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宁墓志》时代背景和书法风格考略-精选文档
北魏《王珽墓志》《长孙彦墓志》

北魏《王珽墓志》《长孙彦墓志》《王珽墓志》全称《魏故左军将军司徒属赠持节督豫州诸军事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河南元君墓志铭》,河南省洛阳市出土,正书15行18字,撰写时间为北魏孝昌二年(526)。
字体整洁清晰,为典型的魏碑书体。
北魏《长孙彦墓志》朱拓释文:君讳彦,字叔彦,河南洛阳人也。
初则憩悬圃以登真,次则居大幕而恢业。
槐棘于焉接叶,轩盖所以骈填。
斯故,如彼崐陵,层基秀举;类兹湘水,深潭靡测。
祖,使持节都督、安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安州刺史、司空贞侯、季虎别龙散。
是曰宗臣,勋绩被于丝桐,风声溢于中外。
父,使持节卫大将军、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仪同武公寿。
杰立孤峙,自蕴奇才。
先辈耻其谋谟,后出羡其光景。
若乃求玉玉山,则美玉仍见;采珠珠薮,则明珠果出。
乘兹地势,遂诞天真。
精彩不恒,风神罕类。
言则中钟律,动则成摸楷。
牵鸠之岁,独扇高名;刻龟之年,孤飞美誉。
虽仲华弱齿,诵诗之慜无双;季则小时,通论之慧难并。
我之譬彼,其如画一。
于是问望转高,琳琅非宝;唯闻与识,咸以奇器许之。
起家,为魏明帝挽郎,此盖升木之初也。
领军娄王,新开望府,广征奇异。
张大纲而羁逸翮,沉芳饵而取潜鳞。
芊雁之来,岂惟虚降。
引君为东阁祭酒,寻加襄威将军。
司徒高公,迥辟台扉,盛收髦俊,既设燎而迎士,亦搒道而求人。
不有名才,谁应聘礼?辟君为记室参军。
将军不易,登斯二府,罔不绝伦。
犹白鹤之比鸣鸡,赤兔之方蹇马。
益宁远将军,仍转中坚之目。
俄而有敕,除斋帅焉。
轩翥紫庭之内,徊翔绛阙之下。
既玉韵以珠锵,亦兰薰而竹翠。
有斯文雅,重除司徒记室参军。
因摄户曹事,摛辞断理,佥议推工,易安州别驾。
骋高足以骎骎,总半州而谔谔。
持今比昔,莫与争前,即怗镇远将军。
及昭帝受图,今皇纂历。
春坊再启,咸采异人。
以我贤明,频任太子洗马。
服是高山,来为前导。
长驱少连之上,高步应元之表。
是用嘉声仰撤,有如金色之鹅;逸响遐闻,无分玉形之鸟。
方欲作红梁于大夏,乘画轮于广陌。
天何不信,歼我良人。
隋唐墓志——精选推荐

隋唐墓志墓志的历史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基本定型,隋唐时期,更加普及,从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在墓中埋设墓志,即使竖有墓碑,也要在墓中埋⼀件墓志隋唐墓志的质地、雕饰和⽂字书法都⽐较考究,还有⼀些名⼈撰、书的作品,如隋开皇⼗七年(597)美⼈董⽒墓志铭,⼤业⼗⼀年(615)太仆卿元公墓志铭,唐贞观⼆⼗⼆年 (648)⽂安县主墓志铭,显庆三年 (658)王居⼟砖塔铭等,均甚著名。
隋代墓志特点现存的隋代墓志是以官僚贵族及其眷属的葬志为主,⼀般为青⽯质,由志盖与志⽯两部分组成。
志盖多为顶形,有些还装有铁环提⼿。
顶部与四杀雕刻花纹,中央刻写死者姓⽒。
志⽯正⾯刻写铭⽂,有些侧⾯也刻饰花纹。
志⽂有特定的格式,⼀般包括散⽂体的“志”与韵⽂体的“铭”两部分。
志⾸先记叙死者的卒官、姓名、籍贯和祖先世系,⽽后回顾死者的⽣平仕历并加以称颂,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葬地及⼦孙姓名等。
唐代墓志特点唐代墓志基本上沿袭隋代的形制和⽂体格式。
但因社会各阶层的⼴泛使⽤,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
贵族和⾼级官员的志铭形制较⼤,刻绘精致,花纹装饰繁缛,如陕西昭陵出⼟的显庆四年 (659)尉迟敬德墓志,边长约 120厘⽶,顶形盖上刻有多重宝相花饰,中央以飞⽩书刻写志名,志侧刻有⼗⼆⽣肖纹及宝相花饰。
志⽂达2221字之多。
⽽⼀般平民和下层官员的墓志边长仅40厘⽶左右,志⽂在 500字上下,装饰花纹也很简单,甚⾄素⾯⽆饰。
有些地区(如新疆等地)还使⽤砖刻写墓志,更加简略。
唐代墓志的书法技艺⼗分丰富⾼妙,包含了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风貌。
初唐时期,墓志书法显⽰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的明显影响,如咸亨三年(672)盖蕃墓志、圣历⼆年(699)崔⽞籍墓志等。
⾄盛唐其影响仍存,如天宝⼗⼀年(752)顺节夫⼈李⽒墓志,书体妩媚,形神与褚遂良《⼤字阴符经》有相似之处,但⼜含有六朝余韵,不为褚书所囿,实为唐代书法中罕见的佳作。
盛唐时期,由于唐⽞宗喜作⾪书,墓志中的⾪书也随之增多,如开元⼗⼀年 (723)崔泰之墓志、天宝⼗年 (751)倪彬墓志等,都是⾪书佳作。
中国经典墓志简介(六)

别 驾 安 西 平 西 二 府 长 史新 平 安 定 清 水 武始 四郡 太守
皇 甫 秆墓 志 铭 ,北 魏延 昌四 年 ( 5 l 5 年 )刻 ,清成 #年『 f ] ] 卜 陕 西鄂 县 ( 今 户县 ) 出土 。石 高 l l 6 厘米,
宽7 0 厘 米 。 魏 楷 , 2 3 行 ,行 4 0 字 。 曾 归 长 白端 方 、 人津 金 浚 宣 收 藏 。文 字 点 画瘦 劲 N I J 健 ,以 单 7 ] 偏锋划成 , 一 光 润 ,一 面 斑 驳 ,在 北 魏 墓 忠 中风
土。志石高8 2 厘 米 ,宽 8 0 厘 米 。魏 惜 2 0 字 。该 志 书 刻 精 妙 ,字 I Z l 清 晰 , 他 l , 行
