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

合集下载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5章东欧封建诸国5.1 复习笔记一、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1.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1)帝国的建立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廷旧址建成首都君士坦丁堡;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廷,又称拜占廷帝国。

(2)农业发展特点①实行自由小农租种土地的制度罗马人继承了埃及的土地“国有”制度,把土地攫为皇室财产,分给农民耕种,向皇室缴纳租税,即永佃制和代耕制,即自由小农租种土地的制度。

②以隶农制劳动为基础拜占庭小农经济占据重要地位,隶农和自由小农占农村人口的多数;隶农从田庄地主处领得一小块土地,自行经营,有自己的家室和简单生产工具;隶农必须为田庄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和贡物。

(3)手工业发展特点①官营手工业以奴隶劳动为基础,规模较大。

②私营作坊中规模较小,大部分是自由小手工业者的作坊,进行个体的小生产。

(4)商业发展特点①出现许多国际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等;②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

马克思称君士坦丁堡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

(5)帝国的巩固①拜占廷稳定的工农业生产基础以及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保障了国家的财政。

②拜占廷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思想上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

2.查士丁尼的统治(1)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在内政和外交、经济、军事方面均有建树,他统治时期(527~565年)是拜占廷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2)蓝绿党争“德莫”是君士坦丁堡的一种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城区组织;各德莫之间存在差异,形成各种派别;他们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形成蓝党和绿党。

①蓝党上层系元老贵族和地主,主张中央集权和信奉正教;②绿党上层为富商和高利贷者,主张地方自治并倾向一性派;(3)“尼卡起义”①起义爆发532年1月,群众发起反政府起义,口号是“尼卡”,故称“尼卡起义”;其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

②起义经过a.起义群众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东欧封建诸国)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东欧封建诸国)

第5章东欧封建诸国一、单项选择题1.基辅罗斯早期实行的税收政策称()A.相地而衰征B.什一税C.索贡巡行D.柴明达尔制【答案】C【解析】索贡巡行是公元9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

每年冬初,大公就率领亲兵在其辖区内向居民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甚至掠夺人口。

索取来的贡物一部分被用来赏给亲兵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主要在翌年春天运往拜占庭和东方用来换取其所需的必需品和奢侈品,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

索贡巡行是一种原始的剥削形式。

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人民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1世纪被地租制所取代。

2.圣像破坏运动的发起者是()。

A.希拉克略B.立奥三世C.查士丁尼D.查理大帝【答案】B【解析】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军事贵族出身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在位)在基本解除阿拉伯人侵袭的威胁后,着手推行内政改革。

为赢得民心,控制教会,并没收部分教产以充裕国库、安置军士,乃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3.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臣民接受了()。

A.天主教B.东正教C.路德教D.卡尔文教【答案】B【解析】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尝试多神教信仰失败后,转而寄望于通过一神教来建立属于罗斯民族的统一信仰,他派人到罗斯各地考察,结果形式富丽堂皇、宗教礼仪隆重华美的东派基督教深深吸引了大公。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并率领全体军民集体跳入第聂伯河受洗归向上帝。

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事件。

俄罗斯由此开始,从一个“多神信仰”和“宗教虚无”的民族迅速转变为了全民接受基督教的民族,东正教的引入促进了斯拉夫民族的统一,增进了其民族的凝聚力。

皈依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历史的起点。

4.下列不属于查士丁尼时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著作的是()。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读后感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读后感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读后感《世界史总序》是吴于廑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读本,通过对世界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展示出了历史的丰富与多样性。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本书以“总论”为名,逐步展开了对世界历史的梳理。

作者通过对文明与历史、古代社会和经济、人口与农业、技术与文化等主题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法则。

阅读本书使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不同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其次,本书突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视角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区域的差异。

通过对大陆漂移、冰川时代、公元纪年的起源等问题的探讨,使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多维性和多变性。

对于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使我更加珍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贡献。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历史是我们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并对历史中的决策和事件进行评价和解读。

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本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简洁的叙述,使历史成为一部“活的”故事。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历史案例和人物的生动描写,使我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和内涵。

同时,作者也对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进行了补充和评论,使读者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历史。

