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中国古代文论》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华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下列各组汉字中,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支肢枝歧
B. 裁栽哉载
C. 颤顶顿顾
D. 徒吐杜镇
正确答案:B
2. 根据字形分析,“時”字的本义应该是()
A. 时机
B. 时常
C. 时间
D. 季节
正确答案:A
3. “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正确答案:A
4. 下列各组字中都是象形字的是()
A. 乌鸟隹虫
B. 刀刃兔象
C. 木末本标
D. 牛马狗豕
正确答案:A
5. 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
A. 指事
B. 象形
C. 会意
D. 形声
正确答案:B
6. 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A. 鱼女禾眀
B. 燕鸟羊水
C. 人山马从
D. 火日考牛。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华师《中国古代文学(1)》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中国古代文学(1)》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中国古代文学(1)》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赋家,其最著名的赋篇是()。

A. 《两都赋》
B. 《子虚赋》
C. 《二京赋》
D. 《归田赋》
?
正确答案:C
2. 钟嵘的()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A. 《典论·论文》
B. 《诗品》
C. 《文赋》
D. 《文心雕龙》
?
正确答案:B
3. 陶渊明的散文都是用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

( )是诗人自撰的小传。

A. 《桃花源记》
B. 《与子俨等疏》
C. 《五柳先生传》
D. 《祭程氏妹文》
?
正确答案:C
4. ()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

A. 《论语》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
正确答案:A
5. 嵇康的()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

A. 《咏怀诗》
B. 《与山巨源绝交书》
C. 《大人先生传》
D. 《酒会诗》
?
正确答案:B。

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15春满分答案

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以下作品不属于茹志鹃的是()
A. 《百合花》
B. 《关大妈》
C. 《静静的产院》
D. 《哦,香雪》
正确答案:D
2. 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
A. 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B. 王利发松二爷秦仲义
C. 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D. 松二爷王利发秦仲义
正确答案:A
3. 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
A.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B.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C.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D. 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正确答案:B
4. 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

A. "改革文学"
B. "反思文学"
C. "伤痕文学"
D. "知青文学"
正确答案:A
5. 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
A. 梁生宝
B. 素芳
C. 梁三老汉
D. 郭振山
正确答案:C
6. “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
A. 秦牧
B. 刘白羽
C. 杨朔
D. 吴伯箫。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春学期《现代汉语》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春学期《现代汉语》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师《现代汉语》在线作业一、单选题:1.“你是哪一年上大学的?”这个疑问句是(满分:2)A. 是非问B. 选择问C. 特指问D. 正反问正确答案:C2.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与合成词“理事”的结构方式相同的是(满分:2)A. 革新、平反、凝目B. 伤心、防范、走路C. 革命、突破、齐心D. 埋头、起草、隔行正确答案:D3.正是因为什么样的特性,才是语法规则是一种简明的规则,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 ) (满分:2)A. 抽象性B. 递归性C. 系统性D. 稳定性正确答案:B4.“写字画画儿”是(满分:2)A. 连动词组B. 联合词组C. 偏正词组D. 同位词组正确答案:B5.是兼语句的是(满分:2)A. 他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B. 大家选他当车间主任。

C. 我知道他来上课。

D. 小李把草稿纸钉成一个个小本子。

正确答案:C6.属于“词根+词缀(后缀)”的一组附加式合成词是( )。

(满分:2)A. 东家、行家、音乐家、厂家B. 老家、老人家、人家、大家C. 恋爱、专家、科学家、画家D. 专家、居家、儒家、歌唱家正确答案:A7.下面几组外来词,借用方式相同的一组是(满分:2)A. 卡宾枪香槟酒道林纸B. 汉堡包沙发吉普车C. 易拉罐幽默意识流D. 爱滋病迪斯科保龄球正确答案:A8.“黄河,你千百年来坚韧地浇灌着华北大地,养育着华夏子孙,就如一位慈祥、坚韧的伟大母亲护养着她生养的儿女!”运用了(满分:2)A. 比喻、对比B. 比喻、拟人C. 明喻、夸张D. 拟人、夸张正确答案:B9.下列四句话中标点有错误的是( )。

(满分:2)A. 他们详细讨论了行动的细节,人员的配备,战斗的布置,一直谈到深夜B. 北京队打败了上海队,获得了冠军C. 做,要靠想来指导D. 想,要靠做来证明E.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正确答案:A10.“不要对人家乱扣帽子”的“帽子”所用的词义是( )。

15春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答案

15春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答案

华师《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春秋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D
2. 和亲政策实施后,新疆各国和中原地区的交往十分的频繁,汉朝政府总会给予当地国家以一些物资的帮助,而当地的国家在朝贡的时候,沿途各地都会给予访亲队伍很大的便利,对于所带物品都不收取关税,因此访亲队伍也会带些商品进行买卖,这个就是?
A. 丝绸之路
B. 茶马互市
C. 茶马古道
D. 朝贡贸易
正确答案:D
3. 五帝是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
A. 炎帝
B. 皇帝
C. 水帝
D. 冥帝
正确答案:C
4. 从地形地貌来讲,首都一般设立在?
A. 树木密集处
B. 丘陵地区
C. 山地
D. 平原地区
正确答案:D
5. 以下属于苏州园林特色的是?
A. “造景”
B. 气势磅礴
C. 象征权力
D. 宏伟
正确答案:A
6. 全世界语言的种类大概有多少种?
A. 三千到五千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中国古代文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创作心理”专论。

A. 《典论》
B. 《文赋》
C. 《文心雕龙》
D. 《诗品》
正确答案:B
2. ()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A. 发愤著书
B. 诗无达诂
C. 象外之象
D. 知言养气
正确答案:A
3. ()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A. 《论语》
B. 《老子》
C. 《易经》
D. 《易传》
正确答案:D
4. 三品论诗是钟嵘()的论诗方法。

A. 《典论》
B. 《文赋》
C. 《文心雕龙》
D. 《诗品》
正确答案:D
5. 中国古代文论最常见的批评文体是()。

A. 诗话
B. 书信
C. 序跋
D. 赠序
正确答案:A
6. 《人间词话》是()的中国近代文学理论著作。

A. 刘熙载
B. 谭嗣同
C. 王国维
D. 梁启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