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妇科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效果予以合理的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患者一共15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其临床症状、体征还有辅助检查的诊断进行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单一方法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临床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等多种诊断方式能够对慢盆腔炎进行明确的诊断;可以看出使用综合治疗对慢盆腔炎进行治疗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而且这种方式还更加的安全可靠。
女性盆腔炎有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
往往是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机体抵挡力下降的时候容易发作。
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患者腹痛,腰骶疼痛,月经紊乱、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给患者的精神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诊断;治疗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的是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5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形式分别的将其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里一共有患者75例,其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其平均的年龄为32.5岁,病程时间分别是在3个月到9年左右,平均的病程5.5年,对照组一共有75例患者,其年龄在为20到52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31.5岁,其病程时间是在2个月到8年左右,平均的病程为5年。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亦或是在病程,还是疾病类型等资料上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5),因此可以判断出两组患者有着一定的可比性。
2.诊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罹患妇科疾病病史、妇科检查及阴式B超检查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诊断: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临床症状以慢性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以及劳累、同房后及围月经期症状加重;正常妊娠困难及异位妊娠病史;月经紊乱,可有低热乏力。
妇科盆腔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病程 2 个月至 9 年 不等 ,平 均病程 ( 3 . 6 ±1 . 1 )年 ,其 中慢性 盆
腔炎 8 8例, 急性盆 腔炎 7 2 例 。两组 患者在 年 龄、病 程 以及疾 病
类 型等一般 资料方面均 无 明显 差异 ( P >O . O 5 ) , 两组具 有可 比性 。
炎患者 3 2 2例 ,两组 患者均通过 临床 症状、体征 以及辅助检查等 明确诊 断 ,并依 门诊 号单双数 随机 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 组给予左氧 氟沙星治疗 ,对照组给 予氧 氟沙星 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观察 组治疗总有效 率为 8 8 _ 3 %,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 率为 7 7 . 5 %,观 察组治疗 总有 效率显著优 于对照组 ,P < O . 0 5 ;两组 患者治疗期 间均未见明显 不 良反 应。结论 : 通过 临床症状 、 体征 以及辅助检查等可对盆腔 炎给予明确诊 断; 采 用左氧 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盆腔炎效果更显著 , 且安全 可靠。
经验交流
妇科盆腔炎的临床诊 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丁 佐 春
江 苏 省海 安新 生 医 院妇 产 科 2 2 6 6 0 0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妇 科 盆腔 炎 的 临床 诊 断 方 法 和 治 疗 效 果 。 方 法 : 选取 我 院在 2 0 1 3 年 1月至 2 0 1 3年 1 2月收 治的 盆 腔
2结 果
2 . 1 疗效 比较 观察组 和对照组治 疗效果 比较 ,观 察组总有
症 患者 以及 绝经 和初潮 女性 、未 能完成 疗程治 疗患 者 J 。将所有 效 率显著优 于对照组 ,差 异显著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患者 随机 分为 观察 组和 对照 组,其 中观 察组共 1 6 2 例 患者 ,年龄 观 察组 治疗 显效率 亦显 著优 于对照 组,且 差异 极显 著,具 有显 著
妇科诊疗方案

妇科诊疗方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症瘕”、“不孕”等病证中。
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2006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义〕,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PID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若盆腔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盆腔炎后遗症(包括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
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一、诊断中医病名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相关内容拟定。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妇产科学》教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相关内容拟定。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湿热瘀结证症状: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干燥,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慢性盆腔炎的诊治分析

2 2 不 良反应情 况 : . 观察组与注射过程 中有腹痛 、 恶心 2例
减 慢 滴 注 速 度 好 转 , 照 组 发 生 胃肠 道 刺 激 症 状 9例 。 对
12 诊断标准 : . 对于患者 的临床诊 断 , 医生 应按 照医学 标准 进行 准确 判断 , 证对 患者 的病情 准确定 位 。一般 参 照的诊 保 断标 准为 : 存在 急性盆 腔炎病史 , 患者具备 下腹 坠胀 、 腰骶部 酸痛 、 劳累 、 交 疼痛 等症 状 ; 性 月经 失 调 、 痛经 、 白带 增 多 , 色
次研究 的病例都接 受盆腔 B超 检查 。随机分 为观 察组 4 O例 ( 腔灌注治疗 ) 腹 和对 照组 4 0例 ( 纯 口服抗 生 素治疗 ) 两 单 , 组在 年 龄、 程 及 病 情 等 方 面 相 比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病 P>
0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吉 林 医 学 2 1 年 9月 第 3 01 2卷 第 2 5期
・
52 25 ・
慢 性 盆 腔 炎 的诊 治 分 析
张华丽 [ 摘 ( 陕西压延设备厂职工医院 , 陕西 西安 711) 17 1
要 ] 目的 : 探讨慢性盆腔炎的诊治措施 及临床效果 。方法 : 2 0 将 0 7年 1月 一于 2 1 0 1年收治的慢性盆 腔炎 患者 8 0例
一
00 .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般 是从 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 , 每年该 病的发生 率不断 提高。
2 结 果
导致该病 的因素是 多个方 面 的, 治疗后 容易 复发 。仅 采取 且 单纯 口服抗 生素治 疗难 以取 得理想 的程序 , 易产 生耐 药性 且 和菌群失 调 ] 。现对 2 0 0 7年 1月 一 0 1年 我院 收治 的慢性 21 盆腔 炎患者 8 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
2017年盆腔炎的诊疗方案说明