总的来说,《世界史总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通过分析历史的原动力和发展规律,展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世界史总序》不仅是一本历史读本,更是一本思辨与启迪的读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参考内容:1. 吴于廑. 世界史总序.中华书局, 2009.2. 陈寅恪. 〈经世之笔端--《世界史总序》校订背后的“寅恪经济学”〉.《文艺研究》,2008(5).3. 武状元. 〈世界史总序〉.《新华每日电讯》,2009(7).4. 赵鹏. 〈读《世界史总序》我有感〉.《人民日报》,2009(2).5. 张斌斌. 〈从《世界史总序》中窥见文化多样性〉.《历史档案》,2010(3).。

吴于廑世界史考研题库

吴于廑世界史考研题库

吴于廑世界史考研题库吴于廑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对世界史的研究贡献卓著。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吴于廑世界史考研题库内容,供参考:一、单选题1. 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是:A. 尼罗河B. 幼发拉底河C. 印度河D. 黄河2. 以下哪个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达·芬奇B. 米开朗基罗C. 但丁D. 歌德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A. 萨拉热窝事件B. 普法战争C. 拿破仑战争D. 俄土战争二、多选题1.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A. 蒸汽机的发明B. 纺织机械的改进C. 电力的广泛应用D. 铁路的大规模建设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下哪些国家是同盟国?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苏联三、简答题1.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点。

2. 描述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主要对立点。

四、论述题1. 论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五、案例分析题请分析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并讨论其对后世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A2. D3. A二、多选题1. A, B, D2. A, B, D三、简答题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特点包括对古典文化的复兴,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对个人理性和创造力的强调。

2.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点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差异(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军事力量的较量,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影响力竞争。

四、论述题1.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极格局的形成,即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立,以及随后的多极化趋势。

五、案例分析题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表现在打破了旧有的封建秩序,推动了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对后世的启示包括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以及国家统一和民族自决的重要性。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一、人类的起源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地球发展分期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

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

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

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

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

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1)理论支撑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0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0.1 复习笔记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1.德国入侵波兰(1)经过①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②英法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不得不根据以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③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28日,首都华沙沦陷。

(2)波兰很快陷落的原因①波军指挥不利,兵力分散,装备落后。

②英法虽对德宣战,实际并没有发动攻击,坐视波兰灭亡。

2.苏联建立“东方战线”(1)目的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建立一道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

(2)经过①1939年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10月,两地分别加入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

②1938年,苏联向芬兰提出割让、租借或交换领土。

遭到拒绝。

次年11月,苏联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苏军侵入芬兰,发动苏芬战争。

芬兰战败,于1940年3月与苏联签订和约,苏联获得大片领土。

③1939年9~10月,苏联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次年,三国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④1940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并“移交”北布科维纳给苏联,8月,苏联宣布在比萨拉比亚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人乌克兰。

(3)影响这道防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在法西斯进行侵略的二战之初,苏联政府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3.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1)背景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形成西线无战事的奇观,德国占领波兰后开始组织西线的攻击。

(2)德国入侵丹麦、挪威①目的控制北海到波罗的海以及德国从瑞典进口铁砂的交通要道;保护德军侧翼安全;作为对英反封锁和进攻的基地。

②经过1940年4月9日,德国陆海空三军入侵丹麦和挪威,英法也进行登陆作战,丹麦当天灭亡,两月后,挪威全境被德国占领。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20世纪初的世界1.1 复习笔记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1)总况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2)表现①1884~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英、法、德、比利时、葡萄牙夺得大量领土和人口。

②1876~1914年,英、俄、法、德四大国殖民面积和人口显著增长。

③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均变成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其中以法国占领的领土面积最大,其次分别是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④亚洲地区有一半以上的面积为欧洲列强统治,中国、土耳其等国沦为半殖民地。

⑤世界上有大片面积如拉美、澳大利亚均已欧化,土著民族被移民取代。

2.欧洲的经济优势(1)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

①概述向国外投资的主要国家是英、法、德,其次是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小国。

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城”的金融机构拥有世界范围的联系,英镑起着共同的贸易货币的作用。

②代表a.英国英国的资本输出大部分用于帝国内部、美国和拉丁美洲。

b.法国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在以俄国为首的欧洲,多半是借贷资本,1906~1910年,法国对外贷款达到顶峰。

c.德国德国的国外投资分布于欧洲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土耳其等国以及海外的加拿大、美国和拉丁美洲。

