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启示

“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启示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意思是说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无私无欲无声无形,滋润万物、润物无声、不争不抢,对于企业家来说,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上善若水”告诉我们要学会无私无欲地对待企业发展。
企业家应该以公司发展为主要目标,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不只是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无私无欲的企业家,可以离开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的利益偏见,正确的所据,调整企业的方向,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上善若水”告诉我们要学会无声无形地管理企业。
企业家应该像水一样,不张扬,不拖泥带水,不强求,而是应该默默地、力量地、持续地为企业做好各项工作。
企业家应该培养自己低调的气质,不需要出风头,也不需要引起注意,更不需要大肆宣传企业的成就,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让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最后,“上善若水”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多元化的观点。
企业家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上不能当”孤家寡人”,应该全面开放,倾听各方意见。
企业家要懂得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员工,而不是对异己心生偏见,善于利用员工的优点和长处,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启示非常深刻,只有将这句话内化于心,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共赢。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摘要】是指最高尚的品德应如水般柔和、无形无迹,但却能贴近万物、助万物生长。
这一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强调谦逊、包容和无私,让我们以柔克刚,取得更大的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学会谦和平和地待人处事,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
这种道德观念影响深远,不仅提倡智慧与包容,更让人们意识到力量并非硬性表现,而是内在的坚韧和柔韧。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在各种环境下都有普遍适用性,引领人们在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中追求务实的价值观。
【关键词】“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含义、来源、哲学思想、实践意义、道德观念、影响和启示、重要性、普遍适用性、务实意义1. 引言1.1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含义“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是一句深刻的哲学格言,其含义丰富而深邃。
在这句格言中,“上善若水”表达了水的virtues,比如温和、包容、柔韧、洁净等等。
水虽柔弱却能克刚强,虽无形却能适应万物。
它的“上善”之道就在于此,让人联想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而“无形亦随形”这一部分则强调了水的无形无迹,却与形形色色的事物相应。
这里传达了一个道家的哲学观念,即不拘泥于形式、不为物所累、不留痕迹而做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澈。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可以理解为追求最高境界的品德和修养,以及以无为之道应对世间事物。
这句格言启示人们应该如水般温润善良,虚怀若谷,顺其自然,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
1.2 “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来源“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
”这句话出自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这句话中,水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被视为至善至美的象征。
《道德经》在描述水的特性时,强调了水的柔性、包容性和无私的特点。
水虽然柔弱,却能适应万物,不争不争,不争不抢,却能利于万物,给予万物生机。
这种无私无私的精神正是“上善若水,无形亦随形”这句话的由来。
上善若水解析

“上善若水”解析“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臵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师德演讲 上善若水 润物无声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师就是“善利万物”的水,宁静淡泊,施不求报,友爱无私。
杜甫也在《春夜喜雨》中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就是“润物无声”的春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泽被他们的心田。
居于斗室,不改初心;无悔付出,不求回报。
