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中的历史

合集下载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篇1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

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

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

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

所以就叫灯谜。

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

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与初中历史有关的灯谜

与初中历史有关的灯谜

与初中历史有关的灯谜
得嘞,给您整一篇儿有关初中历史的灯谜儿,咱北京话儿讲究的就是个干脆利落,听好了您呐:
**谜面**:
1. 一朝开国,皇帝姓朱,红墙黄瓦,京城威武。

(打一历史事件)
2. 纸上谈兵,战国风云,空有计谋,败走长平。

(打一历史人物)
3. 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六将,古城兄弟会,忠义美名传。

(打一历史人物)
4. 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金榜题名,状元及第。

(打一科举制度)
5. 洋务兴起,工业初开,自强求富,师夷长技。

(打一近代改革运动)**谜底**:
1. 这说的是明朝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来迁都北京,建立起了明朝的基业。

2. 这位纸上谈兵的就是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可惜长平一战,中了秦将白起的计谋,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3. 这说的是关羽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嫂,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古城与刘备、张飞重逢,展现了忠义无双的品性。

4. 说的是科举制度中的殿试,考生们经过乡试、会试的层层选拔,最后到京城参加殿试,成绩优异者被授予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5. 这说的是洋务运动,清朝末期为了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工业、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谜语

谜语

• 历史:
• 1、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 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
• 据《书经》“汤誓篇”中记。
• 相传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 怨冲天,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 里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于是就 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首歌谣采 采 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 用隐喻的手法,诅咒暴君夏桀。
• 17、拟人法 将谜面的字词人格 化,扣合谜底。例如: • 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你若 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 欺负她,她就戳一枪. (打一动 欺负她,她就戳一枪. 物:蜜蜂) 蜜蜂)
• 18、拟物法 将人或人体某部分 物化,或者将谜面字词语义或所 言之事物化,扣合谜底。例如: 枕头. 打一成语:置之脑后) 枕头.(打一成语:置之脑后)
• 3、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 "、"龟"、"土"三个字谜,并以< 《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 才有了"谜"字一称 有了" 字一称。 有了
•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 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 “二形一体”,是指“井”字由 “一”、“|”两种笔型融为一体; • “四支(肢)八头”,描摹出“井” 字是由四肢产生出八个梢头; • “四八一八”加合起来为五八,即 四十,拆分“井”字恰为四个十; • “飞泉仰流”,是说从井里汲水, 由下而上水流的情状。
• 南派谜以大拢会意为主,谜面多 采用现成的古文句、古诗词句或 其它面句……等,在扣合的文字 机巧上下功夫,或追求古色古香, 典雅浑成,或追求大拢会意,天 然扣合,一气呵成等。
• 7、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 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 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 谜。

灯谜的文化内涵与历史

灯谜的文化内涵与历史

灯谜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灯谜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智慧和趣味的追求,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灯谜的定义、分类和起源等方面,探讨灯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一、灯谜的定义与分类灯谜是一种语言游戏,通过巧妙的文字安排和提示,隐藏着谜底,使人们在脑筋急转弯的思考中获得思维的愉悦和满足。

根据谜底的不同,灯谜可以分为字谜、语谜、音谜、画谜等多种类型。

字谜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谜语,通常是通过对字义、字形或字音的玩味来猜测谜底;语谜则是借助一些文字的表达技巧,如倒叙、反义、谐音等,使人们在另类的语言环境中解谜。

二、灯谜的文化内涵灯谜不仅仅是智力的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首先,灯谜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智慧的追求,每个谜底都蕴含着对特定领域知识的了解,例如历史人物、文化典故等,使参与者在思考和猜谜的过程中增长见闻。

其次,灯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通过对社会现象、民俗习惯的幽默刻画,传递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最后,灯谜还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文字表达和构思上有独特之处,体现了作者的灵感和创造力。

三、灯谜的历史背景灯谜起源于古代中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多以祈福求吉的方式庆祝节日和婚礼,灯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夜的灯火下,人们互相出谜、猜谜,共同度过丰富多彩的夜晚。

随着时间的推移,灯谜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拓展了其影响力和传承。

四、灯谜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灯谜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在中国北方地区,灯谜注重谜底的委婉含蓄和文字的巧妙安排,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而中国南方地区的灯谜则更加偏重于音韵和语言的变化,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此外,一些地方还发展出了独特的灯谜形式,如四川的“横嵌子”、山东的“薛氏藏头”等,都为灯谜文化增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五、灯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传统的灯谜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历史谜语故事(1)