(2)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场。

①1913年欧洲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7%。

②1880~1913年,煤产量和钢产量显著增长。

③在国际贸易方面占有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1)俄、法、德、英是世界头等军事大国。

日本和美国的陆海军人数量也在增加。

(2)欧洲列强凭借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占有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他国内政。

二、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1.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1)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①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农业迅猛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

②进入20世纪,美国工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吴于廑《世界史

吴于廑《世界史

第1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1.1 复习笔记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1.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农耕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从日本、朝鲜,经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到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不列颠岛,形成了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2)游牧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在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也形成一条长弧形的游牧世界。

(3)农耕国与游牧诸族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

①东亚: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②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③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④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2.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背景①农耕世界久已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

总的说来,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

②北方游牧世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其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③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北方游牧民族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从农耕世界取得。

④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2)交往方式及影响①在和平时期,两个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在战争时期,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②两个世界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6.1 复习笔记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1.亚非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第三世界
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另一种政治力量。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提出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时由周恩来提出。

b.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

(2)亚非会议的召开
①过程
a.1954年4月,首先由印尼总理提出召开亚非会议。

b.同年12月,五国总理决定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亚非国家出席。

c.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②目的
a.促进亚非各国的亲善、合作,建立睦邻关系;
b.讨论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
c.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问题;
d.讨论亚非国家和人民的世界地位,以及它们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③内容
a.多数国家代表发言,都围绕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等会议主题进行。

b.少数代表受西方势力的挑拨,攻击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说亚非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对共产主义。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引起各代表团的强烈反响及认同。

④成果
a.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b.通过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公报内容包括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以及有关经济、文化合作及人权、民族自决权等共七项决议。

(3)“万隆精神”的影响
①亚非会议的意义
a.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b.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地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

②“万隆精神”
a.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战斗的精神。

b.在和平共处十项原则基础上,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万隆精神”的影响
万隆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不仅成为亚非国家间的关系准则,也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础。

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宣布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兴起
a.50年代后期,美苏集团争霸加剧,许多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宣布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三位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确认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

c.1960年9月,铁托、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苏加诺举行会晤,酝酿发起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形成不结盟运动的领导核心。

d.1961年2~4月,铁托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e.1961年9月初,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举行,通过了《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

②意义
a.是“万隆精神”的进一步弘扬,是许多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结果。

b.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c.第三世界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冲击,客观上加速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对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2)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与特点
①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a.1964年10月,第二次不结盟会议举行,出席国家增加近一倍。

b.1970年9月,第三次会议召开,出席国家继续增多,并通过了《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萨卡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的宣言》等14个决议。

c.1973年9月,等四次会议举行,75个国家参加,通过了《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宣言》等24个文件。

d.1976年8月,举行第五次会议,86个国家参加,通过了《经济宣言》、《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32项决议。

e.不结盟会议不断召开,出席的国家越来越多,不结盟国家遵守的协议和章程也越来越完善。

②特点
a.其队伍和影响的扩大十分迅速。

b.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其斗争矛头由初期指向一切新老殖民主义到70年代后转向集中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c.斗争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域。

d.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内部一直存在着分歧和各种消极因素。

这些都不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内部团结,甚至发生了严重冲突。

但是从整体来看,运动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3.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1)联合国的变化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①联合国的变化
a.第三世界逐渐兴起,大批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的组成情况逐渐发生变化。

b.联合国开始摆脱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为所欲为的场所,逐渐成为所有成员国共同管理的场所。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1949年9月,周恩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否认国民党集团的代表有出席第四届联大的资格,但是美国一直阻止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议程。

b.1970年的25届联大上,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表决票占多数,但美国联合日本,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c.中国政府据理力争,终于在1971年10月,恢复联合国席位。

d.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2)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便提出了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一种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

①旧的经济秩序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两个超级大国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工业、贸易、国际金融、货币、运输、保险和科学技术。

②新经济秩序的建立
a.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的开始。

b.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

c.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并形成“七十五国集团”。

d.1964年3月~6月,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e.60~70年代,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f.1974年4、5月的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斗争开创了新的局面。

(3)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建立新的海洋法而斗争
①帝国主义者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将领海范围限制在3或12海里以内,但它并没有为多数沿海国家所接受。

②1947年智利和秘鲁最先宣布其领海范围为200海里。

③1970年5月8日,智利、拉美等29个国家宣布各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