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老舍故居导游词-范文word版 (11页)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本(2篇)

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本尊敬的各位旅客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相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蒋,大家可以叫我小蒋,或蒋导。
我们即将要游览的是鲁迅故里,鲁迅故里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地方。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希望在我的陪同下,大家能够开心的游玩鲁迅故里。
我们先去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____岁至____岁在这里求学。
看!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
据说,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的批评,就在书桌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以此为戒,从此鲁迅再也没有迟到。
你们看到了书桌上的“早”字了吗。
我们现在要去百草园。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面积近____平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子,平时种一些瓜果蔬菜,秋后用来晒谷。
你们相信吗?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常来这里玩耍嬉戏。
这里是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市区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
四柱似竹,塔体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
鲁迅故居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你细细游览吧!三味书屋导游词范本(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味书屋,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屋。
三味书屋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书屋的名字来源于杨守敬的《草书三味经》。
它是一座三进式的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是当时苏州地区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三味书屋以其丰富的图书馆藏和传统文化的底蕴而闻名遐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留存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进入书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天井,这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之一。
天井四周围绕着青石板铺就的回廊,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整座书屋更加典雅而美丽。
透过廊柱的空隙,可以看到一个温馨宁静的庭院,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绿树成荫,使人心旷神怡。
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

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居导游词1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她因大文豪沈从文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一直受中外游客和知名人士的青睐和仰慕,参观沈从文故居的四方游客逐年增多。
沈从文故居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
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楼房。
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曾显赫一时。
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
如今已是人去楼空。
思慕故人,不禁令人凄然泪下。
但可喜的是,这原属故主的古老楼房,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
每天到沈从文故居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沈从文故故居陈列室: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
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
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听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文若其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不仅用心血给人们奉献了900余万字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憨厚纯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奋劳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故居导游词范文(优质3篇)

故居导游词范文(优质3篇)1.故居导游词范文第1篇导游资料: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
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
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
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
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
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
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
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
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

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居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居导游词1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她因大文豪沈从文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一直受中外游客和知名人士的青睐和仰慕,参观沈从文故居的四方游客逐年增多。
沈从文故居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
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楼房。
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曾显赫一时。
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
如今已是人去楼空。
思慕故人,不禁令人凄然泪下。
但可喜的是,这原属故主的古老楼房,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
每天到沈从文故居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沈从文故故居陈列室:一张张清晰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沈从文步入尘世后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一行行流畅深沉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成长的过程。
檀木方桌,藤编靠椅、古老的木质结构架子床,都是沈老当年使用过的实物。
目睹这些实物,眼前似乎出现了沈老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听沈老的教诲:“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文若其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不仅用心血给人们奉献了900余万字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憨厚纯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奋劳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关于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2篇)

关于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老北京人居住于传统的建筑——四合院,四合院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北京四合院以它神奇的魅力获得了“建筑上璀璨的明珠”的美称。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见过北京四合院,就没有真正领略到建筑艺术的魅力。
居住于四合院的是老北京人世世代代的习惯。
老北京先民崇尚方形,认为方形是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象征,所以四合院为“口”形,四合院完全封闭。
一般四合院内比较宽敞,一家人在里面种植花草树木,养殖鸟儿,鱼儿。
生活悠闲自在,优哉游哉。
在春天里,院子里充满生气,一切是那么美好,这时你就仿佛进入仙境一般。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那么多美称,是因为在建造院子的时候,许多细致的.雕刻蕴含着民族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门壁上雕刻着一朵鲜艳娇美的牡丹,这是祖辈希望子孙能像牡丹那样展示自己的才华!院子里种植着月季花,是因为通过月季花象征吉祥如意。
瞧这难道不是透露着民族传统和古代建筑的典雅的韵味吗?另外,老北京有个风俗习惯:一家盖房,全城帮忙。
当一家盖成四合院后,大家要一块去祝福,放起了鞭炮,随着一阵阵的鞭炮声,大家的欢声笑语更响亮了,显得格外喜气洋洋。
的确,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这样,显示出古典的韵味。
关于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您介绍北京的传统建筑——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采用了四边有院、中间建房的布局,形成了一个方形的封闭空间。
四合院的院落通常有四个,故称之为四合院。
这种建筑布局既满足了人们相对私密的居住需求,又形成了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起源于元代,经历了明代、清代的发展和改良,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四合院。
它不仅是古代贵族和官员府邸的代表,也是普通百姓居住的标志。
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居住形式,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和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观念。
什刹海导游词