举学 J ,
是初学魏楷书书体的较好人 丁 . 范 本 。现 喊河 I 翻肯
书馆 。
一
J 遵 墓 志 ,北 魏 熙 、 卜
( 5 l 7 f I )划 , 7 4 J I I ! = 践
刘 克 伦 补 木 刻题 跋 下缺 角 处 ,跋 为… 义行
பைடு நூலகம்
术, 八
5 8 /书 画 艺 求 ・ 7 月 号
即 毁 。复 刻 跋 、 “ 历 隋 唐 五 代 ” 之 历 字 与 初
刻 不 同 ,复刻 作 “ 胚” 无 点 。该志 书法结 体 疏
朗 ,线 条 圆融 秀丽 ,取 势 排宕 ,意态 庄 和 ,是
格t 忡。
元 彦 蕞志 ) ),北 魏 熙 平 元 年 ( 5 l 6 年 )刻 。
I l i f , ' i( 1 9 1 7 年 )十河 南 洛 阳城 北 南 陈 庄 西北 出
I 。 k宽 各5 7 厘 米 。魏 楷 书 ,2 3 行 ,行 2 3 字,
【精编范文】王长者墓志铭-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长者墓志铭篇一:散谈题跋散谈题跋林岫篇二:历代书法名帖大全历代书法名帖大全篇三:历代书法名帖大全篇四: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上海大学 201X-201X 学年冬季学期《<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文评分标准:1、格式完整(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20分2、资料详实(字数201X以上,阅读面广) 40分3、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20分4、行文流畅,文笔优美 20分成绩:任课教师:陈红梅学生序号:30 评阅日期: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摘要:黄庭坚是名彪书法史的一代大家, 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章。
黄庭坚的书法乃中国书法史之重镇,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论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
本文从黄庭坚的生平背景、作品与成就、艺术特色、与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比较、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
关键词:黄庭坚书法自成一家艺术特色影响苏轼艺术观一、黄庭坚的生平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世称“黄山谷”,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高城乡双井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与张来、晃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甫,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
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其散文、古斌,骨力强、法度谨。
其小词,也自成一家。
对于绘画也颇有鉴赏力,曾被当时的邓椿称颂为评论古书画“独山谷最为精严”。
至于书法,《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被冤死的亲王~《元勰墓志》有故事,书法好

被冤死的亲王~《元勰墓志》有故事,书法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家,而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魏碑书法风格多样,朴拙险峻,为现代汉字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尤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碑刻盛行,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精品。
其中元氏墓志大多是清末民初在洛阳邙山北魏皇家陵园出土的。
同为皇族墓志,风格却各有不同:《元略》高简深沉,《元遥》势若飞举,《元绪》清峻奇逸,《元演》大巧若拙……《元羽》端朴精劲,《元勰》温文朗润《元勰xié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元勰)墓志铭》,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一月立。
为典型的魏碑体风格。
元勰墓志用笔结体,宽博峻朗,转折方峻,朴直雄茂,温文朗润。
颇有《张猛龙碑》的筋骨与神采。
是晚清出土元氏家族墓志书法的代表作品,钤有“张中嘉所得金石拓本”朱文印。
【铭文】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墓志铭」王讳勰,字彦和,司州河南洛阳光睦里人也。
」显祖献文皇帝之第六子,」高祖孝文皇帝之弟。
仕历侍中已下至太师。
」十七除官。
