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看丞相—萧何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
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
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萧何

萧何始终很有头脑,与韩信大不相同。 韩信有时像天才,有时像白痴,需视具 体情况而定;成功前还能保持清醒,得 意时便糊里糊涂;既没有“大丈夫当如 是 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图伟略, 又不 懂“谦受益,满招损”的立身处世之道。 所 以韩信充其量只是有“才”,决不能说 有 “智”。萧何则可谓才智双绝的人物,
刘邦三次怀疑萧何,而萧何三次大难临 头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从善如流,最终化 险为夷。没有大智慧、大度量,这“关”是 过不去的。 萧何的气度还表现在他对曹参的态度上 。萧何与曹参在秦朝曾为同僚,后来两人 都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时, 两元老有点隔阂,但萧何对曹参依然很器 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前往探视,当 时问起:“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相位 ?”
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跳槽归汉, 寻找发展机会,可是刘邦并未看出韩信 的过人之处,先让他做侍卫官,再做接 待员,后又改任治粟都尉,主管粮草事 务。萧何却看出韩信是个“国士无双”的 军事人才。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 蜀中久住,思念家乡,盼望东归,开小差 的人越来越多。韩信见久久得不到重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气之下也离开了汉营 。当时,刘邦手下仅将军一级逃走的就有 十多人,对此,萧何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可当他听说韩信也离开时,顿时大惊失色 ,顾不上向刘邦请示,连夜策马狂追。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刘邦择吉日、斋
戒、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 军,即三军总司令。 后来,韩信没有让刘邦、萧何失望, 在楚汉战争中,他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 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皆捷,最后在 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歼灭项羽全军,帮 助刘邦荡平了天下。可以说,韩信能在楚 汉战争中叱咤风云,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密 不可分。
萧何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在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文导读: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成语,那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在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件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一个人造成的,这也说明了人性的善变。
那么萧何名头这么大,能流传千古,后人还专门用他的名字作成语,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其实说起萧何,很多人都是只知他的名字,而不知他的故事,萧何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才。
他的故事要从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开始,刘邦的事迹我们很多人应该都略知一二,在秦朝暴政之下,全国各地纷纷起义,小规模的都失败了,最后只有刘邦与项羽两分天下,两人合伙灭秦之后,又开始内战,当然最终结局我们都知道,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刘邦坐拥天下,开辟了我国第一个繁荣盛世—大汉王朝。
要建立一个王朝肯定要付出许多,其中人才就是最不可或缺的,项羽和刘邦都有人才,但项羽唯一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有人才他不肯用,结果导致名将韩信投奔刘邦,最后被刘邦重用,反过来打败了项羽,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终被逼到走投无路,在临死之前估计也会后悔,自己当时就算不用韩信,也应该杀了他,说不准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烈。
