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徐家汇公园文化空间塑造为例

原 型就像一种 无形的容 器 ,倒不空 ,填不满 ,不 能被物 质化 ,它会随 着时 间的改变而 得到新 的阐释 。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 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人类集体 无 意识的承载方式 。景 观原型作为城市公 园空 间形态 的 主要设计来源和依据 ,是设计构思 的深 层次体现 。 2.1 原 型
城市公 园作为城市 的窗 口,在城 市生态 、文化 以 及游憩 活动中扮演的 角色越 来越 重要 。它在改变城 市 形态 、改善城 市海市现代公 园的重 要 代表 ,不仅提 供 了多样化 的休 憩空间 ,也借助景观 原 型的提 取和演 绎塑造 了多重体 验的文化感知和体验 空 间,向游 客诉 说上海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
l 解读文化
上海作 为一个海纳百 川的城市 ,在 其形成和发 展 进程 中 ,城 市文化也在不断地积淀 。昔 日开埠 的上 海 , 立足于 中国传统文化 ,又融 入 了西方的现代文 明 ,在 多彩的社 会文化下孕 育出“海 派文化”。徐家 汇公园无 论是从 其所在 区位 的文脉 来讲 ,还是从其 中西 结合景 观 设计 手 法来 看 ,都被 深深 地 烙上 了海派 文化 的 印 迹 。在徐 家汇公 园的设计 、建设和使用过程 中 ,也 经 过各种景 观原型的抽取和演 绎 ,最终形成 自身独特 的 城 市 公 园文 化 。
设计 方式表 达历史和文化 ,与使用文字表达 历史有很 征性 元素进行表 达 ,演绎着 地域和 历史的景观 原型 ,
大 的不同 ,它是无形的 ,需要靠 人们理 解和感知 。
极大地丰富 了公园的文化气息 。
(2)功 能 原型 的提取 。徐 家汇 公园 的使用 主体 涵 盖跨度较大 ,有 周边 工作 的 白领 、外出购物者 、周边 居 民和外地游 客等群 体 ,他 们的活动需 求存在一 定的 差异性 ,对 公园场地 所具 备的功能性空间的心理需求
如何做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设计

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旨在为城市增添一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视觉享受。
二、场地选择本项目选址于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是一个适宜景观建设的理想场所。
三、设计理念本项目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通过景观设计,打造出一个结合现代艺术与自然美景的空间,让游客在这里感受到心灵的放松和美好。
四、设计要素1. 建筑设计:选用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其中包括主体建筑、室外展览区、休闲区等。
2. 植物设计:利用各类绿植,在场景中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氛围,如绿草茵茵的草坪、多样化的花草树木等。
3. 艺术装置:设置各种现代艺术装置,如雕塑、装置艺术作品等,结合建筑景观,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
4. 灯光设计:夜间景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打造出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观效果。
五、功能布局1. 主体建筑:作为景观搭建的核心,主体建筑包括展览区、休闲区、接待区等功能空间,展示当代艺术作品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2. 室外展览区:设置户外展览区域,展示不同主题的艺术品和装置,吸引游客观赏和参与。
3. 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小品雕塑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同时呼应景观设计,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活力。
4. 绿化景观:将大面积绿植种植在场景中,形成绿色长廊和绿色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增加人们的欣赏和亲近感。
六、施工实施1. 建筑设计:委托专业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完美呈现。
2. 植物种植:选用适合生长环境的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和绿化设计,保证景观效果的持久性和美观性。
3. 艺术装置:与相关艺术家合作进行艺术装置制作,确保装置作品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为景观增添文化氛围。
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

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涉及到了园林水景景石空间的协调配置。
传统的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在实地进行观察和试验,耗费时间和资源。
而基于虚拟现实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设计体验,帮助设计师和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构思。
第一步,建立三维模型。
通过激光扫描或摄像拍摄等方式获取园林水景景石的实际场景,并将其转换成三维模型。
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如植物、建筑等,以丰富整体的场景。
第二步,选择景石和配置方式。
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设计师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种类的景石,并进行不同的配置。
通过调整景石的位置、角度、大小等参数,设计师可以直观地查看不同配置方式对整体效果的影响。
第四步,优化设计。
在进行评估和调整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配置方式进行优化。
对于不合适的配置方式可以进行删除或调整,对于合适的配置方式可以进行细节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步,展示和沟通。
在完成设计后,设计师可以将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场景转换成二维图像或视频,并与客户进行展示和沟通。
客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立体感地了解设计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