永平元年岁在戊子,春秋卅六,九」月十九日己亥薨。
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
其年十一月六日窆于长陵北山。
其辞曰:」承乾体极,胄皇绪圣,睿明夙跻,含仁履敬。
德」冠宗英,器高时令,铉教孔脩,端风丕映。
流恩冀北,申威南郢,遵彼止逊,挹此崇盛。
华衮素」心,蠲烦息竞,志栖事外,颐道养性。
寿乖与善,」福舛必庆,隆勋短世,远情促命。
遗惠被民,馀」芳在咏。
」太妃长乐潘氏,祖猛,青州治中东莱广川妃陇西李氏,祖宝,仪同三司炖煌宣公。
」二郡太守父弥,平原乐安二郡太守父冲,司空清渊文穆公。
〔注〕据《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注〕末二行上下分刻。
应连读为:太妃长乐潘氏,祖猛,青州治中东莱广川二郡太守。
北魏《王虬墓志》赏析

北魏《王虬墓志》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北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在逐渐融入内地过程中而建立的王朝,其文化的发展与内地汉文化的互涵互融,随着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完善,表现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之前的孝文帝迁都洛阳,还是穿汉服、用汉文和与汉族广通婚嫁,在作为一个以骑射民族建立的王朝来说,这其中文字的汉化、推广以及应用就成了统治阶层的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明皇族极力模仿汉地王朝建制,并逐渐废除鲜卑语,改姓为汉文化色彩极浓的“元”姓,尤其是对于应用广泛的汉文字书法而言,开始一改北魏初期粗犷朴拙而逐渐雅化。
在书法的应用中无论是用笔的精致与技巧的熟练,还是整体气息和格调,都在极力模拟汉地写法。
在汉化的进程中,文化、文字革新让人耳目一新,在当时运用最为广泛的楷书上这种改变尤为明显。
我们所见到的大量出土的墓志中,北魏墓志风格在文字发展的承接过渡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之前的生拙,而转向注重书写技巧的熟练性和结构的精致、美观。
故而书法界多把北魏墓志这种相对独特风格的字体称为“邙山体”或“北邙体”。
个人认为《王虬墓志》就是新出土的这一时期“邙山体”的重要墓志铭刻石。
虽然其出土较晚且少著录于典籍,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北魏墓志中的艺术水平及历史价值。
《王虬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全称《魏故餚(肴)藏令王君墓志铭》,铭文楷书28行,满行28字,全文共762字,其书法风格同出土的“北邙体”代表作品元氏诸墓志风格相类,这类风格的墓志铭与在洛阳及陕西等诸多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墓志一脉相承,书风自然中包含雅致,结字逐渐从欹斜走向平正,其影响直至隋唐墓志铭的书写。
由墓志铭文可以得知墓主王虬为并州太原人,太原王氏为其时大族阀,世代官将相袭承,墓主18岁时就因“通经擢为六品中校”。
墓主死后能葬于洛阳北邙之地即可见其地位之显,因为铭文中有“威信旧于九围,玉(王)问彰于朝听”句,可见墓主人虽然官位不高,只是曾拟官录事参军,起为伏波将军(从五品上)等而未就任,但因深得皇室器重而名显于世。
图说南北朝书法
图说南北朝书法作者:李婷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6年第04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羊欣,幼学书,兼善隶、行、草书,为王献之之后著名的书家。
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
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
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
另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子舍人王琰帖》,王僧虔楷书。
体势方扁厚朴,用笔沉稳工致,韵意苍劲老到,恭谨而端丽。
《瘗鹤铭》为南朝著名的摩崖刻石,字体厚重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而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历来书家评价甚高,传为陶弘景所书。
陶弘景工草隶,师法钟繇、王羲之,行书尤妙。
孔琳之,孔子的第27世孙。
王僧虔《论书》中曾评道:“孔琳之书,放纵快利,笔道流便,二王后略无其比。
”《日月帖》,是孔琳之的代表作。
《爨(cuàn)龙颜碑》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故称“大爨”。
此碑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被康有为列为“古今中外楷书第一”。
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为全国各地造像中数量最多者,前后延续一千余年,内容极为丰富。