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韩信和萧何的故事,萧何本来是秦朝沛县的一个小县吏,和刘邦是同乡,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喜欢广交朋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胸有大志,他对于秦朝后期的暴政早就忍不下去了,刚好刘邦就是他当时最欣赏的朋友之一。
当陈胜吴广起义之时,举旗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积极响应,而萧何也不做小县吏了,和刘邦在一起,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做到后面的萧相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功臣。
萧何可以说是刘邦最信赖最得力的助手,他天生就是做丞相的料,刘邦虽然雄才大略,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市井无赖,在很多大事上考虑不周,多亏有萧何在身边,为他制定国策,安定人心,巩固后方,才有了兵强马壮的局面,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在实力上压过项羽,取得天下。
其中他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坚持启用了韩信,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一个无名小卒,还曾经受过胯下之辱,被人嘲笑,在项羽那边始终得不到重用,于是反过来投奔刘邦。
从善如流的萧何

从善如流的萧何萧何,汉初名相,在西汉的建立和汉初政权的稳固方面,其功劳无人能及,汉初论功行封,被定为功劳第一。
萧何的成功,从善如流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
楚汉战争期间,正当刘邦与项羽战争激烈的时候,刘邦对这位位高权重的丞相很不放心,于是多次从前方派使者来慰劳丞相。
有一个姓鲍的年轻人向萧何进言:“汉王在前方没穿没住,辛苦异常,却多次排使者来慰劳丞相您,一定是对您起了疑心,为了您的安危莫若如此:把你的兄弟子孙能够打仗的都送到战场上,汉王一定更加信任丞相您。
”萧何采纳了鲍生的建议,从而使刘邦失去了戒心,非常的高兴!当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消灭掉军事才能第一的韩信时,刘邦带兵在外忙于平叛陈狶。
群臣相制衡的局面被打破,刘邦再次对萧何产生了戒心,于是采用加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给萧何配备了五百人的卫队。
看似是荣宠之极,实是以此牵制萧何。
在人人都去庆贺萧何时,有一个召平的种瓜老人却对萧何说:“丞相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带兵打仗,相国您却守成在家,没有建立军功却得到封赏并且还给您配备了卫队,是因为韩信新反于国中的缘故,对您产生了怀疑,给您设置卫队可不是宠信你的表现。
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并拿您家的财产来支持战争,以此消除皇帝的疑心,皇帝一定会很高心!”萧何采纳了召平老人的建议,刘邦果然龙颜大悦!这件事刚了一年,鲸布反叛。
刘邦再次带兵出击,多次派使者从前方来问萧何在后方的工作情况,萧何仍然采取刘邦平叛陈狶时的做法,勉励百姓,稳固后方,用家产支持战争。
他的一个门客“相国您不久将有抄家灭族的大祸,您已经是相国了,功劳第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再加封进爵吗?相国您为相十余年大得民心,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相国所作所为,怕的就是您撼动汉政权。
现在您还不多买田地,贱卖贵卖来自毁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只有这样,皇上才能安心。
”萧何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刘邦大喜。
正是这种从善如流的性格,使萧何在人生得意时刻保持清醒,危而不覆,流芳千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哪个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哪个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西汉建国功臣韩信。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也是萧何出的计策,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2、韩信: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是“兵家四圣”,也是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于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