“2017年洛阳最美教师”—董春芳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水一般美德的老师。
董老师从教23年,默默耕耘,一直扎根于山区教育一线。
23年里,她从没有因为天气请过一天假,更没有因为疾病而耽误一天课。
她的工作日程表上不存在“空格键”,她每日的工作总是“内存满满”。
她善于鼓励,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她经常对学生说:“我们班是没有差生的,我们有的只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是暂时还没有懂事成熟起来的学生。
”在她的呵护下,学生的潜能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出来。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董老师就是那一棵树,一棵坚定挺拔的树。
董老师就是那一朵云,一朵温柔纯净的云。
董老师就是那一个灵魂,一个纯粹无私的灵魂!教育工作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布满荆棘,往往耗尽我们的耐心和精力。
但我无数次的劝慰自己:对待学生要宽容,对学生要有耐心。
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虽然屡屡受伤,但是学生的进步和认可常常抚平了我的伤口,让我欣慰不已。
记得班上有位男同学张明扬,十三岁的花季少年,却有着并不美丽的行为。
多次的思想教育并无效果,这让我不知所措,十分苦恼。
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我:决不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
有一次他的爷爷到学校给他送衣物,却被他大骂一番。
原来他的母亲早已离家,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与爷爷一起生活,同学们常常嘲笑他没有妈妈,他却极力反驳说:“我有妈妈,她出去打工了”。
大爱无言,上善若水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润物无声的意思和造句

润物无声的意思和造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润物无声,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在保持事物原有状态或使其变得更好的过程中,不发出任何声音。
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中润物滋养的场景。
在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默默奉献、不张扬功绩,却能为他人带来实实在在帮助的人或事物。
润物无声蕴含着一种功成不露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也提醒人们在做事、处事时应该保持低调、谨慎,将重心放在实际行动和成果上,而非过分强调外在的表现和声势。
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默默为社会、为他人付出的人,他们不求回报,不追名逐利,却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带来一份无声的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润物无声”来形容很多人和事。
一位老师在班级里默默耕耘,不计得失地教学、辅导学生,最终帮助了许多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位医生默不作声地治疗病人,为他们带来新生;一位志愿者默默地奉献,为社会各个角落注入温暖。
所有这些人和事都展现了“润物无声”的力量,他们不张扬,不渲染,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奉献默默地改变着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一个不发一言便能感受到与否认他人并非无聊,正如那些没完没了、“吵叫”的自私的呼吸者们。
考虑惠及所有事物,离开声响,以某种方式努力为好的一面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毕竟那些让动人的探胜、无声的表达反倒是最有意义的。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润物无声”的精神。
不要总是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外在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和功效。
一份踏实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扎扎实实地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斗,比任何虚假的张扬和浮夸更有价值。
正如著名作家鲁迅所说:“忙于采石者,不知拂了满身的花粉粉点青衣。
”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沉静和坚韧,才能真正润物无声,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实际的帮助和改变。
润物无声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困难和挫折中汲取力量,用坚韧和毅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做一个默默奉献、不张扬功绩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上善若水的全句

上善若水的全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人亦如水,滋润万物而无求回报。
水无情,无怨无尤,以柔克刚,以静致远。
它没有自我欲望,但却滋润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上善若水,水善润物无声。
它犹如母亲的爱,在默默付出中滋养着子女们成长。
水倾注她全部的爱,为自己的子女们倾力付出,恪尽职守,从不要求任何回报。
而正是这样的无私奉献,让子女们更加茁壮成长。
上善若水,水善润众生而不争。