什刹海导游词什刹海导游词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北京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因其环境优美,且民俗风韵十足,两百余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而今,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了,能看到老北京旧时民风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可就在这什刹海,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能看见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京味文化旅游节就要在这里开幕了。
“游什刹海,看老北京”,品茗、荡舟、游王府、逛胡同,更有那纯正的京腔京韵,使什刹海大放异彩。
宋庆龄故居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
另外在府后建有醇贤亲祠堂一所,占地共约八十余亩。
特别是府内的西花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给这座古色古香的园林留下了许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
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
园中假山、led safe return to camp. The next evening, the SDF ...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loyalty save" influx of Wujiang. "Loyalty save" or "jiuguojun", formerly known as "Action竹林、小桥错落有致,南楼前临水有“明开夜合”树七株,其中两株二百余年前的古木,据说是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亲手所植。
年轻的纳兰性德常常邀集北京的文人名士相聚于此吟诗填词,今日立身树下,思古之情油然而生,眼前仿佛人影依稀,耳畔边似回响着当年的唱吟之声,“阶前双叶合,枝叶敷华荣”。
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坤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并特许成亲王引后海水入园。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2篇)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
”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北京四合院导游词范文(2)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布局、精美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将带您一起探索北京四合院的奥秘。
四合院是以四边合围为基本布局的建筑形式,中间留空,形成一个庭院。
济南的冬天老舍范文(通用5篇)

