。
如《广陵散》以描绘山水之美来表达对归乡的思念之情。
3. 博大精深的乐器:古代乐器在音色和演奏技巧上具有独特之处,如古琴、笛子、琵琶等。
这些乐器不仅能够独奏,还能进行合奏和伴奏,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和表达方式。
4. 文化熏陶与哲思:中国古代音乐常常与文化和哲学相结合,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成为了社会和个体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三、对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音乐在各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以下是古代音乐对文化的主要影响:1. 礼乐观念的塑造:中国古代音乐随着礼制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礼仪的一部分,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它对于社会和个体的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等方面。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是石鼓、石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为了琴、瑟、箫、笛等乐器家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宫廷音乐在封建王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
而民间音乐则是普通百姓的表达情感和娱乐的方式,包括民歌、民间舞蹈等。
二、唐宋时期的音乐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古琴、古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时期还浮现了许多宫廷乐队和宫廷舞蹈,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
三、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代引入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明代时,戏曲音乐开始兴旺,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
清代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现了一些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新型乐器和演奏技巧。
四、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音乐改革,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开始兴起,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中国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久远,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就有音乐作品的记载,而周朝制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也占了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单独用乐队来演奏的乐曲。
而是与舞蹈同时进行的古典音乐,古代称“乐舞”,另一种古典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专用音乐,古代叫“雅乐”。
到了唐朝更高立[乐府]专司其职,至于乐器的出现也始于远古时期。
中国的古典音乐更为世界三大乐系之一,而东方国家的诸多音乐,若考证其本源的话。
也都可以归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之下,可见其历史的悠远及辉煌是不能让人轻易忽视的,只可惜以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我们逐渐与它疏远,诚为一大憾事。
一、谈谈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相传皇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钟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
到了周代见于典藉记载:“五音十二律”已完全确立。
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
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
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5、6十二律又分为:--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rui)宾、耒(lei)则、无射(yi)。
3、#4、#5、--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
7、#1、!2、3--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徵zhǐ、徵、羽、变宫、宫。
4、5、6、7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
所以,周代的“礼记”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
”这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伟大成就。
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管的长短计算音律。
而希腊人则用琴的长短计算法。
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法者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来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的安定。
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代的音乐家,都对音律的准确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久远,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就有音乐作品的记载,而周朝制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也占了重要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单独用乐队来演奏的乐曲。
而是与舞蹈同时进行的古典音乐,古代称“乐舞”,另一种古典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专用音乐,古代叫“雅乐”。
到了唐朝更高立[乐府]专司其职,至于乐器的出现也始于远古时期。
中国的古典音乐更为世界三大乐系之一,而东方国家的诸多音乐,若考证其本源的话。
也都可以归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之下,可见其历史的悠远及辉煌是不能让人轻易忽视的,只可惜以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我们逐渐与它疏远,诚为一大憾事。
一、谈谈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相传皇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钟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
到了周代见于典藉记载:“五音十二律”已完全确立。
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
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
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5、6十二律又分为:--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rui)宾、耒(lei)则、无射(yi)。
3、#4、#5、--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
7、#1、!2、3--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徵zhǐ、徵、羽、变宫、宫。
4、5、6、7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
所以,周代的“礼记”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
”这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伟大成就。
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管的长短计算音律。
而希腊人则用琴的长短计算法。
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法者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来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的安定。
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代的音乐家,都对音律的准确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
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棗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商代高度发展的音乐,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术均取之于商。
周灭商以后,在商的中心地区分封了卫国,而没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商地去。
周的音乐,也就是岐周的本土音乐,即是其原有的音乐。
大约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一样,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
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地的音乐(舞蹈)。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
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
礼乐制度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
如果说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事的则是礼,对于鬼神,却是虽敬但却“远之”的。
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渐次瓦解,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被地域性的封国观念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诗经》中的《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
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
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
正因为此,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才会“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说“郑声淫”(郑声浸淫雅乐),提出要“放郑声”(把郑声赶出雅乐领域)。
但是孔子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孔子去世之后,各地方音乐的影响更加扩大,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
“新乐”是从“新兴起”的意义上起的名字,如果从历史上说,其实不少“新乐”比号称“古乐”的西周雅乐更加古老。
例如
郑、卫、宋等国,郑是早商活动地区,卫是商王室所在地,宋是商亡后商后裔的封国,它们的音乐都承袭自商,从渊源讲,比岐周音乐古老,而且发展水平也较高。
更重要的是,一切“新乐”都没有象“古乐”那样,被礼乐制度堵死,而是按音乐自身规律发展。
所以“新乐”清新活泼,风格多样,优美感人,连理论上懂得“古乐”重要的贵族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喜好“新乐”,听“新乐”不觉疲倦。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数百年,周王室由衰微而灭亡,各小诸侯国也被几个大国吞并。
这一时期的“新乐”,引人注目的有赵国,其实更应注意的是楚国。
但因为最早写这一段历史的是汉代人,而“新乐”又是以与“古乐”对立的“坏音乐”的面目被载入史册的,汉高祖刘邦却喜爱楚声,所以史家就不敢把异军突起的楚声纳入“新乐”范畴了。
楚僻处南方,它接受了周文化,但思想上受礼乐的束缚要比中原各国小,春秋时期楚的伶人就是演奏当地音乐的。
楚音乐的风格与中原各国也很不同,这从《楚辞》和《诗经》的不同就不难看出。
楚国也是南北各地音乐交会的地方,郑、吴、蔡、越的歌舞都曾出现在楚国。
西周以来,乐队体制日趋完善,到战国初,不但乐器品种繁多,音量、音色都已十分可观,制作也非常精细,对音准和音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史称周代开始对乐器以“八音”进行分类,这应是可信的。
所谓“八音”,就是以直接关系到乐器发音的材质作为乐器分类的依据,从而把所有的乐器分为八类。
(这样分类今天看来并不太科学,因为它多半是与制作工匠关系更为密切的分类法,但在当时,却也与乐队结体有关,所以是适用的。
乐府在汉武帝时(前140—前87)受到格外重视,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搜集了“赵、代、秦、楚”广大地区的民歌,又请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创作诗赋、歌词,由李延年作曲。
李延年是富有音乐传统的中山地方的人,父母兄弟都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伎人。
李延年因为善舞的妹妹受汉武帝宠幸而被封为“协律都尉”,这是个不见于常设职位的临时封赠,但李延年在这个职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智。
所谓“协律”,指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李延年善作曲,也善改编新曲,人们称他的音乐是“新声”、“新声曲”、“新变声”。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
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
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
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
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
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
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
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
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
由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
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
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
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
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