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书法劲健雄俊,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张玄墓志》,康有为称之为“质峻偏宕之宗”。
其笔画已由方趋圆,锋藏势劲,峻逸之中,温润可喜,遒丽与雄强之长兼而有之。
其艺术水平之高,鲜有匹敌,代表北魏墓志的最高成就。
洛阳新出梁宁所撰王素墓志考疏
一
京 兆 韦绶 俱 为 崔公 所辟 , 雍容 佐僚 , 言 简 事通 , 深 为 崔 公 所 器重 。绶 乃 蜻 君 之 日久 , 尚君 之 为 人 , 而 欲 以 幼
妹 归焉, 纳其 礼 矣 。 因循 乎 二 年 , 于 兹 谓 礼 教 欤 而 有 意耶 , 谓 知 见 欤 而无 意 耶 。余 不知 其 所 以 然 。 始 若 邓
疾患终殁 , 尽 其 理 焉 。智 慧 方 便 , 我 心 安 然 。 道 思 所 重, 算 口 于本 师 。 吾 师 在 斯 , 君 又 获 瞻 焉 。 窃 以 房 氏 之姊相口 , 路遥 艰难 。别 离虽成 , 永 诀 降 此 。 以 口 余
有 唐 故 蓝 田县 尉 王 君 墓 志 铭 并 序
炉 蝣之 , 渊 无 凋 焉 。徒 知 天命 , 惜 无 世 年 。 兆 以 龟蓍 ,
佳城 于 兹 。是 时 凉飚 , 草 木 将 衰 。 嵩 高苍 茫 , 洛 川 逶 迟, 呜 呼 玉人 , 无复见之 。 从 父兄 质 书
“ 清慧。 ” 君 涵 真 致远 , 明 秀 内发 , 微 言 则辨 , 锼 问则 让 。 余是 以 有 此 目也 。 先 夫 人 河 东裴 氏 , 定 州 刺 史 炜 之
NO . 1. 2 O 1 4 To r a l No . 1 7 9
洛 阳新 出梁宁所撰王 素墓志考疏
李少 咏, 高 慎 涛
(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 摘 要 ] 洛 阳 出土 梁 宁撰 《 有 唐 故 蓝 田县 尉 王君 墓 志 铭 并 序 》 , 志 主王素 , 史 书 不 载 。墓 志 则 记 载 了王 素 的 生平 、 籍 贯、 家 世 等 资料 ; 所载王素佚诗为唐诗所 无, 可 起 到辑 佚 作 用 ; 所 记王 素与梁宁、 元 志 的 交 往 提 供
唐王公淑墓志考释
唐王公淑墓志考释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4期1992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的玲珑公园西墙外,发现了一座四周带有壁画的唐代墓葬。
可惜的是墓葬早期已被盗掘,随葬器物早已不知所终。
幸运的是在塌陷的墓室四周,遗留下了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北壁上牡丹蘆雁图壁画,被认为是我国北方现存唐墓壁画中最为重要的发现。
它是以大幅的牡丹花为中心,并在左右两侧配有两只栩栩如生、相互呼应的鸬鹚乌,以及花草中两只灵动的蝴蝶所组成的生动画面。
而根据墓中仅存的题有“唐故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妫等州刺史、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墓铭并序”的墓志铭及志文中记载的内容,可知此墓是唐代王公淑及其夫人吴氏的合葬墓。
该墓葬给人留下的突出特点就是墓葬中以花乌题材及居家生活为主的精美壁画,以及砖雕仿木构门,这些充分体现出唐末幽州地区高超的建筑艺术与绘画水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而近年来研究此墓壁画的学者不乏其人,但是对此志文内涵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浅显,至今还没有人对志文内容进行完整深入地考证。
笔者认为此志文对研究唐代幽州城的历史,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同时,它对丰富北京地区唐代地方史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王公淑墓志铭,唐大中六年( 852)上石。
青石质地,高、广均为62厘米。
志文正书,全文共计28行,满行35字。
寇伦撰。
盖为盝顶,高、广均为62厘米。
正中阴刻篆书“王公墓铭”4字,2行、行2字。
四坡阴刻有十二文臣立像,四交角阴刻有牡丹花纹饰。
此志书法用笔质朴卓茂,结体宽舒。
虽属于晚唐作品,但又与常见的唐墓志有所不同,即带有浓郁的北碑意味,这可能是源于刀刻的缘故。
志文拓片见载于《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卷》等多部书籍,墓志现收藏于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为便于读者对照考证,现将原志文抄录如下(另加标点)并加以考释。
(盖文)王公墓铭(志文)大唐故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卢龙节度留后、营府都督、柳城军使、平州诸军事、平妫等州刺史、上柱国太原王府君墓铭并序儒林郎、试率更寺丞、摄幽府功曹参军寇伦撰。
中国南北朝至隋唐书法简史
薛稷