过 一 个 个 场 景 的 叠 加 而 最 终 获 得 整 体 印象
的 ,从 而 把 最 能够 唤起 人 们兴 奋 点 的东 西展 示 出来 ,游人 需要 亲身 经 历 才能够 理 解 场景 的状态 ,并且 能够体 会 到 不 同的 场景 带 来情
绪 的 变 化 。 !
名 度 上 远 不 如 黄 山 : 作 为 历 史 文 化 型 景 区 ,其 文 化 内 涵又 不 及 九 华 山 :浮 山 只 有 重 新定 位 ,错 位 发展 , 找 到 符 合 当代 人 心 理 的 解 释 和 亮点 , 才 能 够 引 起 足 够 的 震 撼
3 “ 一情 山” 的情 感 空 间塑 造 第
3 1 案 例 简 介 .
浮 山 坐 落 于 皖江 北 岸 的 枞 阳 县 , 与黄
文 化氛围
较浓厚
较浓厚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作为 卖点
山、九 华 山 、天柱 山、齐 云 山、 琅琊 山 并列
为 安 徽 省 六 大 名 山 。 本 次规 划 的 规 划 范 围 以 浮 山 风景 名 胜 区 的 主游 览 区 内约4 h 40 m 用 地 为 主 ,还 包 括 了 新 开 发 建 设 的 旅 游 接 待地 ( 图1)。
客 源 市场 稳 定 须 寻 求 差 异 化 旅 游 产 品 ,创 造 吸 引 力 吸 引 中低 端 游 客 及 一 般 旅 游 活动
构 充 满 了 生 命 力 ,是 因 为 这 种 有 生 命 的 东 西 能 够 反 过 来 促 进 游 人 内 心 刚 刚 形 成 的 内 在 结 构 的 巩 固 ,使 内在 心 灵 在 美 的节 奏 中 和 谐地 运 动 。
而得 到 精神 的解放 ,视 野 的扩 大 ,心 灵获 得
景观元素小景设计方案

景观元素小景设计方案
一、悬挂花篮
设计一个悬挂花篮的小景,将一组色彩鲜艳的花卉和绿植悬挂在天花板上。
通过不同高度和大小的花卉搭配,营造出层次感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花篮的材质可以选择木质或者铁艺,以与整个环境相协调。
二、水系景观
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水池或者人工喷泉,营造出水的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可以选择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来点缀水面,增加水系景观的美感。
同时,可以在水池旁布置石头、木桩、纹理石等元素,使整个小景更具自然感。
三、石雕艺术
在公共区域设计一组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如动物形象、人物雕像等。
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形态的石材,以增加视觉上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石雕艺术品的布局要合理,以达到整体美观和流畅的效果。
四、自然花坛
在空地上设计一组自然花坛,不同种类和颜色的花卉交错种植,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花卉来进行更替,以保持花坛的新鲜和活力。
同时,还可以搭配一些绿植和灌木,使整个花坛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五、人工景墙
在空地上设计一面人工景墙,可以选择藤蔓、攀爬植物等来点
缀。
景墙的材质可以选择仿真石、文化石等,以增加自然的质感。
同时,可以在景墙上设置一些小型的装饰品,如仿真蝴蝶、飞鸟等,使整个小景更具生动感。
六、照明装饰
通过设置一些特殊的照明装饰,如地面灯、景观灯等,为整个空间增加一种独特的氛围。
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灯光的组合,以改变空间的气氛和效果。
同时,还可以在灯光的周围摆放一些小型的花卉或绿植,使整个照明装饰更加生动有趣。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建为例