历史谜语故事(1)

历史谜语故事(1)谜语故事(一)1. 猜谜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谜语,他的大臣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制谜和猜谜的能手。

君臣二人经常对诗猜谜为戏。

一年元宵节,乾隆主持宫中举行的灯谜晚会。

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会场的当门上: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这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谜联,要求打二字。

这一下不但把满朝文武及宫廷嫔妃都难住了,就连一向自认为善于猜谜的乾隆皇帝站在对联前面想了好久也猜不出来。

最后只得请纪晓岚自己出来解释。

纪晓岚解释说:在五色之中黑、白、红、黄都不是,是什么?乾隆立刻说:&#8220;当然是青色了。

&#8221;纪晓岚又问:&#8220;狐狸猫狗这几个字相同的地方在哪里?自然是'犬&#8217;旁了。

&#8221;说到这里,乾隆便说:&#8220;不用你再说,这下一联的字我也猜着了。

&#8221;原来这副对联隐的是&#8220;猜谜&#8221;二字,大家听了,无不赞叹称妙!2. 庄姬鱼龙谏楚王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谏,反而听信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把国家弄得日益衰危,最后客死在秦国。

太子横继承了王位,即楚顷襄王。

他继续宠信子兰、靳尚这些奸佞,把屈原流放到江南,使屈原忧愤投汨罗江而死,忠谏之士都感到没有办法劝说国王来挽回楚国的危局。

有个经常侍奉在顷襄王身旁的庄姬,为人忠贞而机智,她对楚国的这种局面也十分担忧。

在一次宴会上,她巧妙地对顷襄王说: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

顷襄王听了不明白,要她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

庄姬说:&#8220;君王在远离国都五百里的地方,只知眼前享乐,而不思祸患将起,好比大鱼失水。

君王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太子,好比有龙无尾。

国家没有坚强的辅弼,必然要衰亡。

国家将要出现祸乱,就像墙欲内崩一样,可是君王却毫不注意,一味地沉迷于欢乐而不知悔改,这样下去,国家很快就要灭亡的呀!&#8221;顷襄王听了,感到她讲得很有道理,不但没有对她发脾气,还表扬了她,表示接受她的意见,奋发图强。

一起学谜史:古代隐语

一起学谜史:古代隐语

⼀起学谜史:古代隐语中华灯谜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灯谜起源于民间⼝头⽂学,是⼈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民聪明才智的表现。

据现有古籍史料考察表明,灯谜经历了先秦隐语廋辞、汉魏六朝离合体谜以⾄隋唐谜语这样长时期的演变、进化的发展过程。

古代隐语⼀、先秦隐语廋辞从灯谜“曲折隐意”这⼀⼤特征算起,谜的萌⽣可追溯⾄上古黄帝时代的《弹歌》(见于汉⼈赵晔《吴越春秋》):“断⽵、续⽵;飞⼟、逐⾁。

”这⾸纪事的古谣,隐喻了制作弹⼸以猎取野兽之事,属隐语性质。

这则隐语,可以说是谜语的最早萌芽。

到了夏商周时,有了更多的民谣式隐语出现。

《书经·汤誓》载:夏桀王暴虐⽆道,百姓敢怒不敢⾔,于是流传这样的民谣:“时⽇曷丧?予及汝偕亡。

”夏桀曾说,他有天下,如同天之有⽇,⽇亡他就亡。

百姓恨他咒他说:“太阳呀,什么时候你才丧亡呢?让我和你⼀起死去吧!”这⾸民谣含蓄隐晦地表达了⼈民群众对残暴君主的愤恨⼼情。

⾄于《国语·晋语五》中载“秦客廋辞于朝”,三国韦昭注:“廋,隐也,谓之隐伏谲诡之⾔问于朝也。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释:“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俗所谓谜。

”据此,把廋辞当作隐语是可信的。

战国末期隐语开始向谜语演化,这种演化是从赋体开始到离合体才告完成的。

荀卿的《蚕赋》就是咏物的代表作之⼀:“……冬伏⽽夏游,⾷桑⽽吐丝,前乱⽽后治,夏⽣⽽恶暑,喜湿⽽恶⾬,蛹以为母,蛾以为⽗。

三俯三起,事乃⼤已。

”此赋以隐喻、拟⼈、摹形等⼿法,描述了蚕的形状、特征、⽣长过程和功⽤,已初步具备了后世谜语的雏形。

正如我国著名古典⽂艺理论家刘勰在《⽂⼼雕龙》中讲述谜的特征时所⾔:“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正,辞欲隐⽽显。

