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

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

(即内脏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上面这些内容,只要求同学们一般的浏览,无需用功夫深读。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

(一)天人合一理论

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

形,指形体。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神

和形是构成人体生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三)阴阳协调理论

《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双方,总是保持动态的相对平稳,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如果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即产生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引起疾病。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

(四)整体观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若脏腑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经络,互

相影响响,并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体内所属的脏腑。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主张“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三、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论述。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饮食、起居、劳作、房事、情态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的方法,以及药物、针灸的使用等记载。概括起来讲,传统的养生方法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健身、导引、按摩保健等。现仅就气功养生作简要介绍。

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气功流派很多,方法各异,但无论哪种功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气功练习充分发挥练功者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调整,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我国气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锻炼为主要形式,以强身健体,养生康复为目的的健身气功和由医者向患者实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气功医疗两大类。气功的练功过程主要由练功姿势、练意和练气三个环节组成。

(一)练功姿势。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类,凡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保持静态姿势的称静功。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具体可分为行、立、坐、卧四种姿势。总的要求是全身放松,呼吸协调,动作柔和圆滑,以感到舒适、愉快、轻松为宜。

(二)练意。又称意守和调心。是指练功时,通过意念活动的锻

炼,影响生理机能活动的一种方法。其要领是排除杂念,达到“人静”状态(即似睡非睡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大脑皮层的主动内抑制过程,是大脑的一种特殊休息形式。因此,“人静”的深浅是练功的关键,

也是自我调控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人静的状态越深,练功的效果也越好。

(三)练气。又称为调息和气息。是指练功时的呼吸,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环节之一。练气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也可以“按摩”内脏,促进消化和吸收,从而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练气包括呼吸锻炼和内气锻炼两种。呼吸锻炼是指练功时,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把呼吸练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从而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内气锻炼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在特定状态下体内产生的一种“气”的感觉。

科学地进行气功锻炼对强身健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对高中学生而言,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功,不可盲目锻炼,以免出现偏差。

结束语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的‘“养身之道”,在人民群众中有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

其中不科学的东西,要加以淘汰。

作为中学生,要坚决反对有人利用气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特别要自觉抵制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气功健身的幌子,进行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活动。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促进身

心健康。.

传统体育养生

试卷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A卷)《传统体育养生》全校选修适用专业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王光季学期第2017年—2018年学年度冬 学号姓名:: 成绩: 分)一、问答题(20 分)1.阴阳的相互关系(5对立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的交感相错、。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 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2.现代养生观?(5分) 1.从物质养生向精神养生发 展从经济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2. 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发展3. 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4. 分)3.老子(5,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dān)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被誉为东方的三大圣人之首,他的《道德经》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着作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宝藏。 4.睡眠方向与体位?(5分) 一、睡眠的卧向 所谓卧向,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五行相生理论,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一)按四时阴阳定东西 (二)寝卧恒东向 (三)避免北首而卧. 二、睡眠姿势1. 常人宜右侧卧2. 孕妇宜左侧卧3. 婴幼儿睡姿老人及病人睡姿4. 40分)二、简述题()1.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10分 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强盛 民族延年益寿强身益智,涵养道德,,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 起了重要作用起到改善人的整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 ,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基本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传统保健体育的基础理论,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配.,武术基本功和长拳,太极拳的基础套路,知识较熟练掌握导引养生基础方法 使之有注重能力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合选用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些训练方法顽强,,培养机智勇敢,力量机结合,相得益彰.发展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新等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的情操,. 型大学生,90年年开设课程以来,在85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校院的传统体育项目80,自本大纲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96年四次修订了大纲.年,92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第二节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传统养生学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养生学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步学会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并努力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创造生存条件。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萌芽可追溯上古时期,但已无从考证。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从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相当长的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

经验,这就是饮食调养的萌芽。火的应用、熟食的烹煮促进了饮食调养的形成。 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某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起来,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歌舞有强壮筋骨的良好作用。此外,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关系,人们在疲劳体乏时闭目静养片刻,或伸展一下肢体,即感到轻松舒适;腰腿酸痛时自行拍击,或按摩之后,即不适感减轻。古人在这些体验中,逐渐萌生出“宣导”之法用以保健。 环境养生的萌芽,也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要对居住地进行一番选择。这段时期,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这段时期养生学的特点是顺应自然,以饮食调养和宣导为主,并已注意到环境养生。 二、成长阶段

