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上一页
咀嚼真味,亦美亦淳
▪ 陆游一生多慷慨豪迈之作,此诗却泛着恬 淡从容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你从本诗 中感受到了哪些方面的“美”?并说说其 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讨论。

3.代表发言分享。(+5)
追溯背景,知诗知心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 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 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 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 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 府通判任上被罢官回乡。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
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上一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上一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 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 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 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 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 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 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 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 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 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 周围山峦重迭、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
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
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龚自珍(1792—1841), 号定
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 思想家和诗人。 其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 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 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 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 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 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 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 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
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 字、词、句标注出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 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 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 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 等大量名作。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 感情?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 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 又有广阔天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眼:视线。 缘:因为。
翻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文本探究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 飞来峰的塔上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特点:极高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侧面衬托古 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境遇:“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 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穷无尽,而诗人的生命短暂, 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就、空老 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 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神奇秀意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未来登上泰 山顶峰远望之景,“望”字是本诗线索,贯 穿全诗。
作家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 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王安石当过宰 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 做“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创作背景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 和齐、赵 ,期间曾赴洛阳 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 高适,三人同游。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2)艺术特色的分析:五首诗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的抒情手法、《登快阁》的豪放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代诗歌五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怆.然(chuàng) 腊.酒( là ) zhǔ( 拄 )杖
tì( 涕 )下 鸡豚.( tún) 浩荡.( dàng )
岱.宗( dài ) xiāo( 箫 )鼓 yín( 吟 )鞭
决 zì( 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 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 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绵延 不尽。
[解析:B.“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统治者(贤明君主)。]
8.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 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9.诗歌中“齐鲁青未了”和“阴阳割昏晓”都写出了泰山 巍峨(高大)的特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 站得高才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的一切
(5)陆游的《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
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龚 自 珍 的 《 己 亥 杂 诗 》 ( 其 五 ) 中 以 落 花 为 喻 , 表 明 诗 人 心 志 的 诗 句
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技法点睛】品味诗歌情感: (1)品读题目。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 们可以把握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2)了解作者。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 的写作角度。 (3)明确意象。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 而形成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常借助意象表现主观情意。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 18 题。
02 课内精读
(一)(2019·曲靖)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7.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苍茫的广阔图 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的句子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2)《望岳》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句子是: 造化
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3)杜甫青年时期所作的《望岳》一诗,语言壮美,气势恢宏,其中抒写诗人
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4)人要站得高,看得远,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才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而失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撰写】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 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 于 4 月 21 至 23 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 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 5 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 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 情。
(解析:B.应划分为“不畏浮云/遮望眼”。)
4.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 唐 代大诗人,字 子美,他被称为“ 诗圣 ”,其诗被称为“ 诗史”, 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 南岳衡山 和 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 泰山 。
(3)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 , 北宋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 放翁 , 南宋 (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是 龚自珍, 清 代思想家、文学家。
5.古诗文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写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引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呵护新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忠贞不变的报国之心,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03 拓展阅读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 ①可怜:可爱。
19.发挥想象,描绘诗中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 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1)念天地之悠.悠. (2)独怆.然.而涕下 (3)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 (5)阴阳割.昏晓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悲伤的样子 未了: 不尽 钟: 聚集 割: 分
(6)荡胸生曾.云 (7)会.当.凌.绝顶 (8)自缘.身在最高层 (9)莫笑农家腊酒浑. (10)拄杖无.时.夜叩门
人生哲理。 10.“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用得极妙,请赏析“割”字的妙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 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1.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激荡,望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 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7)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句
子是: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6.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 列任务。
(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
放在“登高”主题类的一句是( A )
16.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辨难行,只要永不放弃,敢于探索,就会到达一个充满光明与 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17.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 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8.诗中三、四两句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运用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 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 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独酌山间盘石旁的自得意趣。
04 技法指导
赏析诗歌情感 我们读诗、赏诗,都需要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基础, 也是读诗的根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都是为诗人抒发感情服务的。 【典型例题】《游山西村》中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 之情。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 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5.下列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肉和鱼肉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 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 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 活的热爱。 (解析:A.“豚”指猪肉而不是鱼肉;B.“丰收后”有误,应为春天“祈福”,祈求 丰收;C.“拄杖”句表现的是“悠闲”,而非“郁闷”“不愿乘月叩门”的心理。)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A.应是由远及近。)
(三)(2019·襄阳)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解析:B.“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曾: 同“层” 会当:终当,终要 凌: 登上 缘: 因为 浑: 浑浊 无时: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5 文学常识
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 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 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 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