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西汉时隐语进⼀步向谜语发展,其代表⼈物是东⽅朔,《太平⼴记》中就有他与宫廷优⼈郭舍⼈关于互猜隐语的记载。

有⼀次,郭舍⼈出⼀则隐语:“客从东⽅,且歌且⾏,不从门⼊,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殿堂。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发展历程: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挂上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灯笼,并出谜语供人们猜射,增添了 节日的欢乐气氛。
文化意义:灯谜与元宵节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锻炼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增 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灯谜 文化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元宵 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起源:元宵节猜灯谜起源于中 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隐 语和民间谜语的统称。
创新灯谜的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新灯谜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灯谜将更加注重科技元素的运用,如虚拟现实、增强 现实等技术,为人们带来更加沉浸式的猜谜体验。
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传播灯谜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扩大灯谜活动的影响力。 文化活动:将灯谜活动与其他文化活动结合,如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等,提高知名度。 教育领域:将灯谜融入教育领域,如作为益智游戏、文化课程等,促进传承与创新。
出版发行:将整理好的传统灯谜编辑成册,出版发行,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 化。
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灯谜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数据库和在线平台, 方便查询和传播。
创新灯谜的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灯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创新灯谜应运而生。
创新灯谜的特点:更加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了解谜面:仔细阅读谜面,理解谜面的含义和要求 寻找线索:注意谜面中的关键词、数字、颜色等,这些都是解题的重要线索 尝试猜测:根据线索进行猜测,不断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寻求提示:如果猜测不出来,可以寻求他人的提示或查看答案解析
创作方式:运用比喻、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法 解析方法:根据谜面的暗示和提示,联想谜底的相关信息

放弃北大上清华灯谜

放弃北大上清华灯谜

放弃北大上清华灯谜
摘要:
1.灯谜的背景与历史
2.放弃北大上清华灯谜的含义
3.灯谜的解谜思路
4.结论
正文:
1.灯谜的背景与历史
灯谜,又称“谜语”,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放弃北大上清华灯谜的含义
“放弃北大上清华”是一个典型的灯谜,它的谜面是“北大”,谜底是“清华”。

这个灯谜传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信息:北大和清华都是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优秀的学子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灯谜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放弃一方选择另一方的抉择,同时也体现了对这两所名校的认可和尊重。

3.灯谜的解谜思路
解谜时,我们需要从谜面中挖掘出关键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

对于“放弃北大上清华”这个灯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北大和清华的基本情况。

北大和清华都是中国著名的
高等学府,分别位于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教学传统。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谜面中的“放弃”和“上”这两个关键词。

这两个词暗示了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即放弃一个选择另一个。

最后,我们可以将谜面和谜底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发现“北大”和“清华”分别对应了“放弃”和“上”,从而得出谜底为“清华”。

4.结论
“放弃北大上清华”这个灯谜以幽默的方式传达了关于中国顶尖高校的信息,同时也展现了灯谜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化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谜中的历史灯谜,又称灯虎、文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知识性较强,构筑新颖,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灯谜的语言平实精炼,有很浓郁的文学气息,言词中深藏人生的哲理,.平日里总结了一些历史题材的,和大家一起赏玩。

