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单元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裴庆敏宽城县育才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照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响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响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响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气氛中。
〔二〕、新课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拟上来。
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理解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与应对方法;2.二氧化碳制备的实验操作;3.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与产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或展示二氧化碳的形态和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5分钟)2.1 用途和产生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方式,如吸烟、火灾、人体呼吸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方式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2.2 物理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气味,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其凝固点和沸点。
2.3 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气泡发生和pH值的变化,理解其化学实质。
3. 探究二氧化碳的危害性(20分钟)3.1 环境污染介绍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其对环境的损害。
让学生思考应对环境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手段。
3.2 人类健康介绍二氧化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如室内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为环保出一份力。
4. 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25分钟)4.1 食品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优点和局限性。
4.2 化工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绿色化学、烟囱气体净化等,让学生思考其对环境和人类的益处。
5. 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包括物质的准备、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在实践中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危害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详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2.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备方法和操作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4、多媒体辅助法5、比较归纳法四、说学法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在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是继氧气之后的另一非常重要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干冰等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在学生形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1]在教材处理上:教材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碳制法、用途都放到了一起,如果分成两部分(性质和用途为第一部分,制法为第二部分)会更好一些。
[2]在教学方法上: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生物课也学过它的某些知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研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活动简单易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会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结合实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认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内放高低蜡烛)、集气瓶、软质塑料瓶、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药品】紫色石蕊试液、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三瓶)、雪碧一瓶【教学流程】探究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
活动请一位同学,在酒精灯上加热含有石蕊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填写探究报提出假设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探究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把浸过石蕊试液后烘干的只棉球分别进行实验对比:板书能与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一、学情分析本节课适合初三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氧气等物质的知识,通过微视频课前自学了二氧化碳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他们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涉及碳单质、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
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CO2作为氧化物,是其中联系的纽带,研究CO2的性质可为后面研究酸碱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难度不大,与实际联系紧密,实验较多,有利于开展探究研究,提高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能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同时本节课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对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CO2的常见性质,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视频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制作等活动,提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获取新的知识。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研究成功的喜悦,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运用CO2的相关性质,解决检验CO2和除去CO2等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CO2与NaOH反应,CO2与水反应。
六、教学流程1.课前自主研究:通过微视频研究CO2的常见性质。
2.活动1:剧情创设“屠狗妖”,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检验CO2的常见性质。
3.活动2:制作红枫叶,比较CO2与NaOH反应和CO2与水反应的效果。
4.形成新知:通过活动1和活动2,学生了解CO2的性质和应用。
5.思考问题:为什么CO2对环境和生活有影响?6.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七、活动用品CO2、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塑料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纸枫叶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优质课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前导入播放一段干冰遇水,雾气腾腾的视频。
营造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由此引人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
二、出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刚刚视频中出现的就是咱们熟悉的二氧化碳,为什么会有雾气出现呢?这跟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关,咱们今天就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前面咱们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大家记得咱们是从哪两个方面着手的吗?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那么咱们今天也从两方面来研究,先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示呢?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请各小组用最简单的观察法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小组完成实验。
教师活动:提问结论。
那么除此之外,集气瓶正放又体现了隐藏信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二氧化碳还存在类似于水的三态变化。
干冰升华为气体,吸热,水蒸气冷凝,形成雾气。
教师活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咱们跟随时间长河中化学家的研究轨迹,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17世纪海尔蒙特在森林低洼处发现一种能使蜡烛熄灭的气体,取名“森林之精”。
正是咱们今天研究的二氧化碳。
咱们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一性质。
请大家看一下桌面上的装置,塑料瓶上下各有一段导气管。
有高低不同的蜡烛。
桌面上有盐酸和石灰石,两者混合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请大家利用给出的装置设计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活动]设计完成小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教师活动:提问小组现象。
学生活动:小组完成实验,发现低处导管口蜡烛先熄灭,高出导管口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综合运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二、教案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2.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领悟知识要点,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体会到人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2.形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重点和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反应的原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把部分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
仪器和药品:自制简易天平、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木条、饮料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讲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农夫,养了一只小狗和他相依为命。
一天,老农夫带了小狗一起去田里劳作。
他背着锄头,悠闲地叼着烟斗,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狗上路了。
途中经过一低洼地段时,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是越走越没劲,最后把舌头吐的长长的,趴在地上走不动了。
于是农夫弯腰去摸摸小狗,想拖它走,可是发现小狗喘得好厉害,这时农夫也觉得自己呼吸有点不顺畅,吸了一下烟,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灭了;等他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小狗也慢慢恢复过来了。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等;2.掌握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喷雾瓶、碳酸氢钠、氢氧化钙、酚酞指示剂等;2.实验药品: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氯化钙等;3.PPT或实验视频。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介绍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中重要的成份之一,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如汽车尾气、煤燃烧产生的烟尘等。
邀请学生讨论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2.实验展示(10分钟)通过实验展示二氧化碳气体的一些特性和性质。
具体操作包括:a)将其中一个喷雾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氢钠固体,并倒入一些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和喷雾状物质(使用视频);b)在另一个试管中先加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滴管导入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使用视频);c)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一些酚酞指示剂,引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教学,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a)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大于大气,不支持燃烧。
b)化学性质:i.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酸性气体,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ii. 二氧化碳气体能参与酸碱中和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iii. 二氧化碳气体能与一些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金属的碳酸盐。
4.实验操作(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根据教师指导,自行完成以下实验:实验1: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1)每组准备一根滴管和一个小烧瓶,滴管中放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2)用口吹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保证试管内只有二氧化碳气体;3)将滴管底部悬空并插入烧瓶中,留意观察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2:用酚酞指示剂检测二氧化碳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
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