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字贴

合集下载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翻译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翻译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翻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

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此碑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陕西西安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现存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每行37字,碑文追述颜氏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的业绩。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结体端庄大方,宽绰舒展,拙中见巧;气息浑厚雄强,生机郁勃,代表盛唐审美风尚。

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属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颜真卿颜勤礼碑字帖入门

颜真卿颜勤礼碑字帖入门

颜真卿颜勤礼碑字帖入门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精湛独特,开创
了楷书的新风格。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楷书书法中
的经典之作。

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对于学习楷书书法具有非常重要
的指导意义。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在唐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纪念自己
的父亲颜真卿而刻的石碑,全文共有1233个字。

颜勤礼碑的字体端庄
刚健、飘逸自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首先要学习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规范。


勤礼碑的字体风格以端庄刚健为主,所以我们在学习其字帖的时候,
要注意字形的刚柔相济,力道有度,笔画要有一定的力度和速度,才
能写出端庄刚健的风格。

其次,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要注重练习基本功。

颜勤礼碑的字
体结构规范,要求十分高,因此在练习字帖的时候,要注意常规笔画
的顺序以及间距的掌握,严格要求自己的笔画结构。

此外,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还要注重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颜勤礼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特点是大气磅礴、端庄刚健,
在书写过程中,秉承了“严谨”的书法精神,同时又兼顾了“自由”
的书法风格,颜真卿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家族、对时代的认同和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学习颜勤礼碑的字帖,需要从字体结构、基本功练习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真正掌握颜真卿的书法精髓。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练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大字帖(全文)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大字帖(全文)

重温颜真卿《勤礼碑》⼤字帖(全⽂)《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书丹,⾃署⽴于⼤历⼗四年(779年)。

楷书,碑⽂⼀通。

残⽯175×90×22厘⽶。

碑四⾯环刻,存书三⾯。

碑阳19⾏,碑阴20⾏,⾏38字。

左侧5⾏,⾏37字。

右侧上半宋⼈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概,《⿇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颜真卿撰并刊⽴此碑时,年71岁。

《颜勤礼碑》⼤字帖全帖546页1636字,分为6个部分。

提⽰:以下点击标题阅读01.?颜真卿《勤礼碑》⼤字帖(1)02.?颜真卿《勤礼碑》⼤字帖(2)03.?颜真卿《勤礼碑》⼤字帖(3)04.?颜真卿《勤礼碑》⼤字帖(4)05.?颜真卿《勤礼碑》⼤字帖(5)06.?颜真卿《勤礼碑》⼤字帖(6)全⽂加释解析提⽰:点击【阅读原⽂】播看《勤礼碑》教学视频教育部《中⼩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范本(⼀)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 柳公权《⽞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三门记》《妙严寺记》(⼆)⾏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黄州寒⾷诗帖》 赵孟頫《洛神赋》(三)⾪书 《⼄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颜体字帖单字表

颜体字帖单字表

合 33
何 24
河 95
鹤 26
后 76
呼 65
华 89
画 89
怀 72

43 92
翙 66
畿 82
及 79
疾 68
集 49
几 88
记 95
济 84
臮 45
加 28

6 85
兼 46

51 74
犍 67
见 27
剑 57
荐 49
江 63
将 95
蒋 51
交 38
皆 51

37 50
解 22
介 38
今 43
金 32

70 73
晋 48
精 78
敬 59
颎 61
九 29
居 71
局 26
局 68

42 75
绝 54

9 79

75 89
钧 24
郡 57
开 87
铠 61
刊 22
康 78
匡 34
兰 85

3 95
老 47
累 36
礼 54

38 79
醴 59

69 76
吏 13
隶 24
詈 84
梁 18
量 53
锡 61

3 90
先 27

49 80
县 59
羡 50
乡 81
相 62
湘 67
翔 66
萧 89
小 17
校 54
邪 22
心 10
行 95
幸 19
7
兄 42

颜真卿《勤礼碑》完全放大版145张全

颜真卿《勤礼碑》完全放大版145张全

颜真卿《勤礼碑》完全放大版145张全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0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2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3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4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5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9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0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1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2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5[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6[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7[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8[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39[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0[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1[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2[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3[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4[放大]颜真卿《勤礼碑》完全大字本145[放大]。

颜勤礼碑原文

颜勤礼碑原文

颜勤礼碑全文颜勤礼碑主要记载了颜勤礼本人生平及家族。

颜勤礼碑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著作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尝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籥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年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

《颜勤礼碑》简繁释文、注音、译文《颜勤礼碑》一、简介: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

楷书,碑文一通。

175×90×22厘米。

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

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左侧5行,行37字。

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

现存碑林,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二、释文:(1)简体碑阳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

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

后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史省,愍楚弟游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

《颜勤礼碑》碑文全文(校对版):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缺史字)上护军颜公神道碑曾孙鲁国开国公真卿撰并书。

君諱勤禮,字敬,琅琊1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2,事見《梁》、《齊》、《周書》3。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4。

祖諱之推,北齊5給事黃門侍郎6,隋東宮學士7,《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長安人。

[注解]1、琅琊:音lang ya,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恸,本义为大哭,《说文》:“大哭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