历史人物类年几何矣(打商国一国君名)——盘庚试金石(打一唐代名僧)——鉴真东方欲晓(打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冰河解冻(打一宋代历史地名)——开封打鸟(打一春秋战国时人名)——勾践鸟脖子(打一古代人名)——项羽爸爸(打一古代人名)——老子有事请打120(打一古代人名)——霍去病天---(打一历史人物名)——夫差强盗的法则(打一历史人物)——寇准爷爷当先锋 (打一南北朝人名) ——祖冲之泰山顶上冲云霄(打一历史人物)——岳飞特价(打一历史人物)——廉颇百花丛中最鲜艳(打一历史人名)——陈独秀孔雀收屏(打一历史人物)——关羽松针舒卷时(打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叶挺圣主光辉并日月(打一中国近现代史人物一)——王明小平执政国运兴(打中国近代史人物)———邓世昌41降落伞(打一三国人物)——张飞白菜去心(打一古代人物)——刘邦历史事件类鹊桥相会日期改(打一历史事件)——七七事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打一政治运动)——四清当兵的人会打仗(近代历史事件)——武汉会战郭大侠病入膏肓(打一古代历史事件)——靖康之难同室操戈(打一现代史词语)——内战太阳伞(打一现代史词语)——抗日五狗耍杂技(打一近代史名词)——戊戌变法牛郎织女误佳期(打一现代史名词)七七事变药(打一历史事件)——双十协定烟斗(打一近代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漫系缰索卧厩中(历史名词)——马关条约油炸花生水煮花生(打现代历史名词)——国两制一条腿站着发誓(打世界近代史名词)——《独立宣言》交(现代历史名词)八一起义历史时间类八一(打一历史纪年名称)——建武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秦百分百了解(打朝代三)——(元明清)百年好合(打一历史年号——(永和)历史地点类刺客(打一长征地名)——扎西维持稳定(党史地名一)——延安岗位调动到古田(党史地名一)——井冈山趣味历史谜语集锦(1)说尽心中无限事(打一近代皇帝)道光(2)夕照街(打一近代皇帝)道光(3)普遍富起来(打一近代皇帝)咸丰(4)会诊(打一近代皇帝)同治(5)陈玉成(打一字)瑛(6)天生丽质难自弃(打一近代人物)杨秀清(7)秋收暴动(打一历史名词)金田起义(8)爷爷奶奶爸妈我,全家都是营业员(打一历史名词)五口通商(9)指挥车辆停驶(打一历史名词)红灯照(10)正义的回答(打一历史人物)严复(11)一路平安(打一我国地名)旅顺(12)身体好才能工作好(打一历史人物)康有为(13)太白全集(打一历史人物)李鸿章(14)管见(打一历史人物)张之洞(15)人说生男生女都一样(打一历史人物)谭嗣同(16)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打一历史人物)刘光第(17)张家口(打一历史名词)门户开放(18)巴士之广告(打一历史名词)公车上书(19)人人谈改革(打一著作)变法通议(20)苦战能过关(打一历史名词)强学会(21)苦孩子出来闹翻身(打一历史名词)辛亥革命(22)云开雾散,重见天日(打一近代革命团体)光复会(23)智(打一近代革命团体)日知会(24)为祖父代笔(打一近代人物)孙文(孙中山)(25)军人盛世(打一近代名城)武昌(26)湘云笔录(猜一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记》(27)捷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陈胜(28)江苏原野(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吴广(29)遥望南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张衡(30)一颗白菜没有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刘邦(31)下笔如有神(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杜诗(32)游览手册(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陈胜(33)妙手回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霍去病(34)保护幼苗(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卫青(35)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长安(36)耶(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重耳(37)试金石(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鉴真(38)五谷丰登(猜一近代历史人物)粟裕(39)聂(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重耳(40)唐三彩(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李时珍(41)来信收到(猜一古代历史人物)达尔文(42)碲(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王安石(43)春来也(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柳青(44)旭日东升(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徐光启(45)皖(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道光(46)内当家(猜一外国科学家)居里夫人(47)乔迁启示(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白居易(49)异香扑鼻(猜一外国著名人物)达芬奇(50)倜(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周树人(51)妻子占理(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夫差(52)宝玉求婚(猜一外国总统)林肯(54)汉朝天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刘邦(55)冬花竞放(猜一中国著名戏剧人物)梅兰芳(56)东晋灭亡(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司马光(57)喜欢奉承(猜一外国总统)戴高乐(58)黑孩(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墨子(59)只有张三(猜一中国科学家)李四光(60)蜂窝(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黄巢(61)目不斜视(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张居正(62)看层林尽染(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顾正红(63)御碑(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王安石(64)见贤思齐(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张学良(65)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关汉卿(66)村落(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庄子(67)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陈独秀(68)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祖冲之(69)放之四海(猜一近代历史人物)施洋(70)佛教代表团(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僧一行(71)文革(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左权(72)韬奋遗像(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邹容(73)农夫(猜一近代历史人物)田汉(74)强盗的法则(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寇准(75)兼听(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闻一多(76)封山育林(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卫青(77)天子重礼仪(猜一近代历史人物)王崇伦(78)川币(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巴金(79)保护庄稼(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卫青(80)胜利毋忘苦(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成吉思汗(81)看秆(猜一古代历史人物)张衡(82)东坡踏翠(猜一近代历史人物)苏步青(83)太白惜光阴(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李时珍(84)开封(猜一近代历史人物)茅盾(85)慢慢走来(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徐向前(86)十八子聚会(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李自成(87)小荷才露尖尖角(猜一近代历史人物)叶挺(88)秋菊盛开满地金(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黄兴(89)姐妹兄弟皆烈士(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戚继光(90)亲人火炬接力赛(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戚继光(91)农牧副渔发展快(猜一古代历史人物)林则徐(92)隋文帝统一天下(猜一近代历史人物)杨靖宇(93)停车坐爱枫林晚(猜一近代历史人物)顾正红(94)热恋只缘她直爽(猜一外国历史人物)爱因斯坦(95)风物长宜放眼量(猜一外国历史人物)莫里哀(96)创业艰难百战多(猜一外国历史人物)基辛摘要正德以后的明朝社会,正值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当时在风尚上出现了迥异于明初的景象。