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
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
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
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
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我们都知道,韩信最初是由萧何举荐的,韩信能够帮助汉高祖刘邦完成开国大任一定是功不可没的,这也是有历史记载,被大家所承认的。
韩信的成功离不开萧何的帮助,那么为什么最后萧何却要设计杀死韩信呢?最大的原因就是萧何需要取得刘邦的信任。
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皇帝开过之后,最忌惮的就会是助他登上皇位的大将。
毕竟在战争中将领手握兵权,在战争时期自然是非常有有利的。
但是在国家安定的时期,将领手握重兵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韩信立下的战功也是他必须被除掉的原因。
西汉建立之后,萧何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首先做的就是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除掉韩信。
韩信先是被诬陷贬职,后来被株连三族。
这样一位历史英雄的下场不得不让我们惋惜。
但是历史上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要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思考,历史的行进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无法改变。
由丞相问牛喘看管理者的管理层面

由丞相问牛喘看管理者的管理层面西汉有一个丞相叫丙吉,有一天他到长安城外去视察民情,走到半路就有人拦轿喊冤,查问之下原来是有人打架斗殴致死,家属来告状。
丙吉回答说:“不要理会,绕道而行。
”走了没多远,发现有一头牛躺在路上直喘气,丙吉下轿围着牛查看了很久,问了很多问题。
人们就议论纷纷,觉得这个丞相不称职,死了人不管,对一头生病的牛却那么关心。
皇帝听到传言之后就问丙吉为什么这么做,丙吉回答:“这很简单,打架斗殴是地方官员该管的事情,他自会按法律处置,如果他渎职不办,再由我来查办他,我绕道而行没有错。
丞相管天下大事,现在天气还不热,牛就躺在地上喘气,我怀疑今年天时不利,可能有瘟疫要流行。
要是瘟疫流行,我没有及时察觉就是我丞相的失职。
所以,我必须了解清楚这头牛生病是因为吃坏了东西还是因为天时不利的原因。
”一番话说得皇帝非常赞赏,这个故事寓意:管理者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明白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有所为,有所不为".“管理者层次不同,管理的层面也不同”.联系如今的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不同管理层次,管理层面既没有重叠,也没有分离。
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物和现象,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所管理的方面不同,绝对不能交叉重叠,也不能分离有空挡;比如:对员工的违级行为,其应由直接上司(班长或主任)直接处理,处理措施可实施督促、奖励、处罚等,管理的层面是“对员工违纪行为的直接“管”和“理”;其上司的上司(部门主管),就不应直接对员工的违纪行为实施处理措施,而应着眼于对班长或主任的管理,着眼于对整个车间班组的外部协调管理;管理的层面是“员工违纪行为的被处理过程及结果”。
两个层面,不重叠,也不分离,而是共同组成一张没有疏漏的管理网。
高层次的管理层面,必须由低层次的管理层面夯实支撑。
低层次的管理层面,是高层面管理的基础,不管它的面有多小或有多大,都在高层次管理层面之内。
如果把低层次的管理层面比作"圆"的话,那么,高层次的管理层面,就是紧接它,远离圆心的圆环。
萧何 素材

萧何(素材)萧何,(公元前256一192)。
是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开国宰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以精通治道,勤勉公事,廉洁自律,不争名利著称,是有名的法律专家和实践运用成功者。
何生在江苏沛县一个大户人家,十岁前少言寡语,举止文静有礼,不大与同伴玩耍,常静坐独思,令家长惊奇的是,这孩子酷爱看书习字,只要有片言只字,都会爱不释手,刨根究底,学懂弄通。
于是家长竭力供他上学读书识字,这样在本县学到十八岁,有幸学通了孔子孟子的儒家经典和理论,对如何做君子、为什么行仁政、怎样守礼制有了初步认识。
他决定当一个操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君子。
而且是做大事的君子,而他也明白,要想干大事必须得民心,得民心在行仁政。
只有动静有秩序,言行有规矩,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吃透了老子庄子的道家经典和理论,对““拨乱返正”“清静无为”“倡导俭朴”“顺其自然”等思想也有了深切体会。