论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论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养生理念 *导读: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 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 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学的方法,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同,而不断更新、不断经受检验。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向度,大体来说是较为稳定的。 *一、贵生的价值认同 贵生思想是道家、道教的重要精神财富。道教文献中有关贵生的论述比比皆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最基本宗旨。正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所写,箕裘五福寿为最,保存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从价值观上来说,当年箕子向武王呈《洪范》,关于幸福的内涵,寿放在第一位。这一古老的价值观,被道教继承和发展。 世界不同国家国情不一、发展程度不一,但珍惜生命的价值理念是一样的。和平年代,人们对于生命的质量有更多追求,于是对贵生这样一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贵生的价值认同,将现代的养生理念与道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道教讲的贵生,并

不局限于个体生命保全和质量提高的狭小范围,而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一切生命体,以及由之构成的生态体系。《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养生》中说:一切含气莫不贵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葛洪也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这些古训非常典型地表达了道教将对生命的关怀推广到人类以 外的一切生命体。同时,道教祖师们还十分明确地提倡万物生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关于贵生的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理解也不重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相信,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扮演上帝,支配一切。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加上对科学的盲目迷信,成为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主要精神上的推手,加上市场这只手的引导,现在的自然早已人化,而人则很大程度上被物化。于是,物种每天都在减少、大量生物由于人类活动而消亡,而人类也面临着健康安全的大难题。经过环境与生态的严重报复,人们这才想起,保护环境与生态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地球上的生命体一个个消失时,人类也无法独存,遑论健康与否。 保护生态既是关怀一切生命的博大胸怀的体现,同时也对人类自己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贵生的思想,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才在现代人身上获得回响。现代的健康理念,也因此与古老的道教养生体系有了紧密的契合。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policy, specific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ent or denial of credit issued a clear opinion, agreed that approval for specific elements. 1) pre-loan investigation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