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过去遭受鄙视的商人地位提高了,逐本营利成为风气,商人的奢侈浪费生活造成社会上的繁荣现象。

同时人口不断地向城镇集中,特别是后来蛰居乡间的地主纷纷迁居城镇,于是,富有的地主、商人、官僚和士大夫聚居城市,他们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刺激其他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从众和求新奇心理,诱使其追随在富商豪室们身后,在衣、食、住等方面显示自己的阔气,由此一来整个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奢靡之风。

本文拟从奢靡风尚的表现、成因着眼,探讨明代的社会风尚以期对当代有所启示和裨益。

关键词: 明代,奢靡,风尚,表现,成因绪言自然经济下的简单再生产,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与此相适应,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节俭。

明初,政府为了改变元末造成的经济残破面貌,再造自然经济体系,重建朴素的社会风俗,因此把流动性极强的商业活动控制到一定范围之内、将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加以取缔,极力抑制带有异质性的市民文化的成长,将市民的精神需求降低到了最低水平。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及至15、16世纪之交,南北地区的传统消费性城市得到发展,具有生产性的新类型市镇在太湖平原相继涌现,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同时提出了精神生活的要求,促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的转变,从而使得明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不同的阶层都卷入了奢侈之风,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后,社会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衣食住等方面都表现出奢靡的倾向。

第一章奢靡风尚的表现明前期由于经济水平低,统治者还在各方面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故社会风尚是简朴的。

明中后期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控制力的弱化,以及个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使风尚的变化成为可能。

在明中后期,居城的缙绅士大夫在风尚的变化中起了“导奢导淫”的模范作用。

他们挥霍滋张,尽情享乐。

千金买歌笑,一席掷千金,视若等闲。

这一奢靡冲击波层层扩散,弥漫于整个社会,正所谓“婢妾效之”,“浸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

衣着上,明代服饰在成化以前“不论贫富,皆遵国制”,服饰的特点是“服不锦绮”,“服布素”,“衣无绮纹之饰”,多穿自制廉价的土布衣服。

从成化开始服饰发生一些变化,由于“奢侈竟起”,开始有了“绮靡之服,金珠之饰”,人们往往依据经济条件打扮自己,这时服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衣料上。

但是自嘉靖以降,奢侈倍之,全国各地“无贵贱悉然”,服饰的变化除了衣料外,更多地表现在式样上,爱好成了制约服饰的主要因素,为了打扮,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政府服制的限制也几成空文。

商业社会下,消费能力和经济能力挂钩,一些社会地位低贱但凭借经商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市民,尤其是商人,他们通过雄厚的经济实已经满足了自己物质方面的需要,并急需满足精神的需要即被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在饮食上,就是使用市场上食材稀少、罕见、难得、价格昂贵的食品作为自己的餐桌食品。

食材的稀少,一般人见不到;价格的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而有经济实力的人就可以消费它、享受它,这类人就和一般人区分开来,无形中提高了这类人的地位。

以前只有权利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现在有经济实力的市民阶层也可以通过市场享受到,对不同地位但都能享受奢侈品这一层面上,对于以前不能享受但现在可以享受的享受者而言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明朝对不同社会等级居住的房屋都有所规定。

明初,官民居住的房屋基本遵照政府的规定,但是成化年间以后,居舍出现了奢靡的风气。

成化间瓦舍宇渐多,俗以高楼相尚。

嘉靖以降,居舍奢靡之风更盛,“宫室多贪壮丽,至有屋未完而家室空者”。

万历时,“城中富官之家,多高堂广厦,杂用诸色木植,周围绕以砖墙”。

到了明季,南北方房舍奢靡已是普及全国的事情了。

明代房舍经历的变化由草舍而瓦屋,由无厅而有厅,由矮小而高广,由三间五架而多间多架,由朴实无华而雕甍画栋。

房舍的变化多是富民阶层所为,士大夫也是主力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