),字嗣通 (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汾 ),字嗣通,蒲州汾阳( 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 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魏 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 征之甥。从魏处获观所藏虞、禇书法,临习精勤, 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 遂以善书名世。其书得于禇者为多。唐人说: 买禇得薛,不失其节” 用笔纤瘦, “买禇得薛,不失其节”,但“用笔纤瘦,结字 疏通,又自别为一家” 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 疏通,又自别为一家”,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 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 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其真书的 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 代表作品为《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 )。石已久佚 (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 )。石已久佚。 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 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 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 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 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 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五代书法.概述 隋唐五代书法 概述
隋唐 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 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重要时期。
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 我国书法到东汉后期已成为欣赏艺术,此后经过魏晋南 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 北朝书家的创作实践及王羲之父子的遗规,衣钵相传, 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 对我国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有这 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呈现出颠峰状态。 样的时代背景,到隋及唐初,书法艺术呈现出颠峰状态。 下启宋元明清,众多的书家,莫不取法于唐人。 下启宋元明清,众多的书家,莫不取法于唐人。而隋代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刻。沙孟海先生说: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刻。沙孟海先生说: 隋代只有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 “隋代只有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 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 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 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 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 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 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唐代书 风上乘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风上乘隋代,将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楷书与 南北朝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南北朝碑帖中别体较多, 南北朝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南北朝碑帖中别体较多,唐 代楷书除了在文字上规范严谨之外,在书写上严谨端丽, 代楷书除了在文字上规范严谨之外,在书写上严谨端丽, 典雅大方, 典雅大方,不象南北朝欹斜奇 智永, 隋间的书法家。晋王羲之的后裔。名法极, 智永,陈、隋间的书法家。晋王羲之的后裔。名法极,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继承祖 法,书艺精湛。所书《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和刻本。 书艺精湛。所书《真草千字文》有墨迹本和刻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叔宁墓志》时代背景和书法风格考略
