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 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社会心理学导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2.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探讨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理论;自我的概念、自我的心理成分。
3.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4. 社会态度与社会动机: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社会态度的理论、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动机的概念、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应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和原理,减少偏见和歧视,增加合理动机。
5.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测量。
6. 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理解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控制。
7. 群体心理:探讨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流行、流言、舆论。
8. 社会心理学与生活: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偏见、性别角色、健康、管理、教育、犯罪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课程大纲还包括教学时数和教学方式等内容。
教学时数通常为54学时,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心理意义。
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比例一般按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安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大纲内容可以根据学校或机构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
2.教学目标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
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
(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
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3)学科知识运用
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4.学时分配表
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
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
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
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1认识自己
2认识他人
3认识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
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
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
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
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与理论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如何查阅文献
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
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
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
2学习理论
3诱因理论
4认知理论
5角色理论
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
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
2.理解归因理论
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
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
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个人知觉
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2个人知觉线索
第二节自我知觉
1自我图式
2自我觉知
3自尊
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5自我表演
6自我障碍策略
7自我检控
8自证预言
9体像
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
2社会认知法则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2对自己的归因
3归因中的偏误
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
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3.人类的侵犯行为
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
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
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
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
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
2态度与行为
3态度的心理功能
4态度的测量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
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
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3Swars的说服模型
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第五节偏见问题
1偏见概述
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
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
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
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
2迁移的类型
3.迁移能力的培养
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
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关系
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
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第二节亲密关系
1亲密关系概述
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3爱情
4亲密关系的维持
5亲密关系的终结
6社会支持
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
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
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
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
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2.社会影响
3.从众、顺从与服从
4.团体的社会影响
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
2.社会懈怠
3.去个体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
2社会影响理论
3社会影响的表现
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
2顺从
3服从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
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
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
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
2.团体领导者
3.团体内部的沟通
4.团体决策
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
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团体概述
1团体
2团体规范
3团体凝聚力
第二节团体领导
1领导定义
2有关领导的理论
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团体沟通
1团体沟通的特征
2团体沟通
3冲突解决
第四节团体决策
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2团体极化
3团体思维
4团体决策方法
三、教材及教学资源
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