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_孙慧

体育文化导刊2007.1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 理念的契合 孙慧倪依克 摘要:文章从探讨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入手,阐释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代价值,进而探讨了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休闲理念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植根于一定的宇宙观、人生观、生命观及对人体的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意识与独特的活动模式。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生哲学。探讨和挖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及其文化发展成果,对于继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0的现代休闲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及其哲学基础 /养生0一词始于道教书籍,最早出现在5庄子#内篇6上。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护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防治疾病的需要,其最初形成源于为人治病的巫舞。中华养生观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以修炼人身三元)))精、气、神。把/精气神0视为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认为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祛病延年。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生方法及其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外在的活动身体、就医问药、饮食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生的涵义。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为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华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应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身理论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反映和体现着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可以说,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观念、意识和思想的折射,是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思想动机和观念模式。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阐释 中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内容异常丰富且有不同的思想派别之分,以儒、道、佛、医家为代表的中国养生哲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础构架。其养生内容不但与现代养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还形成了一种具有崇尚节制、简约的独特养生文化,而且它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等精深内容也是现代休闲观的重要内容。 (一)儒家养生观与现代休闲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 儒家的养生哲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反映,体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养生目的的认识。儒家修身养心、仁寿相兼,重礼和节、养生延年,演练六艺、调养情性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统养生学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儒家关注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思想基础。对于儒家来说,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质都是休闲的重要内容。儒家养生特点 l}曹湘君:5体育概论6,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l~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5体育概论6,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m v徐箐:5论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6,5辽宁体育科技6, 2005.3 m w王景连,赵崇珍:5浅议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6,5安徽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m x熊斗寅:5什么是体育6,5体育文史6,1996.5 m y易剑东:5体育概念和体育功能论6,5体育文化导刊6, 2004.1 m z孙葆丽:5研究体育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6,5体育文史6,1996.4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理工学院) 58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一、何为养生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149-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不灭的理想和追求。“养生”一词在先秦早已有之,道家重要典籍《庄子?养生主》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顾名思义,“养生”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长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养生思想的内容纷繁复杂,结合现代健康理念所提倡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发现传统养生中的养形、养神、养德对当今健康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静以养神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这句话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了中国养生思想中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为本,形为具。是故中国养生思想,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是以养神为主,养形为辅。只有“形与神惧”“形体不蔽,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指的是人体的一切精神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养神的关键是清静,老子最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的观点,《黄帝内经》则更全面地阐述了以静养神的观点,提倡“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庄子在《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2];另外《淮南子》也提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3]”可见中国古代的养生是以“静”为核心的。 静以养神并不是让人无所事事,而是让人少私寡欲,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4]”,因为多欲就会伤神,只有减少贪欲,这样才能积蓄更多的能量,从而发挥更大的智慧。但中国养生思想之中并不是单纯地以静养神,而是以辨证的动静观实现养神这一目的。这里所谓的“动”,并非肢体的运动,而是指适当的脑力活动。孟子所言“耳目之官不思则蔽”,即用进废退,如果错误的理解“静”就是什么也不想,不思考问题,只能使脑细胞退化,思维迟钝。 反观现实,在环境、交通、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下,据统计亚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张立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主张无欲虚静,讲究“适劳其体”,反对“跳走喘乏”,同时认识到了道德修炼的重要性,其中的养形、养神和以德养生对现代的健康主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历史相关文献的探究,呈现个中本貌,为当今的健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关键词 传统;养生;探究;归总 者约占人口的60%,健康与非健康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话题。“静以养神”对于处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之药,如能在杂乱之中,且驻足追求片刻的清静,认真体悟这远古的智慧,对于健康定有莫大的益处。 2 动以养形 形指的是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等。“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必不可少。中国的养生思想历来提倡“动以养形”。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然而,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专门列了形体锻炼篇《导引按摩》,在该篇中收录了许多导引按摩的术式和方法,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孙思邈根据中医的原理,对形体锻炼的健身祛病功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老人“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奎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5]。” 然而纵观中国的历史,“动以养形”这一养生思想却有着自身的指导原则。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老子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庄子认为“形劳不休则弊”,晋朝葛洪认为“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抱朴子?辩问》。”这里的“动”与当今的体育活动是不同的,它将诸如扫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烦琐小事当做一种养生活动,体现了流水不腐的养生思想。动以养形是以清静养神为前提的。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之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指导原则,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维持人这个有机整体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西方体育成为体育锻炼的主流之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身体锻炼”思想的确有些另类,西方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中国的养生思想则是反对大强度的活动,要“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做到“形劳而不倦”“不妄劳作”“不当使极耳”“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耳”。但两者之间并非矛盾,正确认识两者,便能使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德养生 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古人将本来属于道德范畴的伦理归纳到自己的养生体系之,赋予道德以养生的职能。 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6]”而孙思邈则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性既 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7]”。这正体现了保养生命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精神指向。这里“道”“德”“善”是生命修行的伦理目标,也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养生”实际上不限于形体动作的“锻炼”,而且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意义。 “以德养生”在表面上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来保养精神和形体,但从深层次方面看,却蕴涵着顺应天道以尽心知性的养生理念。姑且不论这一套理论是否成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至于是否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那便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的解读,仅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之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推行健康教育的今天,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4.1 提炼出适合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特性的锻炼形式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健身方面,中国人主静不主动,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达到“无为而治”。而西方的健身理念则是主动,注重强身,突出体格的健美。东西方文明之间是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的,东方的养生观和西方的强身理念的融合必将对当代的健康主体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民族的健身体系。 4.2加强一些有价值锻炼形似的人文教化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一些锻炼形式的人文教化作用,不能将两者剥离开来。养生文化,除去一些糟粕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文教化的思想,如将道德纳入养生体系之内。我们应当去发掘其有价值的东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多时候人们是在追求心灵的完美。参考文献 [1]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2 [2]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79 [3]许匡一. 《淮南子》校注献疑[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3(50):92 [4]金良年.孟子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2 [5]肖嵘等.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略论[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2):70 [6]郭雪.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7]周 宏.孙思邈养生方法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0(8):84 作者简介 张立新(1982-),男,河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09.093

