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体育高二上册《理论课-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教案

体育高二上册《理论课-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教案

(三)主要传统养生术介绍。

1、按摩养生:按摩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摩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

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

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

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

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2、气功养生:中华民族的气功文化具有五仟年的历史,她比长城更长意义更伟大!她是中华民族的天字号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重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她同伟大的中医一样也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大旗!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

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有着悠久的养生传统,其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深受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传承与发展。

中国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因素构成,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健康的前提。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的变化分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的身体也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注意五行的协调。

中国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饮食调养、气功、按摩推拿等。

中医药是中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养生方法,它通过诊断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草药的运用来调理身体。

中草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养护身体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饮食调养是中国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食疗”,即通过不同的食物来达到养护身体的目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养生。

气功是中国养生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用特定的手势和动作来调节身体的气机,达到健康的目的。

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体操动作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

按摩推拿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中国养生理论与方法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比如睡眠、运动和情绪的调节。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护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调整好睡眠时间。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国的养生方法还注重调节情绪,情绪的不平衡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饮食、草药、气功、按摩推拿等多个方面。

它们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通过草药的运用、饮食调理、气功运动和按摩推拿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的中国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中华养生术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压力,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养生。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如中医理论、太极拳、气功等,它们具有历史悠久、理论完备、实践丰富的优点,是我们今天养生保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二、中医理论与养生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作为一门独特的学说,它的核心在于“治未病”,即在病未发生之前,预防保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中医的康复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理论,分别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机证治”。

其中“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

这些理论为中医在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领域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中医药材和食疗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药食同源”和“防污染泥料”。

中药材的选用和药引主要是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病理观念和治疗方法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材制成的药引,从而调整身体激素、神经系统等的平衡,保持健康。

而中医的饮食疗法则是利用食物来调养身体,以达到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功效。

比如:芝麻红枣糊,还有姜汁糖浆等等。

三、太极拳和气功1.太极拳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代表,它是一种集中身心、精神和世界的强身健体功法。

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有“虚静”、“以柔克刚”和“内藏太极”的思想。

在太极拳中,练习者要做到松柔、自然、圆润、连贯,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达到缓解压力,延年益寿的效果。

2.气功气功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代表。

气功既包括吐纳锻炼,又包括静坐等思想修炼,气功练习有助于去除体内的疲惫和废气,增强体内的正气、开发潜能、改善免疫力等功效。

气功的实践和掌握需要严格遵照师父指导、努力练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将气功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结语以上只是中医、太极拳和气功中的一部分介绍。

整个养生文化存在着复杂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而作为年轻人,我们要重视养生,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更要遵循中医等养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身、心、灵地诠释自我养生之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
三个第一
•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 论经典。
•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 典。“不治已病治未病 ”.
•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 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 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 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 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 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素问·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 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
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 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 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 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
能食,名曰寒热。
部分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昔在黄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 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 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 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战国时期的导引术
所谓导引术,指的是通过肢体 的运动,有意识地疏导气血沿经络 顺畅地运行,从而达到舒筋、活血、 养气、怡神、自然养生方法。 • 2、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神,指人
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 体的养护,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 3、阴阳协调理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 构成的。 • 4、整体观理论:我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 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 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
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

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

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

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

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

(即内脏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器官的锻炼与坚实)与“外壮神勇”(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强壮),这近乎要求人的身体要全面发展。

上面这些内容,只要求同学们一般的浏览,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
(一)天人合一理论
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
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神
和形是构成人体生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三)阴阳协调理论
《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

在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中,对立双方,总是保持动态的相对平稳,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阴阳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

如果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即产生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引起疾病。

养生,就是企图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

(四)整体观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若脏腑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经络,互
相影响响,并反映于体表。

反之,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体内所属的脏腑。

人体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主张“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三、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大量论述。

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饮食、起居、劳作、房事、情态的调摄;呼吸、导引、按摩的方法,以及药物、针灸的使用等记载。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养生方法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健身、导引、按摩保健等。

现仅就气功养生作简要介绍。

气功养生。

气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气功流派很多,方法各异,但无论哪种功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气功练习充分发挥练功者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调整,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我国气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锻炼为主要形式,以强身健体,养生康复为目的的健身气功和由医者向患者实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气功医疗两大类。

气功的练功过程主要由练功姿势、练意和练气三个环节组成。

(一)练功姿势。

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类,凡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

保持静态姿势的称静功。

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

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

具体可分为行、立、坐、卧四种姿势。

总的要求是全身放松,呼吸协调,动作柔和圆滑,以感到舒适、愉快、轻松为宜。

(二)练意。

又称意守和调心。

是指练功时,通过意念活动的锻
炼,影响生理机能活动的一种方法。

其要领是排除杂念,达到“人静”状态(即似睡非睡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大脑皮层的主动内抑制过程,是大脑的一种特殊休息形式。

因此,“人静”的深浅是练功的关键,
也是自我调控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人静的状态越深,练功的效果也越好。

(三)练气。

又称为调息和气息。

是指练功时的呼吸,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环节之一。

练气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

也可以“按摩”内脏,促进消化和吸收,从而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练气包括呼吸锻炼和内气锻炼两种。

呼吸锻炼是指练功时,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把呼吸练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从而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

内气锻炼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在特定状态下体内产生的一种“气”的感觉。

科学地进行气功锻炼对强身健体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高中学生而言,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功,不可盲目锻炼,以免出现偏差。

结束语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的‘“养身之道”,在人民群众中有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
其中不科学的东西,要加以淘汰。

作为中学生,要坚决反对有人利用气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特别要自觉抵制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气功健身的幌子,进行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活动。

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促进身
心健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