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4、门票“不涨反降”的情况
目前,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收费、秦皇岛全面下 调门票价。 这对旅游风景区的门票收入有很大影响,但相应带 来的游客增加和逗留时间延长.却使同一城市内的 餐饮、旅馆、零售等整体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 间,政府也能够由此获取更多的财政收益。 对于游客来说,取消景区门票对他们是一种吸引力 .不知不觉中会用省下来的钱在景区消费。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近年来出现的门票“涨价风”反映出我国在景区管 理方面的制度缺失。首先是2004年岁末北京确定了 故宫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涨价方案,到2007年全国各 大景点便“涨”声一片: 张家界景区门票从158元涨到245元。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门某从145元调至200元。 黄山旺季票价从130元上调至200元。 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票价由40元涨至100元。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黄鹤楼公园门票从50元 涨至80元。武汉一位市 民查询相关法规,质疑 涨价程序违规:一是涨 幅过高,二是未举行任 何听证会。然而,黄鹤 楼公园和湖北省物价局 对该质疑的一致回应是 :这次调价不是涨价, 是重新核定价格。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公共经济学案例。
就比如说公园吧,那可是个大家都爱去的地儿!想想看,公园多重要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次我就去公园玩,看到好多人在那儿享受悠闲时光呢。
有老人在慢悠悠地散步,时不时还跟旁边的老朋友聊上几句,那场面可温馨了;有小孩子在草地上嬉笑打闹,跑得满头大汗,真是活力满满!这不就跟咱家里的客厅似的嘛,大家都能在里面惬意地活动。
那公园的建设和维护谁来负责呀?当然是咱大家一起啦,通过纳税什么的来支持呀。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出份力,才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嘛!
再说说公共交通,那可真是我们出行的得力助手!你想想,要是没有公交车、地铁这些,咱出门得多不方便啊!有一回我赶时间去一个地方,一出门就直奔公交站,还好有公交车及时把我带到了目的地。
这不就是公共经济学在发挥作用嘛,大家一起出资,让公共交通能够正常运转,方便了每一个人。
还有啊,比如说学校教育!教育可是大事,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来办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这多了不起啊!就
像一棵大树,给每一片叶子都提供着养分。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参观,看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们认真地授课,那场景真让人感动。
所以啊,公共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这些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更加美好。
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和谐、更加繁荣!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哦!。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一、案例描述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建设、教育、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 13万公顷,补充耕地225.2万公顷,净减少410. 93万公顷。
到2003年年底耕地已从13 亿公顷锐减到1 234亿公顷。
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从表面上看耕地保护的效益似乎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要低很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二、案例分析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
从长期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笫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笫二,耕地保护对农民的保障性作用。
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农村,这方面建设还远远不足。
耕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元〃游民,农民失地乂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案例)

案例二:校舍坍塌, 案例二:校舍坍塌,天灾还是人祸 ——材料 材料
1、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一些中小学出现整体倒塌,造成数以百计的学生死亡 。 汶川大地震中, 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一些中小学出现整体倒塌,造成数以百计的学生死亡。 近日,地方政府已启动了对这些校舍建筑质量的调查程序。遇难学生家长却认为,其 孩子的死应归因于质量低劣的校舍。 2、5月24日, 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参与的调查组进驻绵竹市五富镇富新二小 , 启 月 日 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参与的调查组进驻绵竹市五富镇富新二小, 动了对在此次地震中倒塌的富新二小一座三层教学楼质量的鉴定评估。 根据建筑学规范,为提高抗震性能,多层建筑砌体结构应在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 柱,并与圈梁连接。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但家长们从倒塌的教学 楼中却找不到构造柱。而参与调查的专家也承认,这本应是必备的部件。 3、记者在现场看到,聚源中学初二、初三的两座教学楼已完全倒塌,只有两个 只有两个 教学楼之间的楼梯孤独地屹立。 教学楼之间的楼梯孤独地屹立 。 据介绍,该楼梯属于框架结构,经受住了大地震的 考验。楼梯左侧,原是一栋四层教学楼,右侧的一栋则是三层楼。
案例一: 的凤凰涅槃——分析 案例一:2008的凤凰涅槃 的凤凰涅槃 分析
抗争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 不屈不挠的体现,但是主导救灾应该由谁来负责。从这里可以看 出: 1、政府主导下的抗震救灾应该向民间主导下的抗震救灾转变。 2、政府行为与重点是间断的。抗震救灾在民间主导下就有可能 长期坚持下去。是可持续的。 4、转变现阶段中国政府的职能,完善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公共经济学案例 戴文标
32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案例)
主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戴文标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推荐下载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 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 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 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 1100 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 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 年 9 月 30 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 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 年 1 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 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 340 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 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 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 1. 垄断和市场失灵。 2. 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案例 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 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 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 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 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 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 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 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市场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比如,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或者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公共物品的案例。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其他人的使用。
经典的公共物品案例就是国防和公共广播。
国防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因为国防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国防,且一个人的国防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国防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国防,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来提供国防。
另一个例子是公共广播,公共广播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公共广播,且一个人的收听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收听,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或者收费来提供公共广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外部性的案例。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经典的外部性案例就是交通拥堵。
当道路上的车辆增加时,会导致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道路上的其他车辆,还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交通拥堵费或者提高停车费来内部化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共经济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还可以指导政府如何进行干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知识,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启示。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有些案例是成功的范例,有些则是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经济学案例,新加坡的住房政策。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家,但它却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条件非常糟糕,许多人生活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公共住房计划,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公共住房,为居民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房。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失败的公共经济学案例,美国的次贷危机。
在21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次贷危机。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松了房屋贷款的审查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次贷发放。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量次贷违约,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如果没有严谨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除了这些案例,还有许多其他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欧洲的移民政策等等。
这些案例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公共经济学案例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制定和实施公共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1.材料: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推动了普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10年间仅涨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涨了100元。
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用工企业更是带头提高工资,加之今年出现的“民工荒”,企业工资的提高幅度已超过以往水平。
对此,众多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问题:(1)什么是“刘易斯拐点”?(2)你是否认同“我国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一判断?理由是什么?(3)你认为珠三角地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
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
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
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
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
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
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
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
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
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
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
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
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
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
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
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
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
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