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逢入京使》《江南逢李龟年》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0.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一二句写诗人东望故园,因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由自主地泪雨滂沱。

B.杜诗首句“寻常”表现出诗人遇见李龟年的次数多,含蓄写出往昔繁华景象。

C.岑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感受,而杜诗善于通过时令特点抒情达意。

D.两首诗都是诗人在仕途转机相好时所写,语言平实,显得真切而又活泼明丽。

41.两首诗歌同样写不经意的重逢,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0.D 41.“东望”“路漫漫”写出了诗人思乡之情和旅途的艰辛;“报平安”表现了诗人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寻常见”“几度闻”写出了往昔的繁华,“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发了作者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解析】4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逢入京使》写于诗人34岁,他出塞任职。

这是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写于仕途转好之际;《江南逢李龟年》作于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抒发仕途的落魄。

两首诗语言平时,饱含真情、沉郁顿挫。

“都是诗人在仕途转机相好时所写”“活泼明丽”表述有误;故选D。

4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作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

《逢入京使》: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

《逢入京使》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逢入京使》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有《岑嘉州集》。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背景】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最新整理)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最新整理)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最新整理)《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王湾《次北固山下》鉴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有什么妙处?“正”字准确地表现出了风“顺”与“和”的特点。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如果风顺而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描绘了昼与夜、冬与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

(意思对即可)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问: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dié。

第二问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第二问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分别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6.(1)律诗讲究押韵。

该诗押(an)韵,韵脚有(前、悬、年、边)等字。

(2)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首联、颌联、颈联)。

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A.本诗妙用形容词。

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

B.本诗巧用动词。

品析颈联中的“生”“入”。

[示例一]选A题。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

“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

《逢入京使》精品习题及解析

《逢入京使》精品习题及解析

《逢入京使》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主题思想】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选择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C、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C)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逢入京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逢入京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逢入京使》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班级:姓名:说明:一线教师,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习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 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A. “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沾湿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本诗于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诗人去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所作。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

逢入京使》赏析及中考试题(含答案)本文介绍了唐代XXX的诗作《逢入京使》,描述了诗人在前往安西途中的思乡之感。

首联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路途漫长,而在遇到入京使后,诗人默默凝视着东方,表达了思乡之情。

第二句中的“龙钟”形容了诗人眼泪沾湿了双袖,但脸上的泪水仍未干涸。

这种写法真实而朴素,表现了一个普通人思乡的真实情感。

逢入京使XXX的《逢入京使》写的是自己在赶往安西的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想捎信回家报平安,但没有纸笔的情景。

诗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和妻子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朴素自然,充满了边塞生活气息,清新明快,余味深长,真挚感人。

1.诗人表达了对故园和妻子的思念,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通过入京使者传达对家人的问候和思念。

3.诗人在路上徒步行走,回望故园,长路漫漫,心情沉重。

4.这两句的描写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用浓重的色彩描绘了诗人的心情,而后两句则用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希望和期盼。

5.“双袖龙钟泪不干”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诗人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6.这种理解不正确。

第三句表达的是诗人遇到入京使者时想捎信回家却没有纸笔的无奈之情。

7.这种理解与整首诗的主题不符,也没有考虑到诗歌中“马上相逢”和“无纸笔”的情景。

8.AB.诗句中的“龙钟”和“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

诗人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表达了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此时行者匆匆的口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的情感。

D.诗句中的“龙钟”和“泪不干”与“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并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2023年最新的《逢入京使》阅读答案9篇

2023年最新的《逢入京使》阅读答案9篇

2023年最新的《逢入京使》阅读答案9篇逢入京使诗词阅读答案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答: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答:【答案】①(2分)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 ②(3分)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及3点都给3分。

)(1)“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逢入京使》阅读答案(2)逢入京使的阅读答案【篇一:2023年浙江省丽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ass=txt>一.语文知识积累(22分)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峦泊瑰丽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

(1)居数月,胡马将胡骏马而归.(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4)尉果笞广.(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2.主旨、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4.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沽湿了双袖。

5.请自选角度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的表达效果。

答:①(人物形象)写眼前的实景,塑造出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②(表现手法)寄情于事,寓情于景,叙事写景,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③(炼字)“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诗人回望东边
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6.请自选角度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表达效果。

答:①(修辞手法或炼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7. 请展开联想与想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答: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8. 请自选角度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表达效果。

答:①(情境)这两句诗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②(炼字)“逢”字点出了题目;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触发了诗人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③(寓意)“凭君传语报平安”,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诗人是抱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所以心情复杂,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9.一二句“龙钟”“泪不千”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0.请简要谈谈这首诗的妙处。

答: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