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练习题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导学案第十六课《散文二篇》共有两篇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

散文是一种反映生活、描写人物、抒发情感等的文学体裁,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本节课通过阅读散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导读教学1. 教学目标a.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b. 学习欣赏散文c. 通过阅读散文,感受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d.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2. 教学重难点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和体验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散文《既生瑜,何生亮》和《我们在大山里》,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 散文是以什么为背景的?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2. 散文《既生瑜,何生亮》中的瑜和亮之间有何不同?这与作者的思想有何关系?3. 散文《我们在大山里》中的大山有哪些特点?作者对大山的态度是怎样的?4. 阅读完散文后,你对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何感受?5. 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对你有何启发?三、合作探究1.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就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进行讨论。

2. 教师对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发现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欣赏其他优秀散文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对散文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散文材料,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思考。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了欣赏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散文,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其写景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品读学习】《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把握文章内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朗读时要根据内容读出缓急、轻重。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耸入云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练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练习

《散文两篇》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濒.临()飓.风()震颤.()俯瞰.()洗涤.()牛犊.()炫.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什么时期,美国都在妄想控制中国的发展。

B.我登上泰山顶峰,向下俯瞰,终于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人类的肆意而为,给地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最终,这些灾难还将由人类承担。

D.这个山洞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深不可测,你最好还是别进去。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极一时的《战狼》塑造了冷锋的英雄事迹。

(将“事迹”改成“形象”)B.暑假快到了,我准备去白云山的地方,游览五福天路.飞龙瀑布等景点。

(删去“的地方”)C.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勤奋”与“勤奋起决定作用”用一个即可)D.“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要参与对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责任。

(主谓不搭配,去掉“参与”)4.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回答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2.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里的“天堂”与“尘世”分别指什么?这句话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那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

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3.天堂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理想中的世界。

尘世指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导学案

16 散文二篇同步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shì了,它却永远存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zhí着,m n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消shì() 繁zhí() màn( )延(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不朽.( ) 牛犊.( ) 暂.时( )(3)对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B.“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C.“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D.“疲”的第二笔是 ,第七笔是 ;“暂”的第三笔是。

2.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制止;控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俯视)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C.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紧接,临近)绝望的边缘。

D.痛苦的呼号..(某些组织专用的口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1)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我检测】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课前准备】1.tuíyù2.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二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兴.味(x īng ) 臼.齿(jiù) 盲.肠(máng) 洗涤.(dí) B .卑.微(b ēi ) 飓.风(jù) 濒.临(pín) 俯瞰.(kàn) C .苦难.(nàn) 深渊.(yu ān ) 孤寂.(jì) 嘲.讽(cháo) D .云霄.(xiè) 凋.谢(di āo ) 舒畅.(chàng) 牛犊.(dú)2. 下列各语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在返回。

B .感谢生命的奇绩,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C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密缩影。

D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3.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 主要也就在于此。

②我渴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③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感到怏怏不乐,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人还得罪许多人, 他们到处与人格格不入。

A .分野 企图 以至B .分界 试图 以致C .分界 企图 以至D .分野 试图 以致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联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③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③⑥④⑤②C.③①④②⑤⑥D.③⑥⑤①④②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芦花荡》这篇小说,记叙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革命队伍的动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5、《散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5、《散文两篇》

15、《散文两篇》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1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把握基础(2分钟)文体知识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给人以启迪。

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和友谊哲理散文。

中国代表性的有先秦诸子散文和魏晋玄学家哲理散文;西方有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形而上学》《工具论》,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培根《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水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礼赞生命的奇迹。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水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3、自学教材(4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臼.()齿洗涤.()茸.()毛蔓.()延凋.()谢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散文二篇字词梳理”的微课,然后对照导学案订正以上字词4、理解内容(8分钟)(自学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二篇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ān ché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3)濒临:接近、将要。

(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

本文选自。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合作探究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6.赏析下列句子。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①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拓展延伸7.请你积累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事例、名言都可。

答案示例:(1)名人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2)名人事例: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

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当堂测试8.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节选),完成文后的问题。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答案:(1)破壳出土——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叶成阴,呈现累累果实——秋天转眼灿烂,宁静怡悦——冬天归落大地(2)生命诞生,成长发展,创造辉煌,归根奉献(3)积极奉献坚强自信庄重乐观(2)画线句给人深刻的启示,下到各项中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揭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话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望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永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长青。

答案:C(3)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答案:(1)“成树”预示着人生经历种种奋斗,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为社会所承认。

在奋斗的历程中必经艰难险阻和幸福快乐;假如不经历这些,半途而废,便难以“修成正果”。

(2)这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豁达宽广的胸怀。

生命本身不会永远是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着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

只要不息奋斗,无私奉献,一切便无怨无侮。

(4)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答案:本质:蓬勃成长、顽强进取、坦诚奉献,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逆境相伴相随。

(5)在全文中,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答案示例:生命像蜡烛,流着痛苦的泪,燃着快乐的光。

生命像灿烂的星空,愈是黑暗,愈能显出繁星的璀璨。

总结反思【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