而且,他对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农家的身体力行都有深入探讨。
正当萧何准备出山做事的时候,大约二十岁,他的家乡被强大的秦国攻战,他由楚国人变成了秦国人,他没有慷慨激昂去参加卫国战争,因为他憎恨害死屈原的流氓腐败政府。
他要考察谁能最终得天下,他从骨子里希望结束七国战乱,中华实现大一统。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萧何大吃一惊,自己十多年的书白念了。
秦国这个带有西北强悍野蛮作风的制度,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日益相信法制,管理靠法律,选用官吏考法律,没有法律的渊博知识,无法取得一官半职,萧何是个聪明的读书人,决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撞到南墙不回头的书呆子。
于是从零开始,静下心来,学习研读法学理论,法律条文。
先学〈荀子〉三十二篇,认可荀子人性是恶的定论,认同如没有法律的惩处,则人人是坏蛋,初则损人利己,小偷小摸,欺负弱者,见利忘义。
大则呼啸成群,杀人放火,谋财害命,奸淫妇女,草菅人命,无恶不做。
同时如没有道德宣讲劝善,则人人没脸没皮没尊严,也不会小时乖巧听话,勤奋好学,文静有礼,长大热心助人,生活低调,勤劳俭朴,修桥补路,好善乐施,扶贫解困。
萧何的故事

关于萧何的故事萧何,字子十,出生于汉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以卓越的才智和高尚的品德,在刘邦的统治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刘邦的成功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下将详细讲述萧何的故事。
萧何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苦。
他早年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于古代典籍及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家族的期望下,他拜在名师吕仲子门下学习,积极钻研并取得了较高的学问成就。
然而,在楚汉战争爆发后,他迅速切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贫困的苦痛,这也成为他后来追求名利的动力。
由于才华出众,萧何很快引起了刘邦的重视,被任命为刘邦的幕僚。
刘邦凭借着军事才能和萧何的智慧,一路打败了敌人的联军,最终成功地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在刘邦即位后,他任命萧何为丞相,成为刘邦的右膀左臂,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作为丞相,萧何秉承了刘邦的理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原则,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他理顺了国家的财政和政务体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他还注重治理和发展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在外交方面,萧何也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
他主张以和为贵,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与匈奴的战争,保障了边疆的稳定,并与齐楚等国家保持了友好关系。
同时,他还密切关注国内农业的发展,推行农业政策,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除了政务,在军事方面,萧何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对兵法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精妙的战术和战略,为汉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胜利。
他还注重提升军队的素质,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士兵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萧何并非一帆风顺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也遭受到了不少的风波和磨难。
他曾多次挺身而出,为刘邦解决内部纷争,维护国家的稳定。
但是,在一次政争中,他遭到诬陷,被刘邦贬职为民,遭受了长达三年的牢狱之灾。
尽管如此,他在牢狱中仍然不忘国家和人民,默默忍受病痛和困苦,不断思考着国家的发展大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灿梁《管理学家看丞相之萧何》一、萧何拜相刘邦从沛县带着人到芒砀山起义,到后来成功,只花了七年的时间,这期间有很多人辅助了他。
他说我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千里,那我不如韩信;内政外交、法律制度的建立,我不如萧何;那么在这么多人里面,当时在封赏的时候,首功是封给了萧何。