美的渴求,具有普遍 的生理、, 哩 、行为经验和典型的精神情感 渴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共识性的景观原型 :。
景观 原型从一开始就出现 在某 种唯一 的特殊 的景观环境 空间里,从 心理 、审美和文化表征中探寻,是人们记忆中的经 验和经历积淀 。因而,世人对景观 原型的记 不仅包含对物态 空间的记忆,还包括融入物态空间中的情感、观念和精神等非 物态化的内容,是一种基于空间的记忆 j。景观原型经 历者的 原发无意识、继发潜意识、创发理 l生意识后将信息全面转 译到 景观三维空间形成 新的景观意象中 】。
景观原型是 人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经过悠久的历史沉 淀而成的,对梦想景观的领 I吾与神往,也归属意识层面的领域, 所 以无法被物质化和形象化 。人对景观 的认知在积蓄的历程中 形成了从 开始就有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 —寻求人与景的融 合共生为至高境界。这来 自于对 自然的生存依赖和经验 积累, 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憧憬、对安逸 e词源 是 希 腊 文architypos,archi为初 始 、第一 例之 意,typos为痕迹 、压 痕之意” 。集体 无意识是 一种较为普 遍 的先 验实体 ,是最初的意识经验经过 沉淀后产生的本源和 心灵结构。“集体无意识 … 原型”和 “原始意象”三个 词是荣 格原型 理论 的核心内容之一 J。在 集体 无意识基础上,对景观 意 象的共识性 原型认 知包括:景观 原型的形式 、景观 原型意 象 的表征和 景观 意象的产生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其 中,景观 意 象的产生不仅 是纯粹 的无意识 结果,还 是 人与景观双 向互 动的思维规律、共 生理想和 文化意蕴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 种 “新 的本能”,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继承 I生和体验性,是 景观创作的观念基础 。
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 中,
历 史 ”几 乎 是 每
是 从 遗 迹 到 遗 迹 的 平 淡 , 从 细 节 到 细 节 的 繁 琐 ,从 元 素 到 元素 的 无 语 这 导 致 了人 们 对
突 破 历 史 本身 ,用 历 史所 具 有 的 时间 上 的 深遥 感 和 无 限 感带 给 人 们 心灵 上 的 触 动 ,并 通 过 这
个项 目都会涉及的因素.甚至被当做增强或挽
回城 市 特 色 的一 剂 良 药 ,被 再 三强 调 。但 是 , “ 史 ” 若 得不 到 恰 当 的表 达 ,或许 会 使 场地 历 和城 市 更 无 生趣 和 特 色 。在 设 计实 践 中 ,历史 本身 往 往 被 过分 的 加 以 强调 .而 人们 对 历 史的
a d e eg onan d i itr n n ry c tie nhso yma ep se nt tep sm.a dt tem tm y b a sd o o h m e n o h I l
Ke ywo ds ln s a ea r :a d c p Khn cu c r oy : itr ; e in; e c t n e tr pottpe hso y d sg p repi o
2 1 用 直 觉感 知 艺术 ” .
上文 提到过克罗齐不仅是历史学家 还
是 著 名的 文 艺 批评 家 。他提 出 用 “ 直觉 感 知 艺 术 ” ,直 觉 即 人 的内 在 心 灵活 动 与 外界 接 触 时 产 生 的本 能 反 应 。通 常 ,人们 将 直 觉看 成 不 必 经 过 推理 分 析 就麓 直 接 领会 到 事 物真 相 的 一 口
ol ootp sma e iposbl t  ̄aic tec m mu c t n b t e h p re tbes bco s iu n s n b a e vi n e t hc prt y e k t si e o l h o z niai we nt ei e c p il u o e m n co s e sa dt e I n r m n ih o w
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以台州乌龟山公园为例

