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知识分享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缔造的宏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运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备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自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下面由我带着大家简洁了解一下。
长城的历史资料长城(TheGreatWall)长城的地形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历,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确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遵照这一原那么进展的。
但凡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限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特别险峻,内侧那么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稍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自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长城,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20xx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名单。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20xx 年修订)。
长城历史变化的资料

长城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长城历史变化的一些资料:
历史起源:最早的长城建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当时,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外来侵略,开始修建边墙以抵御敌军入侵。
秦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他下令将各个边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这个长城系统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
隋朝:在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文帝杨坚下令修筑了一条名为"万里长城"的边墙,以保护中原地区免受北方的入侵。
这条长城是对先前长城的扩建和改进。
明朝:明朝时期(1368年至1644年),长城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明朝修筑了一系列长城,以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军队。
这些长城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和山西等地。
后期变迁: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长城在后期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在清朝时期,长城的修筑逐渐停止,并且一些长城墙体被当地居民用于修建房屋或农田。
总体而言,长城经历了多次修筑、扩建和修复的过程。
它在不同的朝代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既是边防防线,也是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今天,长城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其悠久的历史。
长城百科知识

长城的百科知识
1. 长城始建在公元前7世纪,经历历代修建,最长可达万里。
明长
城是保存最完整的部分,约有8800公里。
2. 长城主要有三大线路:西段(河西走廊)、北段(河北省保定至山海关一线)和东段(从山海关至山东半岛一线)。
这三段长城在山海关相连。
3. 长城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砖石、土和木料。
西段和北段主要用砖石和石块建造,东段主要用土坯建造,部分用石块和砖石修筑城门等建筑。
4. 长城上的主要建筑有城门、闸楼、敌台、角楼等。
城门是进出长城的必经之路,闸楼可对进出人员进行检查,敌台和角楼用于瞭望和射击。
5. 长城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并不长。
随着武器的发展,长城的防御作用逐渐降低。
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了中国
人的国防观念和统一意识。
6. 长城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伟力与智慧。
7. 长城的特点是“万里长城,千里相望”。
它蜿蜒崎岖,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和工程史上的奇迹。
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到长城游览观光、徒步长城。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规模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万里长城的建设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修筑和加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称的“万里长城”。
1. 起源与修建长城的修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需要。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敌国入侵,开始筑墙以防守。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下令将各国的防御墙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城。
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长城逐渐扩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2. 规模和地理位置万里长城横贯中国北方,总长度约为21,196公里。
它纵横于中国的北方边境,穿越山脉、河流和平原,连接起了各个边境要塞。
长城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形成了一道宏伟壮丽的防线。
3. 结构和建筑长城主要由砖、石、土和木材等材料构建而成。
它的建筑形式有山地长城、平原长城、河套长城等,各有其特点。
长城的主要结构包括城墙、城楼、烽火台和箭楼等。
城墙用以限制入侵者的行动,城楼和烽火台用于巡视和通讯,箭楼则是守军进行射击的据点。
4. 防御体系长城不仅是一道巨大的防御工程,还包含了丰富的防御设施。
如箭楼上设置了箭孔,方便守军向敌人射击;城楼上设有守军驻扎点,用于巡视和防守;烽火台用以传递重要信息,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防御设施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线体系,保护着长城沿线的领土。
5. 历史意义和遗产保护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边塞文化和军事防御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及其周边地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的原貌,包括禁止开发和破坏,在维修过程中保持原始风貌等。
总而言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名胜古迹长城的介绍资料

名胜古迹长城的介绍资料一、长城的概述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道蜿蜒绵延的壕垒与城墙体系,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总长度超过21,000公里。
长城融合了军事、文化和景观功能,以其壮观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二、长城的历史1. 建设始于战国时期长城最早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
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免受敌人的入侵,开始修建墙垒和壕沟。
这些分散的城墙后来逐渐连通起来,形成了最初的长城体系。
2. 创造性的秦时修建秦朝时期,中国统一的第一个王朝,修建长城的活动进一步加强。
秦始皇下令将各个诸侯国的城墙连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长城。
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3. 后续的修建与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建与维护。
明朝时期是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许多军事要塞和观光景点也被添加到长城上。
清朝时期,长城继续维护,并且一些部分进行了修复和加固。
三、长城的主要段落1.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周边最受游客欢迎的长城段落之一。
这一段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距离北京市中心约60公里。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的一部分,以其气势恢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2. 峨嵋山长城峨嵋山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这一段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其建造始于公元前4世纪。
峨嵋山长城因其壮观的山景和古老的建筑而受到游客的热爱。
3. 山海关长城山海关长城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东部起点。
这一段长城修建始于明朝时期,是长城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山海关长城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4. 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距离北京市中心约85公里。
这一段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部分,以其险峻的地形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金山岭长城还是中国境内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长城有关的知识和资料