中国传统养生观_兼谈养身_养心与养气

2014年10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Oct.2014 第34卷第5期(总第161期)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Vol.34(Sum No.161 )DOI:10.13467/j.cnki.j buss.2014.05.004中国传统养生观 ———兼谈养身、养心与养气 * 傅功振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 )[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关键词] 传统养生观; 三观;三养[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4193(2014)05-018-04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 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其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自然可以实现。 “养生”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待生命、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一门提高人类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 中华养生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沃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历代圣贤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论著中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 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是专门谈了养生问题;甚至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著作,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问养生》、《养生说》等;养生名家更是层出不穷,除老、庄、孔、孟外,战国的管子、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王充,晋代的陶弘景、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严用和,以及明 代的李时珍、 李梃、张景岳、汪绮石、龚廷贤,清代的曹慈山、 汤灏、叶志先等,都在不断的丰富着养生理论;另外,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这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随处可见,俗语“民间单方气死名医”,至今流传。《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既“提高”之意,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力”,就是提高生命力的意思,就是内外兼修、身心并养的“养生之道” 。一、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主要体现为“三观”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秦诸子中不乏“天人合一”的主张。中医也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 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 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8 1*[收稿日期]2014-03- 12[作者简介]傅功振(1949-)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养生学。

《传统体育养生学》

成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练,以求健康身心的一门学科;课程包含的实验教学包括创编出以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外兼修健身的功法并进行教学演示,以达到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社会体育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编写依据 本大纲根据《成都体育学院2013版经管系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体育院校教材《传统体育养生学》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源流和基本理论,以及传统养生的基本功法(即实践部分包括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站桩功等),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其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对传统养生功法学习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倡导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对传统养生功法学习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创编与实际教学能力,提高在社会实际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码及适应专业 1、课程编码:(空) 2、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五)学时数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分为4学分,总学时数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5学分,6学时;实践教学2.5学分,40学时;实验教学1学分,14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1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授课学期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安排 小计理论教学技术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 第×学期 传统养生学概论 2 2 传统养生的历史渊源 2 4 中国传统养生基本理论 2 6

传统养生功法与现代体育健身运动养身理念的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8943923.html, 传统养生功法与现代体育健身运动养身理念的比较分析 作者:任倩钟雨熹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 ;要】目的:探讨传统养生功法与现代体育健身运动养身理念的比较。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82例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运动健身理念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现代体育健身运动养身,观察组给予传统养生功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运动效果。结果:观察组健身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运动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传统养生功法在慢性疾病患者的运动锻炼中,效果更为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现代体育;健身运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281-01 在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运动是其在康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适当的、有效的锻炼,不断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在指導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基本上均是在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理念下而进行的运动,但是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定的意外事件,且运动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学者开始将传统养生功法应用到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为了进一步探讨传统养生功法与现代体育健身运动养身理念的比较,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82例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82例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运动训练理念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1例,男女比例为45/46,年龄为51-83岁,中位年龄为(67.0±16.0)岁。其中,高血压35例,糖尿病22例,慢阻肺24例,心血管疾病10例;观察组:91例,男女比例为46/45,年龄为50-84岁,中位年龄为(67.0±17.0)岁。其中,高血压33例,糖尿病25例,慢阻肺23例,心血管疾病10例;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衡性显著,呈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健身方法 苏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健身都有哪些方法能力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的身体素质制定最适宜自己的传统健身方法态度观念方面: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养生健身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传统养生思想和理论 教学难点:养生健身法(八段锦)和养生按摩法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课堂提问、讲解法、图片观察法、探究与

思考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你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体育健身?当你学习累的时候你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缓解?(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就涉及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如果没有可以进行引导)再让学生思考回答:在你们的脑海里还有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传统养生方式啊? 通过讨论回答引出今天的教学课题——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和健身方法背景知识: 一、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起源于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求,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动和繁衍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阴阳说和五行说。代表作《周易》《尚书》。《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因不停运动而健在,人同样应

当不断运动而求健康和长寿。《尚书.洪范》对人的“五福”也做了说明:“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寿”“康宁”“考终命”就是对健康和长寿的要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传统养生学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 二、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即概念其实很简单,养乃滋养保养也,生乃生命的健康和活力,养生就是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主要的养生理论 (一)天人合一理论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主张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和态度探索并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念(一)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看起来似乎非常玄妙,与普通人无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身是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保健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然而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既神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与神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形神共养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一是注重调节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以保持我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二是用“德全”来调畅情志,也就是用道德之道使个人行为合于自然养生之道,使内心真正长期处于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与他人融洽相处。三是调情志与健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避免过劳损害伤伐人体,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1、静以养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