盆腔炎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盆腔炎西医病名:盆腔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病史:急性盆腔炎近期有经行、产后、妇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
慢性盆腔炎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妇科手术感染史。
(2)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3)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t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⑨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第一篇: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年)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2011盆腔炎优化评估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报告及方案优化要点(鄄城县中医医院妇产科 2011年度)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随医疗条件的改善,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病有所下降。
但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导致顽固性(持续性、反复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
为此,我科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制度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慢性盆腔炎诊疗方案。
经过一年的使用,收到理想效果,分析如下。
一、实施过程:2011年我科共治疗慢性盆腔炎72例,其中湿热瘀结证46例,占所有病例的63.8﹪;寒湿瘀滞证10例,占13.8﹪;气滞血瘀证8例,占11.1﹪;肾虚血瘀证5例,占6.9%;气虚血瘀3例,占4.1%。
二、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分型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
疗效判定评价: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缓解盆腔疼痛疗效: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 00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 证候积分值减少≥95 。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 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 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 证候积分值减少<30 。
(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 积分值减少≥95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 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 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 积分值减少<303、治疗方法(1)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依据以上辨证分型运用中药辨证论治中成药应用上严格辨证选药。
妇科盆腔炎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妇科盆腔炎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炎临床诊断和治疗。
方法选取40例妇科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5.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妇科盆腔炎依据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并及时明确的诊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一.前言盆腔炎主要是指女性生殖道和周围的组织出现炎症,下腹坠胀、疼痛、肢体酸痛等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病情严重的话,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要及时的进行准确诊断后进行对症治疗。
就目前的临床来说,采用中西医结合抗衣原体感染药物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现选取40例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二.临床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40例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30士2.2)岁,全部询问过患者的病史,全部进行妇科检查,同时还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进行明确的诊断,有少数诊断困难的患者,借助B超来进行检查确诊。
其中6例盆腔积液,24例慢性附件增厚粘连,5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5例炎症包块。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慢性阑尾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结核、盆腔肿瘤等疾病;药物过敏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诊断方法详细咨询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时间长短、疼痛性质以及疾病史等基本信息,结合其临床体征展开诊断工作。
如果患者表现出高热、下腹部异常坠痛、头痛以及寒战等临床症状,予以盆腔检查后,发现其阴道内存在着脓性的分泌物,且后穹隆位置的触痛感十分明显,在子宫位置、子宫附件区也有反跳痛感和压痛感,即可判断为急性病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年)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5)气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瘀结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片、金刚藤、花红片、妇炎康、血平等。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中成药:康妇炎、抗宫炎等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
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经带宁胶囊等。
.气虚血瘀证5.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盆炎净、宫炎康等。
(二)外治法1、直肠给药(1) 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
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
选用塑料导尿管+输液器。
(2)直肠纳药:康复消炎栓等。
2.中药外敷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如热敷散,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部位: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封包外敷:热敷散(贴)、宫盆康(贴)、暧宫(贴)等。
(2)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3)中药研粉调敷: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
随证加减。
.(4)中药穴位敷贴:方药:三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
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
随证加减。
上述药物亦可应用微波、红外线、热滋治疗仪配合进行治疗(湿热包敷)。
4、中药熏蒸治疗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
随证加减。
(三)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
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四)物理治疗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热磁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
(五)对慢性盆腔炎,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中药焙干研未,坚持服用2-3个月。
四、总结及注意事项:1、急性盆腔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应彻底、及时,以防转为慢性。
应用抗生素应足量、有效,如高热不退、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治疗应.彻底、及时,补充每日所需热量与水分,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
2、热毒炽盛,邪人营血或热人心包,急服安宫牛黄丸,参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原则积极治疗。
3、治疗期间应注意发热、腹痛、带下、实验室检查及盆腔体征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保持外阴、阴道清洁,必要时床边隔离,防止反复交叉感染。
注意经期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预防炎症蔓延,继发盆腔炎。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盆腔炎复发和促迸盆腔炎消退。
5、本病急性期为妇科危重病,须彻底治疗。
本病慢性期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五、难点分析慢性盆腔炎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如何防治慢性盆腔炎、是本病治疗的又-难点。
六、优化措施:对于慢性盆腔炎,西医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而中医中药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各地报道了不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及方法。
中药内服有按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的,有制成专方成药如冲剂、丸剂、片剂、水剂等长期服用的。
除中药内服外,用药途径应多样化,如中药针剂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及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等。
总而言之,中医综合治疗比单一疗法效果好。
我们应用盆腔炎方内服,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红外线、微波、热磁等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良好。
“久病多瘀”,慢性盆腔炎患者无论哪一证型,多有瘀滞存在,故治疗上多选用赤芍、丹皮、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药。
“久病多虚”,慢性盆腔炎到一定程度,多有体虚表现,故临床上选用茯苓、白术、怀山药、炙甘草、桑寄生等健脾补肾药以增强体质。
预防慢性盆腔炎的复发,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应及时、彻底。
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应注意生活调理,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用品要清洁,避免不节或不洁的性生活。
饮食上注意营养,避免过食肥甘辛辣诸如虾、蟹等品。
注意情志调节。
避免忧怒过度,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
七、疗效评估(一)评价标准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缓解盆腔疼痛疗效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 00%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