可是很多武将不服,你萧何不过守在关中,我们出生入死,尤其最不服气的是曹参,我身上光伤痕、疤痕,你看,七十处。
你萧何连个疤痕都没有啊,怎么你第一赏?刘邦说,“你们看过打猎吗?”“看过。
”“打猎的时候,猎狗去追猎物,是谁在后面指使的啊?猎人。
我告诉你们,萧何就像猎人,告诉你们猎物在哪里,你们一群不过猎狗而已啊,去追猎物。
”这样看来,打猎主要的人物是谁,是后面指使的人。
“所以萧何第一功哪里错?嗯?”这时候后面一个卾侯就站起来讲话了,“是啊,皇上没讲错,曹将军是了不起,可战功是一时的,箫先生不是,打从沛县开始,就跟着皇上在一起,从来没有背离过、没有离开过。
不但这样,还把举族的人,族人能当兵的统统送到营里来。
你们是一个人参军,萧何是举族参军。
何况打仗没有后勤、没有粮食,你怎么打仗?”现在管理学所讲的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流程,叫做整合的过程(integration process)。
一个组织这么庞大,单位这么多,好像一个公司有人力资源部、有生产部、有管理部、品管部、财会部、有业务部,这么多的部门,好的领导要把各部门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团队的运作,管理重在团队运作。
二、箫何在楚汉争霸过程中的贡献1.深谋远虑,收存典籍在整个革命过程当中,当时楚怀王告诉项羽跟刘邦,你们两个人谁先打到关中就为王。
最后是刘邦先到,一到关中,一进秦皇宫,刘邦醉了,就好像《红楼梦》里写的刘姥姥逛大观园。
萧何一样进秦皇宫,他把秦的所有的全国的地图,各地方的县志,风土民情的纪律,各种法律,尤其是商鞅制定的法令,萧何全部带走。
全国的人口分布,全部带走。
资料、地图、所有的记录全部带走。
他收集这个,其他不管。
还有秦国剩多少钱,债务怎么样,他全部带走。
他来跟刘邦讲,“沛公,你到底要不要王天下?”刘邦一想,也对,眼光放远一点,何必现在贪恋。
2.制定军纪,约法三章子婴降给刘邦,刘邦并没有杀子婴,还颁了一个《约法三章》给关中的老百姓。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个抵罪。
咸阳大治,马上安定了。
而且对这个秦王的后裔子婴他们非常宽待。
可是项羽一进关中,不一样了,军纪不好,人民恨死了,还一把火烧了秦宫,是秦的全部宫殿,烧了三个月。
这一把火,项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始皇帝焚书坑儒,焚的书是民间的书,可是保留在官方一定还有一部。
【故事1】其实始皇帝非常喜欢看书的,他不会全烧光,只烧民间书。
“你们不看了,我看就好了。
”始皇帝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读书、一个练剑。
而且写秦史是汉人写的,不需要去捧秦始皇。
始皇帝爱读书,不但爱读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有这个本领。
李斯上《谏逐客令》是在始皇帝回宫的路上,李斯刻了五十部。
现在很简单,我们打完了印五十份就好了,以前没办法,用竹简刻了五十份,现在先拿出来,找了四十九个人在那里跪着,等始皇帝过来,连他一个五十个。
以前没有麦克风的,他要找四十九个人,加他一个,五十个。
始皇帝的车队来的时候大声念《谏逐客令》,始皇帝因为喜欢读书,听到有人读书,“闪开。
”仔细听啊,一面听一面点头,“写得好啊,写得好啊。
我差点犯了错,差点犯了错,逐客。
”听完了,把拦路念书的人找来,李斯站到门口了。
“你写得很好,写得非常得好。
只可惜你读的时候跟我有一段距离,可能有几个字我没有听清楚。
这样,我把你念的文章复诵一次,哪里有漏的,你告诉我。
”把刚刚听到《谏逐客令》一字不漏复诵一次。
李斯站在那里,那个汗这样下去。
“好可怕,我自己写的文章都得用念的。
背不起来,人家背完了。
”所以他虽然一把火烧了民间的书,可官府的书没烧。
这项羽这一把火连官府的书也没了,所以史学上这样批:始皇帝一把火,民间无藏书;项羽一把火,使连官方都无藏书。
导致汉朝本来设六经博士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这一烧乐经没了,所以才设了五经博士。
3.审时度势,奇谋救主范增又给项羽出个点子,一共分封了十三个王,统统去当王去。
把刘邦封到汉中去,遥远的地方。
“大王,明天你就宣刘邦上来,封他到汉中去。
他如果欣然答应,就是心怀二心,一定有二志,准备谋反,当场拉出去砍了;如果他不去,那是抗命,更有理由,拉出去砍了。
刘邦接到通知了,明天要进宫封他到汉中去了。
哎呀,萧何看到来的诏书,看了半天,“不对。
”跟张良协商,“看来我们沛宫明天进宫里去,封汉王,恐怕凶多吉少。
鸿门宴才刚逃过一劫,这又是一劫,张兄你看怎么办?”所以要不是萧何找张良商量,刘邦第二天就被砍掉了,哪还能当皇帝。
最后和张良定了一个对策,第二天果然没错,项羽这样问他了,“刘邦,我封你到汉中去当汉王,如何?”刘邦眼泪出来了,哭了,“大王,于私,我们是兄弟啊;于公,你是我的大王,我是你的臣子啊,我多么希望留在您身边为你效命、陪伴着你啊,为你车前马后的。
但是你要我出去,于公,大王你要我做什么,为了尽忠职守,我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都去。
”就按照萧何跟张良写的剧本,刘邦复诵一次。
这一复诵,范增愣住了,糟糕!项羽反过来看看这个范增,“亚父,他没有按剧本演出啊。
”回答的话不一样,项羽不晓得怎么处理了。
“好好好,对对对,我们是兄弟一场、君臣一场,难得你对我这么忠,又这么义,好,那就这样,就这样。
”刘邦没事了。