一、绪论
1.概述。
《王叔宁墓志》为唐元和年间楷书墓志。
墓主王叔宁,唐元和十年(815)6月23日卒,8月4日葬。
葬于过去的宣城郡王掾吏于长安城西南方向的龙首原。
《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土门,石现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藏拓。
志石并盖长、宽均25厘米,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志盖四杀饰四神图案。
志盖标题大唐故王府君墓志铭,3行,行3字,篆书。
志文25行,满行24字,楷书。
志文标题,唐故朝议郎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王君墓志铭并序。
周因撰。
2.课题背景。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代,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国势蒸蒸日上。
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古代墓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数量之多,铭文之长,历来备受学术界的瞩目。
这些墓志是研究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等的重要资料,同时,志文文字也是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有重要的价值。
当时经济富庶,政通人和,统治者十分重视书法的发展,上行下效,造就了一个书法盛行的时代。
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王叔宁墓志》主要记载王叔宁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等,本文对王叔宁的生平、职官和家族兄弟从史
料方面进行考证,对《王叔宁墓志》的书法字体进行借鉴比较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
因此方墓志的字体,与欧阳询的楷书比较相似,不管是结构、字形还是风格,都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是用欧阳询的楷书与《王叔宁墓志》进行对比的。
还有墓志的形制、纹饰,墓志盖上的篆书题铭和纹饰,墓志的大小,文化背景以及艺术风格,这些都是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王叔宁墓志》文化解读
1.墓志主人王叔宁及家族世系
墓主王叔宁,他的家族史上是太原有才德的家族。
王父为朝议大夫,母亲是陇西李氏。
墓志铭文记载他对事物的见识和见解超过了春秋吴国君主太伯,后升迁为朝议郎行宣州司法参军上柱国。
他在缑氏仙山的仙举,载入史册纪录实况,为后人留下了盛德美名。
乙未夏季的六月廿三日,王叔宁生命结束于布政使里中宅地,享年五十三岁。
兄长王绪,为岳州司马。
弟弟王政,为左武卫仓曹参军。
释弟惠清,为西明寺供奉律德。
2.墓志纹饰
《王叔宁墓志》志石四侧及盖题四周饰牡丹纹,牡丹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唐代长安、洛阳的牡丹具有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被称为富贵之花,尤其是洛阳牡丹在唐代冠名天下。
故在墓志装饰中多用作主纹,以显示墓志主人身份的高贵。
盛行牡丹纹,源于墓碑的装饰风尚,但题材内容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树墓碑和埋墓志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而产生的。
唐代以前的较
少,有见于洛阳唐代墓葬的石墓门,墓志边饰,以阴线刻花为主要造型。
这方墓志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牡丹纹饰来说,都有很鲜明的风格,墓志盖和志石上都有牡丹纹饰,纹饰的线条流畅,流动感很强。
3.墓志的文化背景
《王叔宁墓志》1980年出土于西安土门,属于晚唐时期的墓志。
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
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唐宪宗即位后,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
墓主王叔宁生活的年代是晚唐宪宗统治时期。
唐代书法五体繁盛,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备,书法作品形式多样,石刻书法与墨迹书法共同繁荣。
唐代墓志数量极多,现已出土的有3300件以上,以真书居多,隶、行次之,篆书多书于志盖。
三、《王叔宁墓志》书法艺术分析
1.《王叔宁墓志》楷书风格
