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气流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多;从海洋吹来的气流因为水汽含量丰富,降水多。
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
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沿海与内陆、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与西岸、高原山地与平原、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裸地、植被覆盖地与水面等。
①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
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比较少,且比较集中;②地形地势:山地比附近平原年均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直差异。
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④反射率: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4)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放出大量人为热(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小气候)。
良性的: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
高中地理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影响气候成因知识点总结

影响气候成因知识点总结一、太阳辐射1.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是由太阳辐射的能量影响所导致的。
2. 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其中,可见光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为明显,紫外线和红外线对气候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1.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对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上的运动。
地球公转带来了季节变化,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三、地球形状和自转轴倾角1. 地球的赤道和两极距离较远,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导致了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接收程度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气候。
2. 地球自转轴倾角的改变引起了四季交替和气候变化。
四、地形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的高低、坡度和方向等方面。
2. 高山和平原的气候差异较大,高山地区气温低,降水多,平原地区气温高,降水少。
3. 地形还可以影响气流的形成和流向,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五、海洋1.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的热容和海洋环流两个方面。
2. 海洋的热容使得海洋吸收释放的热量比陆地慢,从而平衡了气温。
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上的暖流和冷流。
六、植被1.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调节气温、保持水分、抵御风沙等作用。
2. 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季节性。
3. 受植被覆盖程度和类型的影响,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七、人类活动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面积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等。
2. 人类活动导致了气候变暖、降水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进而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上述各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气候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状况。
因此,深入了解气候成因对加强人们对气候环境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各种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和综合调节,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新高考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气候作为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大气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变化和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掌握地理气候知识成为了新高考的重点。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及影响因素气候和天气是地理气候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纬度、海拔、经度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而气候则是长时间范围内的平均天气状态,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等指标。
气象因素、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都会影响气候。
二、全球气候——热带气候、温带气候、极地气候全球气候主要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极地气候三个大区。
其中,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充沛,植被繁茂;温带气候处于赤道和极地之间,季节分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极地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降水稀少,植被简单。
三、中国气候——南北气候差异和季风气候中国气候受到南北气候差异和季风影响较大。
南部气候温暖湿润,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充沛,植被繁茂;北部气候寒冷干燥,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植被贫瘠。
季风气候则是指我国东南沿海和东亚地区受到明显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四、城市气候和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大城市常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相对于郊区和农村来说,温度较高,气温差异较大。
这是由于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大量水泥、钢铁等材料的热容量大,容易蓄热;同时城市中的交通、工业和人们生活所释放的热量也较多,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五、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化、能源开发、人口增长等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多方努力。
气候知识点总结

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和规律变化的统计。
它是地球大气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
下面将从影响气候的要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影响气候的要素1. 纬度: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日照时间越短,气候寒冷。
2. 海洋和陆地分布:大海调节陆地气候,海洋温度变化较小,具有稳定的气候。
3. 高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气压减小,降水减少。
4. 地形地貌:山脉和高原能影响气候,如产生雨影、暖湿气流的上升和冷空气的下沉。
5. 大气环流系统: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形成了世界气候的基本模式。
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年平均气温高,降水充沛,季节性差异小。
2. 草原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季风影响明显,夏季温暖,降水量适中。
3. 沙漠气候:分布在干旱地区,蒸发大,降水稀少。
4.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湿润。
5.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温室效应: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暴雨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3.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4. 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5. 国际合作应对:各国签署《巴黎协定》,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结:气候是地球大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多种因素影响。
了解气候的要素、类型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所述的气候知识点总结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应对能力。
高中关于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关于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形成的原因1.太阳辐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形成了地球的能量来源。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照射得到的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形成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地形和海拔:大陆地形和海拔高度不同,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同,形成了地球气候的多样性。
4.洋流和风力:地球的洋流和风力在地球表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气候的分类气候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要素的分类方法较多,一般可按照国际习惯,将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具体包括:1. 根据气温分类:每月平均气温变化和一年中气温差异大致分成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2. 根据降水量分类:根据全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气候可分成干旱气候、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
3. 根据气候特征分类:根据全年气候特征,气候可分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西风带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寒带季风气候等。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包括:1. 生物造成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周期、生长分布和数量,甚至因此导致生物灭绝等问题。
2. 农业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产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及价格波动。
3. 山洪暴雨:极端的气候变化也会引发极端天气,如山洪暴雨、旱灾等,对人们的生活和产业造成直接威胁。
4.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了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城市和岛国构成直接威胁。
5. 医疗卫生和社会影响:气候变化也会引起流行病和疾病传播等问题,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四、气候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清洁能源,促进碳排放交易,减少工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 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与检测技术,加强环境法律的监督和执行力度。
3.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建立气候变化预警系统,提前预报气候极端事件,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地理高考气候

地理高考气候气候是地球上一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
它是由大气环流、气候要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地理高考中,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需要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同时掌握与气候相关的地理知识。
本文将以地理高考气候为题,从气候因素、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全球气候格局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包括纬度、地形、海洋、季风、气候变化等。
首先是纬度的影响。
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减弱,影响到温度。
因此,赤道地区气候较热,极地地区气候较冷。
接下来是地形的影响。
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特征会影响气流的形成和温度的分布。
海洋也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海陆空气的交换、水平和垂直热量传输等方面。
季风是指在一年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不同地区产生季节性的气候变动。
最后是气候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改变地球的气候系统,导致气候类型的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二、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气候类型和特征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柯本气候分类法、经典经线气候分类法等。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根据温度和降水的特征将地球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的分类方法。
其中,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主要特点是温暖潮湿,降水充沛。
热带草原气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边缘地带,特点是干季和雨季明显,温暖干燥。
地中海气候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特点是冬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气候类型外,还有其他气候类型如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理解气候变化和气候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球气候格局全球气候格局主要由纬度和地形等因素决定。
赤道地区位于热带,气候较热,常年高温多雨。
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气候也逐渐变冷。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知识点整理全球气候知识点整理一、全球气候的形成原因全球气候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基础。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通过辐射、折射、散射等方式进入大气层,影响地球的气候状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起了地球表面和大气的温度分布差异,进而影响了全球气候。
3. 大洋环流:大洋环流是全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带地区接收到的辐射能量较多,部分热量通过大洋环流传输到高纬度地区。
4.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主要指的是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贝尔高压带、南北极的两个低压带等系统。
二、全球气候带全球气候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划分的带状区域。
常见的全球气候带包括:1. 寒带气候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季节变化显著。
2. 温带气候带:位于高纬度地区和副热带地区之间,气温温和,季节分明。
3. 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年内温差小,季风影响较大。
三、全球气候类型全球气候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年降水量多,湿度较大,植被繁茂。
2. 热带草原气候:位于热带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植被主要以草原为主。
3. 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4. 地中海气候:位于中纬度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5. 大陆性气候:位于大陆内部,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6. 寒地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冰雪覆盖长时间。
四、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长期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发生的变化。
常见的全球气候变化包括:1.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当前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上升。
2. 极端气候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台风等。
3.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海平面逐渐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
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
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
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
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一是降水量的多少。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且降水最多的月份可达到600mm以上;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最多的月份在400mm以下。
二是雨季集中的程度。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三是气温差异。
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波动较小;热带草原气候在雨季到来之前有明显的热季。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两点:
一是看最冷月气温。
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二是看雨季长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对二者进行判别:
一是看最冷月气温。
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二是看降水的季节分配。
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稍多;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各月降水较少。
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给出气温图和降水图,要求读图分析判定其类型、特点、成因和分布;
另一种是给出某种气候的分布区域,要求判定其类型、特点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