4. 萧何月下追韩信项羽账中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叫韩信。
可韩信个子很小,各位。
虽然叫做“壮士、壮士”,可是他个子很小,古代一尺是二十三公分,恐怕不到一米四。
还背了一把剑,四尺八,太长了,拖不动,剑尾装个轮子,这样拖着走。
一打架,剑拔不出来,手太短。
怎么办?爬呀,所以才受尽胯下之辱啊,走投无路了。
韩信最落魄的时候,“乞食于漂母。
”就是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
后来投奔项羽去了,项羽嫌他小,当擎旗(卫兵)。
个子小连钢盔都找不到啊,头发绑成这样就当卫兵。
项羽身高一丈,比他高了将近一百公分啊,每次进军账,就摸着他的头,“唉呀,这么小能做什么?”进去了。
出来,“唉!这么小能做什么?”所以最后韩信这里秃头。
这个范增到账里去告诉项羽,“你不是找个大将军之才吗?”“哎呀,找不到啊,人才哪那么好找啊。
”“大王,我们军中有,您为什么不用?”“军中有?哪一位?”“这个执旗的不就是了嘛。
”霸王一听,“呵呵,亚父,你一向为人严谨,从不乱开玩笑。
”“怎么今天开起玩笑来了?我不相信啊,一条小鱼能够翻大浪。
这么一丁点大,连个剑都背不动,还得装轮子,受尽了胯下之辱,他要当了我的三军统帅,那我的楚军岂不改名叫‘胯军’?啊?带着我的部队打仗,连剑都拔不出来,骑在马背上指挥我的三军,我的部队找了半天,只找到马头,找不到人头。
还能打仗?哎呀,亚父,你玩笑开得太大了。
范增一听,“大王,我很严肃地跟你谈这个问题,我哪跟你开玩笑?”当天晚上,韩信跑了。
范增就说“大王,我四次给你举荐韩信你都不用,现在让他跑了,万一奔刘营去,大王,将来亡楚者,韩信也。
”韩信到刘邦那儿去以后,勉强当个守粮官,看粮官,认识了萧何,萧何一看到韩信,“人才啊!这是人才啊。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一个小小的班长看粮官?这一天,萧何又去看韩信了,一进韩信的房里,床上没人。
墙上留了一首诗,不如归去。
马上骑着马沿着路一路追,追了两天两夜。
萧何追的那个鞋子都追掉了,还在追。
这是天意啊,秋天、深秋,应该是河水会消下去,可是偏偏涨水,下雨涨水,韩信的马过不了河。
仲秋,天气又寒,他下马,拿剑砍了一些木头要取暖。
无聊,把笛子拿出来吹,这个笛子怎么来的?张良没有随刘邦到汉中,他告诉刘邦,我要到中原给你找人才。
我推荐的人,文,一定拜相;武,一定拜将。
那个笛子就是张良碰到韩信的时候,给韩信当信物,还把手帕拿出来,古代没有纸,把手帕拿出来,跟农夫借了个笔,就在手帕上写了推荐函。
交给韩信,“你把这个推荐函连同我的笛子当信物拿给汉王。
这个笛子是当年汉王送给我的,上面刻着汉王跟我的名字,作为信物。
”这个萧何把手帕打开一看,映的火光还不够,打火机“啪”,果然没错呀,是张良的字迹呀,推荐函。
“哎呀,你为什么不把信拿给汉王看?当时他离开时跟汉王讲,我推荐的人文拜相,武拜将,既有张良先生的推荐函,为什么不拿出来?”“唉,相国,我是年轻人,我是这样想的。
年轻人的前途得靠自己的实力去打拼,不能靠关系,要不然很丢脸的。
”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拜了韩信为大将军。
【故事2】汉高祖十一年,陈希反,反了,刘邦就亲自讨伐。
那么传来的情报是刘邦打输了,而且韩信要当内应,自立为王,不幸这个消息走漏了,韩信的一个部署偷偷跑去报告,“萧何,韩信要当内应,自立为王。
”萧何一听,那还得了啊!赶快找吕后,而且韩信已经准备了,说要自立为王,做内应,先杀刘邦的孩子跟吕后,赶快找吕后研究怎么办,吕后也慌了,一个妇女。
“相国,你看怎么办?你一向点子多啊。
”“我有办法,我有办法。
就以汉王在陈希那儿打仗,要为皇上庆祝,请韩信入宫开紧急会议。
打赢了就庆祝,打输了怎么办?就开会,开中堂会。
”韩信不疑有他,一进宫就被抓了。
这一被抓,韩信讲了一句话,“汉王曾经对天宣誓过,有天地在,不杀我韩信。
”吕后一听,“有天地在,不杀你韩信?很容易。
来人,把韩信带到柴房里去。
”到柴房去了,把网子把韩信缠上,倒过来,头在下脚在上,“这下天地俱不在,可杀你韩信了吧?”韩信一听,“汉王讲过,有刀,不杀我。
”吕后一听,“那还不容易,用斧头。
”斧头不是刀吧,就用斧头柄宽的一部分,像打高尔夫一样子,由下往上一敲,敲死了。
韩信解决了,摆平了。
所以韩信临终的时候讲了两句话,很有名的两句话,一句:“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萧何自保的智慧●举族参军;●捐家产,退土地;●自污名节释君疑。
刘邦其实心里很高兴,你把韩信也铲掉了,就封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还派了五百个卫士去当这个相国的保镖、警卫。
只有一个门客叫召平,叹气。
他跟萧何说“你想你功劳这么大,封你当相国,表面上是封你了,可是派了五百个武警来当你的警卫。
哼!这是把你看起来啊,一旦有问题,相国你就危险了。
”萧何很聪明啊,他不像商鞅这样子,听不进谏言啊。
一听就知道意思了,“对啊,他没事派这么多警卫到你家里干吗?”第二天上朝马上跟皇上讲,捐出家产,所有的封地退还给国家,国家现在需要建设,需要钱。
我不需要这么多,全部退。
第二年,没想到英布又反了,英布造反了,刘邦又伐英布去了,一方面在外面打仗,常常派人回来问相国现在生活好不好啊?相国你健康怎么样啊?这个萧何也没有警觉到,以为皇上关心他。
他的门客召平说,“相国呀,你危在旦夕。
皇上慰问您,他在外面打仗,你久居中央,勤政爱民,老百姓都爱你、都尊敬你。
万一拱你为王,你怎么办?那皇上能信任吗?所以对你不放心啊,才一直派人回来慰问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