唐代墓志楷书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唐代楷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承隋、求变、鼎盛、衰落。
有的墓志与唐代楷书整体发展状况相似,受时代书风影响;有的墓志楷书与北碑、隋碑一脉相承,不太受时代书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融汇性的特点,融合北碑、隋碑和时代书风;还有一部分墓志楷书具有超前性,当左右时代书风的名家楷书出现之前,在墓志楷
书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风格。
甚至在唐代楷书衰落期中,墓志楷书仍然有不少水平很高的佳作。
唐代墓志楷书数量宏大且具复杂性,风格多样,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上乘之作并不比当时名家楷书逊色,足以后人为法。
《王叔宁墓志》在晚唐凋散的书法风气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细细品味其全志,点画之精湛,章法之严谨,让我们看到了唐初书风对晚唐楷书的影响。
字体虽然不是当时的楷书名家所写,但是对于系统研究唐宪宗时期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
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2.《王叔宁墓志》与欧阳询楷书比较分析
《王叔宁墓志》的书法风格在晚唐墓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观此墓志书法,欧书风格贯穿始终。
从结构到点画,无不体现出娴熟的欧体技法,但又不完全是欧体风格,可明显看出是晚唐书写者追溯初唐名家书风。
《王叔宁墓志》的楷书笔法传承脉络清晰,它结体上疏朗有致、摆布匀整。
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体现了欧阳询楷书的风韵,为楷书上乘之作,由此可见欧阳询书法对当时的影响颇深。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
欧阳询主要作品有:《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
《楷书兰亭记》《楷书千字文》。
图1为《王叔宁墓志》选字,图2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选字,通过对比这两组字,特别是从结体上看,尤其“人”字,撇画和捺画的笔画形态、空间处理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晚唐书法风格的一面。
从点画上来说,《王叔宁墓志》里的“太”字的点和《九成宫醴泉铭》里的有明显的区别,其他笔划大致相同。
而接下来的“子”字,更为相似,《王叔宁墓志》里的“子”字横画左长右短,分布的特别明显,且弧度较大,而欧体里的横画左右分布较均匀,弧度不明显,骨气劲峭,整体法度显得更为严谨。
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
图3为《王叔宁墓志》中选字,图4为《欧阳询楷书千字文》选字,从这两个字的结体和点画来看,《王叔宁墓志》的“天”字整体厚重一些,欧体里的“天”字显得相对单薄一些。
虽然笔势相似,但《欧阳询楷书千字文》整体更加舒展飘逸。
而下面的“命”字,《王叔宁墓志》里的“命”字结构更为松散一些,里面的短横显得有些随意,不那么严谨和正式。
而《欧阳询楷书千字文》表现出中宫紧收,每一个笔划都写得面面俱到。
所以说,在初唐名家的基础上,晚唐的书写者还是做出了一些创新的。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笔画挺秀劲遒,结体险绝严谨,气势高雅雄浑,堪谓欧体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从笔势来看,《王叔宁墓志》中的“之”字与《欧阳询楷书兰亭记》中的“之”字笔势极为相似,前者虽然点画已破损,略显厚重,却不难看出
笔势的相似。
从结体来看,《王叔宁墓志》中的“以”字左低右高不是特别明显,而《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左低右高尤为明显,可以看出晚唐书家已有所创新。
下面的“感”字,前者中宫紧收,后者显得更松散一些。
在书法功底深厚的基础上,晚唐撰写者周因追溯初唐而又融入自我创造,写出了结体疏朗有致、摆布匀整,章法布置协调匀称,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的书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初唐书法对晚唐是有一定影响的。
通过对墓志的分析可知,《王叔宁墓志》书法和欧阳询书法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这两种书体不仅结体相似,很多点画也很像。
《王叔宁墓志》保留了欧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结体严谨的特点,虽然没有欧体那么严谨,却多了一份随性。
总的来说,欧体的点画更为严谨,而《王叔宁墓志》里的点画则略显随意了一点。
通过研究该墓志,可以看到当时书风的一方面,以及初唐书风对晚唐书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