长城有关的知识和资料
长城是中国的著名地标之一,以下是有关长城的知识和资料:
1. 长城的历史: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在明代达到了全盛时期。
2. 长城的位置:长城横跨中国北方,总长约8851.8公里。
3. 长城的功能: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曾经用于防御外族入侵。
4. 长城的结构:长城大多为青砖石灰砌成,分为城墙、城楼、角楼、敌楼、箭楼等。
5. 长城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名言,用来表达勇士气概和对长城的崇敬。
6. 长城的保护: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长城需要得到科学的修复和保护。
7. 长城的观光:长城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长城的历史相关知识内容整理

长城的历史相关知识内容整理一.长城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6]。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二.长城长度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是明长城的长度。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2009年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三.长城主要关隘长城关口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等。
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及经典故事

关于长城的历史资料及经典故事历史资料一:长城的起源和修建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阻挡外族入侵而修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其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在秦、汉、明等朝代。
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免受敌人的侵袭,各诸侯国开始修筑城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逐渐连接成一片,形成了后来的长城。
长城的修建工程规模庞大,历时漫长,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增补和扩展。
最早的长城多为土筑,后来逐渐采用石块和砖石加固。
整个长城蜿蜒起伏,纵横交错,横贯中国北方,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
长城的建设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历史资料二:辽金时期的长城故事辽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崛起,对中国北方形成了威胁。
为了防御他们的入侵,辽和金两国共同修筑了长城。
然而,长城修建期间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是瓦剌族的侵扰和天气的变化。
尤其是瓦剌族的骚扰,给修建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使得辽金两国多次停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辽金两国决定联合起来抵御瓦剌族。
他们派出大军,沿着长城反击瓦剌族,最终击败了他们,保卫了长城的修建。
这段历史经典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历史资料三:明代的长城故事明朝时期,北方的蒙古族和满洲族一度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对中国南京朝廷发起了多次侵略。
为了防御外族入侵,明朝修筑了新的长城,加固了原有的城墙,使其更加坚固。
明代的长城修建工程历时长久,费力费时。
为了鼓励百姓参与修筑,明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减税、提供丰厚的报酬和补贴等。
人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长城的修建中。
最终,长城的修筑工作得到了顺利完成,并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
这个故事传承下来,成为了明代团结一致、勇敢抵抗外族入侵的典范。
长城的修建过程也成为了人们歌颂的对象,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长城的全部历史资料篇一:关于长城的资料有关长城的资料中文名称:长城英文名称:the Great Wall定义:中国古代由秦朝和明朝先后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其连续不断绵延达数千公里。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历史地理学(二级学科)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鸭绿江,全长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地理概况:长城横贯中国华北和华中地区。
由于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筑的长城也都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
据大致推测,长城总长度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万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
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历史概况: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去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
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
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
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 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
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
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季景色怡人。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
城高14米,厚7 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
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
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
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的总长度为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千米。
篇二: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的资料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
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约13000里,故称“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之前,(即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一直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
著名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居庸关,有“天下第一关”美誉的山海关,有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嘉峪等。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
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
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2007年7月9日评选为新七大奇迹之首。
附:世界“新七大奇迹”是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
篇三:长城历史知识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
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
全长万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
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
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
所以正解是: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修筑长城遇到的困难:1.生产力落后,导致施工慢,饿死累死者无数。
2.徭役沉重,工期长,条件自然恶劣。
3.吃不饱饭。
修长城用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精壮劳动力,导致粮食减产。
4.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冻死者无数5.匈奴时常来骚扰。
只靠人力,工作效率低,没有任何机械2统治者的残暴,吃不饱,睡不饱。
3体力体质差4长城建在高山上,人们很难在高山上建长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防御工程所经行的地区情况十分复杂,既有巍峨群山,滔滔大河,又有浩瀚荒漠和茫茫草原,在这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要把城墙以及关隘、戍楼、斥堠等防御设施修建起来,并连成一气,绵延万里,不说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的今天,也是会遇到重重困难的.那么这项宏伟硕大的工程是怎样实施的呢?长城的施工方法利用自然险阻筑城设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因地形用险制塞”,是蒙恬修筑秦长城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方法.这也是在总结先秦修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为后代所米用。
例如在内蒙古固阳县的长城是当年蒙恬利用险峻的山势修筑的,是沿着山脊内低外高而筑,其间的“固关”贝y 是建在两山之间峡口处.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与材料.内蒙古林格尔县南杀虎口的明长城,也是沿山脊修筑的,因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长城,就更加险峻了.这样建在山脊上的长城,从外侧看去非常陡险,但内侧却比较平缓低矮.既可提高防御能力,又利于士卒上下供应军需.还有一种叫山险墙和劈山墙的,也是利用自然山险将一些悬崖绝壁劈削而成.小险墙是利用高山的险阻嶂壁为墙.劈山墙万里长城的修建是中国历代王朝修建的结果。
所以具体会累死多少工人,历史没有记载。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补充: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
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资料中说“有多少人为建造长城而被饿死,累死,甚至被指挥的人打死,几百万人修建长城,最后只剩下几万人了”所以应该说死人有百万以上。
长城的故事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
”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
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
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
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
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
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
”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 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