2016年第6期现代园艺水收集装置。
低影响开发设计过程连续且可重复,既适用于新场地的建造,也适用于建成场地的改造调整,该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1)视水文过程为一个整体,设计中应力求模拟自然过程。
(2)对场地实行分散式控制以控制生态过程。
(3)源头控制,在产生径流的地方控制、疏散、引导,减少污染物汇聚下游的风险。
(4)整合非系统性结构,充分利用生物和化学过程,设计和保持自然系统。
(5)利用多功能的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
具体技术手段大致包括生物滞留地、过滤带、干井、浅草沟、可渗透铺路材料、植物缓冲带等[7]。
4结语我国当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务必以更加科学性、系统性的思路使得雨洪管理以更加自然、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问题,不可仅凭靠排除洪水的做法,应做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自然和人类服务;应积极推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结合当下国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于“海绵城市”的号召和要求。
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自然,才能使得自然同人类和谐地共存。
参考文献1曹琨.上海城区雨岛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2乔建民.基于GIS 和RS 的崂山区雨岛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邱海玲.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及绿地降温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4殷学文,俞孔坚,李迪华.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6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7赵晶,李迪华.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径———基于低影响发展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9)(责任编辑荷初)作者简介:夏倩蓉(1980-),女,汉族,籍贯浙江,中级职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习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电子邮箱:115678262@qq.co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诠释了景观原型的概念,从自然原型、历史原型、地域原型三方面阐述了景观空间塑造的方法,通过济南市卧牛山矿山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探究基于景观原型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领域上的应用。
关键词:景观原型;卧牛山;矿山遗址公园
1景观原型:
景观设计过程中创作灵感源自何处?如何使其具有鲜明特色?这是从业者思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受,还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要做到情感共鸣,就要从景观的原型说起。
2.2历史原型的空间塑造——还原与转译
相比于自然原型的直接、易识别,历史原型则更多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潜意识相关联。英国著名风景园林师杰弗里.杰里科认为,“不管有意还是无心,在现代公共性的景观之中,所有的设计都取自人们对于过去的印象……我在景观设计中不断追求的是创造一种属于“现在”与“未来”的东西,然而这种东西是从“过去”产生出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将过去与未来结合,使人们在体会他们的经历时,不仅看表面,更加感受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因此,有些历史性的事物可以重现在现代景观当中,有些历史性事物需要通过景观手段进行转译,使其历史性的精神、内涵得到再现。赋于历史文化后的园林景观,必然会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图1图2
景观面好的残留山体,适当配植树木,与观赏景观平台结合,形成良好的观山景观;
崖石谷地,通过木栈道将游人引入,谷地稍作地形平整,种植草花地被,打造野花谷景观(图3);
图3
有水的采石坑是场地稀缺资源,坚硬细密岩石池底是最天然的防水池底,深达数米的水深使水质变得清澈,色彩青蓝或者碧绿。通过观景台,观景亭、活动场地与采石坑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潭景观。全园共设计了四处水潭景观,分别为青漪潭、幽蓝潭、月牙潭、映山潭。这四潭,不仅在水的色彩上、形状上、周边环境上有所不同,而且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植,形成不同的季相变化,反映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主题;
2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
2.1自然原型的空间塑造——保留与融入
一方面受人类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人们对场地原有的自然状态的景物产生情感上的留恋,唤起记忆;另一方面场地现状自然状态也最能反应场地最原始的特点和本质。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对场地现状的自然条件适度保留利用,同时适当的融入新的景观元素,但这种融入不能对原有自然景观状态构成威胁,要恰当地嵌入到自然肌理当中,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有场地的干预。
济南市卧牛山矿山遗址公园位于济南东北部,占地70公顷,是济南著名的“齐烟九点”之一。由于盛产济南青花岗岩,遭到开山采石的破坏,后又被作为垃圾填埋场。2012年,卧牛山规划为矿山遗址公园。
3.1保留与融入
原有山体虽遭到严重破坏,但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图1)场地的残留山体,岩崖,巨石,山谷,有水、无水的采石坑等等,他们是独特的,最能展现遗址公园内涵的,值得保留。(图2)但不够美观,部分有安全隐患,因此,恰当融入其它景观元素,做到最小的干预,展现场地原有独特的自然美。
无水的采石坑做了一定的地形处理,摆放了来自于场地的废弃散石,体量大小不一,配置低矮的花卉、观赏草,打造岩石花园景观。
通过上述景观的营造,使游人观赏到了原有的自然景观美景,心情愉悦,同时,也会使人对疯狂的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思考,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3.2还原与转译
有许多诗词歌赋与卧牛山有关,其中诗《城野青无际,十里春山见卧牛”。目前卧牛山山前,主入口两侧依然还有麦田的存在。因此,在主入口处又增加了杏树、桃树、及柳树的种植,努力还原古时诗中所描述的桃红柳绿、麦田青青的景观感受,使观者在情感上对过去产生美好的联想。
景观原型是设计过程的参照物,它发生于自然、历史、地域中。自然原型、历史原型、地域原型是设计灵感的子集。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景观原型可以基于自然,将自然原型还原到特定的环境中;景观原型也可以基于历史,将历史与现实中某种相似点推移到现实中;景观原型还可以基于地域原型的还原,通过多种景观设计手段对地域原型进行转译。
原型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以后,便会在种族的心灵上形成原始意象”,然后保存到种族成员的“集体潜意识”里,世代沿传不止。这样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集体潜意识”主要由“原型”组成。
原型是一种“催化剂”,源自代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埋藏着以往典型的经验。当某个特定原型出现时,关于这个原型的共同认知就被激活,人们的集体记忆便接踵而至。集体的意识需要通过“原型”这一媒介来表达,设计者努力追溯这些意象的初始,把握住这些意象,将其从人的潜意识中挖掘出来,运用设计语言赋以新的面貌,转化成为具有特色的设计作品,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卧牛山因山形似卧牛而故此得名。但山体的破坏,卧牛之形也早以荡然无存,目前也难以恢复原状,因此,历史记忆中的卧牛山也不复存在了。这是千百年来对于了解卧牛山的人们“集体潜意识”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唤起人们的记忆,在不能还原的情况下,只有借助其它手段对历史记忆进行转译,虽外表呈现的不是原物,但却保留了原有的精神内涵。我们在主入口处,用山中自产的济南青花岗岩石材,经过艺术加工处理,雕刻出形似卧牛的、比较抽象化的雕塑,来展现对历史的记忆,同时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过渡的破坏致使逝去的事物是难以恢复的。
2.3地域原型的空间塑造——引入与重构
地域原型,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形成的,不同地方种族之间的集体意识的差异性体现。而基于地域原型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基地文脉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提炼出一部分并引入到设计中,然后通过相应景观设计手法进行重构,最终产生新的园林景观。
3卧牛山矿山遗址公园的景观原型空间塑造
3.3引入与重构
“齐烟九点”是济南重要的地域记忆。由于济南的天气及建筑物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山体的严重破坏,很难再现齐烟九点。但在遗址公园中引入此概念却十分必要,如何引入,这需要景观的重构,再现齐烟九点之意。我们在场地中设置一处至高点,采用景观塔形成,做为全园空间上的高点。站在塔中我们可以俯眺四周,遥看华山,重要的是站在千佛山的齐烟九点坊上可以看到这样一处标志,这也是现阶段对齐烟九点的一种全新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