济南的冬天老舍范文(通用5篇)济南的冬天老舍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新课导入师:说到冬天,大家有什么感觉会想到哪些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
说到冬天,不禁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寒冷的,然而在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内容,用“冬天的济南像……”的句式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师:听完老师的范读,大家思考得怎么样了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师:我听到同学们说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朗读时细细体会刚刚我们说到的这几种印象。
三、研读赏析师:同学们读得真流畅!请同学们针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形象,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师:大家讨论得真积极。
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呢师:A同学说得很好,“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地睡着。
这句话还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还有其他同学说说对“摇篮”的理解吗师:我很赞同B同学的理解,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舍故居导游词篇一:老舍导游词 zJefa“老舍纪念馆”导游词【导游词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老舍故居,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
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是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导游词衔接。
“游客朋友们对老舍先生有多少了解呢。
”】老舍,生于1899年,于1966年辞世,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满族。
先生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其中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属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导游词。
“下面向各位朋友详细介绍老舍纪念馆。
”】现纪念馆所在的“ 老舍故居”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7 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 也就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我记忆中是用100匹布买下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
【导游词。
“大家看,这就是老舍故居的正门,门口的竖匾已经经历了上百年。
”】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
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
【导游词。
“大家跟我来,走进大门。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
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
在大门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才有的名花。
不过并不娇贵,在百姓家照样欣欣向荣,叶繁枝茂。
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裳,也是一个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导游词。
“朋友们,我们再往里走,是一个小院。
”】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一为厕所,二为贮藏室,三为正房两间。
正房坐北朝南。
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书南仁芷先生白天的办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临时客房。
这个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将里院勉强在外形上凑成一个四合院。
外院有一街门通向今灯市口西街,但从不使用。
【导游词。
“再往里走,就是里院了。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
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
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
老舍先生很看得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信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
【导游词。
“大家看到这两棵柿子树了么。
”】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
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树干直径已走超过了海碗。
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
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个头不大,只有拳头的一半,皮薄,很甜,无核,橘红色。
老画家于非闇曾来给柿树写生。
作工笔国画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因这棵柿树,和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
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树作篇名,柿子友情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北屋正房三间有两间是客厅,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
东耳房的墙外还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
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
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
《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
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
【导游词。
“朋友们,我的左手边就是老舍先生的卧室了。
”】卧室中有两样东西很值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设计了一个大壁橱,请工人打在墙里,足有六七立方米。
是他贮藏字画和小老古董的地方。
第二件是老舍先生的订,那是一张红木的老订,又大又沉,床帮上还嵌着大理石,床屉是棕绳的。
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软床,特意由旧木器行选购了这张硬床。
大木床和其他红木家具一起在“文革”时被抄家没收,但文物部门鉴定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万幸没有随便处理,“文革”后又原样发还,成了惟一保留下来的老舍先生用过的古典家具。
【导游词。
“从卧室出来,就是客厅了,两个房间是打通的。
”】客厅里陈设严格按老舍先生意图布置,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
家具方面,除了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沙发和一个小圆茶几是现代的,其余的全是红木旧家具,其中穿衣镜是夫人的嫁妆,其他的则是迁进新居后陆续选购来的,有书橱,古玩格,条案,大圆桌,靠背椅等等,老舍先生很爱这些家具。
擦拭它们是自己每天必修客。
桌面上陈设很少,但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花瓶,二是果盘。
客厅里除了花多之外,就里画多。
墙上总挂着十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画作为主,兼有陈师曾,吴昌硕,李可染,于非阁,沈周,颜伯龙,胡佩衡的更换。
客厅西墙是专门轮流挂画处,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到老舍先生家做客,观画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公认的一大乐趣。
【导游词。
“大家随我出来。
”】秋天时,老舍先生会频频邀请朋友来家赏菊。
老舍的家是以高度东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夺目的。
它的确可爱,是个很有味的家。
【导游词。
“介绍一些历史。
”】1966年政治风云突变,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带着满身伤痕,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
他向3岁的小孙女郑重告别:“和爷爷说再见!”,然后义无反顾地跨出了家门,永远地离去,自沉于太平湖。
就这样他可爱而有趣的家也随即毁灭。
又过了16年,这所老舍先生的故居,这座小院子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了大理石标牌,要长久地保留于世,不准拆改。
【结束语!!】篇二:巴金故居解说词欢迎大家来到巴金故居,我是这里的讲解员XX,很高兴给大家做本次讲解。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居的整体情况。
一、总括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巴金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家》、《春》、《秋》、《爱情的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等,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等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五四新文学最有影响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鲁迅称赞他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201X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大家能走进的这座巴金故居,由一座主楼、两座辅楼和花园组成。
故居始建于1923年,为花园住宅,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1955年9月,巴金先生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生活半个多世纪,在这里完成了《团圆》《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
故居的主楼为假三层,是主人生活、工作和接待宾朋之所,现在按照主人生前的原貌布置。
北辅楼原为车库和锅炉房,车库也是当年巴金用来藏书的地方,将改造为多媒体视听室;南辅楼原为储藏室,现为游客服务中心。
旁边的步道通向花园,园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亲手栽种,院子的步道上也留下巴金先生沉思的足迹。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二、主楼现在请大家跟我进主楼参观,参观中有两点请注意:一是请勿吸烟,二是不要碰触展品,谢谢大家的合作。
(一)门厅这里是故居的门厅,1966年以后一直作为餐厅使用,厅里的家具是巴金家原来住在淮海坊时的旧家具。
每次吃饭的时候,巴老习惯坐在靠厨房门边的这个位置。
饭桌上的画名为“巴金先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专门为故居开馆而画的,画上题诗《你是谁》也是他为纪念巴老有感而作,请大家欣赏(画面解读由讲解员自查资料发挥)。
(在我们正前方这幅照片1995年巴老生日的时候,文学报记者徐福生为他抓拍的,因为巴老晚年这种开怀大笑的瞬间非常难得,拍完后巴金本人很喜欢,常常带在身边,他去世以后,家人在很多照片中挑了这张作为他的遗像。
)靠大家右手边的柜子,上海人叫做三泡台,上面的八尊小铜像是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开馆时赠送给巴老的。
这八个铜像散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草坪和湖边,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有丁玲、茅盾、冰心、老舍、朱自清、艾青、赵树理,(一般采用设问的方式,提起参观者注意)而左数第四个就是巴老,一眼看去他是其中最小最不起眼的。
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矮小,但在我们心中觉得他很高大。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他一手倡议并且出资创建起来的,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性捐了15万稿费,八千多册收藏的现代图书,还有很多珍贵的书画、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保藏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