它无分别,无偏见,滋润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草江花朵,无论大小都一视同仁,它不计较回报,只是默默地给予。
而人亦应如此,不分贵贱、聪明与愚笨,善待每一个人,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无论收到什么回报,我们只需默默耕耘,付出就足够。
上善若水,水善怀抱大地而恢复生机。
水永远向下流去,默默承担着滋润大地的责任,哪怕其中曲折、跌宕起伏,它也不畏惧,不犹豫,执着地继续前行。
同样,人也应像水一样,努力去恢复生机,相信潜力与未来。
上善若水,水解决人间的顽疾。
火热的战争、仇恨的泥淖、贪婪的纵欲,这些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问题,都可以从善良而柔弱的水中得到解决。
水无私无我,它不斗争不竞争,只是默默地滋润,让懂得感激其恩惠的人们将善意传递下去。
只有人们时刻保持良善之心,才能让这个世界升华,才能拥有永恒的和平与繁荣。
上善若水,水教人在舞动中学会退让。
它拥抱大自然,与风共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在众多争议与困难中,退让,让自己更加从容与宽容。
只有明白退让,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上善若水,水教人柔软勇敢。
水虽柔,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敢于冲破障碍,向前挺进。
我们也要学会如水,柔软却坚定,勇往直前,无畏困难。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创造奇迹。
上善若水,水引导人们回归本性。
水没有恩怨,没有偏私,它唯一的愿望就是滋润万物,回归自然的本性。
我们也要从喧嚣的尘世中解脱自己,回归善良、真诚、纯净的本性。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我一直觉得,自己能为学生做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时间,是在体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观察他们的各种语言。
“教育”,并不是教师专有,它词同“寝食”,不可或缺,有时花样繁多,看上去新奇有趣,其实仅此而已,别无他用。
但,涉世未深的孩子、看到落雪都忍不住一尝风味的娃娃们,谁又离得开“寝食化”的教育,谁能挡得住“美食”的诱惑?家长在为孩子,老师在为学生烹制精神食粮时,有没有兼顾“色香味”?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这个题目我都讲烂了,还是死伤一片!”听听,被讲烂的题目,还哪里有味道可言?学生理解这种题目,岂止“味同嚼蜡”,简直是“拾人牙慧”,也难怪课堂上横七竖八,东倒西歪,死气沉沉了。
众所周知,“填鸭式”“机械化”的教育要不得,“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生命都是浩瀚宇宙里独一无二的存在,幼稚园或者小学堂里的孩子,更是一块块未经雕琢,浑然天成的璞玉,教师的责任,就如工匠温和的抚摸,轻轻拭去沾染在金石上的浮尘,荡涤在童心四周伺机而动的凡念。
所以,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就需要具备一种近乎完美的品质,喜怒不形于色,宠辱不惊。
“扇巴掌”“踹一脚”“扯耳朵”等肢体动作以及冷嘲热讽的言语攻击,绝对不应该出现在教师的行为方式里,否则,“为人师表”就成了最荒诞的笑话,最终真正被打脸的
是教师自己。
“似花园,似家园,似乐园,是学园。
”“似艺校,似体校,似军校,是学校。
”这些标语,不仅仅是让教师传播的,更需要师者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与学生共同体验,共同建设,共同进步。
试想,当老师要求学生横平竖直地写好中国字,自己对作业的批语却凌乱潦草时,师生的所在还能叫“学园”吗?当学生在炎炎烈日下一板一眼地完成体操动作,而部分受不得高温的教师,却三五成群地站在高台上,躲在凉亭下,偶尔瞥一眼本班的方阵,离学生十万八千里,这样的“等级分明”,拉远的不是时空的距离,更疏远了师生心灵的关系。
诚然,老师也是人,也有世俗的心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世俗的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终其一生的,为了一己私绩,不惜让无辜的学生做出抄袭的怪异举动,我不敢想象,被这种“老师”“教导”过的孩子,内心该是如何的茫然无措,六神无主,在后续的求学生涯中,他们又会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其他老师?老师这称谓对他们来说,能否神圣依然?我永远记得,有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教育变态”,听上去匪夷所思,可此种行径,不就是“变态教育”的体现之一吗?
在没有踏进教师这个队伍之前,我从未想过教师竟然会带给学生一些负面的引导,并且毫无遮掩,堂而皇之地将自己暴露在一双双天真的眼睛前,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才体会到何谓“师生情”:小朋友说很想老师,思念蔓延到了梦里;路上悄悄地用小手摸摸老师的长辫子;能分担老师的辛苦,看到班级被扣分偷偷地哭泣;不小心犯了
错,惴惴不安地向老师说“对不起”;藏起一颗牛肉粒,早早到校和老师分享;为了不让老师为难,主动提出坐在视野不佳的角落;一到课间就“心系天下”,替老师给后进生解疑答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
还有,学习吃力的家伙书写功力在班级数一数二;调皮捣蛋的“不法分子”大咧咧地贡献出自己的课外书;羞涩文静的小姑娘挺身而出保护更弱小的同桌;“小蜗牛”成绩提高后开始脱胎换骨似的蜕变;“常胜将军”考试败北时收到一封以前同桌的信……小人儿的至真至诚至纯的品格,又于无声处纠正着我的思维,净化着我的思想。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能带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科学知识,而学生回馈给教师的,却是世间最珍贵的大道,正所谓“教学相长”,教者不必非是老师,学者无需定为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